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

合集下载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价 管理的科 学性 和透 明度 。这期 间 出台了经营期 电价政 策和统 一销 售 电价 , 范 电价 管理 的政 策 规
些适应 电力 市场化 要求 的监 管 制度 和办 法 , 在
推进 电力市场 建设 和行业 节 能减 排 、 提高 电力 安
措 施 等 ,从 而 提高 了 电价 管理 的规 范性 和透 明 度 , 进 了资源 的有 效利用 。 促
发 展 历程 以及 辉 煌 成 就 呈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我 国电力体制改革 的主要成就
中 国 电力企 业 联合 会


促进 了电力工 业的快 速 发展
万 千瓦 , 近或 超 过欧 洲 许多 发 达 国家 的装 机规 接 模, 创造 了世 界 电力发 展 史上 的奇 迹 。电力 工业 快 速发 展 ,基本 满 足 了不 断增 长 的 电力 需求 , 保
20 0 2年 ,电力 体制 改革 方 案 》 台 以后 , 速 推 《 出 迅 进 了厂网分 开 的改 革 ,在 发 电市 场 引入 了竞 争 , 从 而加快 了电力发 展 , 在较 短 时 间 内结 束 了 20 03
年 以来 出现 的严 重缺 电局 面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完 善 ,并 在 20 0 8年成 立 了 国家 能 源 局行 使 电力
17 9 8年 ,全 国发 电装 机 容量 仅 为 5 1 7 2万千 瓦 , 电量为 2 6 发 5 6亿 千瓦 时 。2 0 0 7年 , 国发 电 全
装 机容 量增 长 到 71 .8亿 千 瓦 , 电量达 到 3 6 4 发 2 4 亿 千瓦时 , 别 比 17 分 9 8年增 长 了 l . 25 7倍 和 l . 27 2 倍 。2 0 0 3年 以来 电力 发展 进 一 步加 快 , 2 0 - 在 03 20 0 5年 净增 发 电装机 3 8 、0 8和 7 7 44 59 4 9万 千瓦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中国电力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进程。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力资源极度匮乏,只有一些城市和富裕家庭才能够使用电力。

但是,中国政府一直将电力发展列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开始大力投资电力行业,并建立了一批大型水电、火电和核电站。

这些举措为中国电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解决了国内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发展迅猛。

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外资,推动了电力体制的改革和行业的开放。

此举为电力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和太阳能市场,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中国电力企业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当前,中国电力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电力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然而,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力行业仍需面对持续发展的挑战,积极应对并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力工业直流电源系统的辉煌成就《庆祝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电力工业直流电源系统的辉煌成就《庆祝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图分 类号 : 476 F0.
文 献标 识 码 : C
文 章编号 : 292 1 (0 90—0 10 0 1—732 0 )200—6 流 电源 行 业 标 准 ,开 发 出了 具有 世 界 先 进水 平 的 微 机 型 高 频 开 关直 流 电源成 套 装 置 ,为 我 国发 供 电工 程 及 城 乡 电 网改 造提 供 了可 靠 先进 的微 机 型 直 流 电源 设备 ,确 保 了 发供 电的 安 全 可靠 运 行 , 获 得 了 巨 大 的社 会 效 益和 经 济 效 益 。 为我 国 电力
sa d r s d v l p n i h fe u n y p we u p y d v c s wi h rdS a v n e e e e h o o y a d t n a d , e e o i g h g - q e c o r s p l e i e t t e wo l ’ d a c d l v lt c n l g n r h
a d s mma ie t rlin c e m e t n 1 ye r i e t n i h s e t e a i n u rz he b il ta hive n s i a ssnc he n t e a p c sofpr p rng DC we n usr a 5 po ri d t y
Ab t a t I i p p r wer to p c eu d r e e o e i a in o h n ’ e e ti p we d s y b f r 9 sr c : nt s a e , e s e t h n e d v l p d st t f i a S lc r o r n u t e o e 1 3 h r t u o C c i r 9

致敬退休电力员工感言(3篇)

致敬退休电力员工感言(3篇)

第1篇尊敬的退休电力员工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集在这里,共同向为我们伟大祖国电力事业辛勤奉献一生的退休电力员工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今天,让我们用最真挚的语言,抒发我们对你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电力,是现代社会的生命线,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正是你们,一代又一代的电力员工,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在此,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第2篇尊敬的退休电力员工们:在这个充满敬意和感激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向那些为我国电力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退休电力员工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铸就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辉煌,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电力工作者,向退休的电力员工们致以最热烈的掌声和最崇高的敬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我国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电力员工的辛勤付出。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要缅怀那些已故的电力先驱,更要向那些即将退休、继续发光发热的电力员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致敬退休电力员工,他们是电力事业的奠基者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电力员工的艰苦奋斗。

退休的电力员工们,是电力事业的奠基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拼搏奉献,铸就辉煌退休的电力员工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投身于电力事业,他们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为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无私奉献,照亮万家退休的电力员工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照亮了千家万户。

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才使得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严谨作风,传承精神退休的电力员工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电力精神”,传承了电力事业的优良传统。

电力发展心得体会感悟(3篇)

电力发展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电力行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荣幸能亲身经历并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电力发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回顾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电力行业以建设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发电为主、输电为辅的电力系统。

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电力工业以建设大型火电和水电项目为主,同时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电力行业的技术水平。

3. 优化升级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电力需求不断攀升。

在这个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二、电力行业的发展心得体会1. 技术创新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电力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在电力行业工作多年,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在提高电力行业竞争力、降低能耗、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我国在超高压输电、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2. 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永恒的主题电力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在电力行业工作,我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完善应急预案等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

3. 绿色发展是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电力行业工作,我深知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为实现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前程似锦

我国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前程似锦

我国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前程似锦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周大兵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 其理论蕴藏量为6176 亿kW , 技术可开发量为3178 亿kW , 居世界首位。

逐步加大开发力度, 利用好丰富的水能资源, 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建国50 年来我国水电建设日新月异建国50 年来, 我国水电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36 万kW , 发电量12 亿kW·h , 到1998 年底, 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6 50615 万kW , 为1949 年的18017 倍, 帄均每年递增1112 % ; 水电发电量达到2 043 亿kW·h , 为1949 年的17013 倍, 帄均每年递增1111 %。

50 年来, 水电设备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 已由1716 %提高到2315 %。

到1998 年底, 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按容量计已达到1615 % , 水电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 位居世界第三; 水电发电量仅次于加拿大、美国和巴西, 位居世界第四。

据统计, 1997 年世界各大洲水电在建规模为11 001 万kW , 我国的水电在建规模为3 600 万kW , 约占世界的1/ 3 。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当前中国水电发展的技术水帄就代表着世界的技术水帄, 21 世纪的水电市场主要在中国。

随着水电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设水帄在不断提高。

50 年代,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建成了全国第1 座坝高102 m、总库容220 亿m3 、装机容量66125 万kW 的新安江水电站, 开创了建造高坝、大型水电站的历史。

同期还修建了广东新丰江、湖南柘溪等坝高100 m 以上的大型水电站, 并进行了福建古田溪、四川龙溪河、云南以礼河、贵州猫跳河等中小河流的梯级开发。

60 年代, 又以较优的质量和较快的速度建成了甘肃刘家峡(116 万kW) 、湖北丹江口(90 万kW) 等一批大型水电站。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摘要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我国自1882年有电以来,电力工业已经走过120多年的历程。

解放前,我国电力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发电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在发电能源方面,由初期的原始能源发电逐步开拓出新能源发电。

我国的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成立,一台以蒸汽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正式发电,供给从电厂到外滩的照明用电,轰动全国。

它仅比1882年1月12日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英国伦敦第一座发电厂)晚6个月。

1912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云南昆明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厂(2台装机容量240KW的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拥有水力发电的开始。

这就是人们公认的中国电力工业的起点。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从1882年到1949年的60多年中,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迟缓。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到1995年末,我国年发电量已达到10000×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1×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三位。

装机容量从1987年末的1×108 KW突破到1995年3月的2×108 KW,年发电量超过19000×108 KW·h,人均年占有量超过1000 KW·h。

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铸造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灿烂辉煌。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电力系统容量、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提高上。

1974年,第一条330 KV输电线路(由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到陕西西关中地区)建成;1981年,第一条550KV输电线路(由河南姚孟火电厂到武汉)建成。

对退休电力工人的感言(3篇)

对退休电力工人的感言(3篇)

第1篇尊敬的退休电力工人: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您,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退休电力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了数十年,如今,您虽已退休,但您的精神风貌、奉献精神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望您在电力岗位上的点点滴滴,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您用辛勤的双手,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与温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您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向您表达我们无尽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一、无私奉献,照亮万家灯火您,一位普通的电力工人,却肩负着千家万户的希望。

在您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您接到抢修任务的电话,二话不说,立即穿上厚重的衣服,冒着严寒,赶往故障现场。

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您不畏严寒,挥汗如雨,抢修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

当您疲惫地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小火炉已经熄灭,孩子饿得直哭。

您顾不上休息,立刻为孩子做好饭菜,又赶去上班。

这样的情景,在您的职业生涯中,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正是您这样默默奉献的电力工人,才使得千家万户在寒冷的冬日里,依然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您用无私的付出,照亮了万家灯火,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二、攻坚克难,铸就辉煌事业在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您始终保持着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面对复杂的电力设施,您从不退缩,勇往直前。

记得有一次,我国某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电力设施受损严重。

您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赶赴灾区,抢修受损电力设施。

在灾区,您与同事们同吃同住,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灾区电力设施恢复正常运行。

这次抢险救灾行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您的带领下,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农村电网改造到特高压输电技术,从智能电网建设到新能源开发利用,您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作者:孙嘉平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表时间:2009-09-28 打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在不断探索中奋进并获得发展的30年(1949~1978),经历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

60年来,中国广大电业职工和电力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中国电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使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步入了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大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一、电力工业加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力工业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973亿千瓦时;(注)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200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3685亿千瓦时;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24975亿千瓦时;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34510亿千瓦时。

(注:统计数字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8亿千瓦,全国日平均发电量是1949年全年发电量的2.2倍,是建国初期1952年全年发电量的1.3倍。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国人均占有电量突破2000千瓦时反映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占有电量。

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均占有电量不足10千瓦时;2000年人均占有电量达1081千瓦时;2006年人均占有电量达2168千瓦时;2008年人均占有电量则为2598.6千瓦时。

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达44.12%,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66%反映电气化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为20.60%,2008年达44.12%。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煤炭转化成电能来使用。

1980年,用于发电的煤炭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9.6%,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一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

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了99.87%,21个省(市、自治区)达到了户户通电。

农村电气化水平是国家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我国农村通电率只有61.05%,改革以来,加强了农村电网和农村小水电的建设,农村通电率逐年提高,1990年提高到88.06%,2007年提高到99.69%。

已建成农村小水电站45317座,总装机容量为4738.9万千瓦。

电气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而且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大机组,建设大电厂,百万千瓦级电厂达到249座1、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是我国火电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是优化发展火电的主要措施之一。

1949年我国最大的火电机组是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2.5万千瓦机组。

新中国建国以来,国产火电机组的单机容量逐步提高。

1959年,首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运行;1964年,首台国产10万千瓦机组高井电厂投产运行;1969年,首台国产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吴泽电厂投产运行;1972年,首台国产20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运行;1974年,首台国产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望亭电厂投入运行;改革开放以来,火力发电技术得到更快发展。

1987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1992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石洞口二厂投入运行;2007年,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运行;优化后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国产化机组达到了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这些机组的批量投产,使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由20世纪80年代的10~30万千瓦机组过渡为90年代的30~60万千瓦机组。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大力发展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同时,还投产了11台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

截至2008年底,我国投运的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共计893台,其容量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62%;与此同时,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达到212座,最大的火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达到540万千瓦。

2、水电建设在优化发电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6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发展。

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只有16.3万千瓦,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3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655.5亿千瓦时。

1957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兴建,1965年竣工,1977年投入运行,总装机66.25万千瓦;1958年,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兴建,197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总装机122.5万千瓦,单机容量22.5万千瓦1970年,我国最大的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开工兴建,1981年第一台机组投运,198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71.5万1994年世界最大的已投运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开工兴建,2003年第一台机组投运,200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1830万千瓦,单机容量70万千瓦;2000年我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4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达10524万千瓦;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7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共拥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32座。

3、我国核电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工业示范性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30万千瓦。

秦山核电站的全面运行标志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的结束。

1987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180万千瓦,单机容量90万千瓦;进入21世纪,核电建设加快,先后建成了岭澳、秦山三核、秦山二核、田湾等4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2008年核电总装机已达884.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92亿千瓦时。

共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核电厂5座。

4、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我国风电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21世纪得到了加速发展。

2000年全国风电装机34.4万千瓦,2005年增长为126.6万千瓦,2008年吊装容量超过了千万千瓦,达到了1215万千瓦,并网容量为837万千瓦。

风电场已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的省区有:内蒙、辽宁、河北、吉林,其中内蒙的风电装机达373.5万千瓦。

2009年9月,位于上海近海地区的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场首批3台3MW机组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将安装34台3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10.2万千瓦。

与此同时,我国首座10MW级的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在甘肃敦煌开工建设。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发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电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已拥有采用高参数、大机组的百万千瓦级的电厂249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一半以上(51%),它们与采用先进技术指标的所有火电厂一起,已成为我国发电主力,为实现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电煤耗由1978年的每千瓦时471克,降至2008年的345克;发电用油由1978年的2013万吨,降至2008年的1000万吨;火力发电每千瓦时的耗水量由2000年的40吨下降到30吨以下;火电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399万吨降至2008年的350万吨。

三、发展特高压、建设大电网,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建国以来,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输电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电网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正运行着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1000kV)的输电线路和系统总容量达6亿千伏安的大型互联电网,互联的6大区域电网中,有3大区域电网的系统容量超过1亿千伏安1954年,新中国首条220kV高压线路─松(丰满)东(虎万台)李(石寨)线投入运行;1972年我国第一条33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天关线(刘家峡─天水─关中)投入运行;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平武线(平顶山─武汉)投入运行;1990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上线(葛洲坝─上海)投入双极运行;1999年我国第一条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昌房线(昌平─房山)投入运行;2005年我国第一条750kV超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在西北电网投入运行;2009年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06年世界首条±800kV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兴建,预计2010建成投运;2007年和2009年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两条±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分别开工兴建。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已超过10万公里,变电容量5.3亿千伏安;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9项,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

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为大电网的建设以及实现“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90年±500kV葛上线投运实现华中和华东两大区域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1年东北和华北电网通过500kV交流线路实现同步互联;从2004年和2005年,三广直流工程(三峡─广东)和灵宝“背靠背”工程的分别投运实现了华中与南方电网,以及西北与华中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9年华北电网与华中电网通过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实现互联,全国联网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国联网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明显。

全国跨区资源配置的电量由2000年的2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的773.8亿千瓦时,2008年跨区配置电量达到了2402.9亿千瓦时。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并在电网中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线路输送能力,增强了对大电网的控制能力。

2004年12月,碧成线22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

2007年10月,伊冯线50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

四、电网保护、控制、自动化技术进入国际行列在输变电技术和大电网不断发展的同时,电网二次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保护、电力通信和电网安全监控等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LEP-200系列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已在全国220kV-500kV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保护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CSC2000型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在全国35kV-500kV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