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课件]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察举制主要是基于地方长官的考察和推荐,选拔出的人才通常具备优秀的品德、才能和功绩。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
总结词
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其具体做法和标准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开始推行,通过地方长官考察辖区内的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的标准和做法不断变化,如明清时期采取了科举制度,取代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门第和家世背景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选拔。但是,九品中正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同时,九品中正制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选官制度确保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传承和选拔,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课件
CATALOGUE
目录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0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
选官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选官制度定义
选拔标准多样化、选拔程序严格、重视人才品德和才能、强调家族和出身背景。
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实行世卿世禄制,官员职位由贵族世袭。
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官制度逐渐演变,先后出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和程序也日益严格和公正。
演变
起源
02
察举制
总结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之一,其特点在于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VS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经过两晋的发展和南朝的改革,最终在北朝时期被废除。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张PPT)

选用 标准
性质 划分
政治 原则
服务 对象
西方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 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作为主要条件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 西把方业分务政知务识官和和工事作务能官力, 政 而务 进官 退作随 ,为政事主党务要竞官条选保件成持败稳 定,两者之间不能专任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 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 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3)特点: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 的形式得到确立。
(4)评价:
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 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官僚主义、贪污舞弊现象依然严重。
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
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合作探究:
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 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加深认识: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 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 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 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科举考试加设经济特科 废八股,改试策论
(变法失败后,悉照旧制)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等,设立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840
1898
1901
1904 1905
1912
兴办学堂,改革官制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
科举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乡试发榜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
策于一体。
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
科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
举 制
完善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度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状元梦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古人也作弊哦!
精选完整ppt课件
27
精选完整ppt课件
28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 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培养和开发
精选完整ppt课件
23
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和用人制 度的影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精选完整ppt课件
29
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
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春 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 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寒消 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精选完整ppt课件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重要概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时空坐标
古代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
上计制 御史大夫
刺史 制度
吏部 御史台、道 路
考满 六科
西周—春秋
战国
秦朝
两汉
魏晋
隋唐
宋朝
明朝
世官制
荐举 军功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古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
考课 都察院
清朝
主题线索
01 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目
02 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录
03 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促进阶层流动。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提勤高官员素质,
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推动儒学发展。
材料三 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加强集权,
科举制: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举人;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
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隋
唐
宋
元
明
朝
朝
朝
朝
清
隋文帝废除 继承科举制并将 宋代,进行 科举制时断
九品中正制, 其完善
全方位改革, 时续,科举
分科取士; 武则天:开殿试, 真正做到了 录取人数不
隋炀帝设进 设武举
不论出身。 多,官员中
唐太宗看见新进士络绎而 出,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 我彀中矣!”
由此,唐人也有诗曰:“太 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 头”。
科举制度成功地将人才选拔与仕途联系在一起
一 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选官制度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科举制度更是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在这种制度下,官职和爵位往往世袭,贵族子弟凭借出身就能轻易获得高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贵族的特权,但也限制了社会中下层人才的晋升通道,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军功爵制和察举制逐渐兴起。
军功爵制主要是通过在战争中建立军功来获取爵位和官职,这为平民提供了一定的上升机会。
而察举制则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主要考察被推荐者的品德和才能。
察举制在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由于推荐权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容易出现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派遣中正官到各地评定人才的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授予官职。
然而,这一制度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操纵,评定标准逐渐侧重于门第出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堵塞了普通人才的上升之路。
隋朝建立后,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录取人数也有所增加。
科举制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出身贫寒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其次,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有助于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再者,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小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课件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 自荐上来的。
•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 有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由皇 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
•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 唐: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成
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 故称“科举”。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容
明经科:帖经、墨义(重记忆背诵) 进士科:策论、帖经、诗赋(重文章) 身、言、书、判(吏部铨试)。
• • 唐朝 •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明经 武则天始创武举与殿试,增加录取人数 玄宗命高官主考,提高了地位
济发展的需要。南朝末年,士族衰落,伴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参与封建政权。 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 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 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 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 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 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 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 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 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 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明法、 明书、明算诸科。
•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 “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 “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 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 头”。
• 考中进士之后,会举行一系列的欢庆 活动。首先,新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 会,由两名年少英俊的进士去采集名花点 缀盛宴,称为“探花使”,宴会称为探花 宴。宴会以后,还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 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随后到慈恩 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求流芳百世,所以把 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主考诗赋,亲自面试
•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 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1)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 “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 人才的一种办法。
• (2)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 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 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 视。
• 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
•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春 申君、平原君”。
• 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 或术士以及食客等)。
• (三)秦代
•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 (四)汉代 •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 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 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 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饴
•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神童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 二、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 三、学生辩论赛: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 四、总结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五)魏
•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 布了“求贤令”。到了魏文帝曹丕 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制定 “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由朝廷 任命的中央官员任中正; 二是由中正按 德行、才能、门第分九品品评人物,将 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三年一调; 三是按品授官。
• (二)科举制产生及发展
1、科举制度的形成——隋唐
隋:系统的科举制创设于隋,以分科取
士而得名: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 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 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清 平干济(有才)二科以选拔人才;隋炀帝 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 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禅让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 禄制”和“举贤才”)
•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 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 不能随意任免。
• “举贤才” • 商汤举伊尹。
• 武丁举傅说。
• (二)春秋战国时期
•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 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 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 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 学校的学生。
•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 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 者)”、“孝廉(孝敬廉洁者)”、 “明经(通晓经义者)”。
•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 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 对策;二是射策。
•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 那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 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 被录用。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鬼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回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先秦:世卿世禄制(出身) 秦朝:军功爵制(军功) 两汉:征辟制与察举制(社会知名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与地位) 隋以后:科举制(个人学识)
二、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科举制的产生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