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世界区域 第4节 中亚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世界区域 第4节 中亚教案 新人教版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中地理世界区域第4节中亚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

(2)中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以丘陵、平原为主的地形特点。

(3)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4)里海沿岸丰富的油气资源。

(5)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2.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结合中亚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说明中亚的经济结构。

(4)能够以灌溉区土地盐渍化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能够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来分析中亚位置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教学方法、手段】读图、填图训练,多媒体【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中亚教案

中亚教案

第四节中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亚的范围,理解所处的位置;能在地图上填出中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中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河流、湖泊及城市。

3、知道中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中亚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中亚,进一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世界区域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1.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特点;教学难点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及影响教学方法地图引导法、探究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内容: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学目标:看图分析并记住中亚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征导入:一、位置和范围(1)纬度:35°N—50°N。

40°N,45°N。

(2)经度:50°E—80°E。

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里海(50°E);咸海(60°E);巴尔喀什湖(75°E)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交通位置: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和终点及沿途穿过的自然带,并简要介绍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1)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3)意义: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居民与宗教中亚是个多民族地区,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

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是天山山脉;北部是哈萨克丘陵,中西部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知能
点一:
中亚
的位
置及
范围
(国
家和
地区)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海陆位置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2.经纬度位置
3.交通位置
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
归纳总结
知能
点二:
中亚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地形
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东南部:天山
帕米尔高原
课题名称中亚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亚的位置及范围(国家和地区)
2、了解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等)
3、了解中亚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能力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三、教学过程。

中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通过经纬度、主要地理事物轮廓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2、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的地形并会描述地形特征。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

4、能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本地区农业的主要类型及评价种植业分布的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中亚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近期热点新闻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亚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位置引入新课《中亚》。

2、据图描述中亚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2、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提出问题:描述从我国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至欧洲的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从上引出中亚地区的草原和荒漠的自然景观。

3、探究活动:讨论“中亚地区形成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分析归纳中亚地区气候的成因。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5、通过观察地图认识中亚地区主要的河流湖泊。

(1)结合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

(2)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巴尔喀什湖”以及“巴尔喀什湖地区分布图”,讨论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部湖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6、(1)总结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说明中亚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有哪些。

(2)结合中亚自然环境,说明中亚地区的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沿岸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塔时发表讲话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出话题。

高中地理下学期第5周 中亚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下学期第5周 中亚教学设计

中亚课题名称 世界地理 第五节 中亚科 目 地理 年 级 适用班级区域地理 第 5 节 3 课(节) 教学时间 第 6 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亚的位置及地形特征2、能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中亚的气候特点 ,通过 气候等特征分析中亚的河湖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

3、能说出中亚的资源类型 ,推断出中亚的工业类型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 ,通过讨论分析咸海缩小 的原因、影响和防止措施 ,巩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咸海的缩小 ,分析其原因及危害 ,引发学生的危难 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中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咸海缩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三、教学过程预设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式导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我们先回忆一下 ,上一个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几个区域?学习一个区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复习相关内容 ,巩固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讨论) 导入新课 考虑?东亚、东南亚、南亚;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典型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思路来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区域的学习。

(课件展示)中亚的范围(提问)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并进行填图练习)分析归纳位归纳位置特征,提升看图回答,仔细听讲学生对地图的分析能置特征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亚与我国西部省份相邻,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力(课件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提问)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黑海的大致距离)东距太平洋约 3750 千米,南距印度洋的阿拉伯海1100千米,北距北冰洋1600千米,西至黑海约 1100 千米其它的三个区域都与海洋相邻,而中亚距离海洋较远,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

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中亚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都是在中亚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其干旱的气候环境又是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的。

所以,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重点是让学生清楚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而分析其他地理要素。

二、三维目标剖析(一)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观察地图说出中亚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2、能够通过气温降水量直方图总结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气候等特征分析中亚的河湖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及咸海面积越来越小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咸海的缩小,分析其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

且经过一段时间世界地理的学习,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某区域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方向。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总结区域特征,教师做简单引导。

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想象为直观,多列举案例并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中亚的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难点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在课件上展示近期热门词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图片以及播放“丝绸之路”的动画视频,从而引入新课《中亚》。

【展示地图】“中亚五国范围图”“中亚经纬度范围图”以及“中亚在亚欧大陆中的位置图”【讲授】中亚绝大多数位于东经50°到东【观察并回答】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中亚,并试着回答。

区域地理中亚学习教案

区域地理中亚学习教案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b高ǔ山j(ǐɡ)āo shān)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 区2是侵)蚀图作示用平的原主地

要外力是:
风(风力)
第31页/共35页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3)20世纪50年代(niándài),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 生哪些影响?
答案: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 (dǎozhì)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 (dǎozhì)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 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答案: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 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时,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 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hélán)鹿特丹
中亚地区是联系亚欧两地(liǎnɡ dì)(连接太 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的陆上交通要道。
第4页/共35页
第五页,共35页。
二、中亚的范围(fànwéi)与国家 (及邻国)
第5页/共35页
第六页,共35页。
位置(wèi zhi)范 围与政区
第6页/共35页
第23页/共35页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哈萨克斯坦地图(dìtú)
第24页/共35页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哈萨克斯坦资源丰富,耕地和草
原广阔,小麦、棉花和畜产品自给有
余。矿产资源方面,煤、石油的储量
和产量都很多,能源充足。铁矿、有
色金属矿产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
(mùqián),国内已建立起以能源、采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

高二区域地理中亚

第十一章中亚(教案)第1课时一、位置和范围1、经纬度(1)纬度:35°N—50°N。

40°N,45°N。

(2)经度:50°E—80°E。

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里海(50°E);咸海(60°E);巴尔喀什湖(75°E)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交通位置: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和终点及沿途穿过的自然带,并简要介绍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1)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3)意义: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范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识记以下内容]①40ºN、50ºN、50ºE、60ºE、70ºE、80ºE穿过本区的区域。

②重要的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湖泊:里海、咸海及里海沿岸五国的分布。

③天山、帕米尔高原自然地理特征一、地形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是天山山脉;北部是哈萨克丘陵,中西部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二、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1、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特征: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3、植被(自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东部高原、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

有利于山地畜牧业的发展。

思考:中亚严重旱情产生的原因①位置因素中亚深居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内部,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

所以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常年干燥,使当地呈现出一片干旱、半干旱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知能
点一:
中亚
的位
置及
范围
(国
家和
地区)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海陆位置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2.经纬度位置
3.交通位置
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
归纳总结
知能
点二:
中亚
引导学生
进行知识
梳理
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
1.地形
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东南部:天山
帕米尔高原
课题名称中亚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亚的位置及范围(国家和地区)
2、了解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等)
3、了解中亚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能力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气水)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本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成因三、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