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毒性评价
生殖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及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仔发育迟缓以及胎仔畸形。 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也可出现胎仔出生后发育异常。
4 试验方法 4.1 受试物
受试物应使用原始样品,若不能使用原始样品,应按照受试物处理原则对受试物进行适当处理。将 受试物掺入饲料、饮用水或灌胃给予。 4.2 实验动物
个体在出生前暴露于受试物、发育成为成体之前(包括胚期、胎期以及出生后)出现的有害作用,表 现为发育生物体的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和死亡。 2.3 母体毒性
受试物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 甚至死亡。
3 试验目的和原理 凡受试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及其着
将每窝仔鼠于出生后第4天调整至相同数量(每窝8只~10只),尽量做到每窝内雌、雄数量相等, 也可以窝内雌、雄数量不等,但各窝之间两性别的鼠数应分别相同。原窝中多余的鼠应随机取出,而不 应按体重选择。 4.4.4 观察代数
在受试物理化和生物特性允许的条件下,最高剂量应使F0 代动物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 动物死亡;中间剂量可引起轻微的毒性反应;低剂量应不引起亲代及其子代动物的任何毒性反应(可按 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1/30,或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0倍)。 4.4 实验动物处理 4.4.1 受试物的给予 4.4.1.1 试验期间,所有动物应采用相同的方式给予受试物;每日在同一时间段给予受试物,每周7d。 受试物应在交配前连续给予两种性别的各代大鼠至少10周,并继续给予受试物至试验结束,其中子代 的 雌 鼠 和 雄 鼠 在 断 乳 后 每 日 给 予 。 各 代 大 鼠 给 予 的 受 试 物 剂 量 (按 动 物 体 重 给 予 ,mg/kg 体 重 或 g/kg 体重)、饲料和饮水相同。 4.4.1.2 根据受试物的特性或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给予方式。首选掺入饲料,若受试物加入饲料或饮 水中影响动物的适口性,则应选择灌胃给予受试物。 4.4.1.3 受试物灌胃给予,要将受试物溶解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媒中,首选溶媒为水,不溶于水的受试物 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等),不溶于水或油的受试物可使用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等配成混悬液 或糊状物等。受试物应新鲜配制,有资料表明其溶液或混悬液储存稳定者除外。应每日在同一时间灌 胃 1 次 ,每 周 称 体 重 2 次 ,根 据 体 重 调 整 灌 胃 体 积 。 灌 胃 体 积 一 般 不 超 过 10 mL/kg 体 重 ,如 为 水 溶 液 时 ,最 大 灌 胃 体 积 可 达 20 mL/kg体 重 ;如 为 油 性 液 体 ,灌 胃 体 积 应 不 超 过 4 mL/kg 体 重 ;各 组 灌 胃 体 积一致。 4.4.1.4 受试物掺入饲料或饮水给予,要将受试物与饲料(或饮水)充分混匀并保证该受试物配制的稳 定性和均一性,以不影响动物摄食、营养平衡和饮水量为原则,受试物掺入饲料比例一般小于质量分数 的5%,若超过5%时(最大不应超过10%),可调整对照组饲料营养素水平(若受试物无热量或营养成 分,且添加比例大于5%时,对照组饲料应填充甲基纤维素等,掺入量等同高剂量),使其与剂量组饲料 营养素水平保持一致,同时增设未处理对照组;也可视受试物热量或营养成分的状况调整剂量组饲料营 养素水平,使其与对照组饲料营养素水平保持一致。受试物剂量单位是每千克体重所摄入受试物的毫 克(或克)数,即 mg/kg体重(或 g/kg体重),当受试物掺入饲料其剂量单位也可表示为 mg/kg(或 g/kg)饲料,掺入饮水则表示为 mg/mL水。受试物掺入饲料时,需将受试物剂量(mg/kg体重)按动物 每100g体重的摄食量折算为受试物饲料浓度(mg/kg饲料)。 4.4.2 交配
药物毒理学生殖毒性试验

药物毒理学生殖毒性试验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范围包含了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其中生殖毒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评估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对两性生殖器官和功能的影响。
生殖毒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生殖毒性评估:评估药物对生殖器官的影响,包括生殖细胞的发育、数量、性功能的影响。
2.生殖发育毒性评估:评估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包括睾丸、卵巢、外生殖器和乳腺等生殖发育的影响。
3.遗传毒性评估:评估药物对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细胞遗传毒性等的影响。
药物毒理学生殖毒性试验是一项重要的药物安全性评估内容,能够为药物的开发和上市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价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该测试包括三个阶段:配对、妊娠和哺乳。
在这个测试中,生存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评价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中生存率的常见标准:
1. 高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高于9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没有明显的影响。
2. 适中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在80%
至90%之间,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3. 低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低于8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明显的影响,可能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标准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毒性评价指南来确定。
此外,其他因素如试验条件、大鼠品系、化学物质的剂量等也会对生存率产生影响,因此在评价生存率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评价和控制研究

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评价和控制研究一、前言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其中,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系统的损伤是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及其后代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影响。
因此,对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评价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系统的影响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殖细胞的毒性: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生殖细胞造成毒性影响,进而对生殖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生殖细胞毒性主要包括对生殖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方面的影响。
2. 性腺激素的影响: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或干扰生物体内的性腺激素合成、释放、传递等过程,导致性腺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影响生殖健康。
3. 生殖器官的毒性:化学物质对生殖器官的毒性可能导致生殖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繁殖能力。
4. 巨噬细胞的影响:生物体内的巨噬细胞是清除异物或病变细胞的重要细胞群,在抵御化学物质侵害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和干扰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生物体抵抗毒性物质的能力。
三、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评价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评价是确定其是否具有毒性影响的重要手段。
在评价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1. 暴露途径:评价毒性的时候需要明确化学物质与生物体接触的途径,如食物、空气、皮肤接触等。
不同的途径可能造成不同的毒性效应。
2. 剂量效应关系:毒性效应的强度和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评价毒性时需要确定化学物质的剂量,以及剂量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程度。
3. 时间效应关系:毒性效应的持续时间可能取决于生命活动的时间。
因此,在评价毒性时需要考虑暴露的时间和毒性效应的持续时间。
4. 基因效应: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是DNA,化学物质对DNA的影响是其对生物体毒性的主要原因。
在评价毒性的时候,需要考虑化学物质对DNA引起的影响,如基因突变、DNA损伤等。
四、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控制研究针对化学物质对生物生殖毒性的危害,科学家们开展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手段。
第八章 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及评价

3.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 细胞增殖率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空间和
时间都在变化,在胚胎中细胞增殖、分化 和凋亡之间有精致的平衡。用CP处理妊娠 第10天大鼠,引起胚胎的S-期细胞周期阻 断,在细胞迅速增殖区域观察到细胞死亡
36
细胞周期长度的不同可能部分地影响 敏感性。如:胚胎的神经上皮对CP诱导 的细胞死亡相当敏感,而心脏有抵抗力。 第10天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的细胞周期时间 大约为9.5h,而在心脏中的细胞周期大约 是13.4h,这是由于心脏细胞比神经上皮 有更长的C0/G1期
48
第四节 外源性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
49
一、动物发育毒性试验
➢ 最佳联合方案是对成年动物进行染毒并包 括子代从受精卵到性成熟所有生长发育阶段 ➢ 观察期应贯穿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以 检测近、远期效应 ➢ 最常选用的方案为三阶段试验
50
I 阶段试验
➢ 雌雄性交配前-受孕-雌性受精-雌性着床 期间染毒 ➢ 对成年雌雄性的生殖功能、配子的发生 及成熟、交配行为、受精、着床前的发育 和着床的影响
12
(二)器官形成期
孕体着床后直到硬腭闭合的一段时间 致畸敏感期或致畸作用危险期 (critical period)
➢ 器官结构畸形 ➢ 胚胎死亡
✓ 吸收胎(resorption) ✓ 流产
13
➢ 各个器官发育最旺盛时感受性最强,不 同器官的敏感期(target window)不同, 且有交叉重叠
8
3. 胚胎-胎儿毒性
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 外源性理化因素造成的着床前后直到
器官形成期结束的所有毒性表现
胎儿毒性(fetoxicity) 器官形成期结束后的因素引发的任何
毒性表现(死亡、低体重、骨化迟缓、功 能缺陷以及结构异常)
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

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提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
一、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提取物是中药材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个步骤得到的化学混合物。
其安全性评价是中药提取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对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评价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提取物在急性毒性方面的表现。
根据国际公认的急性毒性分类标准,将中药提取物分类为无毒性、低毒性、中度毒性和高度毒性。
2. 亚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是对中药提取物在长期(一般为60天左右)低剂量暴露下的毒性评价。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在接受中药提取物暴露后的生化、组织病理等参数的变化,评价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毒性表现。
3. 致突变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是对中药提取物可能导致遗传毒性的评价。
通过在实验动物中检测突变频率和细胞染色体畸变等指标,从而评价中药提取物的突变和遗传毒性。
4. 致癌性评价致癌性评价是对中药提取物可能致癌性的评价。
通过在实验动物中检测肿瘤发生率,评价中药提取物对健康的影响。
5. 生殖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是对中药提取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殖能力、性器官和生殖激素的变化等指标,评价中药提取物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二、中药提取物对人体的影响研究中药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提取物研究的基础工作。
除了安全性评价外,中药提取物还有许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行研究。
目前,对中药提取物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对中药提取物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临床研究等手段,探讨中药提取物在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2. 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是对中药提取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和强度进行研究。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第二节生殖毒性及其评定一、生殖毒性表现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退。
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不育等。
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二、生殖毒性作用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来化合物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奶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的影响。
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哺育情况(哺育成活率)以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此外还可同时观察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出现,但畸形观察主要在发育毒性评定中进行。
(一)试验方法原则生殖毒性试验多用性成熟大鼠,也可用小鼠或家兔。
大鼠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较为理想。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最高剂量组剂量应该超过预期人类实际接触水平,希望能使亲代动物出现轻度中毒,但不出现死亡或死亡率不超过10%,也不能完全丧失生育能力。
低剂量组的亲代动物不应观察到任何中毒症状。
另设中间剂量组应仅能出现极为轻微的中毒症状。
中间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应呈等比级数。
最高剂量组轻度中毒的概念是进食量显著减少,体重明显下降。
要求最高剂量组出现轻度中毒的目的是表明在已能引起中毒剂量下,如仍不致影响正常生殖过程,则表示该受试物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作用。
反之,如剂量过低,则难于确定受试物是否确实不具有生殖毒性,有可能因剂量不足,未达到最小有作用剂量。
剂量的确定可用少数动物进行预试,如已进行过亚慢性和急性毒性试验,则最高剂量也可略高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最大无作用剂量,或相当于LD50的1/10左右。
最低剂量可相当于最高剂量的1/30。
如经多次试验确实证实1 000mg/kg体重剂量对生育力无损害作用,或最高剂量可引起亲代动物表现一般毒性作用,但对生育力无不利影响,则可不进行其它剂量试验。
中药安全性评估指标包括

中药安全性评估指标包括中药安全性评估指标是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测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安全性,并保障使用中药时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安全性评估指标。
1. 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动物试验,评估中药对急性毒性的影响。
包括观察动物的死亡率、临床症状、体重变化等指标。
2. 慢性毒性评价:通过长期或者反复给予动物中药,观察中药对器官系统的影响。
常用指标包括组织病理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等。
3. 致癌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评估中药是否具有致癌风险。
常用指标包括突变频率、染色体畸变率等。
4. 遗传毒性评价:通过细胞遗传毒性试验,评估中药对基因的影响。
常用指标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断裂等。
5. 肝毒性评价:中药常通过肝脏代谢,因此对肝脏的评估非常重要。
常用指标包括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等。
6. 肾毒性评价:中药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对肾脏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常用指标包括尿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等。
7. 生殖毒性评价:中药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生殖系统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常用指标包括雌雄性腺指数、精子质量等。
8.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中药常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因此评估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包括药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药物的药动学等。
9. 毒物代谢动力学评价:通过评估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行为,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10.临床观察评价:对长期大量应用、临床常规应用的中药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估中药的不良反应、耐受性等。
常用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意外反应发生率等。
综上所述,中药安全性评估指标是保障中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并保障中药的科学合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与检查:妊娠零天(判定方法)开始,记录实
验动物症状、体重(0、3、7、10、16、20d); 20天处死,记录孕鼠重、黄体数、死胎数、(着 床数、吸收胎、早期死胎、晚期死胎)、活胎数、 活胎重、外观异常等;一半胎鼠用Bouin氏液固 定做内脏检查,一半茜素红染色做骨骼畸形检查。
报告:将以上数据整理成表,并计算各种
• 繁殖试验流程图: • 见附页
• 结果评价: • 1、交配至分娩数据反映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 • 2、出生至断乳数据反映乳母感受性和仔鼠生长 发育 • 3、断乳至性成熟数据提示早期效应的持续性和 对未成年个体的直接效应 • 4 F0和F1代数据的比较反映受试物对亲代生殖 细胞和激素系统影响
•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 可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回顾性或横断面研究 • 研究内容包括: • 问卷调查 • 检查及化验:生殖功能、临床检验如精液、 激素、分子生物学 • 化学毒物污染的检测 • 生物标记物检测
• 对照:阴性(溶剂)对照,也可设阳性对照
• 观察与报告:观察动物一般状况,记录胎仔数、 一般发育状况和外观畸形等。取一定数量幼仔配 对饲养,继续观察其存活、生长发育,包括行为、 生殖功能及其它异常症状,必要时可队F1代动物 进行运动和学习能力的测定等。 • 根据上述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结合病理组织 学检查,对围产期给药的毒性及程度做出综合评 价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围产期毒性试验 繁殖实验 •
‘
• (一)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 目的:评价化学毒物对生殖细胞(雌、雄)、 胚胎、胎儿的影响 • (以下引自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 —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 动物:多用大鼠,雌、雄各20只 • 如必要可用家兔,避孕药还需用猴子试验。 • 剂量与给药途径:根据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和毒代动力学试验数据设定 • 至少两个剂量组,高剂量组可产生轻微毒性 反应,给药途径原则上与临床拟用途径同。
• 分析:中性红染色判断细胞存活率 • 其他染色检测细胞分化程度。 • 3、生精细胞与间质细胞共培养 • 4 人胚胎干细胞
• 动物也可用小鼠或家兔
• 剂量分组:一般设四个组,一个空白对照,三个 实验组,必要时设阳性对照。 • 可采用1/4、1/16、1/64LD50或以亚急性毒性试验 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最高剂量组,其1/30左右为 低剂量组,在中间设一组。 • 剂量设定原则:高剂量组应有母体毒性,如摄 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或下降,阴道流血、流 产等。药物可用最大给药量,但限制剂量为 1g/Kg。低剂量应无母体毒性和胚胎反应。
• (三)围产期毒性实验 • 目的:评价化学物于孕后期至断乳期之间对孕鼠 /哺乳鼠和胎儿/新生仔的潜在不良影响
• 动物:通常用小鼠、大鼠或家兔,每组孕鼠1520只,家兔8-12只 • 剂量与给药途径:与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同
给药时间:大、小鼠于妊娠第15天开始给药,至 分娩后21天(小鼠)和28天(大鼠),家兔于妊 娠后22天开始给药,至分娩后31天。
• 给药途径:药物拟用给药途径或灌胃、自由摄取, 但不宜用腹腔注射。 • 给药时间:于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 • 大鼠:孕后6-15天 • 小鼠:孕后6-15天 • 家兔:孕后6-18天 • 对照:必须设溶剂对照,必要时设阳性对照。可 供选择的阳性对照物有敌枯双(0.5-1.0mg/kg体 重),五氯酚纳(30 mg/kg /体重)阿斯匹林 (250-300 mg/kg )及维生素A(25 000-40 000IU) 等.
生殖毒性的评价方法
艾宝民
目的和意义: 1、评价化学物对亲代生殖系统和子代安全性 2、生殖毒性化学物的管理和中毒预防 3、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
• 生殖毒性评价需四方面资料 • 1、动物毒性试验
• 2、控制下的临床研究 3、环境流行病学资料 • 4 体外试验
• 一 动物试验
• • • • • • • 分为四个部分:
• 三、控制下的临床研究 • 如新药临床终试以确定对病人的安全性 • 对于化学毒物可选择暴露人群,特别是高危 /敏感人群 以及志愿者,如保健食品的人群试食。 • 但控制下的临床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只适用 于那些引起短期效应和能较快逆转的效应,不适 于那些主要引起慢性疾病的效应。
• 四、体外试验研究 • 1、大鼠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 culture) • 取材:从孕9-10天大鼠子宫取出胚胎,去胎膜, 在含受试物的培养液中O2、CO2、N2环境下培养。 • 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肢芽数量和长度、 卵黄囊直径、体节和体长等 • 评价:根据Brown量表平分。 • 2、胚胎细胞微团培养(micromass culture) • 用来评价细胞毒性和发育毒性 • 从孕11天的大鼠胚胎取不同部位的细胞微团 在含受试物的培养瓶中培养 5 天。
•
• 给药时间:交配前,雄 60—80 天,雌 14 天,连 续给药。雌动物交配后继续给药至多数器官形成 期。 • 大鼠器官形成期一般为:6-15d • 对照:阴性(溶剂)对照,也可设阳性对照 • 观察指标与报告:动物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受 孕率、死胎数、活胎数、活胎重量、外观和内脏 及骨骼变化,必要时做组织学检查,统计处理, 结果综合分析
• (四)繁殖试验(reproduction studies) • 又称多代繁殖试验(multigeneration reproduction studies) • 目的:评价受试物对亲代生殖和后代发育与生殖 的影响,尤其那些人类长期或世代接触并可能在 体内累积的化学物。 • 优点:可同时分析化学物的生殖、母体及发育毒 性。 • 动物:大鼠,雌、雄各20只(或雄10只) • 剂量分组:设对照组、低剂量组(可按最大无作 用剂量的1/30或可能摄入量的100倍),高剂量 组(为最大耐受量或有胚胎毒性的阈剂量)
畸形率,骨骼还要分析骨化程度 判定:各项数据经统计处理后判定胚胎毒 性和致畸潜力。
• • 致畸指数= •
LD50 最小致畸剂量
• 用来评价致畸强度,10以下为不致畸,10-100为 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 注意事项: • 1、该试验不能肯定或排除由于两性配子损伤所 引起的畸形和胚胎毒性 • 2、给药剂量、时间、途径、动物敏感性对实验 结果有明显影响 见图 • 3、阴性(溶剂)对照也会有个别畸形或/和变异 • 4 某些畸形或变异如多肋、短尾不影响后代存 活和健康;某些部位或器官的骨化迟缓,如胸骨、 脊椎骨、趾骨、枕骨,可在出生后赶上正常动物, 属于胚胎毒性而非畸形。 • 5、变异与畸形的内在联系
• (二)致畸试验 • 目的: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胚胎毒性及致 畸性 • 原理:母体在受孕期间受到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某 种有害物质作用,影响胚胎的器官分化与发育, 导致结构和机能的缺陷,出现胎儿畸形。在受孕 动物的胚胎着床后,并已开始进入细胞及器官分 化期时投以受试物,可检出该物质对胎儿的致畸 作用。 • 动物:首选性成熟大鼠(Wistar 或S.D),80—90 只,雌、雄各半,鼠龄 90—100d,体重雄180g, 雌150g
• 给药方式:加入饲料或饮水中,亲代、子代接受 相同的剂量、饲料、饮水。受试物占饲料的比例 不超过20%。 • 观察指标:一般健康状况、体重、进食量、死亡 情况、受孕率、妊娠率、出生存活率、哺乳存活 率(4d、21d)、产仔总数、宫重及平均仔重。
• 计算: • 受孕率(%)=怀孕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 x100 • 妊娠率(%)=分娩活体的动物数/怀孕动物 数x100 • 出生存活率(%)=产后4d仔鼠存活数/出生 时活仔数x100 • 哺乳存活率(%)=21d断乳时仔鼠存活数/ 出生4d后仔鼠存活数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