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选10篇)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选10篇)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选10篇)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精选10篇)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那么优秀的议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1如果说继承是一个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那么创新就应是这个社会走向未来的,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如今,继承与创新的任务已逐渐转移到了年轻的我们的肩上,我们谁都不愿缺席,更不愿轻言放弃。

追溯往昔,从先贤身上继承下来的思想与生活技能,无不体现出优秀的品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写的一样,正因继承了法家的精华,商鞅的变法才显得那么得心应手,恰逢创新变法的及时,才使得身处地图西陲的秦国变得强盛。

我们继承先辈们的优秀的品质与技艺,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前人的精神遗产中予以创新,继承与创新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继承与创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如果说创新是船帆,那么若想驾着小船前往梦想的彼岸,继承便是那必不可少的风。

一个人迷失在荒漠中,他所继承的东西早已决定了他是否能走出去,有创新精神的人会去创造,通过有的材料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物品,去利用。

继承与创新紧密相连,在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必不可少。

继承与创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起。

二十世纪五六是年代,祖国科技发展处于低谷,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积极响应,依靠所继承的坚韧不拔的品质,用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继承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承载者,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来源;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推动者,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没有继承和创新,整个民族死水一滩,没有了活力与朝气;没有了继承与创新,整个民族步履维艰,难以继续前行;没有了继承与创新,整个民族都将被历史所遗弃。

一个文明就像一座塔,需要坚石承载他的博大,需要塔顶的创新之火去证明文明仍在继续。

继承与创新范文

继承与创新范文

继承与创新范文引言在当今高度竞争的时代,继承与创新是任何行业和领域中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继承意味着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建立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创新则意味着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常规。

继承与创新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只有与之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以继承与创新为主题,讨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继承的意义继承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把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融入到现有的体系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

继承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错误,节省时间和资源。

在科学领域中,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使得新一代科学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地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艺术领域中,吸收前人的创作成果和技巧,有助于培养新的艺术家,并保持文化的传承。

继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和前人的成就,并且具备良好的学习和吸收能力。

了解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其核心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能继承前人的优点,又能避免其缺点。

继承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继承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展现个人特色。

创新的意义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能够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在科学领域中,创新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无数的科技突破和变革。

在商业领域中,创新使得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保持竞争力。

创新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不仅仅是新的产品或技术的开发,也可以是在管理和组织上的改进。

创新需要勇于冒险和尝试,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

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继承和创新并非二选一的关系,而是需要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继承提供了基础和框架,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拓展。

继承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创新则是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和改进。

申论范文:传承为创新之基 创新为传承之翼

申论范文:传承为创新之基 创新为传承之翼

申论范文: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申论范文: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备受世界瞩目。

正是在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本文旨在论述传承与创新的紧密关系,并探讨为何传承是创新之基,创新是传承之翼。

一、传承为创新之基传承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的根基。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智慧和价值创造力。

正是在这种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首先,在科学技术领域,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尽管当代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事实上,很多时候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科技知识的理解和遵循之上的。

比如,中国古代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而著名,这些发明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往往离不开对传统科技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例如,在高铁技术方面,中国吸收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列车技术,并进行了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打造出了独属于中国的中国标准高速列车,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其次,在文化传承中,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灵魂。

只有以传承为基础,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和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中国画中倡导“以形写神”,书法中倡导“笔即文章”,这些传统理念通过传承保留下来,成为后来艺术家创新的基石。

同时,传统戏曲、音乐等表演形式也在传承中发展,为后来的艺术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总之,传承是创新之基,正是通过对传统知识和智慧的继承,才能够夯实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

二、创新为传承之翼创新是一种精神和能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传承。

首先,在科技创新中,创新是传承的翼。

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原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推动科技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论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论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论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科学发展观,被视为启迪人类的思想指南,是促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也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其主张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方式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并以此推动社会的革新改革和发展进步。

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所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有助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如今,我们处在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中,正在走上一条中国特色新型科学发展路线。

新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把科学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和水准,不断强化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既继承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优良传统,又要施展创新思维。

前者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着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确保科学发展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后者则主张融入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动态,在学科结构、科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调整以适应发展要求,并着力培育新的科学文化和社会哲学,打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全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新科学发展观,用全新的视角来指导和管理我国科学技术,为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政策突围的重要前提做出了杰出贡献。

未来,我们要继续落实新科学发展观,以旗帜继承的力量不断完善科学体系,着力培育新的科学文化,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进步,实现中国梦。

论科技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论科技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论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考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年级:环境工程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11月1日论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至今不断进步的催化剂,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科技的长足发展,更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继承创新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创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历史中,科技创新的方式、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但总是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信息物流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科技早已全球一体化,不认真看待继承与创新,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中华民族就不会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

[2]第一次、第二次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科技成果,这种成就必然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博览群书之后得到的。

环境工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当是一个村庄都陷入了疾病之中,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后发现,一口水井被堆放的粪便污染,于是在经过对井水消毒、过滤处理之后,井水又变的可以饮用。

在古代的中国,就有记载用明矾处理饮用水的故事。

而今,污水厂自来水厂仍然需要这种方法来处理各种水。

科学发展是连续的,科学技术在时间上继承前人的成果,在空间上则不断的积累,越来越多。

从近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只有继承,科学才能发展,只有继承正确的科技成果,科学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不会朝着错误的目标前进。

科学发展的继承有方法、原理的继承。

斯托克斯公式是对水中颗粒沉降速度的研究,之后发现,空气中的颗粒沉降与水中的悬浮物上浮有着相同的原理,都与颗粒的粒径、流体的粘度等有关。

沉降理论的建立,在今天污水厂建设中的沉淀池、气浮池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此理论上,才有沉淀池的创新设计,使其有更高的处理效果。

传承创新科技发展演讲稿4篇

传承创新科技发展演讲稿4篇

传承创新科技发展演讲稿4篇传承创新科技发展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有关传承创新科技发展的话题。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传承和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

首先,我想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我们应该珍惜传统知识和技术,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保留过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到现代科技发展中。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老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当前科技领域遇到的问题,并创造出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

而创新则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新的技术和产品,还包括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我们需要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的持续进步。

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式进步。

传承让我们不忘过去,创新让我们面向未来。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打造出更加良好和可持续的科技生态系统。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传承创新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科研领域、工业界还是教育机构,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创造一个科技发展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传承创新科技发展演讲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传承创新科技发展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传承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是保护和传递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技术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努力保存和传承它们。

通过传承,我们可以不断研究和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术可以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与此同时,创新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作文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作文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作文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历史责任。

继承传统,保护文化,创新发展,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使命。

在当今社会,继承与创新是两个互不排斥的概念,它们应该相辅相成,才能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本文将就“继承与创新”的讨论展开。

继承,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传统、科技等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继承具有很高的过去性,它的历史传承性、文化传承性等方面,在当前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继承可以使我们的文化、科技等方面保持活力,使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下去,可让我们的文化得以继承下来,而不会因时代与现代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此外,我们继承盗印、抄袭等行为应该坚决予以打击和制止。

创新,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产品、新的科技等的产生。

与传统保持生动对比的是,创新总是具有新、变化、时代感。

创新能够使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也可以增加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变革。

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与时俱进、更新换代,还有大大提升我们观念和生产力的水平。

今天全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则为人们的科学技术、生活改善等繁荣与竞争创造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需要承认的是,继承与创新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不排斥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人们的价值观、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是相等的。

为了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且使国家和民族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继承和创新必须相互协调、相互调和。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吸纳外界先进的新技术与新思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及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同时通过继承,让我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得到传承和保护,在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总之,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环节。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需要我们做好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的文化、科技和民族有朝气蓬勃的保持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们国内的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多利益。

3篇优秀继承与创新议论文

3篇优秀继承与创新议论文

3篇优秀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继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以下是边肖带来的3篇关于继承与创新的优秀议论文。

欢迎阅读。

篇一:传承与创新,两位书法家,一个在前辈中刻板,一个在自我创造中漂泊。

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

就像没有土地,没有植被的基础,万物欣欣向荣,没有办法谈春秋。

在传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贯穿了朝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戏曲的情节到小说的丰富性,有多少灵魂被传承的《红楼梦》震撼了?如果没有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就会成为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趣味,能看到明清,却看不到历史。

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的动力。

就像没有波浪一样,大海会失去活力,如果一切向前冲,波浪会消失在没有一丝风的平静中。

在创新中,杂交水稻傲然屹立于风暴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只是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产生低产或者容易破坏而产生高产。

是创新,让杂交水稻以绝对优势解决了十亿人的粮食问题。

这只是一个创新的阶段,一个我们可以看到的阶段。

而人类农耕文明来自刀耕火种,来自牛耕;从种子的自然选择,从西域新品种的引进,到今天的机械化作业,农作物品种都是人工优化的。

期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创新!继承和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面。

有了海岸,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无论哪一面缺失,都会让历史干涸。

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

在历史的变迁和演变中,对于那些尚未形成完整价值体系的人来说,传承是一种引导和启迪。

传承告诉人们前人走过的路,没必要再去探索。

当路走到尽头,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就在眼前,你已经熟悉了走路的技巧。

这时,创新就是你的指南针,在这片未知的生命之地延伸着道路。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性;学会创新,我们快乐,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

就像那两位书法家一样,他借鉴前人,总结出写书写字的一般规律,所以理性;自我创造是指他意识到一个个体的存在,他的独立人格使他清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发展表现为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考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环境工程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11月1日
论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至今不断进步的催化剂,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科技的长足发展,更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继承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创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历史中,科技创新的方式、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但总是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信息物流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科技早已全球一体化,不认真看待继承与创新,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中华民族就不会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

[2]第一次、第二次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科技成果,这种成就必然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博览群书之后得到的。

环境工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当是一个村庄都陷入了疾病之中,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后发现,一口水井被堆放的粪便污染,于是在经过对井水消毒、过滤处理之后,井水又变的可以饮用。

在古代的中国,就有记载用明矾处理饮用水的故事。

而今,污水厂自来水厂仍然需要这种方法来处理各种水。

科学发展是连续的,科学技术在时间上继承前人的成果,在空间上则不断的积累,越来越多。

从近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只有继承,科学才能发展,只有继承正确的科技成果,科学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不会朝着错误的目标前进。

科学发展的继承有方法、原理的继承。

斯托克斯公式是对水中颗粒沉降速度的研究,之后发现,空气中的颗粒沉降与水中的悬浮物上浮有着相同的原理,都与颗粒的粒径、流体的粘度等有关。

沉降理论的建立,在今天污水厂建设中的沉淀池、气浮池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此理论上,才有沉淀池的创新设计,使其有更高的处理效果。

创新是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有新事物的产生,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继承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和扩散,没有本质的改变。

而创新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一步质的飞跃。

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的发展,无处没有变化,而此时,只有创新才能追的上时代的脚步,才不会做井底之蛙,自以为是。

与继承相似,创新也有其自己的表现形式,如新的的理论代替旧的学说,以及对旧学说的扬弃,或看似两门根本毫不相干的学科却发现其中有着密切的关联。

水污染处理工程中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微生物处理技术,因为它最高效、最绿色。

在1673年列文虎克成为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后,世界对微生物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

20世纪初,污水的处理不再是简单的过滤消毒等,当时已有人发现曝气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次发现没有清洗干净附有污泥的瓶子对水的处理效果更好,经过多年研究,活性污泥法最终诞生,世界上第一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也在
不久之后建成。

但这并不是结束,仅仅是开始。

微生物的耗氧速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动力学方程得以解决;曾经认为只存在硝化细菌可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现在看着来这是大错特错的,人们改变培养基的组成,发现了反硝化菌,等等,这些都为今天污水处理做出了贡献。

科学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指导下的继承。

继承和创新的反复交替,无限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

继承表明了科技发展中前后相继的关系,创新则表明了科技依次更替的关系。

两者既是有区别的,又是统一的。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科学技术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间题。

善于继承才能少走弯路,勇于创新突破才能开拓前进。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发挥其关键性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可不容缓地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公认。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诸多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在发展中难以掌握战略主动权。

[3]要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

同时,人口基数庞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等特定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决定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4]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开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思想,就不能死板教条,沉浸在过去的看似正确的权威中。

更何况,对于尖端的科技,没有人会给你思路、给你方法,只有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打破。

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这是一百年前的话了,那时的中国羸弱不堪,任人欺负,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干随随便便欺负中国,但我认为这句话仍然是正确的。

我国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如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尖子人才比较匮乏等。

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提高自己以至于赶上发达国家并超越发达国家,这也是有成功经验。

但拿来的并不等于自己的,有所创新、复合国情,才是真正自己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中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而落后与其他国家,但我们的努力勤奋必将使我们不断进步。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否掌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则是新形势下评价科技工作的重要尺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5]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其责任更是任重而道远。

众所众所周知,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江河湖海的水污染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虽有好转,但某些地区为一时私利而直接排放污水的
报道时有发生。

尤其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污水治理更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这种努力不会停止,因为水质总在变化,国家的标准总在提高,我们就要不断研究、创新,直至达到要求。

北京的大气污染至今也没有找到可以完全治理的方法,这难道不是我们研究国外实例、结合北京实际、究其原因、彻底根治的任务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栾玉广.科技创新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西双王广生.论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张可勤.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科技,2007
[4] 安锴.抓住机遇强化作风做一名合格的知识产权工作者[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
识产权局,2009
[5] 陈淑君.中国开启自主创新时代[N].经济参考报,2006-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