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以达到更好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近年来,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其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例如,Masten(200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决定生命诱发的逆境之后,迅速恢复或适应以实现积极发展的能力。
Connor和Davidson (2003)指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保持或恢复正常的情绪和功能,以及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
基因根据基因环境互动理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基因可能与弹性有关,例如BDNF基因和5-HTTLPR基因等。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在家庭中,弹性与情感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等有关。
个人经历个人的经历、经验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心理弹性的形成。
比如曾经面对过困难和挫折的个体可能比没有经历过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和适应。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职业环境、社交网络、社区支持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的评估目前,评估心理弹性的方法较多,包括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等。
常用的问卷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旨在测量个体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使用的应对方式。
它包括积极应对(如寻求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如逃避)和情感态度(如情绪表达和认知应对等)等。
心理弹性问卷该问卷通过测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的积极情绪表达、自我效能感和处理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常用的心理弹性问卷包括:Kwiatkowski的CD-RISC量表、Connor-Davidson的CD-RISC-10量表等。
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

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引言: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当前常用的心理弹性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主观评估方法主观评估方法是指通过个体自身的主观认知和评价来评估其心理弹性水平。
常见的主观评估方法有:1. 自我报告量表自我报告量表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它通过被试者自己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心理弹性的自我报告量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对能力、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等。
常用的自我报告量表有康奈尔大学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Questionnaire,RSQ)等。
2. 访谈方法访谈方法是研究者直接与受试者进行深入交流和对话,通过观察和听取受试者的言语和表达方式来评估其心理弹性水平。
此方法能够获取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但也存在着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二、客观评估方法客观评估方法是指通过客观测量指标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减少主观评估的偏差。
常见的客观评估方法有:1. 生理指标测量生理指标测量是通过测量个体的生理反应来评估其心理弹性水平。
常用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皮肤电活动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个体对压力的应对情况。
2. 认知任务测量认知任务测量是通过给个体进行一系列认知任务,如注意力任务、工作记忆任务等,来评估其心理弹性水平。
这些任务能够反映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应对能力。
3. 眼动追踪测量眼动追踪测量是通过追踪个体的眼球运动来评估其心理弹性水平。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眼球运动更加灵活多变,能够更好地调节注意力。
三、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是综合应用主观评估方法和客观评估方法,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郝文辉学号:2011201271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前言心理弹性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如今无论是当代大学生也好,还是未成年正面临升学压力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对应的心理弹性,也相应有自己的弹性应对,也就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困境境、创伤、威胁及工作压力的良好适应力,是个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关于心理弹性虽然有许多不同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的部分,他们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分析整理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分析,对如何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分析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中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为心理弹性是指心理适应性的强弱,即面对事情和压力时的变迁能力、弹性思考模式,是心理发展未受逆境和重压严重影响和伤害的现象。
我国学者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
(1)品质性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2)过程性品质。
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3)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
从以上各学者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出发,我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弹性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心理弹性(Resilience):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
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心理弹性是个人在面对压力或者困难的境遇下,个人自觉主动展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在个人的内部心理与个体外的周围世界间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
一、心理弹性的起源和概念“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心里弹性的内在结构Rutter 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过程。
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1、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
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2、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和资源,包括个体、家庭、社会中的影响因素。
通常分为两类:儿童变量和环境变量。
三、主要理论模型1、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Masten和Tenegen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席居哲① 桑 标摘要 弹性(resilience)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追溯了弹性研究的渊源,介绍了众多研究者对于弹性的认识,回顾了弹性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弹性 综述 渊源 研究进展 展望A Genera l Rev i ew of the Stud i es of Resil i ence.X i J uzhe,S angB iao.D ep art m ent of P sy cholog y,E ast Ch ina N or m al U niver2 sity,S hang hai200062P.R.Ch inaAbstract T he wo rd resilience has been in popular in the dom ain of P sycho l ogy,and studies focusing on resilience having tak2 en up an i m po rtan t research area.T he autho r has first revie w ed on the deriving of the resilience research,then in troduced sev2 eral s o rts of the concep ts of resilience.A fter having delineated the advance m en ts of resilience research,the autho r has als o e2 valuated on resilience studies up to now,w ith m ak ing s om e p redicti on s on the research directi on s in th is area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 R esilience General revie w D eriving A dvance m en ts of research P redicti on s 第一阶段,关注压力和逆境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马红霞,章小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校(黄钢);广东医学院(王亚静)通讯作者:马红霞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对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分别提出个体相关、环境相关、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力图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心理;弹性;模型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该领域致力于研究逆境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延伸。
心理弹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Wenner 及其同事对夏威夷Kauai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的纵向研究[1],经过30多年的追踪研究,尽管长期经历各种危险因素,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
自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其发展共经历了从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的发现到心理弹性的过程研究,再到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其丰富的发展史[2,3]。
在其发展历程中,较为突出的研究为心理弹性的模型建构研究,该研究为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展过程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系统论及生态观对心理弹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对弹性干预的作用。
需要指明的是,不同时期模型的构建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孤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心理弹性模型理论发展简短的发展史。
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对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人们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弹性模型构建的研究。
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1 个体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最初源于Germezy(1984)的三种理论模型,即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及调节模型[4]。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小时侯家境贫寒, 甚至眼瞎耳聋 , 四肢残疾 , 但他们 不畏艰难、 顽强拼搏, 成年后 , 他们有的能自食其力, 生活幸福 , 甚至有的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比正常人 还要大。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儿童的弹性发展 现象。当然 , 至于海伦凯勒的传奇故事, 也许每个人 都耳熟能详。 那么, 作为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弹性指的是什么 呢 ? 目 前 研 究 者 对 此 还 未 达 成 共 识。 M ast en, Best& Garmezy1990 年定义了三类弹 性概念[ 2] : 第 一类弹性指的是 克服逆境 , 它与公众对弹性的理 解一致, 认为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 量 ; 第二类 弹性指的是, 面对急性或慢 性生活压力 ( 如父母离婚、 家庭经济困难 ) , 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 影响, 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 第三类弹性指的 是经 历 创伤 后 的恢 复, 即 创伤 没 能将 个 体打 倒。 Rutt er1987 年 也提出 了一 个弹性 的概念 [ 2] 。他认 为 , 弹性即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 护性过程。 尽管当前研究人员对对弹性的概念性定义还未 取得一致意见 , 对于如何理解弹性的内在结构也存 在分歧 , 但在进行科学研究时, 一般都将弹性从操作 意义上定义为具体的保护性因素 ( protect ive f act ors) 的结果。这些保护性因素既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因素 ( 如家庭或社区的支持 ) , 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一些 特点( 如自我效能、 气质、 社会技能等 ) 。
4
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所谓弹性发展的机制, 就是阐明在儿童的弹性
发展中 , 保护性因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儿童的发展 产生积极影响的。Rutt er1990 年在对许多经验性研 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四种作用 机制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2021年12期246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尹 玥(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摘要: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定义、弹性教师特征、提升策略等,从教师、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师心理弹性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师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弹性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往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而中学教师长期承担着高压力、长时间的工作,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而教师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的高心理弹性状态有助于推动新课改,也会帮助教师心理的恢复和坚强。
一、心理弹性理论(一)研究起源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Anthony对24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余发展良好,与一般人无异,这些“心理适应良好的儿童”虽然处于逆境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仍显示出对于环境积极适应和奋斗的能力。
由此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弹性”,探究个体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透视在逆境和困境情境中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新理念。
主要有三种定义倾向、结果性定义即处于高危环境的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或压力时仍能进行良好适应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结果。
过程性定义即个体在压力事件或处于逆境中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
能力性定义则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品质,在压力或威胁中发展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多变高危的外界环境。
心理弹性虽然定义多样,但可以相通和互补。
得益于多维度、动态的社会建构,研究者公认其定义中包括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暴露于重大不利因素和威胁之中、个体能够积极适应或获得成功。
(二)影响因素心理弹性与个体适应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马红霞,章小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校(黄钢);广东医学院(王亚静)通讯作者:马红霞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对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分别提出个体相关、环境相关、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力图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心理;弹性;模型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该领域致力于研究逆境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延伸。
心理弹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Wenner 及其同事对夏威夷Kauai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的纵向研究[1],经过30多年的追踪研究,尽管长期经历各种危险因素,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
自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其发展共经历了从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的发现到心理弹性的过程研究,再到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其丰富的发展史[2,3]。
在其发展历程中,较为突出的研究为心理弹性的模型建构研究,该研究为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展过程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系统论及生态观对心理弹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对弹性干预的作用。
需要指明的是,不同时期模型的构建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孤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心理弹性模型理论发展简短的发展史。
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对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人们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弹性模型构建的研究。
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1 个体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最初源于Germezy(1984)的三种理论模型,即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及调节模型[4]。
补偿模型涉及到保护性因素对结果的直接影响,认为它与危险性因素互相不起作用;挑战模型中提出危险性因素与结果之间的曲线关系;调节模型则认为保护性因素影响危险性因素对发展结果的影响。
此后,研究者将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结果之间的关系逐渐内隐化,转而突出个体与三者之间动态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Kumpfer[5](1999)提出的弹性模型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等);二是个体内部特征(包括认知、情绪、精神、身体及行为方面);三是应激事件后,对个体、外部环境、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心理弹性的结果。
在此阶段,环境在心理弹性模型中的作用已现雏形。
Richardson [6](2002)提出的过程模型进一步从平衡理论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存在一个身心精神平衡状态,这一平衡态受内外环境的压力、危机等的影响,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系统失调是否会发生。
在该阶段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逆境下个体心理弹性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及结果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个体的研究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在随后的10年中,心理弹性的发展突出环境对该领域的作用,并有研究将心理弹性用于公共卫生视角,指出用于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社会政策必须被框架在生态视角内,因为该观点考虑到环境的影响[7]。
2 环境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在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基础上,1996年McCubbin提出家庭弹性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将心理弹性由个体深入到家庭、社区、文化方面。
从家庭、社区、学校及其社会等环境因素进行心理弹性的研究,并且提出社区弹性、文化心理弹性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也开展了相对应的模型研究。
2.1 家庭弹性模型概况家庭弹性理论(Family Resilience Theory)被用来解释一个家庭的许多不同子系统的过程并使得系统间互相联系来帮助克服家庭的问题和压力。
1996年,McCubbin发展了家庭压力、调节与适应的弹性模型,该模型认为[8],家庭需求的累积导致家庭危机的出现。
强调了家庭复原、弹性、改变,并强调了家庭的调节和适应过程,对于理解遭遇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家庭适应有重大的意义。
提出该模型的建立是对家庭干预的良好开端。
在该模型中,McCubbin提出家庭弹性的定义为在压力和逆境下个体和家庭单位显示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和功能的能力。
在家庭弹性概念化的过程中,Froma Walsh(2002)将家庭弹性的定义进行了升华,指出家庭弹性不仅仅是一般的克服逆境,而且是逆境锻造的个体和亲属的转换和成长的潜能。
并制造了一个家庭弹性理论框架,包含三个主要的家庭功能领域:(1)家庭信仰系统;(2)组织模式;(3)沟通过程。
该模型的使用对于理解和处理来源于父母药物依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后,Maring提出生态的危险和弹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在家庭研究中的新兴的理论框架。
生态模型强调了个体与所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弹性框架则强调危险因子与保护性因子。
该模型强调两者的结合,呈现了与家庭有关的个体和环境危险因素与社区中保护性因子,帮助家庭处理生活事件的潜能[9],并运用于低收入的人群的研究,重视个体与家庭中的药物、酒精和烟草滥用的预防与治疗。
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家庭弹性完成从强调缺陷到基于能力范式的转化,将焦点放在有助于家庭在逆境或重大的危险情况下,成功复原的因素水平,并结合生态和发展的视角,解释家庭遭遇转变和成长的演进过程以及与引起压力的特定环境阶段相关的家庭功能。
该理论还包含了家庭压力研究的ABCX模型以及相关的Double ABCX 模型与FAAR模型。
研究者在对家庭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中,已经初步体现出干预的作用,并将心理弹性理论与临床疾病预防结合,为进一步对心理弹性的干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下一阶段干预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2.2 社区弹性模型概况社区弹性是在创造和加强个体的、家庭的、组织和生态系统来有效抵制和应对压力、威胁、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Doron(2001)[10],一个位于伊拉克北部的社区工作者,在戈兰高地面临迁移的威胁时建立了一个社区弹性模型。
该弹性模型强调了西方民主社会公民的责任,包括七个成分:(1)归属感;(2)状况的控制;(3)应用积极挑战的能力和一种区别轻重缓急的能力;(4)维持积极的看法;(5)学习相关的技能和技术;(6)有强烈的价值和信仰;(7)不同形式的社区的支持。
该模型强调,社区干预工作应该增强社区弹性的成分来帮助社区更好地面对未来和接受过去,从干预角度对社区模型进行诠释。
David (2005)等[11]人为了描述邻居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提出了一个社区弹性的概念模型。
这个概念模型表明对抗性的宏观过程(包括不充分就业、失业、贫穷、教育成就、制度的实践以及政策)置社区于危险之中,容易导致儿童和青年人的消极发展结果。
同年,Landau等[12]人提出LINC社区弹性模型,即the Linking Human Systems社区弹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提升弹性和促进社区康复的协作模型,包括有4个重要的部分:(1)能力;(2)一个系统的方法论;(3)策划;(4)利用变革推动者。
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合作的方法来对社区进行干预。
它站在哲学的高度认为社区具有能力来找到自愈的路径,因此予以合适的鼓励和支持,所有的社区都能使用个体与集体的能量来战胜失败和困难。
该阶段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将系统论及生态论的观点在模型中呈现,并开始体现弹性干预的理念。
心理弹性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为干预服务,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受这种思想的启发,近10年来,研究者将模型构建的重心转移,提出与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为心理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概况自21世纪初期,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的研究转向实践研究,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有关心理弹性的干预模型。
主要体现在国外对哮喘儿童、大学生、青春期女生、角色一致性缺失的老年人群、痴呆照顾者、恐怖主义、医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干预研究。
国内主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干预研究。
在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为Judith A(2002)[13]提出哮喘儿童的心理弹性模型,它是一个基于家庭环境、特定的儿童特征以及选择性的健康结果理论关系的临床相关的概念弹性,指出护士、医生以及家庭在临床中提升该群体弹性的路径,为该群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处于青少年到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将经历许多挑战,这些挑战最终将影响该群体的健康。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中提出了弹性模型并讨论了四种针对压力的反应,包括:放弃、抗衡、反弹与提高。
针对上述四种反应,研究者提出两种应对方式,即问题焦点应对策略与情绪焦点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弹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Laura(2005)等[14]人在一项关于医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一个概念弹性模型-应对方式储蓄罐。
该模型指出帮助其设想了一种学生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掌控逆境的独特的方式,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应对方式、个体特质和气质,帮助医学生确定积极的的“投入”来填充储蓄罐来培养更好的弹性。
Laura Hensley Choate(2007)[15]提出一个提升女生体像弹性的模型。
该模型确定了有助于女生抵制社会文化压力的5个保护性因子,为学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框架和实际的策略来增强保护性因素在多样化的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女生发展和重视她们在多重生活方面的优势,并将她们自己的特征作为超出外貌的延伸,用独特的预防的咨询策略来促进青春期女孩的身体形象。
面对国外恐怖袭击的压力,Pieter A(2008)等[16]人提出了以针对恐怖主义的心理社会弹性为中心的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概念模型。
国内,刘庆华等[17]人构建了贫困大学生的“个人-过程-环境”心理弹性框架,该框架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个体经历逆境之前的自我心态、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个体经历逆境后重新整合的过程。
该模型提出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整合性的弹性框架,为该群体进行自我心态调整提高了一条可实现的路径。
许燕平等[18]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提出优秀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由个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的因素构成,了解这些心理弹性的构建因素,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更好地帮助该群体培养和提升心理弹性,促进该群体的健康发展。
但是,该模型的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没有提出既定的假设,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4 心理弹性模型研究的展望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及其实践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