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手术切除

合集下载

脊柱肿瘤切除记录

脊柱肿瘤切除记录

脊柱肿瘤切除手术前准备.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告知(谈话)的基本内容列举如下:1.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发生隐性疾病突发,严重者可能出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可能发生大出血,必要时需输血以纠正失血性休克;3.因解剖变异.严重粘连,可能无法避免地损伤周围及附近组织器官,则可能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及并发症;4.手术中可能使用特殊医疗用品,如防粘粘膜,特殊缝合材料等;可能出现排异反应,严重时需要再次手术取出;5..术中需要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固定术,术后可能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等情况,需要再次手术行返修术;6.内固定常规需再次取出;7.手术中损伤相关神经及脊髓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可能;8.手术中可能出现脑脊液外漏.低压性头痛,如发生感染可能导致颅内感染;9.术后由于抗生素的限制使用出现手术局部.全身感染的可能,严重时可能导致手术失败,需局部进一步处理或者需要取出内固定,有时甚至需要多次手术;10.手术后卧床休息一段时间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可能;11.术后症状可能不能完全缓解甚至无缓解;12.术后可能因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下肢症状加重甚至瘫痪;13.术后脊椎失稳加剧脊柱退变,严重者需要再次手术;14.手术中可能手术后可能发生再出血,甚至引起局部血肿,压迫气管,致窒息死亡,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清除血肿,血肿可能压迫脊髓导致瘫痪;15..术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手术方式可能;16.术后肿瘤无法完全切除可能;17.术后肿瘤复发;可能需要再次手术;18.肿瘤性质目前尚不清楚,有时即使是病检液可能无法明确,病理检查结果后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包括再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综合治疗等。

19.因特殊原因可能终止手术;20其他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

9。

后方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肿瘤(附9例报告)

后方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肿瘤(附9例报告)

后方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肿瘤(附9例报告)王元贤;高金亮;郑燕平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7(047)018
【摘要】对9例胸椎肿瘤患者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同时行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或椎间钛网支撑植骨,应用后路TSRH或Scofix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后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消失,未出现脊椎滑脱,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3个月.认为后方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并通过椎体间钛网支撑或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满意.【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王元贤;高金亮;郑燕平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
【相关文献】
1.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J], 杨兴海;袁文;贾连顺;肖建如;马俊明;杨诚;冯大鹏;刘铁龙;陈华江;赵必增;杨立利
2.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 [J], 李锋;方忠;熊伟;廖晖;李光辉;曾恒;方煌;陈安民
3.后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单节段胸椎肿瘤 [J], 尚卫东;李侠;李鲁斌;高金亮;曹林峰
4.经半椎板入路并椎板复位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附16例报告) [J], 陈川;李文胜;凌聪;罗伦;王辉;郭英
5.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 [J], 徐公平;闫景龙;周磊;高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后路联合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肿瘤

前后路联合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肿瘤
症情 况。
腰椎肿瘤破 坏椎骨 可引 起顽 固性 疼 痛、 病理骨 折 , 至截 瘫 。由于肿 瘤细 胞 甚 对其周 围组织的高度扩散性 , 正常组织 与 瘤性组 织的界线难于确认及划分 , 全脊 椎 切除被视为最有效的脊椎肿瘤切除方式 。 近年来 , 通过一个切 口完成手术 的 I 后 期 路全脊椎切除术被越来越多的报道 , 用 应 于胸腰椎肿瘤的切除及脊柱畸形的矫正 , 该术式避免 了开胸 、 , 腹 创伤相对较小 , 但 在周围重要软组织受累和粘连的情况下 , I 期后 路术野局限 , 以彻底 清除病灶且 难 手术风险较 高 J 。虽然术 中不必 更换 体 位, 但椎体 前面 的结构 不能 充分显 露 , 手 术风险大 , 且能否将所有 的肿瘤组织切 除
3 0 4 0. 7
柱重建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 手术 其 方式也在 不断地 探讨 。本 文就前 后路 联 合全椎体切 除脊柱 重建治 疗胸 腰段椎 体 肿瘤 的临床疗效做一观察分析 。
资料 与方 法 20 0 7年 2月 ~2 1 0 0年 2月收治经 x 线 、T M I 查 , C、R 检 病理 检查 确 诊 为胸 腰 段脊柱原发恶性肿瘤或 良性侵袭性肿瘤 , 未侵及邻近 的内脏器官 ; 与腔静脉和主动 脉无粘连或粘连极轻 ; 未见多处转移。共 纳入胸 腰 段 椎 体 肿 瘤 患者 2 3例 , 1 男 4 例 , 9例 , 女 年龄 2 6 6— 8岁 , 均 4 平 5岁 ,


原发肿瘤 1 例 , 8 转移性肿瘤 5例 ; 累及 单 个椎节 1 , 7例 两个椎 节 6例 。神 经功 能 Fak 1 rn e分级 , A级 3例 , B级 6例 , c级 5 例, D级 6例 , E级 3例。 方法 : 前 均进 行 x 线、 T MR 检 术 C、 I 查确定脊椎 受 累、 脊髓 压迫情 况 、 椎旁 软 组织情况 以及肿瘤和毗邻重要脏器 , 如肺 和大血管 等相互 关系 。排 除其他 骨骼 受 累的情况 , 所有患者对全身重要脏器均进 行检查 。采用 前后路 联合 全椎体 切 除脊 柱重建方式 , 中先取俯 卧位 应用后路椎 术 弓根钉技术 固定 , 然后改变体 位采用侧前 方入路 , 完整切 除病椎 , 取髂 骨 或钛 网植 骨进行 椎体 重 建 , 中减 压 时 应用 甲强 术 龙; 仪器 设 备 : T MR 、 C 、 I C型 臂 x线 机 。 术 中常规采 集多处 不 同部 位标 本送 冰冻 切片 , 确认瘤 区及反应 区 , 而 可 以确 定 从 手术 范围。观 察手术 前后 患者 神经功 能 Fak 1 rn e分级 改变 , 痛 强度 变 化及 并 发 疼

脊柱转移瘤评分TomitaTokuhashiECOG-PSKarnofskyWBB分型SINS

脊柱转移瘤评分TomitaTokuhashiECOG-PSKarnofskyWBB分型SINS

脊柱转移瘤评分TomitaTokuhashiECOG-PSKarnofskyWBB分型SINS脊柱转移瘤的 Tomita 评分脊柱转移瘤的修正 Tokuhashi 评分Tomita 评分2-3分者, 预期寿命较长, 外科治疗以长期局部控制脊柱转移瘤为⽬的,对肿瘤椎体采取⼴泛性或边缘性肿瘤切除术;4-5分者, 以中期局部控制肿瘤为⽬的, 可⾏边缘性或囊内肿瘤切除术;6-7分者, 以短期姑息为⽬的, 可⾏姑息减压稳定⼿术; 8-10 分者, 以临终关怀⽀持治疗为主, 不宜⼿术。

在Tokuhash i 修正评分系统中, 总分0~8 分、9~11 分、12~15 分, 预⽰着患者的预期⽣存时间分别为6⽉以下、6~12 ⽉、12⽉以上。

Frankel 神经功能分级:A级,损伤平⾯以下感觉及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级,损伤平⾯以下⽆运动功能,仅存某些感觉功能;C级,损伤平⾯以下仅存⼀些⽆⽤的运动功能;D级,损伤平⾯以下存在有⽤的运动功能,但不完全;E级,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正常。

该分级⽐较简单,只需要做⼀般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检查就可以完成。

美国东岸癌症临床研究合作组织体能状态评价表(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PS)Grade Description0 Fully active, able to carry on all pre-disease performance withoutrestriction(正常活动)1 Restricted in physically strenuous activity but ambulatory and able tocarry out work of a light or sedentary nature, e.g., light house work, office work(症状轻,⽣活⾃在,能从事轻体⼒活动)Karnofsky 体能状态评价表ECOG评分≤ 3,或Karnofsky评分≥ 30,是脊柱转移瘤⼿术的前提条件。

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可完成高危患者脊柱肿瘤切除及360度融合术

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可完成高危患者脊柱肿瘤切除及360度融合术

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可完成高危患者脊柱肿瘤切除及360度融合术脊柱肿瘤和病理性骨折后的脊髓受压和不稳是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及长期制动的原因。

除放疗等措施外,脊柱肿瘤也常需手术治疗。

脊柱的转移性肿瘤约70%涉及椎体,脊髓受压的部位多在前部或双侧外前部,骨折导致的压迫和不稳经常需前路手术解决。

通常,还要结合后外侧减压及后路融合固定术。

因此,需要同时面对前-后路手术所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心肺功能异常的基础条件较差的患者,更是使风险倍增。

为了改善此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应尝试通过创伤相对小的术式完成减压及脊柱融合。

近期的Eur Spine J杂志上,Sven O. Eicker等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其尝试通过单纯后侧入路完成单节段减压及融合固定术的研究。

该研究包括11例转移性脊柱肿瘤、3例脊柱结核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均通过后外侧经椎弓根入路进行减压手术,并完成360度融合。

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评估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的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和Frankel评级。

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俯卧位下接受手术,充分暴露后首先以钉棒系统完成固定,通常包括病损部位的上、下各两节椎体,先在肿瘤侵袭较少一侧置棒,然后通过椎板、关节突关节、椎弓根切除来完成减压。

在1例胸椎病变的患者,还进行了部分肋-椎横突部分切除术。

随后清理侵袭硬膜、神经根的肿瘤,去除被侵袭的骨,切除硬膜前的肿瘤、被侵袭的后纵韧带以获得充分减压。

在已经置入的棒的支撑下,可以更好的进行减压,此阶段出血较多,但一旦肿瘤切除完成,则出血量会显著减少,必要时可考虑术前行栓塞术控制术中出血。

下一步,经后外侧入路置入一至两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器中填充自体或异体骨(图 1b,4b)。

在行胸椎手术时,可能需牺牲一处神经根,而腰椎则通常不需要。

融合器的位置通过术中透视确定,然后置入第二根棒和水平连杆。

图1 后外侧入路经椎弓根360度融合示意图。

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脊柱肿瘤术后患者营养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脊柱肿瘤术后患者营养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脊柱肿瘤术后患者营养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分析发布时间:2023-04-20T02:50:37.703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1期作者:文红艳陈剑通讯作者李佐慧,尤少梅,张琳[导读] 探讨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脊柱肿瘤术后患者营养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红艳陈剑通讯作者李佐慧,尤少梅,张琳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昆明 650118 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脊柱肿瘤术后患者营养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研究共纳入观察对象50例,均为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医院接收脊柱肿瘤患者,入组后将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25例患者应用分阶段护理(观察组),一组35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术后,观察组中患者整体营养主观评估量表PG-SGA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术后脊髓/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分阶段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脊柱肿瘤患者术后患者营养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关键词:分阶段护理模式;脊柱肿瘤;营养水平;预后脊柱肿瘤是临床常见骨性肿瘤,具有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区分。

由于人体脊柱结构较为复杂,毗邻脊神经根,而肿瘤病灶大多又表现为侵蚀性生长,因此患者多伴随疼痛、局部畸形、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目前,临床针对脊柱肿瘤患者多以手术切除方案治疗,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因此加强围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

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综合分阶段护理的临床优势,入组脊柱肿瘤患者5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观察对象50例,均为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医院接收脊柱肿瘤患者,入组后将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25例患者应用分阶段护理(观察组),一组35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5-79岁,平均(58.62±3.41)岁,颈椎肿瘤患者5例,胸椎肿瘤患者12例,腰椎肿瘤患者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8-78岁,平均(58.59±3.44)岁,颈椎肿瘤患者4例,胸椎肿瘤患者11例,腰椎肿瘤患者10例;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理部位等)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学软件分析,输出结果显示差异无异议(p>0.05),可比较。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不可忽视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不可忽视

早期症状之一:腰部或背部 持续性疼痛
疼痛部位:病变部位及周围 组织疼痛
疼痛伴随症状:神经根受压、 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
神经功能异常
感觉异常:脊柱肿瘤压迫神经,导致患者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
运动障碍:脊柱肿瘤压迫神经根,导致患者运动能力受限,如肌肉无力、僵硬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脊柱肿瘤压迫脊髓,导致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大小便失禁、 性功能障碍等。 反射异常:脊柱肿瘤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患者反射异常,如病理反射等。
脊柱肿瘤的早 期症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概述 02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特点 03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的诊断 04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的治疗 05 脊柱肿瘤的早期症状的预防与控制
PART ONE
脊柱肿瘤的早期 症状概述
疼痛
疼痛特点:夜间痛、清晨痛, 平卧时加重,活动后缓解
其他症状的伴随表现
疼痛:脊柱肿瘤早期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钝痛或刺痛
神经压迫: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相应的神经症状,如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
脊柱畸形:由于肿瘤的存在,脊柱可能会发生弯曲或压缩,导致脊柱畸形
运动障碍: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脊柱结构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行走困难、活动受限等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患者在康复期间调整 生活方式,如保持良 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复查:提醒患者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 出现的复发或并发症 。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 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基 因检测,分析是否存 在基因突变、染色体 异常等,有助于预测 肿瘤的发展趋势和个 体化治疗。

脊柱疾病的分类

脊柱疾病的分类

脊柱疾病的分类一、引言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并维持身体平衡。

脊柱疾病是一类常见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脊柱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退行性疾病是脊柱老化的表现,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和腰椎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由于长期劳损、外伤或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

症状包括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严重时可能影响神经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三、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是指脊柱骨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重物砸伤等。

骨折可能导致脊柱变形、脊髓损伤,甚至瘫痪。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三维空间中的弯曲畸形。

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神经肌肉疾病、脊柱退行性疾病等。

侧弯可能导致疼痛、呼吸困难、姿势异常等。

治疗方法包括支具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五、脊柱肿瘤脊柱肿瘤是指发生在脊柱部位的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症状包括疼痛、神经功能异常、脊柱变形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具体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六、脊柱感染性疾病脊柱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脊柱感染。

原因包括免疫系统低下、外伤、邻近器官感染等。

症状包括疼痛、发热、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

七、总结脊柱疾病的分类多种多样,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脊柱疾病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强脊柱的保健也可以预防脊柱疾病的发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脊柱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脊柱疾病的诊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外侧入路
颈椎椎间孔肿瘤切除术陈新成盖广超孟伟高永
概述
颈椎椎间孔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15% - 38%,肿瘤多为良性,由于肿瘤易导致颈髓神经根和血管的压迫或破坏,故多需手术切除治疗。

Toyama分型
椎管肿瘤分型:
采用Toyama方法,在横向上判断肿瘤横向累及范围:Ⅰ型椎管内硬膜内外
Ⅱ型硬膜外椎间孔内外根据肿瘤与椎间孔关系分为Ⅱa 硬膜外椎间孔内Ⅱb 硬膜外椎间孔外Ⅱc椎间孔内椎旁三个
亚型
Ⅲ型硬膜内椎间孔内外根据与椎间孔的关系分为Ⅲa硬膜内椎间孔内Ⅲb硬膜内椎间孔外
Ⅳ型硬膜外椎体内Ⅴ型硬膜外椎板间
Ⅵ型多方向型。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3年12月至
2014年11月共开展2例颈椎
椎间孔肿瘤,1例为右侧C5-
6椎间孔肿瘤,1例为C6-7椎
间孔肿瘤,均经前外侧入路
行肿瘤全切。

椎间孔肿瘤手术示意图
颈外侧区与胸锁乳突肌区解剖
患者男性,60岁,右侧C6-7椎间孔肿瘤


病例1
术中
术后MRI
术后病理结果
患者男性,48岁,C5-6椎间孔肿瘤
术前MRI 病例2
术后MRI
术后病理结果
总结
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同期完成肿瘤全切除,降低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

前外侧入路可全切除颈椎间孔区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该入路解剖复杂,有损伤椎动脉及颈部神经可能,左前外侧入路有损伤胸导管可能。

Toyama分型是迄今较完善的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
评估型系统,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