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语文学科高中学段真题答案解析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QQ交流群:298378876中公教师考试网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公教师考试网:/全国教师考试QQ交流群:298378876第一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0分)1、阅读《红楼梦》时,头脑中呈现出大观园的形象,这是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幻想D.空想2、《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是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3、“点拨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A.蔡澄清B.李镇西C.程翔D.洪镇涛4、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是A.教学阅读评价B.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着眼未来C.自主合作探究D.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第二部分: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90分)QQ交流群:298378876中公教师考试网一、积累与运用(16分)6.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话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请你把这句话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卷的田字格内。
(标点符号占一格)(2分)7.默写与填空(8分)①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③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刘禹锡《陋室铭》)⑤余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苏轼《水调歌头》)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雪》)⑧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镂空(lòu)迸裂(bèng)游弋(yì)B.猝然(cù)恣情(zī) 归省(xǐng)C.殉职(xùn)挑衅(tiāo)逾越(yù)D.佛像(fú)发酵(jiào)馈赠(kuì)9.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不记其数自出心裁枯躁无味B.呕心沥血骇人听闻忍俊不禁C.无稽之谈消声匿迹挺而走险D.麻木不仁持迷不悟按步就班10.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古汉语中所谓“指事”,是“汉字六书”之一,是指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
2013年江西教师招聘(国编)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小学语文

2013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真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正确的是()A 腔的韵母是angB 悔的韵母是ueiC 逞的韵母enD床的韵母uang【答案】选D。
【解析】腔的韵母是iang,悔的韵母在汉语拼音里缩写为ui,逞的韵母en g。
2. 下列有韵头的是()A. ua iang uengB. ei ou ieC. ua en ingD. uei in ai【答案】选A。
【解析】只有 i u ű可以作韵头。
3. 多音字和面和泥中和念()A he (二声)B huo(四声)Chu(二声)Dhuo(二声)【答案】选D。
【解析】“和”的读音: [hè]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huó]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
~泥。
[huò]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
奶里~点儿糖。
~弄。
~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4. 下面后一音节读轻声的()A上头B棉花C意义D虾子【答案】选B。
【解析】上头有两个读音:[shàngtou][shàngtóu] ,意义[yìyì],虾子[xiā zǐ]。
5. 从字的结构方式看,是会意字的是()A泰B想C闻D涉【答案】选D。
【解析】涉:会意。
从水步。
甲骨文字形。
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
本义:趟水过河。
泰:形声字、亦作汰。
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上部三人,下部是水,在高处可避水患,本意为避水患而得平安。
想:形声字。
从心,相声。
闻:形声字。
内形外声。
从耳,门声。
本义:听到。
如闻、问。
6. 下面一组是形声字的()A 案明楷B 休旗闷C 荆惊清D 体娘甘【答案】选C。
【解析】明:会意休:会意甘:指事体:会意7. 女,写,长的笔画各为多少()A.4,5,4B.3,5,4C.3,6,5D.4,6,5【答案】选B。
2013年11月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体育学科高中学段真题答案解析

A.血液 B.细胞外液 C.汗液 D.细胞内液
9.人体在运动时外周阻力较大,主要来源于哪一血管( )
A.大静脉 B.小静脉 C.小动脉 D.大动脉
10.最大肌力测验通常是( )
A.50%衰减测验 B.倒立测验 C.台阶测验 D.1RM 测验
11.力竭运动后,下列哪一过程所需时间最短( )
A.肌糖原恢复 B.肌肉中乳酸消除 C.氧合血红蛋白恢复 D.肌肉中磷酸原恢复
4 次方成反比。因此,脑血管床血流阻力主要来自小血管(直径 20-40μ)静脉管腔大,动 脉管腔小,所以本题选 C
10.选 D 【解析】最大肌肉测验的训练目的是锻炼肌肉的最大力量,相对于耐力肌肉测验而言, 所以最大肌肉测验的特点是负重大,次数少,50%衰减、倒立测验和台阶测验负重都相对较小, 1RM 测验可以理解为最大力量,最大负荷重量练习。所以本题选 D 11.选 C 【解析】肌肉中磷酸原恢复 2~3 分钟;氧合血红蛋白恢复 1~2 分钟;肌糖原恢复 5~46 小 时;肌肉中乳酸消失 1~2 小时。所以本题选 C 12.选 B 【解析】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区别是身体的练习,而身体的练习最 重要特点是大肌肉群活动的参与。所以本题选 B 13.选 A 【解析】女生月经期是可以参加适量体育活动的,避免大运动量即可,对身体是有益无 害的,但在女生月经时出现痛经的情况,则不应该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本题选 A 14.选 B 【解析】人体空腹血糖浓度 3.9~6.0mmol 之间,所以答案最接近的是 B 15.选 A 【解析】脑震荡(神经外科)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 所以本题选 A 16.选 C 【解析】锁骨骨折、肱骨骨折(上臂)、指骨骨折(指节)的骨折都不需要进行大悬臂带 固定法,锁骨骨折采用“8”字形包扎法,肱骨骨折采用三角巾固定,指骨骨折采用包扎固定, 只有尺骨骨折(前臂)采用大悬臂带固定的方式。所以本题选 C 17.选 B 【解析】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性休克,症状如头晕、恶心、难受 等。过度训练、中暑晕厥和心源性晕厥(心输出量突然降低引起脑缺血而诱发的晕厥 可以简 单理解为心脏器官不健全)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 B 18.选 D 【解析】需要消耗脂肪来产生能量时,酮体的生成就是来自于肝内脂肪酸的分解,脂肪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修订版)((新课标Ⅱ))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Ⅱ)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2013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初、高中)真题及解析

2013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初、高中)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其基本条件是( )。
A.学校的环境创设B.教师的主导作用C.家长的积极配合D.学生的能动活动2.有人建议邢老师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邢老师拒绝了建议,体现了邢老师( )。
A.乐于奉献B.因材施教C.依法执教D.廉洁从教3.李老师为了赢得学生的喜爱,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李老师的做法表明他着重关注的是( )。
A.教学情境B.职业生存C.学生发展D.教学设计4.王老师工作勤勤恳恳,每次上课都不辞辛苦地从上课到下课,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王老师最应该反思的是( )。
A.教学态度B.教学方式C.教学手段D.教学组织形式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 ),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A.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B.以生源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辅C.以生源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民办中小学为辅D.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民办中小学为辅6.下列现象中,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严重损失的B.违反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C.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D.侵犯学校校舍、场地和其他财产的7.关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成,正确的是( )。
A.隐私权B.名誉权C.财产权D.受教育权8、教师方某常给学生起侮辱性错号,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方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分应当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B.行政警告或拘留C.行政强制或拘留D.行政处罚或解聘9、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们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 )A.临时监护责任B.委托监护责任C.教育管理责任D.收留抚养责任10、尽管工作压力大,事物繁杂,朱老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这体现了朱老师( )A.身体素质良好B.职业心理健康C.教学水平高超D.学科知识丰富11、刘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刘老师的做法(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12.为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查阅学生日记,侵犯的学生权利是( )。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详解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详解一、1、B(“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答案:C(曲解文意,“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错,原文是说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的真伪和年代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2、D(引用的应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批评的句子才是“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C(“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错,属于因果颠倒。
另外“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说法也不当,原文为“可认作”)二、(一)4、A (登:考上,考中)5、B(②说马文升正直敢言,③说马文升对太子的教育严格要求)6、D(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7、(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马文升)在朝官中最年高徳勋,皇帝也诚心诚意任用他,众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耆硕:qí shuò,年高德劭;推心:诚心,以诚相待;望:埋怨,怨恨。
一词1分,句意2分)(2)(文升)在家闲居时,没有事不曾进州城。
谈论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时事:当时政事;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
一词1分,句意1分)(二)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分)答: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封王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的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和只能隐居独钓的无奈牢骚之气。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2分)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答:词的结尾运用典故,抒发心志。
词人借用贺知章的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结尾既委婉含蓄的写出了词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抒发作者对统治者的不屑,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真题2013年上半年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真题2013年上半年(总分:150.01,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45.00)1.某教材设有“先秦史传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______。
A.《逍遥游》 B.《劝学》C.《触龙说赵太后》 D.《非攻》A.B.C. √D.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A项《逍遥游》选自《庄子》。
B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D项《非攻》是墨子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墨子》一书的名篇。
C项《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只有C项是史传散文,A、B、D是诸子散文。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______。
A.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B.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C.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D.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A.B.C. √D.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目标”第六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A、B、D三个选项都符合要求。
C选项是选修课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为第一条“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013年11月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美术学科高中学段真题答案解析

201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26题,每题2分,共56分)1.visual culture是现代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文中对应的词汇是()。
A.观看之道B.视觉文化C.图像文化D.读图时代2.如图1,该画像石的创作时间是()。
A.周B.春秋C.东汉D.晋3.下列作品,以连环画方式组织内容的绘画作品是 ( )。
A.《虢国夫人游春图》B.《步辇图》C.《韩熙载夜宴图》D.《卓歇图》4.下列选项,编撰于清代的绘画技法图谱是()。
A.《芥子园画传》B.《宣和画谱》C.《西代名画记》D.《图画见闻志》5.如图2,雕塑作品《艰苦岁月》的作者是( )。
A.潘鹤B.滑日友C.钱绍武D.刘升渠6.阿尔塔米拉洞窟绘画所在的国家( )。
A.法国B.西班牙C.英国D.智利7.17世纪,“荷兰小画派”常表现题材( )。
A.宗教故事B.历史故事C.贵族生活D.市民生活8.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画家 ( )。
A.库尔贝B.达维特C.德拉克洛瓦D.安格尔9.如图3,油画《记忆的永恒》的作者是()。
A.达利B.勃拉克C.毕加索D.杜尚10.下列选项中,以冲刀、切刀为主要表现技法的美术门类( )。
A.雕塑B.陶艺C.篆刻D.剪纸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躯干肌肉的是( )。
A.背阔肌B.肱桡肌C.胸大肌D.斜方肌12.如图4,黄宾虹《湖滨山居》的主要表现技法( )。
A.淡墨B.泼墨C.破墨D.积墨13.下列选项,不属于《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基本理念要求的是()。
A.时代性B.基础性C.全面性D.选择性14.下列选项,符合《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学分修习要求的是()。
A.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18学时,以获得规定1个基本学分。
B.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36学时,以获得规定2个基本学分。
C.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规定3个基本学分。
D.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72学时,以获得规定4个基本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
C.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D.从学习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统一性。
2.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B.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某教师选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4.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
B.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C.三篇文章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
D.相同历史背景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5.某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段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体现口语交际内容的重复与能力水平的提升。
B.凸显口语交际教学和日常生活表达与交流的结合。
C.活动的设计符合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要求。
D.四项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内容设计随意。
6.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用法,下列语句中用法与之相同的是()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8.对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解读教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B.提供相关素材,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C.阐释编者意图,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D.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
9.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A.形象的语文。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11.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生1:巧克力的甜带有一种苦涩,但苦过了之后,就有一种回味,一种绵长的回味。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时都舍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3:我总觉得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学生笑)。
师:呵呵,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
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
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的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
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现一个世界。
(学生鼓掌)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真实情境下的真实感悟。
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C.学生发言未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教师评价没有发挥纠偏作用。
D.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12.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
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上《〈呐喊〉自序》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纪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习《〈呐喊〉自序》,并作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13.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最深”、“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
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A.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梁启超其人其文。
B.三份资料指向不一,不利于师生解读文本。
C.均为回忆性散文,对了解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D.可供教师备课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就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发达到几乎占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如果限定在较短时间,而且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实现;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概念,然后在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15.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采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喻意吗?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冒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
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得情感刻画的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