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九上】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九上】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力的影子。
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我们理解力、运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3.运用力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问题。
二、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力的形式、性质,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以及力的大小与方向。
询问学生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来描述,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向量概念。
第二步:力的合成向学生介绍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概念,从两个力的作用方向大致相同和大致呈垂直方向分别讲解。
通过动手实验、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演示力的合成图形,并通过任务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步:力的分解从水平力分解和斜向力分解两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演示力的分解方法和原理,讲解如何将斜向力分解为水平力和竖直方向的力。
让学生实验并总结力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通过任务或小结,让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练习与巩固,检测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第五步:延伸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2.教学方法设计1.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掌握学习内容。
2.引导性提问,让学生自己探究与总结。
3.以任务为主导,学生通过任务感知学习内容。
4.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教学案例实例一:两股向东和向北的力分别为50N和30N,则这两股力的合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答案:根据图示可知,两股力合成之后的力的大小为√50² + 30² = 58.31N,方向为东北方向。
实例二:一行人将一块重量为1200N的大石头抬上山顶,抬石头的力为10人的力,这10人平均每人每秒发生200N的力,则该行人花了多少时间抬到山顶?答案:该行人平均每秒对石头发生的总力为10 × 200N = 2000N,抬石头的时间为1200N / 2000N = 0.6s。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力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三、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
2.力的单位;
3.力的合成;
4.力的分解。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1)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从中发现力的存在;(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弹性力等。
2、讲解(20分钟)
(1)讲解力的概念和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基本特征;
(2)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分别以图示和公式的方式进行说明;
(3)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练习(30分钟)
(1)利用多个簿记平台(如科百、百问、百度知道)上的力的合成分解题目,让学生拓展思维;
(2)根据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使用相关公式,提高解题效率。
4、归纳(10分钟)
(1)通过操纵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力的具体作用;
(2)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巩固学生的学习收获,并整理出力的概念、单位、合成和分解规律。
五、课后作业
(1)自己寻找力的实例,并用相关知识分析它的合成和分解;
(2)完成口头作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
(1)考试:随机出力的合成和分解例题,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综合考虑学生上课积极性、参与度、表现等情况,评定成绩。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详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4.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动态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步骤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教授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如解析几何、向量运算等。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如桥梁设计、力的传递等。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

演示法
演示目的: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演示工具:力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演示过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
实验法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 理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力的合成: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形成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矢量加法: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矢量加法法则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器材: 弹簧秤、细绳、
橡皮筋等
演示力的合成: 将两个弹簧秤 分别挂在橡皮 筋的两端,观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 概念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
能力目标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 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 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 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 通能力
察读数变化
演示力的分解: 将弹簧秤挂在 橡皮筋的中间, 观察读数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 力的合成与分
解的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讨论内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
总结规律:每组学生总结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尺子等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实验步骤: a. 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b. 测量橡皮筋的伸长 量 c. 比较两种器材的伸长量,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2. 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3. 教学器材:三角板、尺子、绳子等,用于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含义。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在规律。
4.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操作技巧。
5.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例(一)设计思想《力的合成和分解》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从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表现方式,进而引出共点力、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概念。
剖析等效替代的思想和方法。
在处理力的合成方法的时候设计了从共线到互成直角,既从特殊情况到较特殊情况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更一般情况下的力的合成可能满足的情况。
启发学生从特殊情况中挖掘信息,进而归纳整理。
为了更好的呈现课堂效果,充分的使用了智慧课堂。
利用实物展台清晰呈现实验现场,手写作图的实时直播也能看到每位同学利用作图法得到的结论,进而筛选对比。
利用系统动画资源,再配以实物演示层层递进的方式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而有趣。
利用智慧教学手段与学科知识融合,学生既掌握了物理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核心素养分析1.物理观念(1)形成初步的共点力、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2)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有关的问题。
2.科学思维(1)能对比较简单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结论。
(2)能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分析,获得定量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3.科学探究能根据力的合成和分解探究方案,使用基本仪器获得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据,得到不同类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影响因素或变化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有学习和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在动机。
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在实验探究合作中既能坚持观点又能修正错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必修一的前两章讲解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第三章开始学习力学知识,先学习三种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力学知识,而力的运算这一新的运算方式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原理,提出问题,通过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地启发学生思考猜想,以智慧课堂为依托,配合实验演示,然后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达到实验目的。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2.提问: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如何判断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知识讲解】1.力的合成: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合力是指这些力的合力向量(合成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b.合力的计算方法:合力的大小等于合成向量的长度,合力的方向等于合成向量的方向。
2.力的分解: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时,力的分解是指将这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b.分解力的计算方法:-垂直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水平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平行的力。
【示例演练】1.合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F1=5N和F2=8N的作用,两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北方和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b.示例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F1=3N、F2=4N和F3=6N的作用,三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方、北方和西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分解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3: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将这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请计算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
【拓展应用】1.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航空、航海、工程设计等领域的问题。
【归纳总结】1.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展示实验】1.可以通过展示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达标检测】1.给学生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题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及合成方法。
2. 力的分解概念及分解方法。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例。
3. 练习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将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效果。
2.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4. 讲解力的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课时按照类似格式进行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做准备。
2. 讲解力的合成: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讲解力的分解:介绍力的分解概念,讲解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标量和矢量1 •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贝U)。
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
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3 •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
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入•相反的用负号代入,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力的合成(1 )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 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3) 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 i —F2| 奉合w F i + F2(4) 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力的分解1 •一个力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来等效替代,这几个力称为那一个力的分力。
求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问题,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有几种分法?解析:有无数种分法,只要在表示这个力的有向线段的一段任意画一条直线,在有向线段的另一端向这条直线做垂线,就是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
JW有斜牛的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①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 l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
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 = F sin a②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 l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2与合力F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 = F i sin a③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 i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 i与合力F同方向,F2的最小值为| F—F i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①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 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③求在x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x合和在y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 y合④求合力的大小 F = (F x合)2(F y合)2F y合合力的方向:tan a= (a为合力F与x轴的夹角)F x合点评: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 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对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多选)研究两共点力的合力实验中,得出F合随夹角的规律如图所示,则()A. 两个分力分别为8N、10 NB. 两个分力分别为6 N、8 NC. 2 N W 合w 12 ND. 2 N W 合w 14 N【答BD案】【解析】F i —F2 = 2 NF1 + F2= 102。
解得F i = 8 N , F2 = 6 N合力范围2 N才合w 14 N , 故B、D正确。
[力的分解的概念]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a的斜面上,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 i和平行斜面向下的力F2,那么()A. F i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B.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与F i方向相同,大小为G eos aC. F2就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D •物体受到重力、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静摩擦力、F i和F2共五个力的作用【答案】B【解析】F i是重力的一个分力,性质不能改变,所以A错误。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等于F i且F i=G eos a,所以B正确。
F2与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大反向,故C错误。
物体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故D错误。
[利用三角形定则求合力]如图所示,F i、F2、F3恰好构成封闭的直角三角形,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是()【答案】C【解析】由矢量合成法则可知A图的合力为2F3, B图的合力为0, C图的合力为2F2, D图的合力为2F3,因F2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故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大的为C图。
如图所示,舰载机保持牵引力F大小不变在匀速航行的航母上降落时受到阻拦而静止,此时阻拦索夹角0= i20。
,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不计,则阻拦索承受的张力大小为()FA. —B. F2C. :3FD. 2F【答案】B【解析】舰载机受力平衡,两阻拦索的张力的合力等于牵引力,2T cos—= F 得张力T= F。
2(多选)如图所示是骨折病人的牵引装置示意图,绳的一端固定,绕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后挂着一个重物,与动滑轮相连的帆布带拉着病人的脚,整个装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为了使脚所受的拉力减小,可采取的方法是()A •只增加绳的长度B. 只减小重物的质量C. 只将病人的脚向左移动D. 只将两定滑轮的间距增大【答案】ED【解析】脚所受拉力为两绳的合力,如图所示,合力F= 2T cos 0T= mgF= 2mg cos 0,增大0角或减小重物的质量都会使脚所受的合力减小,因此B、D正确。
1、【题干】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4N、6N、7N ,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A• 17N、3N B. 17N、0 C. 9N、0 D • 5N、3N【答案】B【解析】当三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三个力的合力最大为17N , 4N、6N这两个力的合力的范围是2〜10N ,第三个力7N介于这个范围内,若满足方向相反,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为零。
(也可以用首尾相连将三个力连接,是否能够构成封闭的三角形结构)2、【题干】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 i、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 5 3N、5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答案】10 N【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于F i 、F 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F = F l F 2?二、(5、3)252N=10 N合力的方向与F i 的夹角B 为:F 2 5 3 --- = ------ - = -------F 15、: 333、【题干】已知共面的三个力 F i = 20 N 、F 2 =30 N 、F 3 = 40N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三力之间的夹角都是 120 0,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建立直角坐标系,运用正交分解法,分解不在轴上的力,如图所示。
有: F 1x = -F 1sin30 0 = -10 (N )F 1y = - F 1 cos30 0 = -10 ■:; 3 ( N )F 2x = - F 2Sin30 0 = -15 (N )F 2y = F 2cos30 0 = 15 .3 ( N ) 则: F x =F 3+ F ix + F 2x =15 (N )F y = F 1y + F 2y = 5 3 ( N )由图得:F = .. Fx 2 - Fy 2 = 10 3 (N )a =30 0 即与x 轴正方向成30 0夹角。
1 •关于几个力及其合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0= 30F y 5^3 V3tan a ==—F x 15 3A •合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那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B.合力与原来那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C.合力的作用可以替代原来那几个力的作用D •求几个力的合力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B【解析】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即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几个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合力可以替代那几个分力,但不能认为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A、C正确,B错误;力是矢量,所以求合力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D正确。
2 •【题干】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F i、F2、F3,关于它们合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F大小的取值范围一定是0 WFWF1+ F2+ F3B. F至少比F i、F2、F3中的某一个大C. 若F i : F2 : F3 = 3 :6 :8,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为零D •若F i : F2 : F3 = 3 :6 :2,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为零【答案】C【解析】三个大小分别是F i、F2、F3的共点力合成后的最大值一定等于F i + F2 + F3,但最小值不一定等于零,只有当某一个力的大小在另外两个力的大小的和与差之间时,这三个力的合力才可能为零,A、B、D错误,C正确。
3、【题干】一位体操运动员在水平地面上做倒立动作,下列哪个图中沿每个手臂受到的力最大()【答案】D【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到重力和沿两手臂方向的支持力作用,沿两手臂方向的支持力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在合力一定时,两分力的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故D正确。
i、如图2所示,用相同的弹簧秤将同一个重物m,分别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悬挂起来,读数分别是F l、F2、F3、F4,已知0= 30 °,则有)图2A.F4 最大B.F3= F2C. F2最大D . F i比其他各读数都小【答案】C【解析】由平衡条件可知:F2cos 0 = mg, 2 F3cos 0=mg,F4=mg,F1 = mg tan 0,因此可知选项 A 、B、 D 错误,正确选项为C。
2、【题干】(多选)一物体位于光滑水平面上,同时受到三个水平共点力F i、F2和F3的作用,其大小分别为F i = 42 N、F2 = 28 N、F3 = 20 N,且F i的方向指向正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这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零B. F i、F2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可能为20 NC. 若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F2、F3的合力大小为48 N,方向指向正南D •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F2、F3的合力大小一定为42 N,方向与F i相反,为正南答案】ABD【解析】F i、F2的合力范围是|F i —F2| «F i+ F2,即i4 N <F< 70 N,选项B正确;F3的大小处于此范围之内,所以这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零,选项A正确;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某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选项C错误,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