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精华版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血糖监测的内容(五)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用来评估血糖控制与血管并发症之间的 主要指标。 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4%—6%
血糖结果不准确的原因
酒精消毒手指后未干便采血 试纸条上滴血不足 血糖仪或检测窗不干净 电池不足或没电 伪造结果
自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 按照医生的指导调整治疗计划 记录血糖检测结果 记录有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事件 每次就诊时携带血糖记录 确保血糖仪正常工作
鼓励自我监测并做记录
非批评式的态度 实际的控制目标 不断的教育和支持 鼓励自我分析血糖监测结果
监测的频率
初次治疗,血糖波动大,手术前后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则每天测4次 病情稳定,血糖稳定,每周测FBG或餐后2h血糖各一次或每月任何一天测4--7次 在感染,应激或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应增加次数或随时监测
监测的频率
血糖监测时间上的灵活性 帮助病人保持原有 的生活方式不受过多的约束 监测结果可反映病人一天不同时间血糖控制的情况
监测时间安排
每1—2周测一天七次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 至少一天测四次血糖(早餐前+三餐后2小时) 病房调整胰岛素的过程中可每3-4天测一天的七次血糖 门诊调整胰岛素的过程可每周测一天的七次血糖(即复诊前一天测) 门诊测血糖时间较固定(早餐后及午餐后),其它时间及特殊情况下的血糖不能测或及时捕捉,因此每个病人应必备血糖仪病随身携带。
糖尿病的运动和自我监测

重新监测
拔出重插
5.取血部位消毒后残留酒精
酒精能与试纸条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酒精没有完全挥发时进针,疼痛感会增加。
6.采血方法不当
采血量不足;
01
02
03
04
取血点在手指指腹偏侧面, 神经分布较手指正中少,痛感较轻。
避免取血部位太靠近指甲, 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试纸条过期
购买时、使用前均应注意检查试纸条包装盒上的有效期。
3.试纸保存不当
温度
湿度
化学物质
其它
影响结果
保存要求:干燥、 阴凉、 避光、 密封
常见问题
操作方法不正确
滴血超过2分钟后再将试纸条插进血糖仪; 检测时试纸条发生移动等情况。
取血前可用温水洗手,垂手臂,可使手指血管充盈,容易采血。
取血时避免用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渗出影响结果。
注意事项1
严重贫血、水肿、脱水、末梢循环不良及采血部位损伤等均影响结果; 某些药物,如扑热息痛、维生素C、甘露醇、多巴胺等对快速血糖仪的检测存在干扰; 当血糖结果明显异常如出现危急值(>25mmol/L或<2.8mmol/L)时,及时报告医生,尽早处理。
空 腹: 4.4–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6.5 6.5–7.5 >7.病
1型糖尿病
病情控制稳定
稳定期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
血糖控制不佳,波动明显
伴有严重糖尿病肾、足及眼底病变
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
新近发生血栓
有以下情况者暂不适合运动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疾病管理的过程中,自我监测成为了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以及自我监测对于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自我监测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水平以了解自身的状况,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自我监测血糖数值可以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并控制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发展。
此外,自我监测也有助于患者了解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2. 自我监测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糖尿病自我监测方法包括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早晨饭前8小时内没有进食或者只食用含水量较少的食物后的血糖水平。
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两小时内测量的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不受进食和运动等因素影响,在任何时间进行测量的血糖。
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
在测量血糖时,患者需要准备好血糖仪、血糖试纸和采血针。
首先,洗净双手,用温水清洗测量用的手指,确保手指干燥后再进行测量。
然后,插入采血针采集一滴血液,将血液滴在试纸上,待血糖仪显示数值后,记录下来。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患者应定期校验血糖仪的准确度,并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来实时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CGM通过植入皮下传感器,可以测量24小时的血糖数据,并通过数字设备或手机应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患者可以根据CGM的数据进行饮食和运动的调整,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3. 自我监测对于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糖尿病患者通过自我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自我监测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血糖的波动情况,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自我监测还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提高治疗遵从性,促进病情的稳定和控制。
糖尿病规范管理:自我监测与就医指导

糖尿病规范管理:自我监测与就医指导一、自我监测1.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核心。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血糖仪,并确保测试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测试前,要确保血糖仪的准确性,并遵循说明书进行操作。
测试后,要及时记录血糖值,以便医生和营养师为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血压监测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定期监测血压对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及时记录,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
3. 体重监测体重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因为体重变化会影响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使用电子秤定期测量体重,并及时记录,以便医生为您制定合适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4. 饮食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低糖、低脂、低盐是基本原则。
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成分,以便营养师为您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5. 运动监测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评估运动效果和安全性。
二、就医指导1. 定期就诊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就诊,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就诊时,携带病历、检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和用药情况。
2. 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遵医嘱用药至关重要。
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停药。
3. 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年龄、体重、生活习惯等因素。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关注并发症筛查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病、心血管疾病等。
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5. 学会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通过自我管理,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规范管理离不开自我监测和就医指导。
糖尿病患者要怎样自我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要怎样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是一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的日常任务。
它不仅是一种必要的行为,更是一种自我呵护的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糖尿病患者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和药物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一、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自我血糖监测?首先,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其代谢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患者的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患者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血糖,避免出现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况。
其次,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掌握自身病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措施,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再次,自我血糖监测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自我血糖监测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不断地监测血糖,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最后,自我血糖监测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
而通过自我血糖监测,患者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疾病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对疾病的掌控感和信心。
监测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也可以让患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总之,自我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病情,调节血糖水平,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我血糖监测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更加方便患者使用。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精华版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精华版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精华版嘿,朋友们!咱今儿来好好聊聊糖尿病的自我监测这档子事儿。
我先跟您说个事儿,我有个朋友的老父亲,患糖尿病好些年了。
一开始,老爷子觉得没啥大不了,药也不好好吃,监测更是抛到九霄云外。
结果呢,有一回突然头晕目眩,被送进了医院,这可把一家人吓得够呛!打那以后,老爷子算是彻底长了记性,开始认认真真地自我监测。
咱先说说为啥要自我监测。
这就好比您开车,得时不时瞅瞅仪表盘,看看油够不够、水温高不高。
糖尿病也是一样,血糖这东西,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随时可能捣乱。
您要是不盯着它,指不定啥时候就给您来个“大惊喜”,那可就麻烦喽!那怎么监测呢?首先得有个血糖仪,这就像是您手里的“秘密武器”。
选血糖仪的时候可得睁大眼,别贪便宜买个不靠谱的。
然后呢,得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您就想象自己是个科学家,操作得一丝不苟。
扎手指的时候,别太紧张,就那么轻轻一扎,挤出血来,滴在试纸上,等着血糖仪给您报数。
一天当中,啥时候测血糖也有讲究。
早上刚起床,那叫空腹血糖,这就好比给身体来个“晨起体检”。
还有餐后两小时血糖,这能看看您吃的东西对血糖影响有多大。
睡觉前再测一次,能让您心里踏实,睡个安稳觉。
除了血糖,还得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比如说,有没有老是口渴,尿得多不多,体重是不是突然下降了。
这些小细节,就像身体给您发出的“求救信号”,可不能忽视。
还有啊,把每次测的血糖值都记下来,弄个小本本,或者用手机软件。
这就像给血糖画了一幅“成长图”,能让您和医生一目了然,知道血糖的变化趋势。
再说说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您要是今天吃了一大碗红烧肉,那血糖可能就蹭蹭往上涨。
要是出去跑了几圈,说不定血糖就乖乖听话降下来了。
所以啊,饮食要均衡,运动要适量,这可是控制血糖的两大法宝。
总之,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可不是件麻烦事儿,而是您和健康手牵手的好办法。
别嫌麻烦,别偷懒,认认真真做好自我监测,才能让糖尿病这个“小怪兽”乖乖听话,让您的生活照样有滋有味!就像我朋友的老父亲,现在身体硬朗着呢,每天还能去公园遛弯儿。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一、血糖监测的时间及意义理想的血糖监测应当是全天候实时监测。
我们可以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间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一般地说,血糖检测根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如睡前血糖、夜间血糖等),不同时间检测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这是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清晨空腹时检查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反映真实病情。
空腹血糖主要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及患者前一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次日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腹高血糖有3种常见情况:一种是黎明现象。
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量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量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
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血糖1.0毫摩尔/升以上者可诊断为具有黎明现象。
一种是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现象常发生在夜间,是由于用胰岛素过量后引起低血糖,机体为了调整血糖,便产生了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其特点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
还有一种就是药量不足。
其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血糖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需要注意的是,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服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
◎餐前血糖餐前血糖是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
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食物的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如何自我监测糖尿病

如何自我监测将每天如何吃饭,如何用药,四段尿糖记录下来,将每1—2周完整地测一天4次或7次的血糖记录下来,将生活中特殊情况及其引起的血糖变化记录下来,这个监测记录反映的是您的病情最真实的情况,可以发现哪些事情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哪些事情可以使血糖降低,哪些事情对血糖无影响,从中可以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作为调整生活的依据,并为医生指导您正确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a.四段尿糖: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睡觉——早餐,早餐——午餐,午餐——晚餐,晚餐——睡觉。
分别将每个阶段的尿无论尿几次都留在一起,称为段尿,它体现每个阶段血糖从低→高→低的综合结果。
b.血糖:(1)早餐前血糖(指早晨6—7点的血糖,早8点以后抽的所谓“空腹糖”失去了早餐前血糖的意义)临床意义:体现夜间基础状态的血糖,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黎明现象)及降糖药远期疗效的综合结果(如果降糖药的较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可能比最低值要高)。
(2)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血糖临床意义:体现正常人血糖的最低值及糖尿病病人良好控制血糖的最低值、降糖药的较远期疗效(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不是最低值)。
(3)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血糖。
临床意义:体现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也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若≥11.1mmol/L(≥200mg/dL)可诊断糖尿病,若小于此值,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
注意事项:①餐后2小时指从吃第一口饭算时间。
②既然体现治疗效果,故验血曰吃饭、运动、用药、生活中各种情况要与平常一样。
(4)夜间血糖临床意义:若早餐前血糖高,是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凌晨时才高的,两种情况的治疗不一样,故可以自行设计测测夜间血糖,如:0点、2点、4点、6点的血糖。
(5)随机血糖临床意义:捕捉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
当低血糖后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马上释放,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升高,甚至高出平时的水平(梭莫基反应),所以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捕促低血糖的瞬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目标(血糖和HbA1c控制标准)
双“7”达标方案: FBG<7Mmol/L,HbA1c<7%
良好的血糖控制应该是全天的血糖值控制在 可接受的范围内
2020/11/4
6
自我血糖监测
方便、快捷 能够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实际血糖水平,帮
助病人鉴别血糖的高低,及时采取措施 通过记录,在就诊时能使医生更好地了解
2020/11/4
14
血糖监测记录
日 早 早 午 午 晚 晚 睡 备注 期 餐 餐 餐餐 餐 餐 前
前 后 前后 前 后
4/4 6.9 10.7
8.7 5.4
R6 4
N14 7
5/4 14.5
11
7.1
6.8
2020/11/4
1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相 结合的一种产物。人体正常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 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生成后约在血液中停留8—12 周才被清除,因此测定血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 以了解病人在过去2-3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降,当病人由于眼底病变而引起的视力下降 时,病变往往已非早期 除患青光眼外,散瞳后用眼底镜检查眼底是 检查视网膜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慢性高血糖
2020/11/4
18
尿糖与酮体监测
1型糖尿病(情况允许)每天监测尿糖与酮体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应监测尿糖 2型糖尿病如发生发热、感染、大量出汗、自
觉虚弱时需检测尿酮体
2020/11/4
19
尿糖监测的好处与缺点
优点
操作简单 价格低廉 无创检查 病人容易做到
缺点
需要接尿的容器(清洁) 肾糖阈(肾病患者不准确) 某些药物影响(利尿药) 无法提示低血糖
血糖>15Mmol/L 生病期间(感冒、发热) 出现呕吐或腹部疼痛时 面部潮红、呼吸急促时 出现反复的低血糖…
2020/11/4
24
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的自我监测
内 容
眼、足、尿白蛋白、肾功、尿常规
体重、血压、血脂、心电图…
2020/11/4
25
定期眼底检查
糖尿病病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病人眼底病的早期可不伴随视力的下
2020/11/4
3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监测的指标
血糖 尿糖、尿酮 糖化血红蛋白
2020/11/4
4
化验血糖的意义
反映采血时的血糖水平 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指标 可以直接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直接反映糖尿病的变化规律 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 可以反馈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2020/11/4
5
• 正常人血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4%--6%, 当血糖升高时,糖化的速率也会随之升高 。糖尿 病病人由于血糖高,与血红蛋白结合多,生成的糖 化血红蛋白可达正常人的2—4倍
2020/11/4
16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3月/次 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应控制在6--8%以内
2020/11/4
2020/11/4
12
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监测
尝试一种新的饮食方法,运动前后,旅行 时,当注射胰岛素比较频繁时,有低血 糖症状时,怀孕或打算怀孕时…
根据病情及医生的建议….
2020/11/4
13
如何做监测日记
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应包括
血糖监测的时间 血糖值 饮食摄取量及进食时间 运动量及运动时间 用药量与时间:胰岛素量与注射时间 一些特别事件的记录,如腹泻、发烧等
• 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时:2—4次/月
空腹和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天 的血糖
• 血糖控制未达标者:4次/周
2020/11/4
11
使用胰岛素治疗不稳定的糖尿病病人
强调进行多点的血糖监测
空腹血糖不能代表或完全代表全天血糖水平,测定随 机血糖是有必要的
由于血糖主要受着外源性胰岛素的控制,不论进食 与否,注入的胰岛素都会发挥降糖作用,不同时间 的血糖变化很大,有时其餐后血糖可低于空腹血糖
17
HbA1c的测定:“段”的概念 血糖测定: “点”的概念
一次血糖高,而HbA1c正常:平时血糖控制良好 血糖和HbA1c都高:一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 单次血糖正常而HbA1c明显增高:此次抽血前较注
意了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的
同时测定血糖和HbA1c: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
2020/11/4
21
尿糖监测
四次尿糖
每天三餐前及晚上睡前半小时的尿糖
方法:在留尿前30分钟排空膀胱,然后收集30分钟 内的尿液检查尿糖
2020/11/4
22
尿酮体
糖尿病病人尿中出现酮体,预示病人体内 胰岛素的极度不足
常用测定方法:试纸法 尿酮体的监测不作为常规监测
2020/11/4
23
何时检测尿酮体
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2020/11/4
7
谁应该监测血糖
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围手术期糖尿病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2020/11/4
8
不同时期监测血糖的意义
空腹血糖 特指空腹8—12小时的血糖,可以反映人体胰岛的 基础分泌功能,适用于诊断治疗监测的最基本点
三餐前血糖利于发现低血糖,调整药物剂量 三餐后2小时血糖 人体血糖的最高点,可反映进餐对血糖的影响 睡前血糖有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 凌晨1—3时的血糖 人体血糖的最低点,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患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2020/11/4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由病人及其家属对病情变化、治疗效果 进行观察监控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病人 应掌握控制糖尿病的主动权
2020/11/4
2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内容
血糖的自我监测 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的自我监测 生病时的自我管理
2020/11/4
20
尿糖监测
尿糖反映着血糖,但不一定代表着血糖
尿糖受着尿量的影响
老年人及一些患者肾功能下降, 可出现血糖高而尿 糖阴性
从时间上, 尿糖与血糖可不平行,尿糖不能确切地 反映血糖值
尿糖不能反映出低血糖
有条件的话,还是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为好。如要达到 理想控制,尿糖一般应保持阴性
者,怀疑夜间低血糖者监测
2020/11/4
9
新诊断的、使用胰岛素泵或 强化治疗的病人
监测4~7次/天
了解血糖变化曲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次血糖: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前 7次血糖:三餐前后、睡前,必要时加测下半夜
2~3时的血糖
2020/11/4
10
采用单纯饮食控制或口服 降糖药治疗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