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

但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场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成果,让大家共同讨论和总结不同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自然特征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自然特征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热气候和水稻种植,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和畜牧业发展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理解。

人教版8下地理 8.1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人教版8下地理 8.1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草原和荒漠”对应的课标是:“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范围”,“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相关知识。

2.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

3.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教师:当年,莫理循的西北之行为我们留下近千张照片,使我们有幸目睹丝绸古道的广袤、苍凉。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大西北会是什么模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追随莫理循的脚步走进西北,感受西北吧!【设计意图】几张黑白照片和近乎传奇的莫理循故事,带学生穿越时空,来到了百年前那空旷、苍凉、落后的大西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课《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知识相对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同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农业相结合,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掌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农业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实例为依据,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农业案例,制作PPT,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农业基础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提问:“你们认为农业发展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我国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并提出相应农业发展策略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以便进行分析。

2.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业发展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吗?”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相应地区的农业发展策略。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农业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掌握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农业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农业特点案例,用于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区农业特点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农业。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总结各组讨论成果,让学生明确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够全面,对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的理解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心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难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产区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观察法:观察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农业分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分布图、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教师总结: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农业生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8.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8.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

请同学们从书本73页图8.3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1:(课本第73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

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会)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

完成第76页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播放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的录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环境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讲授:通过录像的播放,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到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生活,西北地区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北,了解影响西北自然环境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干旱的环境下西北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
阅读:阅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西北地区的经度跨度有多少?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观察并计算以及汇报计算结果。

师生小结:通过计算以及观察了解到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因此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比较少,所以环境比较干旱(板书)。

提问:结合教材分析西北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哪一级阶梯,以及西北地区的地势如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并发言,教师给予指导。

提问: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单元有哪些?从东到西,说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师生小结:东部主要是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西部有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到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

西北地区高山重重,阻挡水汽的进入,降水比较少,因此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板书)。

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分享小组成果。

师生小结:整理西北主要时令河的名称,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了解西北地区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活动:河流与降水是关系密切的,简单了解西北地区河流状况后,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了解西北地区的降水情况,降水属于气候内容,活动期间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点。

继续请同学们观察教材,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和低于50毫米的地区分布在哪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何规律?
学生:分享自主观察得出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继续完成ABC与甲乙丙的关系分析。

通过师生互动,引
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

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板书)
(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板书:
距离海洋近
高山阻挡
(高原、盆地地形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
过渡提问:既然西北地区这么干旱,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不同呢?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

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与灌溉农业(板书)。

板书: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分布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文字以及观察教材,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

学生:阅读、观察并积极上讲台在屏幕上把牧区位置指出。

教师讲述:(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

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板书:
干 旱 西 北
降水稀少
畜牧业为主
阅读:了解了西北畜牧业,不得不了解西北的“可移动的房子”,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认识蒙古包。

学生:阅读理解
转折提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不是除了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代表发表小组意见,教师给予指导。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但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板书)
板书:
种植业为辅
活动:对照教材图,找出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及其特点和分布规律。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面积较小,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区(黄河流域的宁夏、河套平原)、山麓地带(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板书)
板书:
过渡:西北的绿洲农业发展还依赖着西北特色水利工程——坎儿井,下面请小组内完成教
灌溉 农业 贺兰山 为 界
材,了解坎儿井。

学生:发表小组见解。

教师小结:展示坎儿井示意图并讲解:人们在干旱的环境下,为了因地制宜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开凿了坎儿井,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

过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以及其分布,还有坎儿井的作用,那么西北究竟有什么农产品呢?
学生:列举葡萄、哈密瓜、棉花等。

教师小结:大家知道吗?由于西北地区的干旱,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也是由于干旱,光照强所以利于部分蔬果着色,所以番茄颜色特别鲜艳;因此西北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外。

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请分享你今天的课堂收获。

学生:分享收获。

课堂练习:
1.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
A.河 B.湖水 C.地下水 D.雨水
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气温太低 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 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答案:D A C C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西北的自然特征与农业1、草原和荒漠
距离海洋近
高山阻挡
(高原、盆地地形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
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为辅
灌溉
农业


西

降水稀少
温带草原牧场(以东)天山牧场(以西)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天山山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