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生态学

1.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结构.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具有边界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性.
1.3.1 群落的结构单元
1. 生长型和生活型: 生长型和生活型: A.生长型 A.生长型 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 群. 植物许多形态特征都用于区分植物 的生长型. 的生长型.
陆生植物6 陆生植物6种主要的生长型
1,乔木: 乔木: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阔叶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 树(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阔叶落叶树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铁树等). 铁树等).
理论根据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从先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 这个演替过程, 体的生活史. 体的生活史.
2,"个体论"学派认为: 个体论"学派认为 认为: 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 化的, 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 意认定的. 意认定的. 前苏联的Ramensky 美国的Gleason Ramensky, Gleason, 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的Gleason,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和法国的Lenoble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上述观点. 上述观点.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01
02
03
物质循环的途径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包 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 环等。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具有全球性。
物质循环的意义
物质循环维持了生物圈中 物质的相对稳定,保证了 生物群落的正常运转。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相互依存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能量流动推动物质循环,物 质循环为能量流动提供物质基础。
特点
生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其中,多样性体现在物种组成 、生态位分化、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复杂性体现在物种间相互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方面;动态性体现在群落演替、物种迁移等方面;稳定性体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对
稳定。
生物群落的重要性
1 2 3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种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 稳定。
主要功能
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到传递能量和物质的作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将生产 者的能量和物质传递给更高级别的消费者。
分解者Biblioteka 腐生生物以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废弃物为食的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 等。
主要功能
分解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到降解有机物质的作用,将复杂的有 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供生产者再利用。
非生物因素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保护生物群 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和稳定性。
提供生态服务
生物群落为人类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净 化空气和水、控制土壤侵蚀、提供食物和药物等 。
生物群落的分类
按生境类型分类
生态学名词解释94364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
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初中生物教材的第六章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本章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污染与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圈因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居住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
非生物圈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二、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者数量受到食物来源的限制,而猎物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
此外,水循环、氮循环等物质循环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形式。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来减少工业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提倡节约资源。
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等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
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总结起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 盖度。
3 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 各个种的分盖度相加是不是等于整个群落的总盖度? ○ 为什么不写成总盖度??
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 草原群落,以离地面2.54cm断面面积计算 – 森林群落,以离地面1.3m断面面积计算
• 重量s(腰高断面积);h(树干高);
– f(是用形来衡数量种)群形生物数量或是现树存量干多少体的指积标与。在等草原高
同植研底究的中,圆这一柱指体标特积别重之要。比.
•
体积
–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在森林植被研究
以获得木材生产量(称为材积)。
2、综合数量指标
02
不同学者主张用不同的方 法来计算优势度:多度、 体积、盖度、密度or重量?
01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 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草原群落,相对优势度等于相对盖度。
重要值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是简单、明
确。 计算公式: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2、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在 植物体的结构中不仅数量大,而且对环 境的适应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多样,在 群落结构和外貌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全非单 复叶•缘全叶叶叶子:缘::的的叶:质特一 一缘叶地征个 个平 缘:表叶 叶反整 有现柄 柄映的 锯生为上 上,齿境五只 着无、中个生生锯有光方12齿波、张~面温形叶多:、或片数水分的分等裂因,离子如的的棉叶综、 片合油 ,作菜 如用的 蚕。划叶 豆分为:
02
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 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 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 中的残遗种。
6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6.3.3 群落的垂直结构
概念
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主要决定于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的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利用环境资 源的能力; 植物成层结构的复杂程度与光的利用率有关
温带夏绿阔叶林的地上成层现象明显 寒温带针叶林的成层结构简单
植物的分层现象
热带森林的成层结构最为复杂(图6-7)
(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表示方法,尚不统一
以盖度,所占空间或重量表示 以多度,体积或所占据的空间、利用和影响环境的特性等表示; 以盖度和密度表示
重要值: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
综合优势比(SDR: summed dominance ratio)
图中虚线分隔的斜带代表雨林的林冠到地被的光照和水分条件
右上:光照强,水分充足 中间:光照和水分中等 左下:光照弱,水分不足
热带雨林中叶子的大小由林冠向下有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 古代以叶子的大小进行气候预测(表6-1,书中表6-5)
叶面积指数
单面总叶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以LAI表示; 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成正比关系(表6-2,书表6-6)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和建群种(edificator 或 constructive species)
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为优势种; 群落不同层次中均有优势种,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叫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森林群落常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频度(frequency)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 体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 / 样方总数 × 100%
通常将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级——频度为1%~20%;B级——频度为21~40%; C级——频度为41%~60%;D级——频度为61%——80%;E级——频度为81%~ 100%。 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解:
•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是在研究潮间带群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
(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3) 群落交错区
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 力地区。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地带为森林线; 还有乔木线,单株树木都不能生存的地带。
中度干扰假说 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4.1 生物因素
1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于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因此,竞争在生物群落结构
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
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6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常用的为两因素的综合优势比(SDR2),即在密度比、盖度比、 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取任意两项求其平均 值再乘以100%, 如:SDR2=(密度比+盖度比)/2×100%。
三、种间关联
❖ 在一特定的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在一起的次数比期望的 更频繁,它们就具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 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标,常用单位面积干重表示(g/m2)。 7. 体积(volume)——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dominance)—— 表示一个种在 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定义和测度指标目前尚不统一: 一些学者认为盖度和密度为优势度的度量指标。 也有的认为优势度即“盖度和多度的总和”或“重量、盖度
公式表示: d=N/S
式中:d——密度; 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
•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 个体数的百分比。
•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 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 以m2或km2为单位随机选定若干样方(sample plot),通过 对样方物种的计数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
•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 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其中优势层的优势 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 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作用 D.植物的功能
C.植物的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 相三项内容:
(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 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
(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 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
(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 变,季节越明显的地区,群落季相就越明显
evenness) 镶嵌群落(mosaic co√mmunity)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第六章 思考题– 问答题
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简要说明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有哪些?
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 意义?
分析生物群落中植物组分和动物组分垂直结构的特点,并说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具有一定的外貌:不同高度和密度,常绿、落叶等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 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 (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群落的边界特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第六章 思考题– 名词解释
群落(commu√nity)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ecotone) 优 势 种 与 建 群 种 ( dominant species and
cons√tructive species)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 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species richness and
明其形成原√ 因。
试分析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
√
不同生物物种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构成生物群 落?
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再见
A.优势种 D.亚优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
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 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 物质、养分、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 食物、温度。
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论述生物群落的貌。
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
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
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问答题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并具有相当的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 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 (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 3、空间异质性 4、岛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