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篇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科举制。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
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就,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但是,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
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
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繁琐。
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二、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首先,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用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其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正是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可用人才,虽然他们之中并非都是杰出之士,但能过关斩将,荣登金榜,也绝非等闲之辈。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科举制。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
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就,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但是,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
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
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繁琐。
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二、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首先,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用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其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正是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可用人才,虽然他们之中并非都是杰出之士,但能过关斩将,荣登金榜,也绝非等闲之辈。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科举制度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是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科举制度的利弊,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点。
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端。
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科举制的优点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文化。
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
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
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处呢?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
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
因此从科举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会被取代。
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倡导废除科举制度的呼声十分高涨,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科举制的影响有那些呢?科举制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就来具体看一看。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是按照考生通过考试形式取得的成绩,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点,考生没有年龄,地位,家族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因此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乐观影响和消极影响乐观影响: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供应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根底,推动了文化的开展。
消极影响:科举成为束缚学问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追求局部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科举乐观影响: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供应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根底,推动了文化的开展。
消极影响:科举成为束缚学问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追求局部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的影响1、乐观影响科举制彻底否认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正、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淌供应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时机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开展增加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以儒家经典为根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开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场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殊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开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最终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科举制考试科目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殊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它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优点1.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贵族阶层中夺取,使人才的选拔具有公正性,不再局限于出身、权势等因素,而是真正以能力为标准。
这样,能力强的人才可以站在平等的起点上,有了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实现了人才选拔公正化。
2.培养文化良民科举制度的出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此制度要求考生们考取功名,进而成为官员,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艺精湛、思维开阔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中,每个乡村都有义务为考生提供学习场所和人员培训,使本地学问兴旺,地方教育亦随之发展。
这一点不仅推动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弥补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缺失,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4.增强了官员的服务意识科举制度最初的目的是选拔官员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而来的官员,除了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外,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已经认识到管理与服务国家与民众同时具有很高的价值,将秉承这种宗旨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5.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社会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时高级官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对于推动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科举制度也为先哲们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有利于他们收集资料,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二、缺点1.削弱人才流动性科举制度既然是一个考试制度,考察的是应试人员教育程度与知识水平,但是它也制约了人才流动。
一旦一个人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官员,他将成为一种社会固定资本。
这将有害于社会的发展,因为优秀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2.影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因此,它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概括唐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朝代,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科举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项。
在这一制度下,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进而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唐代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利与弊两方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它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法、明经、明算等多个科目,涵盖了文学、法律、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使得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过于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用性。
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而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导致了很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而一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人却能够高居要位。
唐代科举制度存在舞弊现象。
由于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一些人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作弊,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束缚较大。
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身份验证,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限制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更是独领风骚。
在这个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选拔官员和拓展文人阶层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既继承了前朝的选拔制度,又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和庶族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从唐太宗(公元598年 649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弊端【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word版

改革与开放2 0 12年3月刊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庞峰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延续至凊,历经1300 年之久。
唐代科举制度为唐前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存在的弊端也对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
本文重点考察其所带来的弊端,这对反思和完善我国当前人才选拔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人才选拨弊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在荐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选官制度。
它肇始于隋朝,确立于唐,完善于宋,以后各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但仍旧难以超脱唐宋时期的框架与实质。
光绪三十年(1905 年),历经分。
另一方面,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调动了文人学士的积极性,对于唐代文化的发展,尤其对唐代文学事业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人严羽就在《沧浪诗话》写道“试问唐朝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能及也。
”[4] 可见科举制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科举制在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营造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宣告废除。
一、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发展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要求,巩固王朝统治基础,隋文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始用考试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吏。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1] 这标志着隋王朝设科举的开始。
应时而生的科举制度,削弱了荐举的功能,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豪门世族所垄断的用人状况,为底层知识分子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唐初并没有马上沿袭隋朝的科举制,而是为了笼络豪强势力,一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剑桥中国隋唐史》谈到“如果认为科举考试在唐朝初年有很大的影响,那就错了。
”“那时中式的士子与唐朝全部官吏的数目相比为数极少。
”[2] 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唐高祖发现,这种选官制度分散了皇族的权力,并不利于朝廷对豪门世族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制度。
魏晋以来,官吏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拨,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文帝时期正式设置分试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由于采用分科取试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
唐代的科举分长举、制举两种。
所谓长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有由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拨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唐代国运较长,政局相对稳定,这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王朝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成为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用人取士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是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拨制度。
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第观念,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公开考试方式,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这对于前代的选官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治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 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 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 它取代了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更有效地由地方士族和长官手里集中到中央,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 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 它以考试为统一标准, 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全力以赴地去适应这些标准, 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 刺激与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 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 从而调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第三, 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 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
识分子, 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从而调和了阶级矛盾,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第四, 科举制度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 具有一定的客观
标准, 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 任何人只要读好书, 就有资格应考做官,
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实质, 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 使他们埋头
读书, 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 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这也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二) 从文化教育上来看, 科举制度实施以后, 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推动了唐代文化教育的重大发展“科举”二字具有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唐代科考包括制科与常科两种, 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科, 尤其是其中的
进士科。
进士科最初仅试“时务策”五条, 唐高宗时, 又加试帖经和杂文, 成为三场考试制。
在这三场考试中, 最重要的是杂文。
杂文泛指诗、赋、箴、铭、颂、表、论、议, 且以诗赋为主。
总之, 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及“行
卷”之风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科举制度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成为文化教育的有效指挥棒。
唐时中央设国子监主管学校工作, 国子监统管京师六学, 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从理论上看, 唐代学校的任务是兴教化、育人才。
但在实际上, 则成为官僚的培养基地。
学校的全部工作, 归结为向尚书省输送参加科考的考生: 律、书、算学为明经、明字、明算输送考生, 培养的是业务人才;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则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培养的是统治人才。
各类学校都学习儒家经典, 有统一的教材, 为的是统一思想, 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
科举考试中的明法、明算、明字、武举、医科举、童子等科目的设置, 对于重文轻武、重文轻算、重成年轻少年的陈规陋习,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 从而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
(三) 从社会风气来看, 营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唐代的科举制度激励了一大批青年
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 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唐代的年轻人, 大都胸怀大志, 才情四溢, 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未入仕前, 他们透过科举考试, 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之光, 所以, 他们便很自然的意识到奋发攻读是
实现理想所迈出的第一步。
而随之产生的是一股强劲的社会好学之风, 被史家们所称誉的“盛唐气象”, 就是因这股风而形成。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 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
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举制度是文化专制的手段, 使思想僵化, 脱离实际, 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
科举考试是唐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也是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
手段。
在唐代, “化人、兴儒、登科”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以“化人”, 培养自己合格的爪牙。
当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五经》为主, 假若不通经典, 不可能被录取, 同时, 统治者利用科举考试贯彻三纲五常, 加强思想统治, 使各族人民变成封建奴仆。
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为了争取及第, 只读死书, 不讲创造, 严重阻碍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著名史学家吴晗指出: “科举制度, 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压制了思想, 使人们脱离实际, 脱离生产, 专读死书, 专写空话”。
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使一些知识分子, 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
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二)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什么, 学校和社会也跟着注重什么。
在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 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诗赋, 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 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 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径。
因此读书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十载寒窗, 一举成名, 富贵融化, 锦衣玉食”, 为了“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这种读书目的与人生哲学, 支配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严重地影响着一般读书人的思想。
当然, 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
度本身的错误, 应该承认科举制度相对来说, 是一项比较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夹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 笔者不敢苟同, 这些弊端的出现和产生, 并不在于科举制度的本身,
而是由其施行者所导致的, 是属于管理科学上的问题。
作弊是人的问题, 而不是
制度本身的问题。
只有如此, 才能给其作出公正之历史评价。
总之, 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利也有弊, 但总的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它通过开放考试, 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 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 促进了唐诗繁荣等。
只是到了明清时期, 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 从内容到形式严重缚应考者,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但在唐代,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参考文献:
[ 1 ] 李艳丽. 论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2 ] 胡火清. 略论唐代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时代文学, 2008 [ 3 ] 王志彦. 论唐代科举制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 4 ] 李良玉. 唐代科举与历史教育. 史学史研究,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