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教学文案
dianli60年光辉历程

历程发展创新辉煌新中国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新中国电力伴随共和国共同成长,一路风雨兼程,光耀历史的天空。
历史延绵不绝,却总有为天下人所铭记的伟大转折点。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源源不断的电力,带动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时,电,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开始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向着全新的未来前进。
60年过去了。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随手打开电灯、电视、空调的生活;闲暇之余,也习惯了乘坐快捷的电气化列车轻松快乐地旅行,更会经常在斑斓的夜色中尽情欣赏现代都市的璀璨霓虹……人们在享用充足电力的惬意中,在几乎感觉不到电力存在的意识里,谁能想到,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3.5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450多倍和800多倍;谁能想到,我国输送电力的最高电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千伏,历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已发展到世界最高并首先实现商业运营的1000千伏,输电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并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谁能想到,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向好性变化,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已经在规划实施之中。
60年过去了。
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康,无不有赖于电力的持续增长及电气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60年间,我国GDP增长77倍,人口由近5亿增长到13.3亿,全国已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城市、农村、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铁路、矿山、航天发射场、专业养鱼塘……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电力普惠各行各业,照亮了城市乡村,也照进了百姓的心田。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电,何以在新中国,由一点微光终于扩展为灯火绚丽的海洋,由一粒火种终于燎原为璀璨耀眼的光芒?百年大潮,波涛汹涌,滚滚向前。
多难的中国错失了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时代,但新生的共和国以电气化为载体,追寻到了曾经失落半个世纪的现代文明。
新中国六十年成就辉煌宣讲材料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宣讲材料从1949年10月1日起,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城乡协调共同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外交、国防事业扎实推进;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成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真可谓天翻地覆,沧桑巨变。
上海,也从昔日满目疮痍的“冒险家的乐园”,跨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同样,60年沧海桑田,闵行区的区域定位在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而迅速提高,闵行巨变也是新中国60年发展成就的缩影与聚焦。
60年,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巨变辐射的热力,我们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巨变的现实例证。
从政治到经济,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文化,千言万语也说不完道不尽。
那么,我今天就仅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切入来为大家做个宣讲吧。
可能挂一漏万,权作引玉之砖。
先讲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宏观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
所以看经济必看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
1952年新中国开始有GDP准确统计,当年为679亿元(人民币),人均119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行列。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这60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
1952-1978年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4.52%。
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GDP 年均增长率为4.4%。
60年电力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60年电力发展让生活更美好电力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认为,电力供需状况是经济的“晴雨表”。
也就是说,从电力的生产和消费的状况可以估算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电力生产旺盛,说明经济提振;电力生产萎缩,说明经济滑坡。
通过对电力发展速度和结构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结构变化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能源和电力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应该说,电力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煤炭产量约占一次能源生产比重的70%,而煤炭总产量的50%则用于发电。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从能源生产来看,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00多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00多倍。
从居民用电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年生活用电不到1度,到现在人均年生活用电已经超过300度。
从电网发展看,输变电电压等级在改革开放后达到500千伏,从交流输电发展到直流输电,已成为世界上运用500千伏直流输电最多的国家,并建成投运了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正在建设的世界上直流电压等级最高的±800千伏输电线路,即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按计划也将在明年投运。
从电力的效率看,电网跨区跨省优化资源配置的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大范围、大容量、远距离的能源资源输送格局。
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式的增长,装机容量超过了1200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
电力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20%左右。
60年电力的发展,让广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真正体会到了现代文明,体验到了科学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和能源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正在向更加清洁、高效、经济、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最新整理电力公司庆祝建国60周年正文走向辉煌·电力60年.docx

最新整理电力公司庆祝建国60周年正文:走向辉煌·电力60年天上太阳,人间电力,电传光明,网送真情。
60年风风雨雨,**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60年沧桑巨变,**从乡乡通电、村村通电,如今又实现了户户通电,喜看阿荣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地方农电事业始于1957年。
**自筹资金2.5万元在新发建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机组一套,容量48千瓦,同时安装1台90马力65千瓦柴油发电机一组(保证冬季供电),通过同期建设的3.5千米3.3千伏线路分别向新发屯、那吉屯镇供电。
1962年**建设一条**省甘南县至**那吉镇6.6千伏25千米高压配电线路,向那吉镇、新发屯和三道沟供电。
同年,成立那吉镇电业管理所。
1965年内蒙政府投资建设一条甘南至那吉镇25千米的35千伏输变电线路,**供电范围扩展到那吉屯农场、向阳峪、复兴、霍尔奇、红花梁子、旗良种场。
1974年**省政府投资建设那吉镇至图布新35千伏输变电工程,供电区域扩展到孤山、自来井、六合、兴安、长安、太平川、太平、亚东、格尼河农场。
1985年由内蒙政府和呼盟公署筹资和**自筹资金,建设甘—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86年投运,供电区域扩展到那克塔、查巴奇、得力其尔、三岔河等地。
1989年**当时的19个乡镇全部实现通电。
-- **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经内蒙自治区计划委员会、xxx电力公司批复,**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总投资额为7244万元(分五批),其中20%为资本金,80%为银行贷款。
这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村用电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用电质量,**的农村电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实现了村村通电。
是xxx自治区、xxx**成立60周年,**供电区内仍有506户、8个村民小组因无电还在使用油灯蜡烛,这受到旗委旗政府和电力部门的xx。
4月底**被xxx电力公司列为实现户户通电工程的试点旗县。
工程建设资金240万元,由地方补贴、银行贷款、电力企业自筹等渠道解决。
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总结

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总结
六零年代是中国电力建设的重要时期,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电力事业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我国电力建设工作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的一些重要成就和经验。
首先,六零年代是中国电力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基础
薄弱,电力设备落后,电力建设任务艰巨。
但是,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电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电力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火电站和输电线路相继建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其次,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
力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不断进行自主研发,推动了我国电力设备的更新换代。
同时,为了满足电力建设的需要,各级学校也加大了对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电力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最后,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注重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力
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电力组织的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就。
这种国际合作和交流不仅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也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六零年代是中国电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成就和经验
为我国电力建设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六零年代电力建设工作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力公司国庆60年征文范文

电力公司国庆60年征文范文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满怀豪情迎接伟大祖国60周岁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一个雄健豪壮的声音在古老苍穹,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扬眉吐气,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巨篇。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至今,我们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磨砺,沧海桑田。
回首国家电网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60年,我们电力人一路走过,风雨兼程,共同成长,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用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发展壮大的凯歌,放飞着坚如磐石的信念。
君可见否,青山碧水间,崭新的电线整齐美观,闪着银光穿越田野、山川和村庄;君可侧耳倾听,电力人那匆忙的脚步,那骤起的锤声、线钳的剪线声汇聚成铿锵的交响乐,您可曾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君可知否,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在绿色掩映的田头,在崇山峻岭之间,到处都有我们可爱电力人的忙碌身影。
他们顶烈日,战酷暑,拉电缆,固螺丝,顽强拼搏,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他们成为我们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力军,他们演绎着半个多世纪中国电力发展和进步的精彩。
电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先锋和动力引擎。
电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真可谓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停四保三”黑夜漫漫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电力工业发展缓慢。
而电力又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实力的体现,象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趋势。
同时,它连接着寻常百姓,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1953年4月,某某县第一家电厂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该县结束了全县无电的历史,但该电厂总装机容量只有12千瓦,当年发电1.4万度,仅供县城机关部分居民照明用电。
电力公司庆贺建国60周年征文

电力公司庆贺建国60周年征文光阴如梭,十年,似乎弹指一挥。
一路走来,悲喜宠辱皆成旧事。
攥在手心的是些零散却刻骨的经历。
光阴倒流到1992年初夏。
第一次熟悉实习确实是在**。
暂且远离闹市的渲嚣,咱们全班人马乘大巴直奔**而来。
那天是个雨天。
汽车驶进近**的西潼路上,不知谁惊呼一声“快看!”,抬眼间,只见连绵相拥的苍苍秦岭象位娉婷驻足的绝色佳人,拦腰被白玉带般的薄雾轻拢,怡但是立,神色凝重。
游云悠悠,草木寂静,烟雨迷雾中,时空在一霎时凝固了。
**就位于这秦岭山麓一个群山半掩,秀水袭人,而且兼有“罗敷”文化的罗夫小镇。
**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本地丰硕的地下水资源,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城镇的经济进展。
但是作为火力发电厂,也给本地的土壤作物以严峻的考验。
踩着农人们自山间走出来的路,爬到山腰开阔地带,巍然屹立的百米烟囱,悠然吐雾的冷凝塔一览无余。
夜深人静,**的上空仍然是一处不灭的灯火。
二炎炎七月,乘坐拥堵不堪的行李车,拿着一纸调派证再次踏上这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时值1995年夏。
说陌生其实并非陌生,只是不肯承认这宿命的况味。
当初靠近它时,只是心无旁骛偶然停下脚步的路人。
而今,我必需要成为它的一员,心中不免惴惴不安。
忘不了第一次拿着新发的运行规程,上面散发着的怪僻味道同我忙乱而略显欢喜的心情交织,复杂而离奇。
跟师傅来到值班室,听着各类设备隆隆作响的的吵杂声,看着室外错踪复杂的管道,本来刚踏上工作职位的豪情刹时四分五裂成一堆瓦砾。
一波又一波涌来的睡意即将掩没我时,下班了。
一身疲惫的我,昏头昏脑地领教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工作。
时刻象蜗牛般慢慢爬行。
走在比面粉还细的厚厚煤粉层“铺就”的锅炉房内,汗,无声的滑落。
穿着履行检查时被蹭的乌七八糟的工作服,纤尘满面时,我最怕此刻遇见父母和朋友。
一点可怜的虚荣心的不堪再经受任何“凄惨的同情”。
三春风又一次抚过漫山荒芜,山便有了些淡淡绿意。
上下班的林荫道的条幅在一晚上之间改变了内容,非常鲜明地打着“创无泄漏工厂”。
电力企业重温历史走向未来宣传片文案

电力企业重温历史走向未来宣传片文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而电力企业更是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磨砺,电力企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也从传统能源开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发展,引领着电力产业的未来。
回首历史,电力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形成初期的电站建设到现代化的电力供应体系构建,不断演绎着电力事业发展的历程,这一切都得益于电力企业的发展。
未来已来,电力企业也将继续奋斗在行业发展道路上。
电力企业将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的能源科技,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电力供应效率,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创造时代的推动者,而电力行业的未来,更需要电力企业的聚焦和创新。
我们期待着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引领电力行业的智慧前行,让电力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加美好的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作者:孙嘉平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表时间:2009-09-28 打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在不断探索中奋进并获得发展的30年(1949~1978),经历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
60年来,中国广大电业职工和电力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中国电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使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步入了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大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一、电力工业加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力工业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973亿千瓦时;(注)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200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3685亿千瓦时;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24975亿千瓦时;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34510亿千瓦时。
(注:统计数字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8亿千瓦,全国日平均发电量是1949年全年发电量的2.2倍,是建国初期1952年全年发电量的1.3倍。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国人均占有电量突破2000千瓦时反映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占有电量。
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均占有电量不足10千瓦时;2000年人均占有电量达1081千瓦时;2006年人均占有电量达2168千瓦时;2008年人均占有电量则为2598.6千瓦时。
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达44.12%,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66%反映电气化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为20.60%,2008年达44.12%。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煤炭转化成电能来使用。
1980年,用于发电的煤炭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9.6%,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一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
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了99.87%,21个省(市、自治区)达到了户户通电。
农村电气化水平是国家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我国农村通电率只有61.05%,改革以来,加强了农村电网和农村小水电的建设,农村通电率逐年提高,1990年提高到88.06%,2007年提高到99.69%。
已建成农村小水电站45317座,总装机容量为4738.9万千瓦。
电气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而且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大机组,建设大电厂,百万千瓦级电厂达到249座1、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是我国火电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是优化发展火电的主要措施之一。
1949年我国最大的火电机组是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2.5万千瓦机组。
新中国建国以来,国产火电机组的单机容量逐步提高。
1959年,首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运行;1964年,首台国产10万千瓦机组高井电厂投产运行;1969年,首台国产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吴泽电厂投产运行;1972年,首台国产20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运行;1974年,首台国产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望亭电厂投入运行;改革开放以来,火力发电技术得到更快发展。
1987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1992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石洞口二厂投入运行;2007年,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运行;优化后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国产化机组达到了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这些机组的批量投产,使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由20世纪80年代的10~30万千瓦机组过渡为90年代的30~60万千瓦机组。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大力发展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同时,还投产了11台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
截至2008年底,我国投运的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共计893台,其容量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62%;与此同时,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达到212座,最大的火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达到540万千瓦。
2、水电建设在优化发电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6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发展。
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只有16.3万千瓦,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3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655.5亿千瓦时。
1957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兴建,1965年竣工,1977年投入运行,总装机66.25万千瓦;1958年,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兴建,197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总装机122.5万千瓦,单机容量22.5万千瓦1970年,我国最大的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开工兴建,1981年第一台机组投运,198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71.5万1994年世界最大的已投运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开工兴建,2003年第一台机组投运,200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1830万千瓦,单机容量70万千瓦;2000年我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4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达10524万千瓦;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7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共拥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32座。
3、我国核电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工业示范性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30万千瓦。
秦山核电站的全面运行标志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的结束。
1987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180万千瓦,单机容量90万千瓦;进入21世纪,核电建设加快,先后建成了岭澳、秦山三核、秦山二核、田湾等4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2008年核电总装机已达884.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92亿千瓦时。
共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核电厂5座。
4、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我国风电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21世纪得到了加速发展。
2000年全国风电装机34.4万千瓦,2005年增长为126.6万千瓦,2008年吊装容量超过了千万千瓦,达到了1215万千瓦,并网容量为837万千瓦。
风电场已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的省区有:内蒙、辽宁、河北、吉林,其中内蒙的风电装机达373.5万千瓦。
2009年9月,位于上海近海地区的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场首批3台3MW机组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将安装34台3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10.2万千瓦。
与此同时,我国首座10MW级的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在甘肃敦煌开工建设。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发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电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已拥有采用高参数、大机组的百万千瓦级的电厂249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一半以上(51%),它们与采用先进技术指标的所有火电厂一起,已成为我国发电主力,为实现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电煤耗由1978年的每千瓦时471克,降至2008年的345克;发电用油由1978年的2013万吨,降至2008年的1000万吨;火力发电每千瓦时的耗水量由2000年的40吨下降到30吨以下;火电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399万吨降至2008年的350万吨。
三、发展特高压、建设大电网,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建国以来,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输电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电网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正运行着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1000kV)的输电线路和系统总容量达6亿千伏安的大型互联电网,互联的6大区域电网中,有3大区域电网的系统容量超过1亿千伏安1954年,新中国首条220kV高压线路─松(丰满)东(虎万台)李(石寨)线投入运行;1972年我国第一条33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天关线(刘家峡─天水─关中)投入运行;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平武线(平顶山─武汉)投入运行;1990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上线(葛洲坝─上海)投入双极运行;1999年我国第一条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昌房线(昌平─房山)投入运行;2005年我国第一条750kV超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在西北电网投入运行;2009年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06年世界首条±800kV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兴建,预计2010建成投运;2007年和2009年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两条±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分别开工兴建。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已超过10万公里,变电容量5.3亿千伏安;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9项,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
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为大电网的建设以及实现“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90年±500kV葛上线投运实现华中和华东两大区域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1年东北和华北电网通过500kV交流线路实现同步互联;从2004年和2005年,三广直流工程(三峡─广东)和灵宝“背靠背”工程的分别投运实现了华中与南方电网,以及西北与华中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9年华北电网与华中电网通过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实现互联,全国联网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国联网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明显。
全国跨区资源配置的电量由2000年的2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的773.8亿千瓦时,2008年跨区配置电量达到了2402.9亿千瓦时。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并在电网中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线路输送能力,增强了对大电网的控制能力。
2004年12月,碧成线22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
2007年10月,伊冯线50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
四、电网保护、控制、自动化技术进入国际行列在输变电技术和大电网不断发展的同时,电网二次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保护、电力通信和电网安全监控等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LEP-200系列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已在全国220kV-500kV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保护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CSC2000型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在全国35kV-500kV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