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毛概资料

判断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对)理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找到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判断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按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错)理由: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1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判断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错)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私有经济占很大比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判断4: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错)理由: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并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因此要争取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判断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错):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既完全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判断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错)理由: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
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毛概答案分享,大二复习必备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科学内涵。
必要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需要。
毛主席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
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概论文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论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摘要:本文首先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等哲学原理;然后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方面一一进行论述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性,最终得出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一科学论断。
关键词:哲学原理革命建设改革走自己的路一、哲学思考: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的确极其富有哲理含义。
世间事物千姿百态,但想要找到一模一样的事物是不可能的,这中间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这其实就体现了哲学界一个重要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中;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不同的,具有特殊性。
在中国革命及建设的漫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先进国家学习,如清朝时开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通过借鉴与参考,我们的确取得了一些进步,使经济得以发展,国力进一步提高。
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所面临的境遇也并非完全相同,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模仿与照抄,一味跟在别国之后去求生存,谋发展,并不是长久之法,也不是制胜之道。
我国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发展及其悠长与厚重,所遇到的阻碍也颇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同我国情况类似的国家不多,但即使相同,我们也不能直接“拿来”,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寻求发展之道,这正是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中国革命及发展道路极其曲折,历经无数艰辛,例如清朝时先后进行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试图学习西方寻找救国存亡之法,但由于所处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客观条件存在的不利因素,这些变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毛概习题册论述题答案

毛概习题册论述题答案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在中国是一个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理论创新。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命题,不仅是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有着一个极为深刻的背景,这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涵义:①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不是偶然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洪秀全,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运用各种思想武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打开了中国救亡和发展的希望之门。
②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自己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包括阶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概卷子最常出现的十二大题答案完整版(大题想全对,必看)

毛概卷子最常出现的十二大题答案完整版(大题想全对,必看)史上最震撼的《毛概卷子最常出现的十二大题答案》复习材料完整版!!你从未见过的珍贵考试资料!!Ps:亲!给好评,有送财富值哦! #^_^!!一、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p59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总结了过去我们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实践是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都是毛概卷子的重点)p69+147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析三件大事、三大成就

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析"三件大事"、"三大成就"“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七一讲话”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所做的“三件大事”,所取得的“三大成就”,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要走出一条能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道路,要为中国社会建立一个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制度。
90年来走得不容易,有彷徨也有曲折,但确实走了出来,并且看到了初具规模的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西方社会的制度及其发展方式已经很现成了,中国为什么不顺手牵羊“拿来”所用,而要如此大费周折呢?我们说,中国不是不去学习西方,而是学不来,不能学,没有资本去学。
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再看今日中国的处境,我们改革开放,真诚地走向世界,为世界制造绝大部分的产品,结果是什么?为西方世界打工可以,要想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不行。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制度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数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制度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历史必然。
制度研究表明,制度是非中性的。
也就是说任何制度都有其占优群体和劣势境遇。
一项制度可能让某一社会群体如鱼得水,占尽利益,却会让另一社会群体缘木求鱼,得不偿失。
中国不会像西方那样去欺负他国,但也不愿总是寄人篱下;中国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能把绝大多数群体边缘化。
怎么办?走一条自己的路。
先找到了对西方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与西方社会平等对垒的“主心骨”,接着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形成了今日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概主观题

1、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是什么?第一种错误态度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真理,只能照抄照搬,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
“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第二种错误态度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
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2、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伟大成就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巨大优势。
本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分析并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着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道路政治文化
正文: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是新中国的建立,也就是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完全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就是说,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始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建设的主题,以毛瑟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从改革开放之始就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根本问题,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和谐文化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使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这是一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路。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继续前行的。
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有益于大学生社会化成功的标志之一。
想想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只会学习文化课,应该同时做到坚持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心国家大事,多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多研读领导人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政策,让自己融入国家、融入社会,努力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陈文通.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许慎. 运用历史思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 四川兵工学报,2015
[3] 刘伟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与超越[D]. 厦门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