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_柴明艳

Yarrowia lipolytica 发酵 7 d,赤藓糖醇的产量为 170 g/L, 异构化为 6-磷酸果糖,然后在磷酸酮醇酶作用下,裂
产 率 为 1 g(/ L·h)[16]。 采 用 诱 变 方 法 可 使 假 丝 酵 母 解为 4-磷酸赤藓糖,再经 4-磷酸赤藓糖醇脱氢酶将
(Candida magnoliae)产赤藓糖醇的量达到 87.8 g/L 。 [17] 其还原为 4-磷酸赤藓糖醇,最后该物质由磷酸酶水解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SF12108) 作者简介:柴明艳(1983—),女(汉),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发酵 方面的教研工作。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学中,高产菌株选育的常用方法有自然筛
选、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自然筛选是获得赤藓糖醇 产生菌的常用途径之一,主要是从泥土、蜂巢、蜂蜜、花 粉或高糖食品中分离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 有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生物诱变与复合诱变等几种, 有关以生物诱变方法获得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研究鲜 有报道。基因工程育种主要是利用控制基因改造技术 来完成,鉴于微生物中赤藓糖醇的合成途径及其关键 酶等问题尚在研究中,故利用基因技术以获得赤藓糖 醇高产菌株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现今,国际上已通用微生物发酵法大批量生产赤 藓糖醇。然而,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理想菌选育、消除 终产物抑制现象、提高产率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仍然是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工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 难题。可见,深入展开赤藓糖醇发酵法生产的技术研 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主要就赤藓糖醇发酵生产过程中菌种选 育、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文献报道作一概述,
赤藓糖醇(Erythritol),又称赤兔草醇、原藻醇,呈 白色结晶状粉末,是一种国际新型营养性功能甜味 剂,广泛存在于果蔬、真菌及各类发酵食品中,并在人 和动物的机体中多有分布[1]。赤藓糖醇具有无副作用、 口感佳、防龋齿、对高血糖病人安全,对肠胃道无不良 刺 激 ,一 般 食 品 加 工 中 无 分 解 和 褐 变 等 多 种 优 良 特 性 [2],已被应用到多 个行业领域,如医药 、食品 、化 工 、 保健与化妆品等[3]。
发酵法赤藓糖醇生产工艺

发酵法赤藓糖醇生产工艺简介:赤藓糖醇是一种代谢产物,具有甜味,而且无热量和低升糖指数。
因此,在食品、保健品和医药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酵法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是当前主流的生产方式之一。
本文就发酵法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工艺流程:1. 制备发酵菌种。
首先,选择优质的厚朴木屑为基质,加入适量的糖、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固定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等。
接种细菌,从而制备出高效的发酵菌种。
2. 发酵生产。
将制备好的发酵菌种接种进入含有糖源的培养基中,控制好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液的供应等。
通过不断地搅拌、通气和营养物质的补给,使细菌能够利用糖源发酵产醇。
3. 脱盐与纯化。
经过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液含有大量的杂质和不同浓度的赤藓糖醇。
需要经过脱盐和纯化工艺。
一般采用各种分离技术来分离和纯化赤藓糖醇,如离子交换层析、逆渗透、膜分离等。
通过这些纯化工艺,能够得到高纯度的赤藓糖醇。
4. 干燥和包装。
纯化后的赤藓糖醇通过干燥工艺,使其含水量得到控制。
并通过产品调配、包装封装等生产工艺,包装成符合规格的赤藓糖醇。
关键技术:1. 菌种选择:选择高效的赤藓醇产生菌株或优化自然的赤藓醇产生菌株。
广泛应用的赤藓醇产生菌有Streptococcus mutans,Lactobacillus casei等。
2. 管理好的发酵条件:控制好发酵液的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补给等因素,对赤藓糖醇的产量和纯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分离和纯化技术:在多种离心、离子交换、逆渗透、膜分离等技术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赤藓糖醇的产量和纯度。
总结: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艺,需要在多方面积极探索和改进。
通过优化菌株、控制好发酵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分离和纯化技术,能够效地提高赤藓糖醇的产量和纯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高品质赤藓糖醇生产工艺

高品质赤藓糖醇生产工艺介绍赤藓糖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天然甜味剂。
它与蔗糖相比,具有更低的卡路里含量以及更弱的对血糖的影响,因此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健康的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品质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
原料选择赤藓糖醇的原料可以通过发酵或化学合成方法获得。
然而,为了生产高品质的赤藓糖醇,我们建议选择天然的发酵方法。
天然的发酵方法通常使用一种名为”微生物”的工具,如雷氏酵母。
雷氏酵母的选择在选择合适的雷氏酵母菌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菌株稳定性和纯度 2. 菌株的产量和效率 3. 菌株的适应性和耐久性通过评估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株的微生物特性以及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产量,可以最终选择出最适合高品质赤藓糖醇生产的雷氏酵母菌株。
原料的预处理原料的预处理在生产高品质赤藓糖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中的一些步骤包括: 1. 清洗和去杂质:确保原料干净并且不含杂质。
2. 粉碎和浸泡:为了更好地释放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将其粉碎和浸泡在适当的溶剂中。
3. 调整pH:根据菌株的喜好和最佳生长条件,调整原料的pH值。
生产过程高品质赤藓糖醇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酵选择的雷氏酵母菌株将在发酵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酵过程中,菌株将利用原料中的底物进行代谢,并产生赤藓糖醇。
发酵条件需要控制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以达到最佳产量和纯度。
分离和提纯在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以得到含有高浓度赤藓糖醇的溶液。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包括过滤、蒸发和结晶等。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除去无关的杂质,并提高产品的纯度。
干燥提纯后的赤藓糖醇溶液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的方法包括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
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产品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生产的赤藓糖醇的质量符合标准,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国外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

国外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近年来,赤藓糖醇(L-xyloside)作为一类多功能性有机大分子,在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高效的在实验室中进行赤藓糖醇的生物合成及优化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
为此,国外研究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本文就国外关于赤藓糖醇生物合成及优化策略的研究进行评述和综述。
一、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赤藓糖醇的生物合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从天然物产生的赤藓糖醇;②催化与仿生有机合成的赤藓糖醇。
1.赤藓糖醇的天然产物合成赤藓糖醇有多种天然产物,如环孢菌素(cyclosporin)、古汉素(gossypol)和叶绿素等都可以以多种方式从天然产物中产生。
例如,环孢菌素可以由真菌生物发酵而产生;古汉素可以从棉花中提取;叶绿素可以通过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这些天然产物所合成的赤藓糖醇性质稳定、性能优良,已经用于植物的保护、医药的开发等领域。
2.催化与仿生有机合成的赤藓糖醇目前,一些国外研究者利用催化化学和仿生技术,通过对天然赤藓糖醇结构的分析,发展出了一系列可配体催化剂和仿生技术,从而实现了赤藓糖醇的有机合成。
其中,在金属氧化物(如Fe、Co、Mn、Ni等)催化剂、有机磷酸盐(如TPP、TPT、TPC等)配合物和仿生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以简单的反应条件形成脂肪酸类的赤藓糖醇。
对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产率较高的合成方法,实现了有机合成的赤藓糖醇产物的有效控制。
二、赤藓糖醇生物合成优化策略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赤藓糖醇,需要将生物合成优化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其中优化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1.催化优化催化技术是赤藓糖醇合成技术的核心,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催化剂的性质,并进行优化改善。
例如,研究者可以考虑针对特定催化剂设计优化体系,以改变催化剂结构,以提高催化效率;也可以考虑催化剂的水溶性,以确保反应的稳定性;另外,可以研究催化剂的分离方法,以简化催化剂的清洗工艺。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树东, 宋微, 魏春红, 曹龙奎, Li Shudong, Song Wei, Wei Chunhong, Cao Longkui作者单位:李树东,宋微,Li Shudong,Song Wei(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魏春红,曹龙奎,Wei Chunhong,Cao Longkui(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刊名:农产品加工·创新版英文刊名:AEM RODUCTS ROCESSING年,卷(期):2009,(12)被引用次数:0次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 20042.杨海军赤藓糖醇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1)3.J F T Spencer.J M Roxburgh.H R Sallan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duction of plyhydric alcohols by osmophilic yeasts 19574.若生腾雄.石博明Aureoasidium sp.SN-115にょヱリスリト-ルの生产发酵工学 1988(4)5.Yang S W.Park J B.Han N S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from glucose by an osmophilic mutant of Candida magnoliae 1997(8)6.范光先.张海平.诸葛健耐高渗酵母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因素 2001(2)7.吴燕.吕惠敏.施大林.陆茂林新型甜味剂--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筛选[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0(2)8.Lee J K.Ha S I.Kim S Y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ction in Torula sp by Mn2+ and Cu2+ 2000(12)9.Kim S Y.Lee K H.Kim J H Erythitol production by controlling osmotic pressure in Trigonopsis variabilis 1997(8)10.Ishizuka H.Wako K.Kasumi T Breeding of a mutant of Aureobasidium sp with high erythritol production 198911.Hajny G J.Smith J H.Carver J C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a yeastlike fungus 196412.Park J B.Yook C.Park Y K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newly isolated osmophilic Triehosoporon sp 199813.Aoki MAY.Pastore G M.Park Y K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sucrose and glucose to erythritol 199314.杨晓伟.吴燕.吕惠敏.王卫华.陆茂林赤藓糖醇发酵工艺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5(4)15.Yang S W.Park J B.Han N S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from glucose by an osmophilie mutant of Candida magnoliae 199916.Ryu Y W.Park C Y.Park J B Optimizatiom of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Candida magnoliae in fed-batch culture 200017.Onish H Studies on osmophilie yeast Part XV.The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chloride on polylol production 1963(7)18.Kim K A.Noh B S.Kim S Y Effect of osmotic pressure of salts on growth of Torula sp and erythritol production 199919.Lee J K.Ha S I.Kim S Y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etion in Torula sp with inositol and phytie acid 2001(7)20.Spencer J F T.Sallans H R Production of polyhydric alcohols by osmophilic yeasts 195621.Park J B.Seo B C.Kim J R Effect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by Triehosporon sp 199822.Oh D K.Cho C H.Lee J K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ction in fed-batch cultures of Torula sp.by controlling glucose concentration 2001(4)1.期刊论文徐莹.李景军.何国庆.XU Ying.LI Jing-Jun.HE Guo-qing赤藓糖醇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3)赤藓糖醇属于填充型甜味剂,口感清凉,热量低,安全性高.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法,但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更占有优势.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因素,分别概括了在有氧和无氧条件赤藓糖醇的产生机理,对赤藓糖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予以介绍,并且对其研究和发展提出看法和展望.2.学位论文谷微微假丝酵母发酵生产赤藓糖醇工艺优化研究2007赤藓糖醇(Erythritol)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四碳糖醇,化学名1,2,3,4-丁四醇,分子式C<,4>H<,10>O<,4>,分子量122.12,熔点126℃,沸点329~331℃,外观为白色粉状结晶.粉碎性好,溶于水会吸收较多能量,溶解热为-97.4J/g,食用时有一种凉爽的口感特征。
全球赤藓糖醇研究报告

全球赤藓糖醇研究报告
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
近年来,全球对赤藓糖醇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其生产、应用和健康效应等方面。
本报告将介绍全球赤藓糖醇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关于赤藓糖醇的生产研究,全球各国都在探索高效的生产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细菌、真菌或酵母的发酵生产赤藓糖醇。
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赤藓糖醇的应用研究也备受关注。
除了作为食品甜味剂外,赤藓糖醇还具有抗氧化、抗菌和生物活性等特性,因此被用于药物、化妆品和口腔卫生产品等领域。
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潜力。
此外,赤藓糖醇的健康效应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赤藓糖醇对血糖控制有益,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同时,赤藓糖醇在预防龋齿和降低体重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仍有一些研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全球赤藓糖醇研究中,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研究者们在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改进、应用探索和健康效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综上所述,全球赤藓糖醇研究正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研究重点
将放在提高赤藓糖醇的生产效率、研究其多功能性应用和深入探究其健康效应等方面,以进一步推动其应用和发展。
发酵产赤藓糖醇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me t a b o l i c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e r y t hr i t o l pr o d uc e d t hr o u g h f e r me n at t i o n
调控 手段 改 变代谢 途 径的 方法 , 并对 未来赤 藓糖 醇合 成途 径 调控 机 制在 分 子 水平 上 的发 展 趋 势进
行展望。
关键 词 : 赤藓糖 醇 ; 合 成途径 ; 关键 酶 ; 代谢调 控 中图分类 号 : T Q 9 2 0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7 5 6 1 ( 2 0 1 5 ) 0 4— 0 0 9 8一 O 5
成本 低廉 , 反应 条件 温和 , 比化 学合成 法更 具有 生产 优势 , 越来 越受 人们 的重视 。研 究发 现 , 通 过发 酵可 产 生赤藓 糖醇 的菌株 有酵 母和 细菌 。其 中主要 为高 渗 酵母 ( 高糖或 高盐 环境 下 生存 ) , 包括 接 合 酵母 属
国外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

国外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
赤藓糖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物质,其在一系列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来生产赤藓糖醇,会为各种工业应用提供重要资源。
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研究了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取得了一定进展。
首先,国外研究人员通过探索不同发酵条件,实现了赤藓糖醇的有效生产,并优化了赤藓糖醇的生产过程。
他们对发酵细菌进行改良,研制出一种可以高效生产赤藓糖醇的发酵菌株,并开发了提高赤藓糖醇产量的新的发酵基础技术。
另外,研究人员还构建了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平台,可以有效改善赤藓糖醇的生产效率。
其次,通过大量实验,国外研究人员运用了寡糖分子的自组装技术来改善赤藓糖醇的生产性能,并获得了较高的发酵效果。
利用寡糖技术,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改善赤藓糖醇的生产性能,为赤藓糖醇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此外,国外研究人员还致力于探索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赤藓糖醇生物合成方法,从而改善赤藓糖醇的生产过程。
他们通过基因改造,实现了改善赤藓糖醇合成效率及减少生产成本的目标,并获得了较高的发酵效果。
最后,国外研究人员采用了催化策略,有效地进行了赤藓糖醇反应的优化。
催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赤藓糖醇合成的效率,并且能够实现低温及廉价的反应条件。
此外,催化剂的使用也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总之,在有关赤藓糖醇生物合成及优化策略的研究中,国外研究人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研究人员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赤藓糖醇,为工业应用提供重要资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35.5
+
Aureoasidium sp.SN- 115
50
Monilliella[11]
116.4
-
Trichosporon.sp[12]
116.4
47
+
Trichosporonoides[13]
43
43
+
圆酵母 B84512[14]
162.5
41.2
注:+ 为发酵过程中伴有甘油产生;- 为发酵过程中没有甘油产 生。
许多研究证明,渗透压的改变对微生物产赤藓糖 醇有一定的影响。
Kim 应用 Trigonopsis Variablilis 菌株,采用分段 发酵方式调节葡萄糖的渗透压,即在生长阶段加入葡 萄糖质量浓度为 100 g/L,渗透压为 1.4 kPa,而在生 产阶段再加入葡萄糖质量浓度为 200 g/L,使渗透压 增加到 3.7 kPa,赤藓糖醇的产量提高到 46 g/L,比 一次性加入葡萄糖质量浓度为 300 g/L 的产量提高 2 倍[10]。
法有高碘酸氧化法和薄层色谱法及液相色谱法等,其中液相色谱法可直接测定,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分析方法。同
时指出,选育理想菌株、消除终产物抑制现象及提高产率仍然是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微生物;赤藓糖醇;发酵;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5.5
文献标志码:A
Summarization on Research for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Park 等人报道,利用 Trichosporon sp.重复补料分
·52·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09 年第 12 期
批发酵,赤藓糖醇的容量生产率为 1.86 g/(L·h),产 率为 45%[21]。
我国范光先等人发现,随着磷浓度的升高,球 状酵母 OS- 194 对于赤藓糖醇的产量是减少的,这与 Peterson 提出的在多元醇生产时要限制无机磷浓度的 说法一致[6]。但是 Lee 等人认为,适当添加肌醇和肌 醇六磷酸 (植酸) 能够促进 Torula sp 菌体的生长, 提高赤藓酮糖还原酶活性,进而提高赤藓糖醇的产 量[19]。 2.4 培养条件及发酵方式的影响
0 引言
1 发酵菌株
赤 藓 糖 醇 为 1, 2, 3, 4- 丁 四 醇 , 分 子 式 为 C4H10O4。赤藓糖醇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地衣 类植物、海藻、蘑菇类及各种植物果实中均含有。由 于细菌、霉菌和酵母可以发酵产生赤藓糖醇,因此赤 藓糖醇也存在于果酒、啤酒、酱油等发酵食品中。此 外,它还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体液中[1]。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China) Abstract: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modern ferment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shows some key points of the microbial fermen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smophilic yeast is served as the main microbe strain. The dissoluble oxygen carbon resources microbe strain,the density of metal ion and the Ph degree will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fermenting technology. Many means can be used to examine the content of erythritol. They are titration method Ph degree method paper chromatography acid sheet chromatogra- phy gas chromatography etc. Among them,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an ideal method for it can directly find out the content of erythritol. This article also figures out some main points for the erythritol production. They are ideal microbe strains,clearing final inhibi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Key words:microbe;erythritol;fermentation;progress
Kim 等人认为,当葡萄糖和盐具有同样的渗透压 时,葡萄糖更加有利于细胞生长和赤藓糖醇的生 产[10]。这个结论与 Onish 提出的在高渗透压下耐高渗 酵母更能够忍受糖的压力一致[17]。Kim 等人研究盐的 渗透压对 Torula sp.生长及赤藓糖醇产量的影响时发 现 , 当 培 养 基 中 含 有 浓 度 为 0.3 mol/L 的 NaCl 或 0.4 mol/L 的 KCl 时,赤藓糖醇产量最大;而盐浓度 再 增 大 , 则 细 胞 生 长 及 耗 糖 率 下 降 ; [18] 对 于 Debaryomyces hansenij 而 言 , 培 养 基 中 含 有 浓 度 为 1 mol/L 的 NaCl,可以明显提高赤藓糖醇的产量,并 且抑制甘油的积累[18]。 2.3 无机盐的影响
赤藓糖醇的开发利用在日本、韩国、比利时研 究较多。日本研究者从土壤、发酵食品、果实和花 粉中采样进行分离、筛选、诱变育种,得到了产赤 藓 糖 醇 的 耐 高 渗 透 酵 母 菌 株 Aureoasidium sp.
收稿日期:2009- 10- 21 作者简介:李树东 (1981- ),男,辽宁人,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乳粉生产。E- mail:lishudong0001@。
2 发酵工艺
菌株是发酵的关键,但好的发酵工艺要有合适的 环境条件,才能使其生产潜力充分表现出来。一般来 讲,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渗透压、无机盐的浓 度、pH 值、发酵培养基成分及浓度等参数。 2.1 碳源和副产物的影响
不同的碳源对微生物发酵产赤藓糖醇的影响不 同。生产赤藓糖醇的碳源有烷烃、单糖和双糖等,其 中,用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蔗糖等糖类与甘露 醇、山梨醇、甘油等多元醇来生产赤藓糖醇,可获得 较高的产量。而阿拉伯醇、半乳糖和木糖的利用很 慢,而且不会产生赤藓糖醇。综合考虑成本和产量问 题,葡萄糖是最适宜的碳源。
Yang 等人认为,C.magnoliae 是生产该糖醇的最 好菌株,能够利用单糖和双糖,且不产生其他多元 醇;培养该菌的变异株 M2,将葡萄糖质量浓度提高 到 200 g/L 时,获得的生产率为 0.54 g/(L·h),产率 43%[15]。
范光先等人认为,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蔗糖 等都是生产赤藓糖醇的良好碳源,其中甘露糖的转化 率最高,达 31.5%[6]。
赤藓糖醇是一种新型营养型甜味剂,其特点 是对热稳定性好、吸湿性小、冰点较低,其应用 领域十分广泛,如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等 许 多 方 面 [2]。 其 生 产 方 法 主 要 有 化 学 合 成 法 和 微 生 物发酵法,化学法是将淀粉用高碘酸法生成双全 淀粉,再经氢化裂解成赤藓糖醇和其他衍生物,因 此化学法的流程长,成本高。与化学合成法相比,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过程温和,容易控制,更具有生 产优势。
* 为通讯作者:曹龙奎,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
2009 年第 12 期
李树东,等: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51·
SN- 115, 以 葡 萄 糖 为 基 质 , 赤 藓 糖 醇 的 得 率 为 50%[4];韩国筛选得到 Candida magnoliae[5]。我国发酵 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江南大 学的范光先等人筛选出一株单产赤藓糖醇的球状酵 母 OS- 194[6],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吴燕等人筛选得 到一株圆酵母 (Torula sp). [7]。
·50·
第 12 期(总第 194 期) 2009 年 12 月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Innovational Edition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2009 年第 12 期
No.12 Dec.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李树东 1,宋 微 1,魏春红 2,* 曹龙奎 2
Li Shudong1,Song Wei1,Wei Chunhong2,*Cao Longkui2 (1. Heilongjiang Yaolan Dairy Share Co.,Ltd,Harbin,Heilongjiang 150036,China;2. Foodstuff College,Heilongjiang
(1. 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食品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是现代发酵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法生产赤藓糖醇所需的发酵菌株主要是耐高
渗透酵母菌,其发酵工艺主要受碳源、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及培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检测赤藓糖醇含量常用的方
韩国的 Lee 等人研究发现,Mn2+ 和 Cu2+ 可以提高 赤 藓 糖 醇 的 生 产 力 和 产 率 , 认 为 是 Mn2+ 改 变 了 Torula sp.细胞膜的渗透性,而 Cu2+ 的存在增加了细胞 内赤藓酮糖还原酶的活性所致,其他的无机盐如 Ca2+, Cr3+,Ni2+,V4+ 使赤藓糖醇的产量下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