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习题解答

第四章习题解答
第四章习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七章

一、是非题 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错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答案:D 2、“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A 3、“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答案:B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答案:ABCD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答案:ABCD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答案:ABC 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案:A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三 1.将一硬币抛掷三次,以X 表示在三次中出现正面的次数,以Y 表示三次中出现正面次数与 出现反面次数之差的绝对值.试写出X 和Y 的联合分布律. 222??222 ??= 2.盒子里装有3只黑球、2只红球、2只白球,在其中任取4只球,以X 表示取到黑球的只数,以Y 表示取到红球的只数.求X 和Y 的联合分布律. 324 C 35= 32 4 C 35= 322 4 C 35= 11322 4 C C 12C 35=132 4 C 2C 35 = 21322 4 C C 6C 35 = 2324 C 3 C 35 = 3.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联合分布函数为 F (x ,y )=?????≤ ≤≤≤., 020,20,sin sin 其他ππy x y x 求二维随机变量(X ,Y )在长方形域? ?? ? ??≤<≤<36,40πππy x 内的概率. 【解】如图πππ {0,}(3.2)463 P X Y <≤ <≤公式 ππππππ(,)(,)(0,)(0,)434636 F F F F --+

ππππππ sin sin sin sin sin0sin sin0sin 434636 2 (31). 4 =--+ =- 题3图 说明:也可先求出密度函数,再求概率。 4.设随机变量(X,Y)的分布密度 f(x,y)= ? ? ?> > + - . ,0 ,0 ,0 ,)4 3( 其他 y x A y x e 求:(1)常数A; (2)随机变量(X,Y)的分布函数; (3)P{0≤X<1,0≤Y<2}. 【解】(1)由-(34) 00 (,)d d e d d1 12 x y A f x y x y A x y +∞+∞+∞+∞ + -∞-∞ === ???? 得A=12 (2)由定义,有 (,)(,)d d y x F x y f u v u v -∞-∞ =?? (34)34 00 12e d d(1e)(1e)0,0, 0, 0, y y u v x y u v y x -+-- ??-->> ? == ?? ? ?? ?? 其他 (3) {01,02} P X Y ≤<≤< 12 (34)38 00 {01,02} 12e d d(1e)(1e)0.9499. x y P X Y x y -+-- =<≤<≤ ==--≈ ?? 5.设随机变量(X,Y)的概率密度为 f(x,y)= ? ? ?< < < < - - . ,0 ,4 2,2 ), 6( 其他 y x y x k (1)确定常数k; (2)求P{X<1,Y<3}; (3)求P{X<1.5}; (4)求P{X+Y≤4}. 【解】(1)由性质有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思修题库第二章知识分享

思修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B ) A.理想B.信念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C.共同性 D.多样性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 A )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 )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 C )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B )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 B )

马克思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是正确的是( 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C、《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概率论习题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连续型随机变量 3、1设随机变量 ξ 的分布函数为F(x),试以F(x)表示下列概率: 。 )()4();()3();()2();()1(a P a P a P a P >≥≤=ξξξξ 。 )(解:)0(1)()4(); (1)()3(); 0()(P 2); ()0()()1(+-=>-=≥+=≤-+==a F a P a F a P a F a a F a F a P ξξξξ 3、2函数x 211 F(x)+=就是否可以作为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如果 在其它场合恰当定义。 在其它场合恰当定义;)(,0)3(,0)2(1<<∞-∞<<∞ <<∞-x x x 解:(1)F(x)在),(∞-∞内不单调,因而不可能就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F(x)在)0∞,(内单调下降,因而也不可能就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3)F(x)在) ,(-0∞内单调上升、连续且,若定义 ???≥<<∞=01 0)()(~x x X F x F - 则)(~ x F 可以就是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3、3函数 sinx 就是不就是某个随机变量ξ的分布函数?如果ξ的取值范围为 []。,);(,);(,)(?? ??????????πππ230302201 解:(1)当?? ????∈2,0πx 时,sinx 0≥且1sin 20=?πxdx ,所以 sinx 可以就是某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 (2) 因为12sin 0≠=?πxdx ,所以sinx 不就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 (3) 当 ?????? ∈23, ππx 时,sinx<=0所以sinx 不就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 3、4设随机变量ξ具有对称的分布函数p(x),即p(x)=p(-x) 证明:对任意的a>0,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绪论单选题 1、德是人才素质的( D ) A、基础 B、内容 C 、条件 D、灵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 C ) A、和谐相处 B 、法制观念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可持续发展 3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D) A 、法律素质 B、心理素质 C 、文化素质 D 、道德素质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C )的素养和能力。 A、爱法 B、懂法 C 、护法 D、学法 5 、自主学习是一种(C)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 、科学 B、综合 C、能动 D、自觉 6 、唐代思想家(C)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 、柳宗元 B 、李翱 C、韩愈 D 、刘禹锡 第一章单选题 1.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 、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 、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D)。 A 、生活理想的内容B、职业理想的内容C、道德理想的内容 D 、社会理想的内容 3. 信念是( A )。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 、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4 .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从本质上讲,信念表达的是一种( A ) 。 A 、主观态度B、客观知识C、实践活动D、行为准则 5.“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6.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A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社会主义信念是一种科学信念。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信念(C )。 A、已经为当今世界多数人所确立 B、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D 、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第二章单选题 1、爱国主义是调节( D )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 、个人与个人B、个人与群体C、个人与社会D、个人与祖国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C)的纽带。 A 、国家主权B、领土完整C、民族团结D、骨肉同胞 3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A )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A 、国家B、社会C、人民D、领土 4、(B)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A 、爱国主义B、时代精神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5 、(C)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A 、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改革创新D、保家卫国 6、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D )三个基本方面。 A 、观念B、意志C、认识D、行为 7 、(C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A 、爱国B、维护统一C、国防D、和平 8 、坚定的民族(A)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A、自尊心 B、团结 C、情感 D、独立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第四章题库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 A、使用价值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习题3-1 1. 而且12{P X X =. 求X 1和X 2的联合分布律. 解 由12 {0}1P X X ==知12{0}0P X X ≠=. 因此X 1和X 2的联合分布必形 于是根据边缘概率密度和联合概率分布的关系有X 1和X 2的联合分布律

(2) 注意到12{0,0}0P X X ===, 而121{0}{0}04 P X P X =?== ≠, 所以X 1和X 2 不独立. 2. 一盒子中有3只黑球、2只红球和2只白球, 在其中任取4只球. 以X 表示取到黑球的只数, 以Y 表示取到红球的只数. 求X 和Y 的联合分布律. 解 从7只球中取4球只有354 7 =C 种取法. 在4只球中, 黑球有i 只, 红 球有j 只(余下为白球4i j -- 只)的取法为 4322i j i j C C C --,0,1,2,3,0,1,2,i j i j ==+≤4. 于是有 022 322 1{0,2}35 35 P X Y C C C ====,111322 6{1,1}35 35 P X Y C C C ====, 121322 6 {1,2}35 35 P X Y C C C ====,202322 3 {2,0}35 35 P X Y C C C ==== , 211 322 12{2,1}35 35P X Y C C C ==== ,220 322 3{2,2}35 35P X Y C C C === = , 301 322 2 {3,0}3535P X Y C C C === =, 310 322 2 {3,1}3535 P X Y C C C ====, {0,0}{0,1}{1,0}{3,2}0P X Y P X Y P X Y P X Y ============. 3. (,)(6),02,24, 0,.f x y k x y x y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题库第四章 测试与练习

第四章测试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商品是 A.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B.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是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D.费用和效用 3、劳动二重性是指 A.死劳动和活劳动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D.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物质资料 B. 私有制 C.生产剩余价值 D.劳动力买卖 6、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的是 A.资本集中 B.生产集中 C.企业集中 D.经济集中 7、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 A. 私有制 B. 社会分工 C. 分工和交换 D. 其他 8、剩余价值来源于 A. 工人的剩余劳动 B. 资本的生产力 C. 大自然的恩赐 D. 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9、可变资本是 A. 劳动力 B. 工资 C. 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 D. 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 10、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对全部资本之比B.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全部劳动D.三种说法都对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 剥削率不变 B. 延长工作日长度 C.劳动生产率不变 D. 工资率可变 1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 A. 基础 B. 内容 C. 转化形式 D. 初级形式 13、剩余价值是由()创造的

概率论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选择题 1、(易)设任意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两个边缘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 X (x )和f Y (y ),则以 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 ∞-=1)(dx x f X B. ? +∞ ∞ -= 2 1 )(dx y f Y C. ? +∞ ∞ -=0)(dx x f X D. ? +∞ ∞ -=0)(dx y f Y 2、(易)设二维随机变量221212(,)~(,,,,)X Y N μμσσρ,则X ~( ) A. 211(,)N μσ B. 221(,)N μσ C. 2 12 (,)N μσ D. 2 22(,)N μσ 3、(易)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服从区域D :x 2 +y 2 ≤1上的均匀分布,则(X ,Y )的概率密度为( ) A. f(x ,y)=1 B. 1(,)0, x y D f x y ∈?=? ?, (,),其他 C. f(x ,y)=1 π D. 1 (,)0, x y D f x y π?∈?=???, (,),其他 4、(中等)下列函数可以作为二维分布函数的是( ). A .1,0.8,(,)0, .x y F x y +>?=? ?其他 B .?????>>??=--.,0,0,0,),(00其他y x dsdt e y x F y x t s C . ??= ∞-∞ ---y x t s dsdt e y x F ),( D .? ????>>=--. , 0, 0,0,),(其他y x e y x F y x 5、(易)设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概率密度为f (x ,y )=?????<<<<,, 0; 20,20,41 其他y x 则P{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题库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道德可以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道德具有( D ) 。 A认识功能B导向功能C辩护功能D调节功能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警句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B ) 。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3、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重视荣辱的思想观念。下列古语中,表达了这种重视荣辱观念的是( A ) 。 A“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D“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4、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完善人的质量来说,这主要强调的是( C ) 。 A省察克治的重要性B慎独自律的重要性C陶冶情操的重要性D学思明理的重要性 5、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B ) 。 A道德认识B道德修养C道德调节D道德发展 6、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C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7、道德能够说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向善避恶的认识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选择道德行为。这说明道德具有( C )。 A调节功能B激励功能C认识功能D评价功能8、古人说:“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D )。 A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德B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美德 C乐群贵和,强调入际和谐的美德D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的美德 9、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A )。 A诚实守信为重点 B崇尚科学为重点C艰苦朴素为重点 D文明礼貌为重点 10、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 B )。 A人的自然本性B个体的社会实践C个人的内心体验D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 11、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这表达了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该( D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坐而论道,凝练道德规范C严格要求,完善道德质量D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12、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 A )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B人的本性C社会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13、( C )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D ) A.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C.以科学类比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D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各取所需 D.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3.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C ) A.具有客观可能性的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4.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D ) A.展望的内容是否正确 B.展望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正确 C.有没有预见性 D.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科学 5、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D )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判断题: 1.共产主义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x) 2、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自由和必然。(x)

3、共同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是因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x ) 4、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 简答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3分)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7分) 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3分)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分)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分)3、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主要区别是: (1)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即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使劳动片面化,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人们得到全面发展,体脑劳动差别缩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变换工作;(3分) (2)在劳动性质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一种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