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5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战史
现代化学武器的诞生
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还是在近年化学 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还是在近年化学 工业产生和发展之后。 工业产生和发展之后。化学武器作为一种 全新的武器并大规模的使用, 全新的武器并大规模的使用,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其始作俑者, 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其始作俑者,就是被 称为“战争魔鬼”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 称为“战争魔鬼”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 哈伯。 茨•哈伯。 哈伯
化学武器
军用毒剂的分类 军用毒剂的分类
★ 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
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 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 战斗中能使对方人员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 战斗力。如沙林、氢氰酸、 。 战斗力。如沙林、氢氰酸、CS。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这类毒剂中毒症状通 常在1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 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 常在 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如芥子气、 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如芥子气、路易氏 气。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
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
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
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
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
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
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
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化学与化学武器了解化学武器的性和防护措施

化学与化学武器了解化学武器的性和防护措施化学与化学武器:了解化学武器的性质和防护措施化学武器是指那些利用化学反应或者化合物对人、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对物品造成伤害、死亡或者病变的武器。
它们在现代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了解化学武器的性质和防护措施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及维护和平至关重要。
一、化学武器的性质化学武器有着独特的性质,了解这些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预防它们的危害。
1. 毒性:化学武器主要通过释放有毒化学物质来达到攻击的目的。
这些化学物质具有高毒性,能够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并可能导致死亡。
2. 隐蔽性:与传统武器相比,化学武器往往没有明显的爆炸声、冲击波或烟尘,因此更难被察觉。
在战争或恐怖袭击中,化学武器的隐蔽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严重杀伤力的选择。
3. 传染性:某些化学武器具有传染性,即它们能够在空气或水中传播,使大范围的人群遭受危害。
这种特性增加了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挑战。
二、化学武器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化学武器的危害和确保公众安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 国际法律框架:联合国《化学武器公约》是全球范围内禁止化学武器生产、使用和传播的主要法律框架。
各国应严格遵守公约的规定,并加强对化学武器的监测和调查。
2. 防护装备:个人和集体防护装备对于化学武器防护至关重要。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毒面具、防护服和手套等,在遭受化学武器攻击时能够提供保护。
集体防护装备如隔离区、过滤系统和防化墙等则可减少化学武器对特定区域的伤害。
3. 实验室安全和监测:化学武器的研究和监测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安全和监测系统。
实验室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有关化学武器的材料,确保其不会泄漏或遭到滥用。
4. 危机管理计划:各国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危机管理计划,以应对化学武器袭击和事故。
这些计划需要包括预警系统、紧急撤离程序和救援措施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武器造成的伤害。
5. 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在信息交流、技术共享和培训方面加强合作。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化学武器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
一些国家正在加紧研制和生产杀伤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新型化学武器。
但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杀伤作用。
(一)一般防护1.利用器材防护(1)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遭敌化学袭击时,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对呼吸道和眼睛进行防护。
(2)全身防护当毒剂呈液滴、粉末或雾状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对全身进行防护。
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
同时应防止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利用没有染毒的位置,穿好防毒靴套或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继续执行任务。
2.利用地形防护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或区域。
3.利用工事防护有条件且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
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带面具防护。
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预防与急救1.预防对某些毒剂,人员服用预防药物可减轻中毒症状。
如服用防磷片或吸入解磷鼻粉剂可减轻神经性毒剂的中毒症状。
2.急救敌化学袭击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自救、互救,在上级没有下达脱面具命令之前,不得脱去防毒面具。
当发现人员中毒,还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急救。
通常在肌肉注射解磷针的同时,鼻吸亚硝酸异酯;对呼吸困难或心跳停止者,在毒区内采取压胸举臂或压背举臂法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情况允许,将中毒者撤离毒区后送救治。
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神经性毒剂是速杀性毒剂。
(1)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
首先戴上面具,立即肌肉注射解磷针(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染毒皮肤及时消毒,脱去或剪掉染毒部位的衣服。
注射一支解磷针后症状如持续存在,间隔20分钟后注射第二支。
(2)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共18页PPT

二、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三、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1、发 现
及时准确地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各种防护措 施,就能减少或免受伤害。
⑴、飞机从城市上空低飞喷洒大量烟雾,向喷洒农药一样。 飞机经过的地面和植物上可见油状液体。
⑵、毒剂弹爆炸时声音小而低沉,爆炸时出现浓密的烟雾 团,但坑附近地面上、植物上有油状物体。
紧急情况下可隔衣注射,省去消毒,以免延误时机。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26、机遇对于有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郎溪二中 胡绍高
(三)、化学武器的特点和局限性
化学武器的主要特点有:
⑴、中毒途径多 化学武器主要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 水源和食物等污染。
⑵、杀伤范围广 它不但能直接杀伤遭受袭击地域内未及时 防护人员,同时还会随着染毒空气扩散到战壕内和没有密闭 设备的工事中,使隐蔽的有生力量遭伤害。
⑶、动物变化异常,如蜜蜂、苍蝇飞行困难;麻雀、鸡抖 翅膀;牛、羊流口水,站立不稳,或相继死亡。
2、防 护 做好人员防护有两种:一种是个人防护,另一种是集体防护。
日遗化武安全防范知识点教育

日遗化武安全防范知识点教育1. 引言日遗化武(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是指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包括毒气弹、毒气炮弹、毒气地雷等。
这些化学武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污染。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环境的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日遗化武的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 日遗化武的危害性日遗化武具有以下危害性:•毒性:日遗化武中的毒剂主要包括砷化剂、氯化剂、氰化剂等,这些毒剂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污染:日遗化武的使用会导致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都可能受到污染,长期暴露在这些污染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的危害。
•爆炸性:日遗化武中的炸药部分具有一定的爆炸性,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日遗化武的常见类型日遗化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3.1 毒气弹毒气弹是日本军队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一种化学武器,其外观类似于普通炮弹,但内部装有毒剂。
当毒气弹爆炸时,毒剂会释放出来,对周围的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3.2 毒气炮弹毒气炮弹与毒气弹类似,但其主要通过火炮进行发射。
毒气炮弹的杀伤范围相对较大,对目标区域的人员和环境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3.3 毒气地雷毒气地雷是埋设在地下的一种化学武器,当有人触发地雷时,地雷会爆炸释放出毒剂。
毒气地雷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4. 日遗化武安全防范措施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环境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安全防范措施:4.1 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日遗化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日遗化武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安全意识。
通过举办宣讲会、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日遗化武的危害性和安全防范知识。
4.2 日遗化武的发现与报告建立日遗化武的发现和报告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日遗化武的发现和报告工作中。
对于发现的日遗化武,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和清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
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
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
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
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
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
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
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
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
装有毒剂并能将其形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叫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导弹、地雷、布洒器等。
一、化学武器的特点〔1〕杀伤途径多。
毒剂可以气、烟、雾、液态使用。
染毒空气可经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等途径使人畜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使人中毒。
〔2〕杀伤围广。
染毒空气无孔不人,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3〕作用时间长。
液体毒剂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有的甚至达数周。
前者属暂时性毒剂.后者属持久性毒剂。
〔4〕制约因素多。
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地形和地物的影响非常大。
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地上建筑的情况等,对毒剂的杀伤效果都有影响。
二、毒剂的种类和性能〔1〕神经性毒剂。
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种毒剂。
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梭曼。
沙林和维埃克斯分别可闻到烂苹果味、臭味,梭曼元味。
其中毒病症有:瞳孑L缩小、流口水、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头痛、昏迷、肌肉跳动、全身抽搐直至死亡。
〔2〕糜烂性毒剂。
使细胞坏死而引起溃烂的毒剂。
主要有芥子气.可闻到大蒜味。
其中毒病症有:皮肤红肿、大小水疱、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
是破坏人体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可闻到苦杏仁味。
其中毒病症有: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瞳孔散大直至死亡。
〔4〕窒息性毒剂。
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损伤的毒剂。
主要有光气,可闻到烂苹果味。
其中毒病症有:头痛、水肿、休克。
〔5〕刺激性毒剂。
是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的毒剂。
主要有西埃斯、亚当气、苯氯乙酮。
西埃斯无色,有胡椒味。
亚当气无色无味。
苯氯乙酮无色,有荷花味。
其中毒病症有:流泪、喷嚏、流涕、咳嗽、恶心、皮肤烧灼感。
〔6〕失能性毒剂。
能使人暂时失去正常精神、躯体功能.从而失去战斗力的一种毒剂。
主要有毕兹,无特殊气味。
其中毒病症有:瞳孔散大、嗜睡、行动不稳、幻觉、精神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
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
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
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
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
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
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
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
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1.毒剂的战斗状态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
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
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
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
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毒害剂量用平均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质量来表示。
(五)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1.使用兵器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2.施放方法化学武器的施放方法有三种,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
3.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
(六)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化学武器不同于常规兵器,它有以下特点: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常规兵器靠弹丸、弹片的撞击作用杀伤人员,而化学武器是通过毒剂的毒害作用,即与生命体中的重要生命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杀伤,对设备器材不造成损害。
2.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多不同种类的毒剂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或伤口接触毒剂液滴、误食染毒的水或食物时,都可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受到不同的毒害和杀伤。
3.杀伤范围广化学武器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和地面染毒,同时毒剂云团随风可扩散到一定地域。
此外毒剂云团还能渗入无防护设施和不密闭的工事、车辆、建筑物内,从而造成染毒,伤害隐蔽于其中的有生力量。
4.持续时间长常规兵器在爆炸瞬间起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使用后,能对地面、空气、物体等造成较长时间的染毒,杀伤作用时间延长。
毒剂的杀伤作用时间,短的为几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雪等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极大。
条件有利时,能充分发挥其杀伤作用和扩大其杀伤范围,反之,则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如:风向不对,不便使用;风速过大会将毒剂云团迅速吹散,达不到杀伤浓度;气温高,毒剂挥发快;严寒时,某些毒剂会被冻结;降雨能冲掉毒剂液滴或使某些毒剂水解;降雪能使毒剂液滴暂时掩盖等。
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
如在山谷湿地、居民区和丛林中,毒剂云团不易传播和扩散,杀伤范围将缩小,但滞留时间长;高地、开阔地、水面等毒剂云团扩散快,杀伤范围大,但持续时间短;湖泊、稻地可使毒剂水解而降低毒性;土质疏松多孔的沙地能吸收液态毒剂而使蒸发速度减慢等。
(七)军用毒剂的分类军用毒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1.按毒理作用分类可把毒剂分为五大类,外加刺激剂。
具体如下:(1)神经性毒剂以神经系统作用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
现特指破坏胆碱能神经冲动传导的有机磷毒剂。
主要有梭曼(学名甲机基氟磷酸特异酯)、沙林(学名甲基氟磷酸异丙酯)和VX(学名S—β二异丙胺基乙基硫赶甲膦酸乙酯),它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进入机体而引起中毒。
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流泪、多汗、肌颤、全身痉挛等。
(2)糜烂性毒剂破坏肌体细胞,以皮肤或黏膜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
主要有芥子气(学名2,2'——二氯二乙硫醚)、路易氏气,人员主要通过接触毒剂液滴被皮肤吸收而中毒,也能以蒸汽(气、雾)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杀伤人员,中毒作用比较缓慢,主要中毒症状是皮肤炎症、起泡、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抑制组织细胞内的呼吸酶系,致使全身不能利用氧气而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的毒剂,又称血液中毒性毒剂或含氰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
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主要中毒症状是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
(4)失能性毒剂能造成人员暂时失去正常的精神、躯体功能,从而丧失战斗能力的毒剂,简称失能剂。
其致死剂量远大于失能剂量,通常不会引起死亡或永久性伤害。
主要作用是改变或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作用时间较长。
主要有BZ(学名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主要中毒症状是精神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体温或血压失调等。
(5)窒息性毒剂主要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又名伤肺性毒剂。
人员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缓慢。
主要有光气(学名二氯碳酰),中毒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6)战争、控暴两用刺激剂主要作用为刺激眼、鼻、喉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化学物质,能使人员迅速出现流泪、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以及皮肤灼痛等症状。
主要有苯氯乙酮、亚当氏气(学名氯化二苯胺胂)、CS(学名邻—苯甲基丙二腈)等,人员可通过接触、吸入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几种常见毒剂的种类和性能2.按杀伤作用持续时间分类暂时性毒剂:是指主要造成空气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如沙林、氢氰酸、光气、BZ等。
持久性毒剂:是指主要以毒剂液滴造成人员、地面、物体、水源等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可长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十天。
如芥子气、路易氏气、VX。
3.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战斗中能使对方人员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战斗力。
如沙林、氢氰酸、CS。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这类毒剂中毒症状通常在1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
如芥子气、路易氏气。
4.按杀伤作用后果分类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毒性强,主要用于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削弱战斗力。
如沙林、梭曼、氢氰酸。
非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使用后,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能使对方迅速出现暂时降低战斗力的现象。
如BZ、CS。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人员伤害,因此,在人防部门领导下,加强平时的防护准备,做好防护、消毒、急救等工作,对保护人民、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观察与侦察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受毒剂伤害。
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从下述种种迹象来判断化学袭击。
用飞机布洒毒剂的特征是:飞机低飞,机翼下方喷出烟雾,就象飞机布洒农药一样,在飞机经过的地面或植物上可发现液滴或粉末;若用毒剂弹,爆炸时声音低沉、弹坑浅而小,弹坑附近可能有液滴斑点或粉末,有时有异味。
动物、植物、昆虫同时大范围出现异常现象。
如鸟、鸡、兔、狗等出现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或散大、抽筋等中毒反应症状;蜂、蝶、蝇等抖动翅膀、飞行困难;植物叶子、花朵卷缩、枯萎,出现异常变色班点等。
若上述现象在一定地域内同时发生,可作为发现染毒的一种特征。
人员有异常感觉。
当空气中出现某种气味或有刺激感觉时、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灼烧感觉时,可能是空气或地面染毒,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进一步观察、侦察。
此外,敌方施放毒剂还会考虑天气的气象条件和时间因素,如风向、风速适合,拂晓、黄昏时间适宜等。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在判明敌人可能进行化学袭击后,要积极作好防护准备,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护措施。
1.敌化学袭击时的防护人员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基本方法,一是利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集体防护,一是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
利用防护工事进行防护时,应根据指挥人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以防带入毒剂,降低防护效能。
为了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工事内人员要尽可能减少各种活动,各就各位。
当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个人应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其他简易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尢其是做好对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
当敌人使用持久性毒剂时,还应进行全身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穿好防毒靴套或用就便材料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