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I)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 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 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 ”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二、道豕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单元(在这里填写第一单元的标题,例如“现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变革”)二、单元目标:1. 理解现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变革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重要历史事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掌握关键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认识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互动。

三、核心知识点: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工业革命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2.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兴起背景- 民族主义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作用- 帝国主义的扩张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4. 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合作- 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与危机-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四、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人物1:(姓名、生平、贡献)- 事件1:(名称、时间、地点、影响)- 人物2:(姓名、生平、贡献)- 事件2:(名称、时间、地点、影响)五、思考题与讨论点:1. 工业革命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2.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在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3.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有何长远影响?4. 冷战对当代国际关系有哪些遗留问题?六、单元复习与测试:- 知识点回顾- 案例分析- 习题练习- 模拟测试七、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书籍1:(作者、书名、出版信息)- 文章1:(作者、标题、出处)- 书籍2:(作者、书名、出版信息)- 文章2:(作者、标题、出处)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填充每个部分的详细信息。

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规范,以便读者可以轻松地下载、编辑和使用。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崇实致用的学风, 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评价
<1>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2>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变化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9世纪中叶。

这场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相结合的产物。

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为了解决对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向中国输出大量的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动荡。

最终,中国政府败于外敌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叶。

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洪秀全等人,在他们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奋起反抗封建统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虽然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它给予中国封建社会以巨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增强国力。

其中最著名的改革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他们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维新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第二章:20世纪初的中国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革命以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主要目标,最终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场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新的开端,中国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科学、民主和现代化,提出了“民主、科学、进步”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

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抗议《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成立于20世纪初。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有很多文科同学的历史是非常的不好的,那幺他们应该怎幺学习历史呢,高中立是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
(1)雅典的地理环境:
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
(2)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
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讲解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历程。

了解这些知识点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是指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部落联盟及其它传统政府形式的局限,使得国家政治连成一个整体。

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体制。

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它将所有人分为居住在土地上的两大阶层:地主和农民。

地主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农民只是土地的使用者,他们需要付出农租和其他税收。

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地主和租佃农之间的分工及等级差别十分明显,导致民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在社会经济发展后期长期呈现出土地兼并、流民、民变等问题。

官僚制度是指官吏掌握权力,并以这种权力进行行政和司法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但是通过官僚的选拔和聘任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政府的运作。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官员队伍的素质高、工作效率高,同时也使得政府的权力更为稳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场。

它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一种创新,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及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在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农业经济雏形阶段、封建经济萌芽阶段、封建经济盛衰交替的成熟阶段、向商业资本主义转型阶段。

农业经济雏形阶段是指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以农业为主,同时还进行了一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封建经济萌芽阶段是指周朝以后,到秦汉时期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市场。

封建经济盛衰交替的成熟阶段出现在晋唐时期,这个时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和手工业都相对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熹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l)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焚书》、《藏书》)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明夷侍访录》)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产生形成春秋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西汉 (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趋向官方化、神学化。

走向成熟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 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自我批判明清 (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
儒家思想之所以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断自我调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