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精品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1)》一一、填空题1、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对“指事”所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几个具有同一的意义和读音而形体不同的字是异体字。

5、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6、“慚”的异体字是惭。

“群”的异体字是群。

7、“寶”的简体字是宝。

“馀”的简体字是余。

8、以秦为分界,可以把汉字发展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其中古文字范畴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9、《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

10、“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中的“焉”是指事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在那里。

“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介词,相当于之于。

二、概念题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六书:“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3、象形:“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4、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5、异体字: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6、古今字: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7、繁简字: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

8、甲骨文: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9、金文: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辞。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1.相:A.视,观察B.辅助C.貌相,状貌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2.过:A.过错B.超过C.太甚D.责备(1)求!无乃尔是过与(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国:A.国家B.诸侯的封地C.都城D.一个地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全国自考古代汉语(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古代汉语(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古代汉语(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简答题简答题1.指出下列汉字的构造方式,并将其分别归入各种类型。

(1)止(2)放(3)哀(4)牛(5)?(6)又(7)佞(8)夜(9)?(10)一正确答案:(1)形声字(2)形声字,攵形方声(3)形声字(4)象形字(5)会意字,从扇从去从水(6)象形字(7)形声字,从女仁声(8)形声字,从夕,亦声省(9)形声字,从禾顷声(10)指事字象形字:牛、又。

指事字:一。

会意字:?。

形声字:止、放、哀、佞、夜、颖。

解释下列各句中“?”字的词性和意义(或语法功能)。

2.淮?人?余言,?信??布衣?,其志??异。

正确答案: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对象。

3.魏其?身?救灌夫。

正确答案:介词,介绍动词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4.多多益善,何??我禽?正确答案:介词,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5.胥之父兄?戮于楚。

正确答案:介词,直接与动词连用表示被动。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语法功能及意义。

6.?兮福所倚,福兮?所伏。

正确答案:兮:语气词,无义。

7.其?正?正??奇,善??妖。

正确答案:其: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8.臣?之,利不百,不?法;功不十,不易器。

正确答案:百:数词用作动词,达到百倍。

9.然?反古者未必可非,循?者未足多是也。

正确答案:然:指示代词,这样,表示承认现实。

10.故宫?常?,而民???;有能??之,?能?下之。

正确答案:下:名词使动用法,使……下。

这里指罢免其职位。

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词性和意义(或语法功能)。

11.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之!天?之!”正确答案:人称代词,指代说话者一方。

12.之子於?,逮送於野。

正确答案:近指代词,作定语。

13.君姑修政而?兄弟之?,庶免於?。

正确答案:连词,连接定语和名次中心语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词性和意义(或语法功能)。

14.今夫弈之?数,小数也。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一)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巡希幽胡怡攻书民煎者茁贰郊望平术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古代汉语1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字是形声字?A. 马B. 月C. 森D. 休答案:D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部古代文学作品?A. 《诗经》B. 《楚辞》C. 《左传》D. 《史记》答案:A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4. 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代词B. 助词C. 动词D. 介词答案:C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什么意思?A. 幼小B. 茂盛C. 枯萎D. 凋谢答案:B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什么?A. 孩子B. 书生C. 衣服D. 书信8.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哪位诗人之口?A. 王之涣B. 李白C. 杜甫D. 王勃答案:B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是什么意思?A. 鸟鸣声B. 鸟飞声C. 鸟舞声D. 鸟食声答案:A1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白帝”指的是什么?A. 地名B. 人名C. 官职D. 神话人物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我”的谦称。

答案:臣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你”的尊称。

答案:陛下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他”的代词。

答案:彼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这”的代词。

答案:此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和”的连词。

答案:与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连词。

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连词。

答案:因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连词。

答案:故9.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连词。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古代汉语》是语言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考试内容一般包括音韵、文字、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根据关键词和内容提供一份《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供参考。

一、音韵1、“韵”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古韵和今韵的区别。

2、什么是“四声”?请简要解释其特点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3、请简要解释“反切”法,并说明它在古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文字1、“六书”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2、请解释什么是“通假字”,并说明它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特点。

3、“碑帖”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用途和历史价值。

三、语法1、请简要解释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例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什么是“使动用法”?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3、“之”、“其”、“而”等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举例说明。

四、修辞1、“对偶”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特点及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2、“互文”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3、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种类和作用。

五、历史文化1、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并说明其对古代文化传承的影响。

2、“科举制度”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3、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并说明其对古代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音韵1、“韵”指语音的韵母部分,古韵指古代的音韵系统,今韵指现代的音韵系统。

古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广韵》、《集韵》、《礼部韵》等,现代音韵则以普通话为基础。

2、“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分别为平、上、去、入。

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分为全上和半上,去声分为平去和上去,入声分为平入和上入。

四声在古代诗歌中具有节奏、抑扬顿挫的作用,能够表达情感和增强艺术效果。

3、“反切”是一种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将两个字的部分组合起来表示一个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方法、地方、难点、现代、掌握、研究、特点、力量、基础、需要、能力、标准、分析、简化、纠正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一)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巡希幽胡怡攻书民煎者茁贰郊望平术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20.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句子成分。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后汉书·张衡传》)21.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今地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楚策》)22.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宗懔《荆楚岁时记》)23.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列子·汤问》)2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2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A.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襄公十五年》)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2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庄子·秋水》)(2)“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盐铁论·非鞅》)两句中“莫的词性不一样,(1)句中是否定副词,(2)句中是无定代词。

2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史记·赵世家》)句中的“良”是人名。

2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

”(《史记·贾生列传》)中“颇”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略微”。

2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B.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D.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E.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F.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G.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顼》)I.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J.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K.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L.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M.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N.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30.“启乃淫佚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句中“于”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古代汉语简答题(一)答案01.一是为了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批判的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是为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02.“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语言为基础的、经汉魏作家加工、由唐代古文家定型的古代书面语——文言文。

03.略04.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搜集材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供解疑释难时查考使用的一种图书。

字典是解释单字的形、音、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辞典是解释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05.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辩识字音的字典。

(答出“我国第一部字典”得1分,三项功能每项1/3分)06.是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尔雅”的意思是:“尔,近也;雅,正也。

”要使方言土语近于“官话”,解释文字要近于雅正。

(答对一问得1分)07.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断资料或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只答前半边内容,少“工具书”前的定语内容的扣1分)索引又名引得,也有称之为通检的。

它是将书中内容或文集篇目或报刊资料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检索文献的工具书。

08.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09.“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 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10.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11.改为:(1)“乃”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各占1分)12.地名词作状语,不地著,即不在一定的地方定居。

(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占1分)13.势为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为按照情势的意思。

(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占1分)14.客为名词作状语,即把他当作客人一样。

(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解释各占1分)15.死亡,动词作名词用,指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改正词类活作类型得1分,改正释义得1分)16.饮动词作名词用,指喝的水。

(纠正词类活用、纠正释义各占1分)17.交,动词用作名词,指朋友。

(纠正词类活用、改正释义各得1分)18.缚,动词用作名词,指缚手的绳子。

(纠正词类话用、释义各占1分)19.献,动词用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纠正词类活用、释义各占1分)20.(略)21.千、百前面的一通常不用。

(同标准答案才得分)22.一百五即一百零五,零数不用零补位。

(指出零数不用零补位才得分)23.万言其多,表示虚数。

“二山”数词后不用量词。

“里”、“仞”是表示长度的量词(一仞汉制七尺,周制八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万、二山各占0.5分,里、仞各占1分)24.(略)25.“等于”一句改为:(1)句中的“诸”等于“之于”;(2)句中的“诸”等于“之乎”。

(同标准答案一致才得分)26.“两句”之后改为:两句中“莫”的词性一样,都是无定代词。

(同标准答案才得分)27.改为:句中“良”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确实。

(各占1分)28.略微改为很或非常。

(同标准答案才得分)29.A.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B.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善:形容词意动用法。

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

“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D.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E.制,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礼制。

F.降: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G.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泳的意思。

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I.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J.陋: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K.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L.朝: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M.食、见: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N.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30.“于”,介词,表处所;“于”的宾语“野”前置,“野于”即在野外。

(于的用法,宾语前置各占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