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游乐场,这里面有四个超酷的“小伙伴”在玩耍互动,它们就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是地球的“羽绒服”,它总是洋洋洒洒地把地球包裹起来。
有时候它会耍耍小脾气,吹来一阵狂风,那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到处疯跑,把地上的东西吹得七零八落。
大气圈和水圈可是一对欢喜冤家呢。
当大气圈中的水汽聚集得多了,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被扎破,雨水就哗啦哗啦地落下来,这时候水圈就像一个默默承受的小跟班,任由大气圈把水洒在自己身上,在地上形成河流、湖泊,就像水圈身上亮晶晶的项链和镜子。
岩石圈就像一个顽固的老头子,稳稳地坐在那里。
不过它也会被大气圈和水圈折腾得够呛。
大气圈带来的风可以像一把把小刻刀,慢慢地侵蚀岩石圈的身体;水圈的水流淌过岩石圈的时候,那架势就像一群小蚂蚁在啃食一块巨大的蛋糕,长年累月下来,岩石圈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模样,出现了峡谷、沟壑,就像脸上长满了皱纹。
生物圈就像一个魔法小精灵,在这三个圈层之间跳来跳去。
植物扎根在岩石圈里,就像抓住了大地爷爷的胡须,然后又贪婪地呼吸着大气圈送来的空气,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圈提供的水,茁壮成长。
动物们呢,就像一群四处闲逛的游客,在大气圈下跑来跑去,在水圈里游来游去,在岩石圈上爬来爬去。
大气圈要是生气了,来一场风暴,水圈就会波涛汹涌,像一群发狂的骏马奔腾。
而这时候,生物圈里的生物们就像受惊的小老鼠,赶紧找地方躲起来。
岩石圈还是那样默默承受,顶多被吹掉几块小石子,就像掉了几颗头皮屑。
水圈要是泛滥起来,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兽,淹没了很多岩石圈的领地,也会让生物圈里的很多生物流离失所。
可大气圈又会来帮忙,太阳一晒,水又慢慢蒸发回去了,就像把调皮的孩子拉回了家。
这四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闹剧,它们时而争吵,时而合作,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又变幻莫测的地球。
要是哪一天它们之间的互动突然停止了,那地球这个大游乐场可就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趣味啦。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由多层圈层组成,每一层圈层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蓝色星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大气层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它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
而地表层则包括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大气层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大气层的紫外线过滤、大气热量的传递和空气的循环等都对地表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地表层也会影响大气层,陆地和海洋的大气交换,地表层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对大气层的原始气体和二氧化碳含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海洋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循环。
首先,海洋通过水循环将淡水输送到陆地上,为陆地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水分;其次,由于海洋的循环,大量的太阳能被储存起来,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最后,海洋生态环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作用不可忽视,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保持了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地幔与地壳的相互作用地球的地幔和地壳组成了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幔和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
地幔中的熔岩在地壳中形成了火山,而板块运动则是因为地幔中的热量造成的对地壳的推动。
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总结: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未来,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4)水的溶解能力
CO2的含量。 水中的CO2浓度越大,水的溶蚀力越强;
地下CO2分压一般比地上的高,水中溶解 的CO2更多,水的溶蚀能力更强。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O2 + H2O ⇋ H2CO3 ⇋ H+ + H CO¯3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CaCO3 ↓ + CO2 ↑ + H2O
峰林
广西——翠屏
峰林
孤峰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上面的孤立山峰。相 对高度数十米以上,是地壳相对稳定,喀斯特发 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油菜田壮观景象似金色海洋)
峰丛与峰林
峰林、孤峰、岩溶平原
孤峰
峰丛、峰林与孤峰是喀斯特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 分布在不同的地段。通常: 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 峰林:位于山地的边缘 孤峰:则位于比较大的溶蚀谷地中和喀斯特平原上。
峰 丛
洼地
溶蚀谷底
泉
峰林
平原
河
孤峰
喀斯特丘陵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 陵。其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 坡度没有峰林陡,小于45度,已不具备峰 林形态。
喀斯特丘陵与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漏斗
是地面上的一种口 大底小的圆形碗碟 状或倒锥状的洼地, 由地表水的溶蚀和 冲刷并伴随塌陷作 用形成的,主要分 布在喀斯特化的高 原面上。
有机质的作用
1.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 代换能力,保持土壤养分 3. 土壤有机酸氨基酸是络合物,提高无机盐溶解
性 4. 活化微量元素 5. 两性胶体,缓冲作用 6. 胶结剂,形成成良好的结构 7. 色暗,吸热
《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相互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结构复杂而又精巧的“大机器”,由多个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协作,维持着地球的稳定与活力。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探究它独特的圈层结构以及这些圈层之间奇妙的相互作用。
地球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先来说说大气圈。
它就像地球的“外衣”,包裹着整个地球。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比如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其伤害。
同时,大气圈还通过对流和环流等方式调节着地球的热量分布,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有所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两极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驱动着大气的流动,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从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水圈则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汽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是水圈的主体。
水圈不仅为生命提供了必需的水分,还在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水的蒸发和凝结形成了水循环,将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地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进行转移。
比如,太阳照射使得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
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回到地面,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这种水循环过程不仅调节着地球的气候,还将各种物质溶解在水中,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接下来是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它是我们人类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基础。
岩石圈的运动和变化对地球的地貌、地质过程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板块运动是岩石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能的驱动下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一、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
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
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一)课堂引入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
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
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各圈层的分化及相互作用

各圈层的分化及相互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结构也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上,也体现在人们所处的各个圈层之间的分化和相互作用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各圈层的分化及相互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圈层。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往往决定了其所处的经济圈层。
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高收入群体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而低收入群体则面临更大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
这种经济圈层的分化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角度来看,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知识圈层。
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往往决定了个体所处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圈层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高学历人群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和社会认可。
而缺乏高等教育的人群则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社会认同的压力。
这种知识圈层的分化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成就,也对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来看,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圈层。
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导致了人们之间的文化圈层分化。
不同的文化圈层拥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得人们在文化交流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以轻松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圈层的信息和观点,这既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增加了文化冲突和摩擦的可能性。
从社交角度来看,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交圈层。
人们的社交圈层往往由其社会背景、兴趣爱好和交际能力等因素所决定。
社交圈层的分化导致了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不平等。
高层次社交圈层往往更容易获取社会资源和机会,而低层次社交圈层则面临着社交孤立和机会缺失的困境。
第七章 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③、地质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矿物成分、
岩石结构构造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球形风化发育过程
(a) 岩石被裂隙切割; (b)球形风化初稳定或相对下降的地区, 因长期剥蚀作用的结果,地形平坦完整,各种 风化产物易于保留原地,形成巨厚的松散堆积 物,化学风化作用可以不断进行,风化程度深。 但母岩被风化产物覆盖,限制了物理风化作用。 在构造运动上升地区,剥蚀作用强烈,地 面切割程度高,地形陡峭,风化剥蚀产物,特 别是颗粒较细的产物,在形成后容易转移它处, 风化层一般较薄,颗粒较粗,甚至基岩裸露, 给继续进行物理风化创造了条件,而化学作用 则不显著。
②、地形因素:
在相对高程很大的中低纬度山区,可以 看到不同高程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有不同类 型的风化作用。 地形陡缓的不同,风化作用也不同。陡坡 地下水位低,植被稀少,物理风化相对强烈, 产物不易保留,未风化岩石不断暴露接收风化; 缓坡平地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相对强烈,矿物 分解彻底,风化产物残留原地,母岩被覆盖, 不利于物理风化,最后形成大量粘土和残余矿 床。
温差风化的强弱主要决 定于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 度,特别是昼夜温差越大, 风化越强烈。在沙漠地区, 盛夏的昼夜温差可达50-60 度。因此,在干旱气候 区, 温差风化最强烈。
b 盐分结晶:低降水量地区,地表或
近地表岩石空隙 中含盐分较多。 白天,气温升高蒸发剧烈,地下水通 过毛细管向上迁移,使其中盐分增多,达 到过饱和状态时盐分结晶,体积膨胀,对 围岩产生压力,形成新的空隙。 夜晚,气温降低,盐分从大气中吸收水 分变成盐溶液,运移过程中将沿途所遇的 盐溶解,体积缩小,并渗透到结晶时所产 生的新裂隙中,如此反复,岩石裂隙不断
各种风化作用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它们往往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 进,是一个复杂的统一过程。 一方面,物理风化加大、加深岩石 裂隙,利于水、气体和生物的进入,为 化学风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化学风化在带进、带出 物质对岩石化学成分改变的同时,也改 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土壤形成

2.5 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气候、生物、 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或条 件)。而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 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当我们肯定了土壤是母质、气候、 生物、水文和地形等综合因素的产物时,就必须承认它们 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具有 不同年龄、不同发生历史的土壤,在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 必定属于不同类型的土壤。 土壤年龄指土壤发育的时间长短。时间因素对成土过程 的作用,不仅涉及土壤发育的年龄问题,更重要的还体现 在土壤的系统发育或土壤圈随同整个地球表层系统一起形 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2.3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因素
2.3.1 成土母质的概念
通常把与土壤形成发育有关的块状基岩称为母岩将与土 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母质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的作用下,母质表面 逐渐转变成土壤。
2.3.2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发育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被风化、侵 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施加影响的。 母质对成土过程的主要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 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 化过程。 其次,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它不 仅直接导致土体的机械组成和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而且还会造成地 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 第三,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 壤的矿物、元素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 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2.1.3 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风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 风力导致土壤表层粉粒大量流失,即土壤风蚀沙化。其次, 风力堆积作用常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如在中国温带 地区,多数成土母质是第四纪风力堆积的黄土,这些由风 成粉砂和粉粒组成的厚黄土层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 影响。 另外沙尘暴对生态环境和土壤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层相互作用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喀斯特地貌的本质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山水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自然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水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认识卡斯特地貌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喀斯特地貌是因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广泛发育着这种奇特的地貌而得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岩石的可溶性。
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石灰岩。
6、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发育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7、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的形成发育过程。
(动画: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种类型。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学可能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旅游,请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过哪些形态的喀斯特地貌?(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旅游见闻,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种类型。
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见识一下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
投影: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钟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溶蚀作用。
9、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淀积作用。
说到喀斯特地貌,我们不得不提及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同学们一定更想知道,桂林究竟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秀美的山水呢?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其成因。
(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填)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探究1: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
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图334,该图是地形图,读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探究3:桂林处于什么热量带?亚热带。
根据什么可以判断?纬度位置。
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探究4:暖湿的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其他自然要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
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探究5:桂林的气候对水文有没有影响?怎样影响?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课堂小结: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同学们的回答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桂林地区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为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多,气候温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
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实质就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喀斯特地貌,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形态和成因,那么这种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总结: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是造成我国西南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可溶性的水对岩石产生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例证。
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
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郝曙光审稿人:胡玉芹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条件。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发育条件、。
二、预习内容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特性:性、透水性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二、学习过程一、认识卡斯特地貌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钟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溶蚀作用)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淀积作用)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桂林山水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