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古代书信别称
书信的别称(一)

书信的别称(一)书信的别称(一)书:古代信一般称为“书”,所谓“家书”的书就是指信。
信: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
鱼雁:“鱼雁传情”中的鱼雁也是信的别称。
鱼书:关于“鱼书”一词语形成的原由,众说纷坛。
一种说法是,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一种说法是古时用刻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一作底一作盖,把信夹在中间传递,所以称为双鲤或双鱼。
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的书信。
明人杨慎所著《丹铅总录·双鲤》说:“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
”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这些都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
唐代韦皋《忆五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 宋刘才邵《清夜曲》:“门前溪水空粼粼,鲤素不传娇翠颦。
” 李商隐《题二首后重又戏蹭任秀才》诗:“虚为错刀留远客,枉缘书札损文鳞;”杜牧《春思》诗:“锦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鱼笺:鱼笺是鱼子笺的简称。
鱼子笺是唐代时四川产的一种纸,纸面呈霜粒状。
因这种纸常常作书信用纸,所以代称书信。
如元代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不寄鱼笺,翠衾寒犹带龙涎。
”简、柬、札、帖: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
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
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
今仍不乏使用。
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
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雅笺、便笺、信笺、笺札、笺牍、华笺、素书、华翰:“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古代,信件是不称‘信”的,它有着种种代称。
在古代书籍、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关于书信的不同称谓。
书它是古代对信件的一般最常见的称词。
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是指信。
再如我们常说的“手书”即亲笔信。
简在汉代以前,没有纸,通信时把信的内容刻在或写在木片或竹片上。
引申为信件,如“书简”、“小简”。
笺本指精美的纸张,供题写诗、词和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
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便笺”、“手笺”即指信。
札原为写字的小木片,《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等。
这里“札”即为书信之称。
牍原也为写字之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笔,持牍趋谒。
”故后书称公文为“文牍”。
素古为白色的绢,用绢帛书写信,通常长一尺,称用短笺为“尺素”,如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这里的“尺素”皆为信件的代称。
以上都是用写信的材料、方式来作为信件的代称。
此外,古时的信件还有一些别名。
函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引申为信件。
又如“便函”、“来函”。
缄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书信别称知多少

书信别称知多少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
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
比如,《诗经》中就有“书以时”之句,表达了及时回信的重要性;《礼记》里则有“书则思无尽,言则念不忘”之语,表示书信可以永久保存并持续传递思念之情;《论语》中则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句,说明书信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思想;《孝经》中则有“箫韶九百,志在帝王;书奏十二,乐以知礼”之语,以书信为表现孝道的一种方式。
此外,古人还有很多对书信的雅称,如书札、书简、书函、书疏、书牍、书帖、书传、书启等等。
这些雅称体现了古人对书信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社会的特色和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古代书信的别称有多少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
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产书。
”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
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削成狭长的⽵⽚作为书写材料,⼈们把这种⽵⽚称为简。
⽤于写信的⽵⽚便称为⽵简。
尺牍古代书写⽤的薄⽽⼩的⽊⽚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般书信宽不过1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是信件、名⽚、贴⼦的总称。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尺素古代称⽩绢为素。
⽤⽩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原是精美的⼩⽵⽚,供⼈们题诗或作画⽤。
⼀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匣⼦邮递,这种匣⼦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书。
据《⽂选》“古诗⼗九⾸之⼗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来,遗我⼀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的⼩⽊简。
现仍通
⽤“信札”⼀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些别称。
如,⽤鸿雁代称书信,鲤鱼和书简也代指书信。
古代文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文人对书信的雅称
在古代文化中,书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是文人交
流思想、情感、消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书信这一文化形式中,出现了许多雅称。
最为常见的一种古代雅称是“书札”。
这一称谓广泛出现在唐宋
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书札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既包含了书信的
意义,又含有书籍的属性,更加凸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强调了
书信文化的深厚内涵。
“砚壶之交”是另一种常见的古代书信雅称,用来形容朋友之间
的深厚交情。
这个称谓源自于古代的文人墨客与朋友通信时,常常祭
起砚台、磨墨、洒酒等器物,寓意着他们心意相通、交情深厚的友谊。
而“书函”则是文人们所使用的另一种雅称。
这个词本来与“书札”十分相似,但却更加形式化,多用于官方往来、上下级关系等场合,礼数多于感情,是一种表达尊敬和礼仪的方式。
最后,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古代雅称——“家书”。
这个称谓原
指书信的总称,后来逐渐演化成仅用于称呼给亲友的信件。
家书承载
着家族的情谊、生活的琐事、关怀和问候,传递着温馨、亲情和思念
之情。
在古代,书信雅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方式以及文化
内涵,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符号,
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书信的别称

书信的别称(六)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
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
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
”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关于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信别称
文学常识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