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伏安和极谱分析法

合集下载

极谱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

极谱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

-1.26
-
-1.71
-1.66 -1.29 -1.10 -1.35
讨论
三、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残余电流
现象

原因

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电容电流(充电电流):影响极谱分析灵 敏度的主要因素

减小措施

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采用新技术
(2)迁移电流

现象 原因
由于带电荷的被测离子(或带极性的分子)在静电 场力的作用下运动到电极表面所形成的电流
2. 单扫描极谱分析法

原理与装置
又称直流示波极谱法,以示波器为电信 号检测器
电压的扫描速度极快,0.25v/s 在汞滴生长后期,加线性增长的锯齿波 脉冲电压,产生的峰电流值与样品浓度成 正比
阴极射线示波器
X轴坐标:显示扫描电压; Y轴坐标:扩散电流
p= 1/2 - 0.028/n

特点
③ 电流急剧上升阶段 这在半波电位附近 ④ 极限扩散区 此时达到极限电流值, 称为极限电流。
C0 0
δ →常数, id= kC
,
i
C C0

id 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3)涉及概念

极化


浓差极化及形成条件
极化电极A小,反应离子数/单位面积 大,Cs→0
C低 静止


极化电极与去极化电极


减小措施
加入大量的支持电解质
(3)极谱极大


现象
产生的原因
溪流运动

消除方法
加入小量极大抑制剂 (表面活性剂)
(4) 氧波与氢波
(5) 其他概念: 可逆与不可逆波 氧化波与还原波

第05章伏安分析法

第05章伏安分析法

(d)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扩散系数D有显著影响,在25℃附近,许多离 子扩散系数的温度系数约为1-2%/℃。因此要求极谱电解 池内溶液的温度应控制在0.5℃以内。若温度系数大于 2%/℃,极谱电流便有可能不完全受扩散所控制。
(e) 溶液组成的影响
溶液组成的改变引起溶液粘度的变化。扩散电流与溶 液粘度系数成反比。极谱极大抑制剂加入量过小,起不到 抑制极谱极大的作用;加入量过大,影响临界滴汞周期。 滴汞周期小于1.5s时,滴汞速度过快,引起溶液的显著搅 动,扩散过程受到破坏,从而影响扩散电流络合剂的存在 形成络离子,不仅改变离子的扩散速度,而且也改变电子 的交换速度。
id, ave = 607nD1/2m2/3t1/6c
其中m2/3t1/6称为毛细管常数,代表了滴汞电极的特征。
❖ 推导过程:
假定此反应为可逆并遵守能斯特方程式: 式中ce为电极表面Cd2+的浓度,ca为电极表面Cd(Hg)中Cd 的浓度。
❖ 外加电压愈大,亦即滴汞
电极的电位愈负,电极表 面Cd2+浓度ce愈小,所以 电极电位决定了电极表面 Cd2+浓度的数值,但溶液 是静止的(不搅拌),因此电 极表面的Cd2+浓度ce,将 小于溶液本体的Cd2+浓度c,
汞滴的生长对极谱电流的影响
❖ 实际上,由于采用周期比较长的检流计记录这种电流, 此时检流计的光点的实际振荡是很小的,
滴汞电极的电流一时问曲线 在长周期检流计上观察到的电流一时间曲线
❖ 因此所得极谱曲线(称为极谱波)呈锯齿状。 ❖ 波的高度(扩散电流)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因而可作为定量分
析的基础。 ❖ 电 w定a流 性ve等 分p于 析ot扩的en散依ti电据al)。流,一不半同时物的质滴在汞一电定极条的件电下位具则有称不为同半的波El/电2位,E可l/作2(为h极alf谱

第5章_伏安分析法知识分享

第5章_伏安分析法知识分享
2022/3/26
讨论:影响id的因素
① 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 如离子淌度、离子强度、溶液粘度、介电常数 、温度等。
② 影响滴汞速度m与滴汞周期t的因素: 如汞柱高度、毛细管粗细、电极电位等
如果温度、底液及毛细管特性不变,则:
id与c成正比 —— 极谱定量分析基础
2022/3/26
极谱定量方法
1.直接比较法
3.迁移电流来源于
()
A 电极表面双电层的充电过程
B 底液中的杂质的电极反应
C 电极表面离子的扩散
D 电解池中两电极间产生的库仑力
2022/3/26
4.极谱分析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是为了 消除下列哪种干扰电流? ( )
A 极谱极大电流 B 迁移电流 C 残余电流 D 残留氧的还原电流
2022/3/26
所以i~U曲线i ~ Ede曲线基本重合
2022/3/26
讨论:
图中①~②段,仅有微小的 电流流过,这时的电流称为“残 余电流”或背景电流。
由于溶液静止,电极附近的镉离子在 电极表面迅速反应,此时,产生浓度梯度 (厚度约0.05mm的扩散层),电极反应 受浓度扩散控制。在④处达到扩散平衡。
2022/3/26
5.在经典极谱法中, 极谱图上会出现电流峰, 这个现 象在极谱中称为___,它是由于滴汞表面的____不均, 致使表面运动导致电极表面溶液产生___,使还原物质 增多。此干扰电流可加入___消除。
6.在极谱分析中为了建立浓差极化, 要求极化电极 ___, 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____, 溶液____搅拌。
代入式(7)中得:
E1/2E' E0.0 n59 A BkkB A
E1/2在一定底液及试验条件下为常数,与浓度无关, 可作为定性分析依据

第05章 伏安与极谱分析-2

第05章 伏安与极谱分析-2

氧化波方程 P77 de = 1/2 -0.0592/z*lg [(id-i) / i]
式中,i和id是负值
综合波方程 de = 1/2 +0.0592/z*lg [ (id)c -i) / i- (id)a ] (id)c为还原电流 (id)a为氧化电流
§5.1.4 应用
1.
定量分析
尤考维奇方程 id=ksc ks=607 zD1/2m2/3t1/6 尤考维奇常数 波高测量
Current goes to zero and then becomes anodic due to the reoxidation of the produced Fe(CN)64-. The anodic current peaks and then decreases as the accumulated Fe(CN)64- Is used up by the anodic reaction. The whole process is ended.
φ
pc

φ
pa
对可逆电极过程:
ip= K z3/2AD1/2v1/2c
ipa≈ipc,
φpc=φ1/2-1.11RT/zF φpa=φ1/2+1.11RT/zF Δφp=2.22RT/zF =φpa—φpc=56/z(mV) 经验表明,若z=1,Δφp通常在55-65mV。P96
二、应用
电极反应可逆性判断:
Cyclic Voltammogram {6.0 mM K3Fe(CN)6 and 1.0 M KNO3}

Between points D and F, the current decays. Current is reversed at point F but the current continues to be cathodic because the potentials are still negative enough to cause the reduction of Fe(CN)63-. Between H and I the potential becomes positive enough so that reduction of Fe(CN)63- can no longer occur.

伏安与极谱分析法

伏安与极谱分析法

伏安与极谱分析法
伏安与极谱分析法是根据电解池中所发生的电化学现象,通过记录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方法。

所不同的是伏安法使用固体或固定电极作工作电极而极谱法使用液态汞电极作工作电极,本章的重点、难点与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如下:
1.极谱波的形成。

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是极限扩散电流与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浓度呈正比,即i d =kC, 扩散电流方程式c 9nD 607id 6113/2m τ⋅⋅=
极谱定量方法:除标准曲线法之外,常用标准加入法 ;极谱波方程式描述了扩散电流与电位之间的关系,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i
i id lg n 059.0E E 21e d -+
=⋅,金属络合物的极谱波方程式: i i id n L n x Kc D D n E E Mc a e d -+--+︒=⋅lg 059.0]lg[059.0lg 2059.0lg 059.02121
i
i id lg n 059.0)E (E c e d 21-+
=⋅ 脉冲极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单扫描示波极谱法的原理及其特点,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特点,溶出伏安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学时分配为5。

第五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第五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第五章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基本要求:1.掌握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不足之处2.掌握尤考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3.理解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灵敏度高的原因4.掌握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应用伏安法(V oltammetry)和极谱分析法(Polarography)都是通过由电解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电位(电压)或电位-时间曲线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们的区别在于伏安法使用的极化电极是固体电极或表面不能更新的液体电极,而极谱分析法使用的是表面能够周期更新的滴汞电极。

自1922年J.Heyrovsky开创极谱学以来,极谱分析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发展迅速。

继直流极谱法后,相继出现了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卷积伏安法等各种快速、灵敏的现代极谱分析方法,使极谱分析成为电化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谱分析法不仅可用于痕量物质的测定,而且还可用于化学反应机理,电极动力学及平衡常数测定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与两种电解过程相对应,极谱分析法也可分为控制电位极谱法(如直流极谱法、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和溶出伏安法等)和控制电流极谱法(如交流示波极谱法和计时电位法等)。

5.1 直流极谱法5.1.1 原理1.装置直流极谱法也称恒电位极谱法,其装置如图5-1所示。

它包括测量电压、测量电流和极谱电解池三部分。

图5-1 直流极谱装置示意图图5-2 饱和甘汞电极(a)和滴汞电极(b)现以测定Pb2+和Zn2+为例。

在电解池中安装一支面积小的滴汞电极,另一支面积大的饱和甘汞电极,如图5-2所示。

电解池中盛有浓度均为1.00 ×10-3mol·L-1Pb2+ 和Zn2+ 溶液以及0.1mol·L-1KCl(称为支持电解质,浓度比被测离子大50-100倍),并加入1%的动物胶(称为极大抑制剂)几滴。

电解前,通入N2除去电解液中溶解的O2。

按图5-1,以滴汞电极为阴极,饱和甘汞电极为阳极,在不搅拌溶液的静止条件下电解。

课件伏安分析法.ppt

课件伏安分析法.ppt
汞滴滴落速度:2-3滴/10s。电压由0V逐渐增加,绘制电 流-电压曲线。
图中a~b段,仅有微小的电流流过,这时的电流称为“ 残余电流”或背景电流。当外加电压到达Cd2+的析出电位时,
2024/10/8
8
(-0.5V~-0.6V),Cd2+开始在滴汞电极上迅速反应:
滴汞电极: 甘汞电极:
Cd2+ + 2e + Hg = Cd(Hg)(汞齐) 2Hg - 2e + 2Cl- = Hg2Cl2
Ede = E ⊝ +
0.O59 n
lg
ABccABee
2024/10/8
20
-id = kA cA
未达到极限电流之前:
-i = kA (cA- cAe)
则:
cAe =
-id + i kA
由法拉第电解定律: cBe =
-i kB
Ede =
E

+
0.O59
n
lg(
A B
kB kA

id -i i

令:E´ = E ⊝ + 0.On59
第四节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1.残余电流 (a)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质及微量氧等。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b)电容电流(也称充电电流) 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由于汞滴表面与溶液间形成的双电层,在与 参比电极连接后,随着汞滴表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的充电现 象所引起。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面积在不断
消除方法: 加入强电解质(支持电解质,为惰性电解质,如KCl、HCl、 H2S04等)。加入强电解质后,被测离子所受到的静电吸引力 减小。一般支持电解质的浓度比待测物质的浓度大100倍以上。 3.极谱极大 在极谱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极谱波刚出 现时,扩散电流随着滴汞电极电位的降低而迅速增大到一极大

第5章伏安分析法

第5章伏安分析法

• 极限电流由残余电流与扩散电流组成。
• 极限电流是靠由溶液本体扩散到电极
表面的金属离子所传递的,称它为扩散 电流。
外加电压U:U=(ESCE-Ede)+iR
在极谱电解过程中,i很小,iR可忽略
则U=ESCE-Ede
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的浓差极化很小,
ESCE保持不变。
U=-Ede(vs.SCE)
电流密度较大时,电极表面周围的金属 离子浓度由于电解反应而迅速降低,加上 搅拌又不充分,溶液本体中的金属离子来 不及扩散到电极表面来进行补充,使电极 表面的金属离子浓度比溶液本体的浓度为 小。根据Nernst方程。
E E


RT nF
lg c M
• 由于金属离子浓度cM的降低,电极电位 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 象。 • 由于电解时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 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在一定电位下,受扩散控制的电解电流:
i=K(c-ce)
K:尤考维奇常数

当外加电压继续增加使滴汞电极的电位变 得更负时,ce将趋近于零。 则:id=Kc
扩散电流正比于溶液中Cd2+浓度而达到极 限,不再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改变。

K:尤考维奇常数
K 607 nD
1 2
2
1 3
m
t
6
扩散电流方程式(尤考维奇公式)
§5-3 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析原理
半波电位(E1/2):当电流等于扩散电 位的一半时的电位,与被还原离子的浓度 无关。 设以A代表还原物质,B代表还原产物 A + ne → B cAe:A在滴汞电极表面的浓度。 cA:A在溶液中的浓度 cBe:B在滴汞电极表面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t
将f及代入it 式中得: C0 Cs it=nFAD Dt 当电极表面可还原离子 浓度由C 0 C s 0时的电流,称为极限扩 散电流(id) ,某一 max 时间的极限扩散电流为 :(id) nFAD t= nFAD 对于某些可还原离子,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 (id) k C t= 由此可见,固体微电极 的扩散电流与可还原离 子的浓度成正比。 C Dt 为常数,用k表示,则

讨论:a、由于滴汞是周期性的 生长和滴落,则 当t 0时,d )t =0; (i t 时,d )t 最大,用(id ) max 表示。是汞滴从开始生长 (i
到滴下所需的时间,称 为一个汞滴的周期。则 最大极限扩散电流为: (id ) max=708nD m C b、从t 0到t 时间内的平均极限扩散 电流id 为:
a、极化电极:由于电极表面与溶液主体离子浓度 差而引起电解电极的实际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称为“浓差极化”,这种电极称为“极化电极”; b、去极化电极:汞池电极或甘汞电极的面积很大, 电流密度很小,电极表面上的离子浓度几乎不变化, 即不出现浓差极化现象,其电极电位在电解过程中保 持恒定,不随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极就称 为“去极化电极”。
假设一个平面固体微电极置于浓度为C的可还原的溶液中,这些离子从 一个方向扩散到电极表面,即线性扩散:
根据Fick第一定律,流量(即单位时间内向电极 f 单位 面积扩散的物质的量) 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f D C0 Cs

(m ol/ s cm2 )
cm2 ,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D : 扩散系数,单位为 s
(4)极限扩散电流 id :即极谱波的高度,d=il ir , 且id CCd,因而可作为极谱 i 定量分析的依据。 1 (5)半波电位 1 ,即 id 处所对应的电位,用 1 或 1 表示。在一定实验条件 E 下, 2 2 2 2 半波电位的数据与欲测 离子的浓度C无关,仅决定于欲测离 子的本性,因此,在极 谱 分析中,用半波电位作 为定性分析的依据。即 a、同种离子 . 波的形状相同, 1 相
2
6 称毛细管常数。
显然,对于同一被测离 子,若使用不同的毛细 管,所得的id 可 能不同,故要求同一项 工作中,使用同一支毛 细管。为了考察实验 数据是否正确,要求实 验报告中附m、数据。 汞流速m与汞柱压力p(或高度h)成正比。汞柱上的压 p一般 力 用以储汞瓶中的汞面与 汞电极末端之间的汞柱 高度h表示,汞柱越高, 滴汞上的压力越大,汞 流速度m也越大,即: m k1 p k1' h 而滴汞周期与汞柱压力p成反比 :
浓差极化的建立,或扩散电流的形成,需具有下列条件: (a)、作为极化电极的表面积要小,这样电流密度就很大, 单位面积上起电极反应的离子数量就很多, 就易于趋近于零; (b)、溶液中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要低, 就易于趋近于零; (c)、溶液不搅拌,有利于在电极表面附近建立扩散层。
三、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7 ~1010 m ol L1 10 2、可连续测定多种元素 3、可反复多次测定同一 溶液 4、应用广泛: 无机物、有机物等及电 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主要缺点:汞易挥发, 有毒。
2
2e Cd ( Hg )
Hg
阳极(SCE):Hg 2Cl Hg2Cl2 2e 2 此时,电解电流随之而 急剧上升,如图中 段。 bd (3)当外加电压增加到一定 数值时,电流不再增加 而达到极限值,如图中 de 段,称为“极限电流” 。
从上图可知,这种呈“S”形的电流-电压曲线, 称为“极谱波”。(Polarographic wave)。极谱波的 产生是由于在电极上出现浓差极化现象而引起的,所 以其电流-电压曲线称为“极化曲线”,极谱的名称 也是由此而来的。在直流极谱法中,电流是采用周期 比较长的检流计记录的,此检流计的光点有一个很小 的振荡,因此,所得的电流-电压曲线不是光滑的, 而是呈锯齿形的曲线。若在仪器中增加一个取样电路 (Tast电路)的电子设备,可消除曲线中的锯齿形。
为扩散层的有效厚度。
下面我们就讨论尤考维奇扩散电流方程式,即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id与 溶液离子浓度C的关系式。
尤考维奇分两步考虑: (1)先从简单的平面固体微电极(表面积不变的电极)入手,考察线 性扩散; (2)再类推到球面扩散的DME。 其中引用了Fick的第一、第二定律及法拉第电解定律。
2、固体微电极的扩散电流
Dt
3、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尤考维奇公式
(1)瞬时扩散电流公式的数学式 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方程是捷克科学家在1934年首先推 导的,所以又称为尤考维奇公式。滴汞电极上的扩散是球形 的扩散,所谓的球形扩散是指溶液中各点的离子向球形电极 中心的方向进行扩散,因此,在推导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时, 应考虑两点与固体微电极的不同: a、滴汞在不断长大下滴时,它的表面积是随时间而改变 的,借用固体微电极的扩散电流方程式时,应将A改写为At。 b、由于汞滴的生长,使相应的有效扩散层厚度减小,它 等于线性扩散的有效扩散层厚度的 ,即
根据扩散电流的定义:扩散电流 i 等于单位时间内有多少 离子扩散到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而产生的电荷数目,因此, 某一时间的扩散电流it为:
it n F A f 式中:it为瞬时扩散电流; 为电极表面积; 为电极反应电子数; 为法拉第常数。 A n F 对于线性扩散,由 第二定律,有效扩散层 Fick 厚度:
图中: il : 极限电流(limiting current) id : 极限扩散电流( diffusion current) ir : 残余电流(redidual current)
1 : 半波电位。
2
分析:()在未达到Cd 2离子的分解电压以前, E外 E分时,阴极滴汞电极上 1 即 没有Cd 2 还原,应该没有电流通 过电解池,但此时仍有 极微小的电流通 过,称为“残余电流” ir),如图中的 段; ( ab (2)当外加电压增加到 2的分解电压( 0.5~ 0.6V)时,即E外 E分时 Cd 电极反应发生: 阴极(DME):Cd
3 汞= 线 7 因此,滴汞电极的瞬时 扩散电流方程为: (id )t nFAD C 3 Dt 7
假设汞滴为圆球,其表 面积为: At 4rt 2 的体积Vt为: Vt m t 4 rt3 3
1
rt为汞滴在t秒时的半径。
设为汞的密度( .546g / cm3),m为汞滴流速(m g / s),则汞滴在t秒时 13
第五章 伏安和极谱分析法 (Valtammetry and Polargraphy)
在上一节电化学分析法中,只涉及到一个物理 变量,今天我们将讨论同时涉及两个变量的电化学 分析法—伏安和极谱法。伏安和极谱法都是以测定 电解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的电化学 分析法,它们的区别在于工作电极的不同。 伏安法:使用固态电极或表面静止的电极作工作电 极,如悬汞电极、铂电极、石墨电极等; 极谱法:使用液态电极作工作电极,如滴汞电极, 其电极表面作周期性的连续更新。
3m t 3 即 rt ( ) , 那么汞滴的表面积为: 4 3m t 3 At 4rt 4 ( ) 4
2 2
C 3m t 3 代入上式得: ) t nFD (id 4 ( ) 4 3 Dt 7 其中常数:=3.14; =13546 g / cm3 ; F 96487 m C
2
同,若浓度不同,则 id 不同:
b、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半波电位
(6)浓差极化:极谱法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电解分 析法,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电极上:即一个是面积很大的 参比电极,一个是面积很小的滴汞电极。滴汞电极的面积很 小,电流密度很大,当达到离子的分解电压时,离子迅速还 原,使电极表面的离子浓度减小,与溶液主体的离子浓度发 生了差别,于是电极的电位偏离可逆电极的电位,这种现象 称为“极化”,而这种极化是由于浓度差引起的,所以称为 “浓差极化”。即:
一、基本装置和电路
专门为极谱法而设计的极谱仪有各式各样的,但基本装置 和电路如下图所示。
装置可分为三个部分:
1、外加电压线路:包括直流电源B、可变电 阻R、滑线电阻D-E、及伏特计V、可连续地 改变施加于电解池的电压,一般从0~2V。
2、记录电流:包括检流计G、用以测量通过 电解池C的电流。 3、电解池:滴汞电极(DME)、参比电极 (SCE)以及被测溶液。
二、极谱波的形成 以电解氯化镉的稀溶液 为例:如 3 m ol L1CdCl2 , 其中含有“支持电解质 1m ol L1 10 ” KNO3,调节汞柱高度使汞滴 3~4秒钟一滴的速度滴入。 以 调节施加于两极上的外 加电压 从零逐渐增加,记录不 同电压时相应的电流值 ,绘制电流-电压关系 曲线。
1 2 2 3 1 6
id

1

0
(id ) t dt
1 2 2 3
708nD m C
1 2 2 3

1

0
t
1
6
dt
7
1 6 6 708nD m C ( ) 7 2 1 1 6 708nD 2 m 3 C 6 7
6 (id ) max 7
5.2 极谱定量分析
一、扩散电流方程式 1、几个概念 扩散:物质由于浓度差而产生的定向运动 扩散层:物质的不同浓度所涉及的区域,即定向运动的范围 浓度梯度:扩散层中微小的区间变化(△x)所引起的物质浓 度的变化( △C) 即: △C /△x经近似的线性处理:
C C0 Cs
x

式中:C 0为溶液主体离子浓度; C s为电极表面离子浓度;
5.1 普通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极 谱 法 是 1922 年 捷 克 化 学 家 海 洛 夫 斯 基 (J. Heyrovsky, 1890~1967)建立的,(海洛夫斯基由于在极 谱学方面的科学成就,195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主要著 作有《极谱学基础》、《极谱方法在实用化学中的用途》、 《极谱分析操作法》、《示波极谱法》等)。 此后,这种方法得到不断发展,至1945年前后已被广 泛应用于实际分析工作中。 近几十年来,又在经典极谱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 方法和新技术,使极谱法成为电化学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 之一,极谱法不仅被用于微量物质的测定,而且被用于研 究电极过程以及电极过程有关的化学反应,如络合反应、 催化反应和质子化反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