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调节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植物抗逆调节机制及其调控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低温、高温、干旱、盐碱等,这些不良环境可能会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
为了应对这些不良环境,植物进化出了一些抗逆调节机制,在逆境环境下帮助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本文将从植物抗逆调节机制及其调控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逆调节机制1. 调节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合成生长素和赤霉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为重要的激素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逆境环境下,植物合成生长素和赤霉素的能力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植物会采取一些措施,调节自身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合成水平。
例如,在低温环境下,植物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从而减缓植物的生长速度,以适应低温环境。
2. 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在逆境环境中,植物可能会遭受氧化损伤,这时植物就会开始激活自身的抗氧化酶系统,从而抵御氧化损伤。
抗氧化酶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
这些抗氧化酶可以保护细胞不受氧化损伤,并且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 调节细胞壁结构植物细胞壁是由各种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它不仅可以保护细胞不受机械损伤,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逆境环境中,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植物会调节自身细胞壁的结构,增加细胞壁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二、植物抗逆调节机制的调控研究1. 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抵抗逆境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它们可以通过启动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例如,AP2 / ERF (APETALA2 / 内在根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内源性抗逆物质和抗氧化酶的合成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2. 线粒体逆境抗性机制研究线粒体是植物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它们在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互 共 的 变 化 超 越 了 这 一 耐 受 限 度 , 形 成 了 逆 在 膜系 中表现 为干 旱 、 温 、 害 等胁 迫 , 态 学 中作 为竞 争 、 利 、 生等 多 种 种 间 就 低 冻
1相生相 克现象 、
相 生相 克 意为 不 同植 物 、 生物 之 间 微 受 益和 受害 两方 面 的关 系 , 主要 表现 为植
2 2
。 物 向环 境 释 放 化 学 物 质 ,对 环 境 中 另 一 种 量 的 工 作 ,主 要 是 对 植 物 进 行 抗 寒 锻 炼 、 率 1
有 相 同之 处 。因此 , 特将 近年来 研究 较 多
作 二 、抗 性 生理 涉 及 的 某 些 相 关 的相生 相 克现 象一并 加 以叙述 , 为对传
统 抗 性 生 理 的一 种 补 充 。
传 递给后代 。研究逆 境对植 物造 成的伤 害 问题
以及植 物对 此 的反应 , 是认 识植 物 与环 境 关 系的重 要途 径 , 为 人类 控制 植物 的生 也
植 物 的 抗 性 由 环 境 因 子 诱 发 ,并 能 稳 解 环 境 与 植 物 的关 系 ,能 有 助 于 我 们 进 一 系曲线 , 用数 学方 法拟合 求 出拐点温度 , 以 定 遗 传 给 后 代 。 因 此 ,对 于 抗 逆 性 质 的 遗 步 了解 人类 与环境 的关 系 。
意 .并 在 农 业 及 园 艺 中 得 到 应 用 , 而 植 物 达到 人为控 制植 物抗性 的 目的 ,增 加粮 食 同 的植 物在 逆境 下 的电解质 透出率 的变 化 S k m rn 也 可产生对 自身 有抑制 作用 的物质 ,从 而 产 量 。 近 年 来 ,环 境 问题 已越 来 越 受 到 全 差 异 很 大 。 不 过 在 抗 冻 性 方 面 ,u u aa 0 控 制 种 群 的 生 长 。 植 物 释 放 的 相 生 相 克 物 世 界 的 关 注 ,运 用 抗 污 染 植 物 去 除 空 气 、 等 人 曾 提 出 以 电解 质 透 出率 达 5 %时 的 质 同 时 也 受 环 境 因 素 的 影 响 ,并 且 往 往 由 土壤 、 水体 中的重 金属 、 机 磷等 污 染 , 有 已 温度作 为组 织的半 致死 温度 ,但 由于半致 于 种 类 、 品 系 的 不 同 而 产 生 不 同 的 效 应 。 成 为 各 国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的 重 要 措 施 。 如 利 死 温 度 并 不 总 是 表 现 为 电 解 质 透 出 率 达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人类所需的食物、纤维和药物,还能够改善环境和气候。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帮助植物更好地适应各种逆境,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可以揭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提高其抗逆性。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抗逆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使其对干旱、盐碱等逆境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此外,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和代谢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植物的应激反应机制。
二、激素调控方法激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也能够参与植物的抗逆性调控。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植物的内源激素含量和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例如,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干旱胁迫下的积累,能够促进植物的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增加植物的抗旱性。
此外,利用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还可以增加植物对盐碱、低温等逆境的耐受性。
三、遗传改良方法遗传改良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工选育和遗传改造,科学家们培育出了许多对逆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品种。
例如,抗病虫害和耐盐碱性强的水稻、抗旱性强的玉米等,都是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而成的。
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从而培育出更加耐逆的植物品种。
四、生理与生化方法生理与生化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和生化参数,可以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状态和适应机制。
例如,测定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等参数,可以评估植物的抗旱和耐盐能力。
此外,通过测定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等,可以研究植物的抗氧化适应机制。
植物抗逆生理学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生理学研究进展植物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种环境胁迫的影响,如缺水、过度施肥、盐渍化等。
这些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着生长发育退化和死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植物学家们通过研究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来寻求解决方法。
一、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遗传机制:在物种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基因对环境适应性的选择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许多植物基因能够调控与环境胁迫有关的生理和代谢途径,从而增强抗逆能力。
2. 生理机制:植物能够通过调整光合作用速率、气孔调控、水分利用效率等途径进一步增强逆境下的生存能力。
3. 生化机制:植物在逆境下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相关代谢物的积累,从而保护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发挥抗逆生理作用。
二、植物的逆境处理策略1. 植物的缺水逆境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因素,缺水逆境会使植物死亡或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植物应对缺水的策略包括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蒸腾速率、和维持细胞渗透压力平衡等。
有研究发现,拟南芥响应缺水时,可转录因子DREB2A会显著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促进拟南芥的生长与发育。
2. 植物的盐渍化逆境盐渍化逆境是指土壤中钠、钙、镁等离子浓度过大,从而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累增。
这种逆境会形成军团菌与其他植物有竞争关系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
植物应对盐渍化逆境的策略包括增强盐排泄、累积低浓度的有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等。
3. 植物的寒冷逆境植物在高寒气候中遭遇的寒冷逆境可引发多种冻伤反应,如损害膜的完整性、损伤细胞器官等。
植物应对寒冷逆境的策略包括提高细胞膜脂质含量、改善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它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总之,逆境处理对于保护植物生长和抵御环境胁迫是至关重要的。
植物的抗逆生理机制、逆境处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解决植物逆境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发现更多植物的抗逆机制,并寻求逆境处理的更多策略,以减轻环境压力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草地植物的胁迫生理与抗逆性研究

草地植物的胁迫生理与抗逆性研究草地植物生长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经常面临各种胁迫,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等。
为了适应这些胁迫环境,草地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来提高其抗逆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草地植物胁迫生理和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一、干旱胁迫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胁迫之一就是干旱。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草地植物生长受限。
为了适应干旱胁迫,草地植物会采取多种策略,如调节根系和叶片的水分平衡、合理分配光合产物以及增强抗氧化能力等。
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植物通过调节根系架构,增加根系表面积和深度,以便更好地吸收土壤水分。
同时,植物调节气孔开闭,减少水分蒸腾,以减少水分损失。
此外,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还会合成一些保护性物质,如脯氨酸、脯氨酸类化合物和抗氧化酶等,来降低干旱对植物细胞的损伤。
二、高温胁迫高温胁迫是另一个常见的胁迫因素,能够对草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高温会导致植物生理代谢紊乱、细胞膜损伤以及蛋白质降解等。
为了适应高温胁迫,草地植物会通过调节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以及热休克蛋白等途径来提高其抗热性。
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下,植物会降低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减少过多的光能吸收,从而减轻光合系统的损伤。
同时,植物还会合成热休克蛋白,这些蛋白质可以保护其他蛋白质不被热水解或失活。
三、低温胁迫低温胁迫是草地植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另一重要胁迫因素。
低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抑制光合作用活性以及破坏细胞膜稳定性。
为了适应低温胁迫,草地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机制。
首先,植物会调节膜脂类组分的合成,增加膜的含脂量和不饱和度,提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其次,植物还会合成一些冷凝蛋白和抗冷蛋白,这些蛋白质可以保护细胞器和蛋白质不被低温破坏。
四、盐碱胁迫盐碱胁迫是草地植物生长中普遍面临的一种胁迫形式。
盐碱胁迫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超过植物耐受范围,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草地植物通过调节离子平衡、调节渗透调节物、合成特定蛋白质等机制来提高其盐碱胁迫的抗性。
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第15卷第34期Vol.15No.342021年12月Dec.2021在自然界中,植物并非总是处在适宜的生境里,常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变化,超出了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不能正常存活。
不利的环境会直接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这种环境称为逆境,也称作胁迫。
根据环境胁迫因素的不同,可将逆境分为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1]。
植物在不同的环境胁迫下,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植物适应性。
前人的研究表明,植物在不同逆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方式,其适应机制存在差异。
1植物逆境类型1.1水分胁迫植物水分胁迫主要表现为干旱胁迫。
自然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者植物本身的生理因素,导致植物从自然界中吸收的水分满足不了自身耗水,出现缺水状态,这时植物生长就会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
自然界中植物会受到不同因素导致的干旱胁迫,主要有大气干旱胁迫、土壤干旱胁迫和生理干旱胁迫[2]。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大重要因素,当植物处在干旱胁迫环境中,植物细胞膜系统会发生紊乱,膜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的渗透性。
除此以外,干旱胁迫也会间接影响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功能,降低植物光合作用。
一般植物的抗旱反应表现在形态结构、原生质的保水性和渗透调节方面,如拥有抗旱性强的植物根系和发达的输导组织[3]。
1.2温度胁迫在温度胁迫中,冷害和冻害是植物受到低温胁迫的两大类型。
冷害和冻害都会对植物的生理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内部生理调节机制。
植物在适应低温环境时都会从外部性状和内部生理上表现出抗冷反应机制,在生理上主要通过改变细胞组分和生理功能来抵抗低温。
有研究表明,植物体细胞膜脂组成与植物抗低温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植物细胞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植物的抗冷性呈正收稿日期:2021-05-25作者简介:黄相玲(1992—),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森林生态研究。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植物作为生物界的基础,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需求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胁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植物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本文将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和意义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但不限于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
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对于维持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1. 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第一步是了解逆境胁迫对植物生理和分子机制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等关键生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逆境下的应对策略。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研究逆境胁迫下植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识别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
2. 抗逆性的遗传改良植物抗逆性的提高既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来实现,也可以借助基因工程技术。
选育适应特定逆境条件的杂交品种和转基因植物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可精确识别和改良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进一步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
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前景1. 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和调控网络,从而实现对抗逆性的精确改良。
这为研究植物抗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 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尽管植物的抗逆性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我们对植物抗逆机制和途径的理解仍然不够完善。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逆境胁迫。
3. 跨学科合作植物抗逆性研究跨越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发展。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在各种不良环境条件下,能够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这种抗逆性的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培育更为抗逆的农作物品种。
一、抗逆性的定义和重要性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面对各种逆境胁迫时,能够保持生长发育的能力,以及在逆境中维持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平衡的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对于揭示植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为植物的改良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植物的抗逆性机制包括形态结构调控、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等方面。
形态结构调控主要表现为根系的生长、毛发形成、叶片形态的变化等,这些调控可以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迁。
生理调节方面,植物通过调节生长素、激素和抗氧化酶等的合成和积累,来增强自身对逆境的耐受性。
分子机制方面,植物通过转录调控、蛋白质调控和信号传导等方式来实现抗逆。
三、抗逆性研究的方法与应用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包括遗传育种、生物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其中,遗传育种是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通过筛选和选育表现出较高抗逆性的品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作物。
在实际应用上,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减少逆境引起的作物减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尽管在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
其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新兴的环境胁迫问题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给植物抗逆性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分子调控机制和抗逆性的遗传改良,以及开发更加精准的抗逆性检测和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各样的环境胁迫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各种环境因素及土地条件所导致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巨大,因此植物整体抗逆性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本文以干旱胁迫、盐胁迫及低温胁迫为切入口,详细论述了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对抗的胁迫的机制。
同时介绍了基因组学在植物抗逆性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抗逆机制;基因组学背景植物生存的环境并不总是适宜的,经常受到复杂多变的逆境胁迫,植物的环境胁迫因素分物理、化学和生物3大类。
其中,物理类有:干旱、热害、冷害、冻害、淹水(涝,渍)、光辐射、机械损伤、电伤害、磁伤害、风害;化学类有:元素缺乏、元素过剩、低pH、高pH、盐碱、空气污染、杀虫剂和除草剂、毒素、生化互作物质;生物类有:竞争、抑制、生化互作、共生微生物缺乏、人类活动、病虫害、动物危害、有害微生物[1]。
我国是农业大国,干旱、盐碱和低温等逆境每年都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抗逆性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对植物适应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步入分子水平,甚至利用基因组学等技术,进行新的抗逆性基因的筛选,为抗逆性植物的杂交提供新思路。
1植物抗逆性举例1.1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抗旱机制植物在自然界中生长时,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会出现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的情况,此时植物体内水分亏缺,即为干旱缺水胁迫[2]。
根据水分亏缺的原因,可以将干旱胁迫分成三类:1、大气干旱。
空气湿度降低或是烈日炙烤,加剧植物蒸腾作用,此为植物失水量大于根系吸水量而导致的缺水;2、土壤干旱。
由于土壤中缺乏水分,导致植物根系吸水困难,无法供应生长代谢及蒸腾作用所需水分;3、生理干旱。
土壤温度过低或土壤中化肥、有毒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植物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干旱时,原生质仍保有一部分束缚水,使得其不至于变性凝聚,从而避免了机械损伤的发生。
干旱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会大量聚集海藻糖、蔗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它们会发生玻璃溶胶化,充满细胞的原生质,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原生质的黏性,限制了大分子的混合,保持了细胞的相对稳态[3]。
同时为保护细胞内水分平衡,植物通过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有机代谢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区域化等机制解除渗透胁迫。
如H+-ATPase是质膜与液泡膜上的一种H+泵,可维持细胞质Na+﹑Cl-浓度。
Na+/H+逆向转运蛋白则在外界环境的Na+浓度提高时,通过Na+/H+逆向转移将Na+转运到液泡中,从而减少细胞质中的Na+浓度[4]。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抗盐机制土壤盐分过多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20%~0.25%时,我们认为就会引发盐胁迫。
盐胁迫对植物伤害很大,一类是盐离子本身对植物的毒害,包括对质膜的破坏和对代谢的干扰;另一类是盐离子引发的2次毒害如渗透胁迫和营养缺乏胁迫。
孙黎[5]等在对藜科植物抗盐性研究中发现,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AD)在盐胁迫下可将质膜中自由基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止膜脂过氧化,保持质膜稳定性。
盐区分化也可降低盐胁迫危害。
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可通过液泡膜H+-ATPase、液泡膜焦磷酸酶(TP-H+-PPase)和Na+/H+反向运输系统将细胞内的Na+和Cl-吸收到液泡内,一方面降低了细胞的水势,产生了促进植物体吸收水分的水势梯度;另一方面也维持了胞质溶胶和各细胞器的低盐环境,使细胞躲避了盐害[6]。
渗透调节作用也是植物抗渗透压胁迫的一种机制,积累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山梨醇﹑甘露醇等渗透调节物质,缓解盐胁迫带来的生理干旱[7]。
1.3 植物抗低温胁迫机制冷害发生时,植物体主要通过产生各种功能分子或改变某些分子的状态来对抗低温。
低温时,质膜上的脂类发生了变化,磷脂和游离甾醇含量增加,减少了甾醇糖苷、酰基甾醇糖苷和葡萄糖苷脂酶。
陈娜等指出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膜脂相变温度越低,植物的抗冷性也就随之提高[8]。
低温条件下,细胞脱水引起原生质收缩,质膜也要随之收缩。
为了不使质膜发生机械损伤,一部分膜脂被释放到质膜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中,这些膜脂聚集成嗜锇颗粒依附于质膜的外表面,可以保持质膜稳定。
2植物抗逆机制的总结2.1离子平衡与渗透调节主要通过无机离子和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区域化等机制解除渗透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的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持胞内渗透平衡,二是保护细胞免受胁迫损伤,三是保护酶的活性。
这些小分子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含量往往很低,在逆境胁迫时合成反应被激活,是植物抗逆的重要原因[9]。
2.2胁迫相关蛋白表达植物应对环境胁迫时会大量合成胁迫相关蛋白(stress-associatedprotein),如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AFP)等。
水通道蛋白(AQP)又称水孔蛋白,是植物中分子量为26~34kD、选择性强、能够高效转运水分子的膜蛋白[10]在拟南芥和其他植物中,已有研究报道指出这些水合蛋白分子受胁迫调控表达,其详尽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11]。
零下低温会引起细胞内外水分结冰,冰晶向四周伸展,会损伤细胞,破坏生物有序隔离。
研究表明抗冻蛋白(AFP)具有降低溶液冰点,修饰冰晶形态,抑制重结晶等功能[12]2.3抗氧化防御系统植物在逆境下通常伴随大量活性氧的产生,如果不及时清除将会造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膜和一些大分子物质的破坏,使细胞产生氧化损伤。
植物在抵御氧化胁迫时会形成一些能清除活性氧的酶系和抗氧化物质。
抗氧化酶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非酶类抗氧化物质有类黄酮、α-生育酚﹑抗坏血酸﹑谷胱甘肽﹑胡萝卜素等[13],它们能有效清除活性氧,提高植物抗逆性。
2.4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调控植物体感受外界胁迫信号,启动或关闭某些相关基因,以达到抵御逆境的目的。
与植物干旱、高盐应答有关的植物蛋白激酶主要有:与感受发育和环境胁迫信号有关的受体蛋白激酶(RPK)、与植物对干旱、高盐、低温等反应的信号传递有关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钙依赖而钙调素不依赖的蛋白激酶(CDPK)等[14]3基因组学技术研究植物抗逆基因3.1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Genomics)规模基因组或cDNA序列测定势必可以挖掘大量的基因,包括抗逆基因。
对拟南芥119Mb的基因组的分析显示约14%的基因与抗病性具有潜在的关系[15]对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表明尽管具NBS(NucleotideBindingSite)结构特性的基因未必都是抗病基因,但NBS却是一类常见的抗病基因结构特征。
从拟南芥一半的基因组(约67Mb)的测序分析中检测到120个具NBS结构特征的基因[16]。
3.2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Genomics)模式植物的研究中获得的遗传信息可以推广到其他基因组较复杂的植物上。
通过对拟南芥和水稻等遗传作图和基因组组成的详细研究,揭示被子植物的基因组框架的保守性,从而便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而且可以通过基因的共线性结合EST的作图结果有助于对在大而复杂基因组中某些基因的定位,进而图位克隆[17]。
4结束语近年来,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运用抗污染植物去除空气、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磷等污染,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
如利用凤眼莲等大型水生植物去除环境废水中的酚、镉等污染物,已被证明具有良好效果。
利用植物处理污染,可以避免影响生态平衡或造成新的污染,并能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这正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所在[18,19,20]。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的协调,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植物对待环境变化进行自我保护的机制,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张正斌,植物对环境胁迫整体抗逆性研究若干问题,西北农业学报[J]. 2000,9(3): 112~116.2齐宏飞,阳小成,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安徽农业科学[J],2008,36(32):13943-13946.3姜立智,梁宗锁.干旱胁迫对植物基因的诱导及基因产物的变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19(3):87-91.4高银,植物抗逆机制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 5) : 75~78.5孙黎,刘士辉,师向东,等.10种藜科盐生植物的抗盐生理生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06,23(2):310-312.6茹巧美,郑海雷,肖强.红树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1):78-84.7陈托兄,张金林,陆妮,等.不同类型抗盐植物整株水平游离脯氨酸的分配[J].草业学报,2006,15(1):36-41.8陈娜,郭尚敬,孟庆伟.膜脂组成与植物抗冷性的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2):6-8.9高银,植物抗逆机制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 75~78.10Tyeman SD, et al. Plant aquaporins: multifunctional water and solute channels with expandingroles[J].Plant Cell Environ, 2002, (25):173- 194.11Weig A, et al. The major intrinsic protein family of Arabidopsis has 23 members from three distinct groups with functional aquaporins in each group [J].Plant Physiol, 1997, (144):1347- 1357.12江勇,等.抗冻蛋白及其在植物抗冻生理中的作用[J]. 植物学报, 1999, 7(41): 687- 692.13Apel K, et 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oxidative stres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J].AnnuRevPlantBiol, 2004, (55): 373- 399.14杨洪强,等.蛋白激酶与植物抗逆信号转导[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3): 185- 191.15Bevan M, Bancroft I et al. 1998, Nature[J], 391: 485 – 488.16Meyers BC, DikermanAwet al. 1999, Plant[J] 20: 317 – 332.17Liester D, Kurth J et al.1998, Proc Nat l AcadSci USA 95: 370- 375.18段昌群.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植物的微进化[J].生态学杂志,1995,14(5):43—50.19胡聃.可持续性的生态内涵及其发展意义.生态学杂志[J],1996,15(2):31—36.20周人纲,樊志和,李晓芝.高温锻炼对小麦细胞膜热稳定性的影响.华北农学报[J],1993,8(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