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训练
行走训练方案

行走训练方案行走是一种简单而又易于实施的身体锻炼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并且对于减轻压力、改善心情也非常有益。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套科学合理的行走训练方案,帮助您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在开始行走训练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身体检查:行走训练虽然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身体适应能力。
如果您长期没有进行过运动,建议在开始训练之前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2. 准备装备:一双舒适合适的运动鞋是进行行走训练的基础。
同时,您还可以准备一根计步器来帮助您记录行走的步数和距离。
二、行走训练方案下面是一个适用于初学者的行走训练方案,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热身准备:在每次行走训练之前,都需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准备。
可以选择慢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来预热身体。
2. 步行速度:在行走训练中,控制步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适宜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大约70-100步。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控制步行的速度,保持呼吸略微加快但不困难。
3. 步数目标:刚开始进行行走训练时,可以设定一个步数目标,例如每天走5000步。
逐渐增加步数,目标可以提高到10000步或更多。
通过逐步增加步数目标,您可以提高对行走的耐力和适应能力。
4. 训练时间:每天进行30分钟到1小时的行走训练,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但是保持每周至少进行5天的行走训练。
5. 步行环境:选择一个适宜的步行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选择空气新鲜、无污染的室外环境进行行走训练。
避免在高峰时段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以免影响行走的顺畅。
6. 持续改进:随着您的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行走的难度和强度。
可以选择增加步行时间或者选择一些有坡度的地形进行行走,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7. 适度休息:行走训练过程中,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者疲劳,及时停下来休息。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1.坐位训练:这是训练的第一步,患者从坐位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如平衡训练板、带轮椅等,来帮助患者保持坐姿平衡,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
在这个阶段,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坐姿,增强上体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2.辅助步行训练:在这一阶段,患者通过使用助行器或支具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步行训练。
助行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能力水平。
在训练中,训练师会教患者正确的使用助行器的方法和姿势,并逐步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3.平衡训练:平衡是步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衡训练在步行功能分阶训练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以平稳的方式站立、变换站立姿势(如单脚站立)和维持平衡的练习。
训练师可以使用特定的平衡器具和机械辅助设备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4.动作控制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改进和调整步行姿势和步态。
特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重心调整和重心转移的练习,以及深蹲和腿部力量训练。
这些练习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核心和下肢肌肉,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5.路面适应训练:一旦患者具备适当的平衡和动作控制能力,就可以引入路面适应训练。
这涉及到在不同的地面条件(如不平整的地面、上坡和下坡)上进行步行练习,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步行环境。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脚部和腿部肌肉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6.功能临床应用:在这一阶段,患者将完成所有必要的训练,并开始进行实际的步行活动。
这可能包括患者进行长距离步行、爬楼梯、上下坡等。
训练师将监测和评估患者在不同功能环境下的表现,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和有效地行走。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每个步骤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能力和进展来设计和执行的。
这种分阶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步行能力,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和需要的训练程度都是独特的,所以训练计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步行训练

康复医学科 崔显超
概念
步行训练是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利用各种 康复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步行能力, 矫正异常步态,促进患者独立转移,提高生活质 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训练方法之一。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 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 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 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 的患者。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 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 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 点步行后训练。
②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 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 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 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 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谢谢!
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 前移动20 — 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 如此反复前进。
头 、 颈 部 姿 势 控 制
(2)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 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时拖地步行: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 至拐尖附近。
禁忌症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起立床
平衡杠
助行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拐
腋拐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 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 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 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 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 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 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 肌肉力量的训练。
第十一章步行训练

第十一章步行训练一、名词解释1.步行: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2.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3.自然步态: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4.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5.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6.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的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7.社区性步行:是指患者借助AP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的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助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8.偏瘫步态:即典型的画圈步态,变现为下肢肌张力过高,轮廓不充分,左右盆骨高低不对称。
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而画圈迈出患腿9.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分析基础二、选择题1.D2.B3.A 4D 5.B 6.C 7.E 8.B 9.BE 10.BC 11.AB 12.AC 13.BE 14.BD 15.ABC三、简答题1.简述用观察法进行步态分析时观察分析的顺序应如何安排。
1.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2.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3.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2.简述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1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2.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3.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4.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5.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3.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步行训练的原则

步行训练的原则以步行训练的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从步行的好处、步行的适宜人群、步行的训练原则和步行的训练计划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步行的好处步行是一种简单而又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等。
此外,步行还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易于操作、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等优点,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二、步行的适宜人群步行是一项适合所有人群的体育锻炼方式,尤其适合以下人群:中老年人、久坐人群、初学者、患有轻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
三、步行的训练原则(1)循序渐进:步行训练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从短到长,逐渐增加步行的时间、强度和速度。
(2)个性化:因人而异,步行训练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目的等因素进行量化和个性化的设计和调整。
(3)多样化:步行训练应多样化、有趣味,可以在不同的场地、环境、时间、天气中进行,增加训练的乐趣和效果。
(4)坚持性:步行训练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步行的训练计划1.初级阶段:建议每天步行30分钟,步行速度控制在每分钟70-80步,步行时间可分为两次,步行路程约2-3公里。
2.中级阶段:每天步行45分钟,步行速度控制在每分钟80-90步,步行时间可分为两次或三次,步行路程约3-5公里。
3.高级阶段:每天步行60分钟,步行速度控制在每分钟90-100步,步行时间可分为两次或三次,步行路程约5-8公里。
步行训练是一项极其实用而又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按照训练原则和训练计划进行,相信一定会收获健康和快乐。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行表现 、量表评估、仪器检测等 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步 行功能训练效果。
评估周期
定期评估,如每周、每月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
步行功能训练的改进建议
增加训练强度
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步行训练的强 度,如增加步数、时间或坡度等。
将步行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上下楼梯、家务活动等,提高训练 效果。
《步行功能训练》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 步行功能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 总结与展望
01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步 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及预防 和纠正步行障碍的一系列训练。
耐力训练
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 肺耐力和持久力。
步行功能训练的应用场景
康复治疗
针对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的步行 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健身锻炼
提高普通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 素质,促进健康。
竞技体育
针对运动员进行步态和体能训 练,提高竞技水平。
老年人护理
帮助老年人改善步行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案例
步行功能训练的适应人群
介绍步行功能训练适合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疾病患 者、康复期患者和运动员等,以及不同人群的训练特点和 注意事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2 3
新技术与步行功能训练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应用于步行功能训练中,以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 性。
步行训练

四点步
适 于 骨 盆 上 提 有 力 者
两点步行
比比有 迈四屈 越点髋 步步肌 慢快参 与 者
三点步行
稳速适训练
拐杖高度的测量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二点步行
减重训练
适应证: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综 合征导致的下肢神经 瘫痪 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 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过分痉挛;体位性低 血压;严重骨质疏松
减重训练
常用治疗方案 减重程度:0-40% 训练时间:30min 训练频率:5times/wk 疗程:8-12wks 注意事项 有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避免活动平板速度过快 步行时可佩带矫形器 训练前检查悬吊装置 悬吊固定带要适当,避免痉挛
康复机器人训练
模拟场景训练
其它
10m
5cm
1
2
4
3
步行训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姜宝印
步行训练
步行前训练
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练, 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行步 行能力的练习 。
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起立床训练 肌力增强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手杖、拐杖站立训练
起立床训练
残肢肌群肌力训练
平行杠、拐杖、手杖站立训练
负重 重心转移 单足支撑 原地踏步 跨步练习
负重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一侧放姿势镜,另 一侧放两个体重计,患者在治疗师的保 护下站立,治疗师通过体重计的计数, 帮助患者调整到对称的位置,并让患者 体会正常的感觉。
负重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郑大五附院康复科
步行是患者最希望也是最基本想要达到的目
偏身感觉障碍及肌张力异常;异常的运动模式;
四肢关节的全范围被动活动(脊髓损伤患者早
患者在此阶段无明显肌肉张力,无明显随意
患者在此阶段肌张力明显增高,躯干痉挛
开始时病人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
膝关节稳定性控制:膝关节不稳定表现为站立和
,患者因为无力控制而通
上、下楼梯训练: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异常运
提骨盆的腰方肌,
通过初步的步行预测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预测步行方式的判断(N正常G好F可P差T微缩)
5 肌力增强训练:针对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发展上肢肌力;期望完成独立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步行前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 开始。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 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在平行杠 内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 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 矫正。
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 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 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 移动的患者。
精品课件
双拐步行训练-摆过步
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 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手支撑,身
体重心前移,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着地。 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 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 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者。
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 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精品课件
手杖三点步行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 最后迈健侧足。
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 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 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 采用此种步态。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 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 三种。
步行训练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
精品课件
【适应证】
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 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 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精品课件
【禁忌证】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未愈合。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精品课件
步行前训练
肌力训练 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 的患者,重点训练上肢肌力。独立行走者 重点训练下肢肌力。下肢截肢者进行残端 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双拐四点步
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 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四个点在地
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 复进行。 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适用于骨盆上提 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 或下肢无力者。
精品课件
双拐两点步
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 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
拄拐步行训练
精品课件
扶拐步态
两点步态 三点步态 四点步态
精品课件
双拐步行训练-拖地步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 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 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
精品课件
双拐步行训练-摆至步
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 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 出健足。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 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 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 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 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 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 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 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拐杖减轻 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 四点步行后练习。
精品课件
双拐三点步行
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 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落地,
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 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
精品课件
步行训练
助行器步行训练 助行器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 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肢 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 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 作为永久性的依靠。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 助行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 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 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 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