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5.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第5课《黄河颂》:1.字词: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浊流2.文学常识:光未然简介光未然,(1913~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省光化县人。
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3.诗歌结构: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
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望黄河和诵黄河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诗歌情感:情感抒发以及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4.诗歌抒情方式: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到“我们”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
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重点语段理解:“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5.写作特点: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③修辞手法运用。
典型的比喻和排比。
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
呼告手法,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6.朗诵: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6 最后一课1、字词:哽郝踱惩罚祈祷诧异婉转懊悔2、文学常识: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七年级】七下语文第二单元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七下语文第二单元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人教版)类名一、复习重点第六课黄河颂1.作者(光未然)及作品。
2.内容:A.写黄河是发源地,对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b、写下黄河是一道屏障,具有地理优势;c、黄河肩负重任,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主题: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写作方法:a.调用的方法。
b、重复、拟人化和隐喻。
5.语言特点。
第七课“最后一课”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整理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
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和细节描述的功能。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7.写法:a、对比。
b、前呼后应。
c、以小见大。
d、烘托手法。
第八课艰难的国运和精力充沛的人民1.文体(抒情散文)。
2.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章内容,欣赏作者感受,理解文本语言美。
3、掌握比喻义:(重点)(1)将国民生活的过程与“长江”进行比较;(2)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3)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强者"的历史进行比较,开拓前进;;(4)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5)把中华民族历史上艰难的民族命运与“曲折”、“坎坷”相提并论;(6)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7)“浊流滔滔万里”,比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还要美好。
4、找出“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第九课土地宣誓1、文体(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hóng)良,“东北作家群之一”。
题意:我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主题:爱国主义。
3.写法: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总结复习课文知识点梳理优选精编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卷班级:姓名:得分:一、基础梳理1、文学知识1)《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体裁:颂诗)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现代闻名的诗人、谈论家。
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汹涌的魄力,表现黄河儿女的英英魄力。
2)《最后一课》(体裁: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星期一的故事》《小弗罗蒙》。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经过完满的故事情节和详尽的环境,反响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
3)《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公民》(体裁:散文// 杂文)的作者是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开创人和早期领导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
4)《土地的誓言》(体裁:抒情散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主要著作有《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5)《木兰诗》(体裁:长篇叙事民歌 // 叙事诗 //北朝民歌//乐府民歌),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主要内容: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战场,凯旋回朝,立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2、重点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也许看拼音写词语)山巅()培养()汹涌()浊流().....狂 l á(n)屏 zhàng()九曲连环()魄力()..踱步()挟着()气氛()字帖()....chéng()罚祈 dǎo() g ěng()住钥 shi ()阻抑()逼狭()坦荡()断崖()....险 j ùn ()崎 qū()炽痛()亘古()白桦()嗥鸣()....斑 l án()默 qì()田 l ǒng()污 huì()3、词语讲解狂澜:巨大的波浪。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包括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供同学们复和参考使用。
一、课文内容概述本单元的主要课文是《乡村教师》,讲述了村里来了一位师,在村民的帮助下,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相关知识点总结1. 《乡村教师》中的生词: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如“感激”“鼓励”等,需要学生熟记和理解其意思。
2. 文章结构:《乡村教师》是一个故事性的文章,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学生需要注意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3. 人物形象描写:在文章中,作者逐渐展示了村民们和师的形象,学生需要注意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词语。
4. 人教版课文阅读方法:本单元作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熟悉人教版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包括抓住关键词、合理运用上下文等。
5. 借助工具加深理解:学生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词表、课后题和配套练册等工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复建议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建议同学们完成以下复任务:1. 复课文《乡村教师》的内容,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2. 复生词,掌握其意思和用法,并能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3. 复文章结构,理解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4. 复人物形象描写,能够分析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词语。
5. 复人教版课文阅读方法,掌握如何阅读和理解人教版语文课文。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档的复总结,能够更好地掌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取得好成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共40张PPT)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 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④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 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 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重点语句理解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
一、字词(音、形、义)
一、生 字气魄(pò) 山巅(diān) 澎湃(pài) 狂澜 (lán) 屏障(zhàng)
九曲连环(qū) 劈开(pī) 宛转(wǎn)哺育(bǔ)
二、生 词(【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 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 流。
5“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 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 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 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 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 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 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 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生于河北省
光化县,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创作”五月 的鲜花“歌词,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 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共有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 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 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刻 画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反映中华儿女抗战 的真实场面。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
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
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
,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
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
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 “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 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 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 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人 教 版 七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Hale Waihona Puke 多听多问多思多说
多看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
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
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 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 :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 ng湃pà 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 转”。 狂澜lá 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ò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崎qí岖qū 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污秽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ān鞯jiān 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ó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
(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5、《木兰诗》⑴默写名句。
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③行军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军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篇1《重塑生命的人》1、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
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我的早年生活》课文第一段: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比喻;萤火虫的特点: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一、生字新词颠(diān)澎湃(pãnɡpài)屏障(pínɡzhànɡ)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î)郝叟(hǎo sǒu)哽(ɡěnɡ)懊悔(ào huǐ)祈祷(qídǎo)捂(wǔ)惩罚(chãnɡ)逼狭(bī xiá)崎岖(qí qū)阻抑(zǔyì)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 浊流(zhuó ) 雄健(xiïnɡjiàn ) 险峻( jùn)炽痛(chìtînɡ) 嗥鸣(háo mínɡ) 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 怪诞(dàn)亘古(ɡân ) 默契(mò qì) 田垄(lǒnɡ) 蚱蜢(zhàměnɡ) 污秽(huì) 泛滥(làn) 呻吟(shēn yín) 镐头(ɡǎo) 碾(niǎn) 辘(lù) 杼(zhù )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啾(jiū) 朔(shuò) 柝(tuò) 鬓(bìn) 戎(rïnɡ)二、词语解释气魄——气势;魄力。
哺育——喂养。
比喻培养。
山颠——山顶。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哽——声气阻塞澎湃——①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思量——考虑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惨白——(面容)苍白。
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督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诧异——觉得奇怪宛转——(歌声、鸟鸣声)抑扬动听。
雄健——强健有力回环——曲折环绕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景致——风景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逼狭——狭窄险峻——危险严峻。
浊流——浑浊的水流。
魄势——魄力和气势。
阻抑——阻挡抑制。
亦复如是——也是像这样炽痛——热烈而深切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污秽——肮脏的东西幽远——幽深。
破晓——(天)刚亮。
耻辱——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斑斓——灿烂多彩。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丰饶——富饶。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泛滥——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也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三、文学常识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由八个乐章组成。
7、《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选自《李大钊选集》,作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9、《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
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本文题目的意思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10、《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四、课文扫描7.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穿上礼服的目的)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2.“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二、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民学习德语的讽刺和愤慨,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24-29)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惨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悲痛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脸色惨白”、“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
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既不转身也不回头,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
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
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
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9.土地的誓言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10.木兰诗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
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
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重点难点句子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