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_柴明艳

合集下载

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方法[发明专利]

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11889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2.06C N 102911889 A*CN102911889A*(21)申请号 201210463413.4(22)申请日 2012.11.17C12N 1/19(2006.01)C12R 1/645(2006.01)(71)申请人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地址251200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南环路666号(72)发明人王星云 邱学良 李雨 王成福秦海青 李毅(74)专利代理机构德州市天科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0代理人房成星(54)发明名称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方法(57)摘要一种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

该方法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对菌种进行改造以增加4-磷酸赤藓糖激酶和赤藓糖还原酶的基因数量,然后对培养基组成及配比进行优化,原料中添加氯化铜,优化培养条件、对原本赤藓糖醇产量极低的Yarrowialipolytica 菌株进行选育,从而获得了Yarrowialipolytica 赤藓糖醇高产菌株。

其具体选育方法步骤包括:(1)基因工程改造、(2)培养基制备、(3)培养条件优化,获得高产赤藓糖醇生产菌菌种。

本发明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避免了传统工艺的盲目性,同时减轻了后续大量的筛选检测工作,Yarrowialipolytica中4-磷酸赤藓糖激酶和赤藓糖还原酶的合成量大大增加,有利于赤藓糖醇的生产。

大大提高了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效率、菌种活力及产量。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1/1页1.一种赤藓糖醇生产菌的选育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对菌种进行改造,以增加4-磷酸赤藓糖激酶和赤藓糖还原酶的基因数量,然后对培养基组成及配比进行优化,原料中添加氯化铜,优化培养条件、对原本赤藓糖醇产量极低的Yarrowia lipolytica 菌株进行选育,从而获得了Yarrowia lipolytica 赤藓糖醇高产菌株;其具体选育方法步骤如下:(1)基因工程改造:4-磷酸赤藓糖激酶和赤藓糖还原酶是赤藓糖醇生产的关键因子;通过低温超声破碎、凝胶色谱分离技术及全波长分光光度计,分离得到这两种酶,分析获得了这两种酶的基因结构;然后用PCR 扩增仪将获得的这两种酶的基因片段进行大量复制,PCR 扩增的条件:90℃变性30 S 、53℃退20 S ,72℃延伸30 S ;然后将得到的基因分别连接到pBR327质粒中;将质粒转化到Yarrowia lipolytica 中,使其在细胞内大量拷贝;这样Yarrowia lipolytica 中4-磷酸赤藓糖激酶和赤藓糖还原酶的合成量大大增加,有利于赤藓糖醇的生产;将转化成功的Yarrowia lipolytica 进一步富集培养,制成试管斜面在4℃冰箱中保存待用;(2)培养基制备:优化得到的培养基配比按重量计分别为:一水葡萄糖30%-40%,柠檬酸铵1%-2%,七水硫酸镁0.01%-0.08%,氯化铜0.0003%-0.0006%,110℃,灭菌20min ;(3)培养条件优化:由于培养条件对于微生物的代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Yarrowia lipolytica 的培养条件从温度、通风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复试验与优化;温度在28℃-31℃时其他副产物最少;每分钟的通风量为料液体积的20%-50%时,Yarrowia lipolytica 细胞到达稳定期的时间比较短,最终获得的高产菌,最终获得的高产菌,并利于赤藓糖醇的生产。

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_柴明艳

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_柴明艳

Yarrowia lipolytica 发酵 7 d,赤藓糖醇的产量为 170 g/L, 异构化为 6-磷酸果糖,然后在磷酸酮醇酶作用下,裂
产 率 为 1 g(/ L·h)[16]。 采 用 诱 变 方 法 可 使 假 丝 酵 母 解为 4-磷酸赤藓糖,再经 4-磷酸赤藓糖醇脱氢酶将
(Candida magnoliae)产赤藓糖醇的量达到 87.8 g/L 。 [17] 其还原为 4-磷酸赤藓糖醇,最后该物质由磷酸酶水解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SF12108) 作者简介:柴明艳(1983—),女(汉),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发酵 方面的教研工作。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学中,高产菌株选育的常用方法有自然筛
选、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自然筛选是获得赤藓糖醇 产生菌的常用途径之一,主要是从泥土、蜂巢、蜂蜜、花 粉或高糖食品中分离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 有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生物诱变与复合诱变等几种, 有关以生物诱变方法获得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研究鲜 有报道。基因工程育种主要是利用控制基因改造技术 来完成,鉴于微生物中赤藓糖醇的合成途径及其关键 酶等问题尚在研究中,故利用基因技术以获得赤藓糖 醇高产菌株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现今,国际上已通用微生物发酵法大批量生产赤 藓糖醇。然而,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理想菌选育、消除 终产物抑制现象、提高产率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仍然是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工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 难题。可见,深入展开赤藓糖醇发酵法生产的技术研 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主要就赤藓糖醇发酵生产过程中菌种选 育、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文献报道作一概述,
赤藓糖醇(Erythritol),又称赤兔草醇、原藻醇,呈 白色结晶状粉末,是一种国际新型营养性功能甜味 剂,广泛存在于果蔬、真菌及各类发酵食品中,并在人 和动物的机体中多有分布[1]。赤藓糖醇具有无副作用、 口感佳、防龋齿、对高血糖病人安全,对肠胃道无不良 刺 激 ,一 般 食 品 加 工 中 无 分 解 和 褐 变 等 多 种 优 良 特 性 [2],已被应用到多 个行业领域,如医药 、食品 、化 工 、 保健与化妆品等[3]。

赤藓糖醇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赤藓糖醇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赤藓糖醇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张译尹;邢晓蕊;王茹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24(50)3
【摘要】赤藓糖醇作为一种甜味剂,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行业。

它不仅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近期研究揭示其也是一种内源性代谢物。

赤藓糖醇在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和胃肠道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赤藓糖醇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疾病生物标志物,预测肥胖、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该文系统梳理了赤藓糖醇的相关研究,在介绍其基本特征和代谢途径的基础上,综述其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前景,以期为赤藓糖醇在不同健康或疾病状态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9页(P357-365)
【作者】张译尹;邢晓蕊;王茹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抗体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非协调-5同源物家族成员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3.胸
腺素β10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4.牙髓干细胞的生物学性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5.乳酸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犬猫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藓糖醇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赤藓糖醇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赤藓糖醇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徐莹1 李景军2 何国庆1(1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杭州310029)(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214036)摘 要:赤藓糖醇属于填充型甜味剂,口感清凉,热量低,安全性高。

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法,但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更占有优势。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因素,分别概括了在有氧和无氧条件赤藓糖醇的产生机理,对赤藓糖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予以介绍,并且对其研究和发展提出看法和展望。

关键词:赤藓糖醇,微生物,发酵机理,应用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513(2005)03-0092-04Re sea rch p r ogre ss on e rythrit o l and app li ca ti o n i n f ood sci enceAbstract:Erythrit ol is a kind of adding s weetener,with l ower heat,cool feeling and f ood safety.Erythrit ol p r oduced by fer mentati on is more p r om ising compared t o che m ical synthesis method.U sing m icr oorganis m t o convert glucose t o p r o2 duce erythrit ol has been the f ocus of the recent research.I n this paper itwas reviewed about the effect fact ors on erythri2 t ol p r oduce;the for mati on mechanis m s under aerati on and anaer obic were su mmarized,res pectively;Its app licati on inf ood industry was als o included;and s ome op ini ons were intr oduced about its studying and p r om ising app licati on in thefuture.Key words:erythrit ol,p r oducti ong method,m icr oorganis m,fer mentati on mechanis m,app licati on 赤藓糖醇(Erythrit ol),又名原藻醇、赤兔草醇,化学名1,2,3,4-丁四醇。

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发明专利]

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11]公开号CN 1629299A[43]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21]申请号200410035911.4[22]申请日2004.10.12[21]申请号200410035911.4[71]申请人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址251200山东省禹城市开拓路113号[72]发明人张安国 李克文 [51]Int.CI 7C12P 7/18// ( C12P7/18,C12R1∶72)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54]发明名称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57]摘要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属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技术领域,生产工艺是:以葡萄糖为原料,选择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l)菌株为发酵菌株,经斜面制备、摇瓶种子培养后,在罐压0~1Mpa,温度20~40℃,溶解氧1%~80%饱和度的条件下进行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和发酵罐发酵,产生赤藓糖醇,优点是发酵浓度高,设备利用率高,产品转化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稳定。

200410035911.4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以葡萄糖为原料,选择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l)菌株为发酵菌株,经斜面制备、摇瓶种子培养后,在罐压0~1Mpa,温度20~40℃,溶解氧1%~80%饱和度的条件下进行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和发酵罐发酵,产生赤藓糖醇。

200410035911.4说 明 书第1/3页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赤藓糖醇的发酵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今世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竟相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赤藓糖醇是19世纪末人们从藻类、苔藓和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多元醇,由于含量低,提取困难,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人们重视。

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作者:柴明艳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3期柴明艳(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摘要: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刚果红平板法,对富含腐烂玉米秸秆的土样进行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目标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试验。

结果表明,筛选分离出10株产纤维素酶菌株,其中有3株菌株产酶效果较好,特别是菌株tg31对玉米秸秆水解率高达37.62%,其最佳发酵工艺的温度为28℃,发酵初始pH5.0,接种量6%,摇瓶转速180r/min,经5L罐放大试验,得出在120h时其滤纸酶活力(FPA)可达到14.21IU/mL。

关键词:纤维素酶;菌株;发酵;玉米秸秆;水解中图分类号:Q939.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141-04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7亿t,约占世界秸秆总产量的1/3[1,2],其中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2亿t[3]。

玉米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难以被人类有效利用。

目前,中国玉米秸秆大部分被直接焚烧,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秸秆纤维素资源[4]。

为改变现状,开发纤维素酶降解玉米秸秆,实现废弃资源的生物利用,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纤维素酶可充分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糖类,大大提高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该技术在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食品、饲料及生物能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6]。

因此,展开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条件优化等研究工作,对纤维素的商业化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在玉米秸秆地进行针对性的取样筛选,获得一株高产、高玉米秸秆水解率的菌株,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摇瓶优化及5L罐发酵工艺放大,为玉米秸秆纤维素资源的产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样品采集从辽宁省喀左县富含腐烂玉米秸秆地区取土样若干。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1)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1)

·50·第12期(总第194期)2009年12月农产品加工·创新版InnovationalEditionofFarmProductsProcessingNO.12DP,C.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李树东1,宋微-,魏春红z,+曹龙奎2(1.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36;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是现代发酵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法牛产赤藓糖醇所需的发酵菌株丰要是耐高渗透酵母菌,其发酵工艺主要受碳源、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及培养方式等冈素的影响。

检测赤藓糖醇含量常用的方法有高碘酸氧化法和薄层色谱法及液相色谱法等,其中液相色谱法可直接测定,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分析方法。

同时指出,选育理想菌株、消除终产物抑制现象及提高产率仍然是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微生物;赤藓糖醇;发酵;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S205.5文献标志码:·ASummarizationonResearchforErythritolProductionbyFermentationLiShudongI,SonsWeil,WeiChunhongz,"CaoLongkui2(1.HeilongiiangYaolanDairyShareCo.,Ltd。

Harbin,Heilongjiang150036,China;2.FoodstuffCollege,HeilongjiangAugustFirstLandReclamationUniversity,Daqing,Heflon舀iang163319,China)Abstract:Erythritolproductionbymicrobialfermentationisofthefocusesinmodemfermentationprocess.Thisarticleshowssomekeypointsofthemicrobialfermentation.Duringtheprocessosmophilicyeastisservedthemainmicrobestrain.Thedissolubleoxygencarbonresourcc粥microbe,strain,thedensityofmetalionandthePhdegreewillhavesomeeffectsthefermentingtechnology.Manymeansbeusedtoexaminethecontentoferythrit01.TheytitrationmethodPhdegreemethodpaperchromatographyacidsheetchromatogra-phygaschromatographyetc.Amongthem,hquidchromatographyisidealmethodforitcandirectlyfindoutthecontentoferythrit01.Thisarticlealsofiguresoutsomemainpointsfortheerythritolproduction.Theyidealmicrobe.strains,clearingfinalinhibitionandimprovingtheproduction.Keywolds"-microbe;erythritol;fermentation;progress0引言1发酵菌株赤藓糖醇为1,2,3,4一丁四醇,分子式为C4H.00。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树东, 宋微, 魏春红, 曹龙奎, Li Shudong, Song Wei, Wei Chunhong, Cao Longkui作者单位:李树东,宋微,Li Shudong,Song Wei(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魏春红,曹龙奎,Wei Chunhong,Cao Longkui(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刊名:农产品加工·创新版英文刊名:AEM RODUCTS ROCESSING年,卷(期):2009,(12)被引用次数:0次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 20042.杨海军赤藓糖醇的发展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1)3.J F T Spencer.J M Roxburgh.H R Sallan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duction of plyhydric alcohols by osmophilic yeasts 19574.若生腾雄.石博明Aureoasidium sp.SN-115にょヱリスリト-ルの生产发酵工学 1988(4)5.Yang S W.Park J B.Han N S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from glucose by an osmophilic mutant of Candida magnoliae 1997(8)6.范光先.张海平.诸葛健耐高渗酵母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因素 2001(2)7.吴燕.吕惠敏.施大林.陆茂林新型甜味剂--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筛选[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0(2)8.Lee J K.Ha S I.Kim S Y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ction in Torula sp by Mn2+ and Cu2+ 2000(12)9.Kim S Y.Lee K H.Kim J H Erythitol production by controlling osmotic pressure in Trigonopsis variabilis 1997(8)10.Ishizuka H.Wako K.Kasumi T Breeding of a mutant of Aureobasidium sp with high erythritol production 198911.Hajny G J.Smith J H.Carver J C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a yeastlike fungus 196412.Park J B.Yook C.Park Y K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newly isolated osmophilic Triehosoporon sp 199813.Aoki MAY.Pastore G M.Park Y K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sucrose and glucose to erythritol 199314.杨晓伟.吴燕.吕惠敏.王卫华.陆茂林赤藓糖醇发酵工艺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5(4)15.Yang S W.Park J B.Han N S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from glucose by an osmophilie mutant of Candida magnoliae 199916.Ryu Y W.Park C Y.Park J B Optimizatiom of erythritol production by Candida magnoliae in fed-batch culture 200017.Onish H Studies on osmophilie yeast Part XV.The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chloride on polylol production 1963(7)18.Kim K A.Noh B S.Kim S Y Effect of osmotic pressure of salts on growth of Torula sp and erythritol production 199919.Lee J K.Ha S I.Kim S Y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etion in Torula sp with inositol and phytie acid 2001(7)20.Spencer J F T.Sallans H R Production of polyhydric alcohols by osmophilic yeasts 195621.Park J B.Seo B C.Kim J R Effect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erythritol by Triehosporon sp 199822.Oh D K.Cho C H.Lee J K Increased erythritol production in fed-batch cultures of Torula sp.by controlling glucose concentration 2001(4)1.期刊论文徐莹.李景军.何国庆.XU Ying.LI Jing-Jun.HE Guo-qing赤藓糖醇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3)赤藓糖醇属于填充型甜味剂,口感清凉,热量低,安全性高.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法,但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更占有优势.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赤藓糖醇的影响因素,分别概括了在有氧和无氧条件赤藓糖醇的产生机理,对赤藓糖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予以介绍,并且对其研究和发展提出看法和展望.2.学位论文谷微微假丝酵母发酵生产赤藓糖醇工艺优化研究2007赤藓糖醇(Erythritol)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四碳糖醇,化学名1,2,3,4-丁四醇,分子式C<,4>H<,10>O<,4>,分子量122.12,熔点126℃,沸点329~331℃,外观为白色粉状结晶.粉碎性好,溶于水会吸收较多能量,溶解热为-97.4J/g,食用时有一种凉爽的口感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酵母,还有少部分为霉菌和细菌。其中以高渗酵母 刘鹏等利用丛梗孢酵母 (Moniliella acetoabutans)E54
为主,包括假丝酵母属 (Candida)、毕赤氏酵母属 进行研究,发现赤藓糖醇产量可达 41.1 g/L[26],经微波-
(Pichia)、三角酵母属 (Trigonopsis)、丛梗孢酵母属 硫酸二乙酯诱变后,产量增加为 71.14 g/L[27]。高慧等最
专题论述
条件优化更具意义。因此,为选育到产赤藓糖醇的优 162.5 g/L[21]。还有人分别利用球拟酵母属 K-23[22]和高
质菌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 渗假丝酵母[23]发酵产赤藓糖醇,产量分别达到 46.8 g/L
了不错的研究进展。1950 年,Binkley 等首次报道酵母 和 157.4 g/L。经复合诱变获得的球拟酵母 ERY237,在
己糖激酶
酵母(Yeast)
细菌(Bacteria) 乙酰磷酸
4-磷酸赤藓糖
ADP
6-磷酸葡萄糖 磷酸戊糖途径(HMP)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磷酸解酮酶途径(PK) 6-磷酸果糖
H3PO4
ATP
磷酸果糖激酶
4-磷酸赤藓糖 4-磷酸赤藓糖激酶
赤藓糖
4-磷酸赤藓 糖醇脱氢酶
NADPH
NADP 4-磷酸赤藓糖醇
H2O 磷酸酶
花粉中分离到的 Ustilaginomycetes sp. 618A-01 发酵生
产赤藓糖醇,其过程中无副产物甘油与阿拉伯糖醇等 2 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合成途径
多元醇,且无明显起泡现象[11]。Lee 等分离到圆酵母属
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合成途径常因微生物菌种
(Torula sp.)菌株,其赤藓糖醇产量达到 58.3 g/L[12]。采 不同而有所差异。酵母和真菌中的赤藓糖醇是通过戊
Research Progress in Microbial Screening on the Fermentation Production and Functions of Erythritol CHAI Ming-yan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Zibo Vocational Institute,Zibo 255314,Shandong, China)
赤藓糖醇(Erythritol),又称赤兔草醇、原藻醇,呈 白色结晶状粉末,是一种国际新型营养性功能甜味 剂,广泛存在于果蔬、真菌及各类发酵食品中,并在人 和动物的机体中多有分布[1]。赤藓糖醇具有无副作用、 口感佳、防龋齿、对高血糖病人安全,对肠胃道无不良 刺 激 ,一 般 食 品 加 工 中 无 分 解 和 褐 变 等 多 种 优 良 特 性 [2],已被应用到多 个行业领域,如医药 、食品 、化 工 、 保健与化妆品等[3]。
Abstract:Erythritol was a new kind of natural biological sugar with low caloric value, and belongs to polyol sweetener. It was found naturally in a variety of fungi, fruit, vegetable and animal tissues with high stability, low energy value, food safety other fine features. In this article, strain selection for ferment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synthesis route, metabolism of erythritol are reviewed,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rythritol. Key words:erythritol; fermentation; biosynthetic; applic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外,研究者对耶氏解脂酵母产赤藓糖醇进行了大 成赤藓糖醇[8]。
量实验,发现含丙三醇基质中 2 株菌产量分别达到
69.7 g/L 和 70 g/L[18]。
3 赤藓糖醇的代谢特征
我国内地利用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开发 3.1 低热值,少吸收
工作起步较晚,菌种产赤藓糖醇的得率也较国外的
赤藓糖醇属于多元醇,是糖的醛基或羰基被还原
醇产量的 40 %[13]。而 Park 等从蜂巢中分离到的耐高渗 6-磷酸果糖,进一步衍生为 3-磷酸甘油醛和果糖-1,
酵母(Trichosporon sp). ,赤藓糖醇产量可达到 209 g/L[14]。 6-二磷酸,二者相互作用又可以生成木酮糖-5-磷酸
除以上材料外,学者从污泥中分离到的 Pseudozyma. 和赤藓糖-4-磷酸,继而由 4-磷酸-D-赤藓糖经去磷
tsukubaensis KN75,通过补料发酵,可使赤藓糖醇产量 酸化和还原反应后合成赤藓糖醇[31-32]。
达到 245 g/L,转化率高达 61 %,是目前发现产赤藓糖
此外,Veiga 等报道乳酸菌也可合成赤藓糖醇,其
醇最高的一株菌种[15]。Rymowicz 等以甘油为碳源,利用 途径如下:先利用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将 6-磷酸葡萄糖
专题论述
食品研究与开发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5.11.035
2015 年 6 月 第 36 卷第 11 期
141
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柴明艳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摘 要:赤藓糖醇是一种新型“零”热值纯天然生物糖,属于多元醇类甜味剂,天然存在于多种真菌、果蔬和动物组织 中,具有高稳定性、低能量值、食用安全等优良特性。本文主要就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菌种选育、合成途径、代谢特征 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赤藓糖醇;发酵;生物合成;应用
直接到达大肠成为碳源发酵。进入血液循环的赤藓糖 醇,因人体缺乏赤藓糖醇的代谢酶系,不能被消化降 解而吸收,最后透过肾脏,从尿液中排到体外,该独特
低。徐虹等较早地筛选到赤藓糖醇产生菌的 2 个高渗 后的产物[34]。据测定,赤藓糖醇的能量值为 0.2 kcal/g~
酵母,其中 T-124 产量为 15 g/L[19]。随后,吴燕等从泥 0.4 kcal/g,仅为蔗糖能量的 5 %~10 %,其热量换算系
土、花粉与酿造食品中分离到多株赤藓糖醇产生菌, 数为 0 kJ/g,是所有多元糖醇甜味剂中能量最低的一
现今,国际上已通用微生物发酵法大批量生产赤 藓糖醇。然而,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理想菌选育、消除 终产物抑制现象、提高产率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仍然是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工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 难题。可见,深入展开赤藓糖醇发酵法生产的技术研 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主要就赤藓糖醇发酵生产过程中菌种选 育、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文献报道作一概述,
Aureobasidium 和 Zygopichia 等属[6-8]。
的产量为 253 g/L,产率为 1. 03 g(/ L·h)[28]。而杨利博等
在国外,有人采取泥土、花果与发酵食品等材料, 在 利 用 甘 油 作 优 良 碳 源 是 发 现 , 解 脂 耶 氏 酵 母
进行分离、筛选、纯化、诱变育种,获得产赤藓糖醇的耐 (Yarrowia lipolytica)可很好地发酵甘油生产赤藓糖醇,
Yarrowia lipolytica 发酵 7 d,赤藓糖醇的产量为 170 g/L, 异构化为 6-磷酸果糖,然后在磷酸酮醇酶作用下,裂
产 率 为 1 g(/ L·h)[16]。 采 用 诱 变 方 法 可 使 假 丝 酵 母 解为 4-磷酸赤藓糖,再经 4-磷酸赤藓糖醇脱氢酶将
(Candida magnoliae)产赤藓糖醇的量达到 87.8 g/L 。 [17] 其还原为 4-磷酸赤藓糖醇,最后该物质由磷酸酶水解
其最佳菌种的转化率达 16 %[20]。紧接着,杨晓伟等筛 种。赤藓糖醇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约占 80 %)易被
选出圆酵母(Torula sp.)B84512,赤藓糖醇的产量达到 小肠所吸收,经血液中循环进入机体组织,仅有少量
专题论述
柴明艳:赤藓糖醇发酵菌种选育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143
葡萄糖 ATP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SF12108) 作者简介:柴明艳(1983—),女(汉),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发酵 方面的教研工作。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学中,高产菌株选育的常用方法有自然筛
选、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自然筛选是获得赤藓糖醇 产生菌的常用途径之一,主要是从泥土、蜂巢、蜂蜜、花 粉或高糖食品中分离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常用方法 有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生物诱变与复合诱变等几种, 有关以生物诱变方法获得赤藓糖醇产生菌的研究鲜 有报道。基因工程育种主要是利用控制基因改造技术 来完成,鉴于微生物中赤藓糖醇的合成途径及其关键 酶等问题尚在研究中,故利用基因技术以获得赤藓糖 醇高产菌株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产赤藓糖醇[4]。随后,Spencer 等在研究耐高渗酵母产甘 优化培养条件后可产赤藓糖醇 87.8 g/L[24]。在原生质体
油时,发现因菌种培养条件与生长速度不同,可获得 融合技术构建工程菌的研究中发现,融合菌株产赤藓
大量赤藓糖醇[5]。现已证实,产赤藓糖醇的微生物主要 糖醇的量可达 120.6 g/L,葡萄糖转化率约为 53.2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