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分析实验报告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分析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分析天然产物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化合物,它们通常是由植物、昆虫、动物等生物合成而成的。
这些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讨论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分析。
一、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是指在生物体内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反应通常由酶催化,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选择性。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和信号途径,还可以为合成类似化合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天然产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它们通常由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而成,具有丰富的结构和多种生物活性。
近年来,人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代谢工程技术,成功地合成了许多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以桃金娘素为例,这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其生物合成途径包括三个步骤:首先,酪氨酸经过芳香族羟化反应合成出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酰苯丙氨酸;然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通过CYP80G2催化的羟基化反应,生成3,4-二羟基苯基-2-甲基丙酮(DHP),这是产生桃金娘素的关键步骤;最后,DHP通过几步复杂的反应合成出桃金娘素。
2. 昆虫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昆虫天然产物是指由昆虫体内生物合成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用于调节生殖行为、捕食行为和保护自身等。
昆虫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可以为新型昆虫药剂和农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思路。
以昆虫性信息素为例,这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天然产物。
其生物合成途径较为简单,例如拟谷盗螟(Sitotroga cerealella)产生的性信息素雌性内酰胺,其合成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赖氨酸和酸性共轭酮反应生成酮酸,然后,酮酸酰基转移生成酮酸酰胺,最后,酮酸酰胺通过酰肽合成反应生成雌性内酰胺。
二、天然产物的分析天然产物的分析是指对天然产物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和鉴别。
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习报告

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天然产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药物研发、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们对天然产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本次实习我们对天然产物化学进行了综合训练,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我们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鉴定以及结构修饰等技能。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天然产物的提取本次实习的第一步是对天然产物进行提取。
我们选取了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作为目标化合物。
采用溶剂提取法,选用适宜的溶剂(如乙醇、水等),通过浸渍法、渗漉法等方法将小檗碱从黄连中提取出来。
在提取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控制提取条件,如温度、时间、溶剂浓度等,以提高提取效率。
2.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出的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为了得到目标化合物,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离。
我们采用了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提取物进行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以及控制色谱条件,以实现目标化合物的有效分离。
3.天然产物的鉴定分离出的目标化合物需要进行结构鉴定。
我们采用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通过与已知化合物进行对比,确认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4.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为了提高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我们对其进行了结构修饰。
采用了有机合成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
在修饰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反应条件,以实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5.天然产物的应用最后,我们对分离、鉴定和修饰后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应用研究。
通过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药理实验,评估其生物活性。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目标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保健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天然产物化学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修饰等环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如何通过结构修饰提高其生物活性。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报告重结晶法用于芦丁的分离与提纯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报告重结晶法用于芦丁的分离与提纯一、实验目的1. 学习重结晶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对天然产物芦丁的分离与提纯方法;3. 掌握旋光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芦丁是一种黄酮类二元苷,其熔点较高,易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酸乙酯,在水中呈现微酸性,分子式为C27H30O16,分子量为610.51。
重结晶法是一种通过不断加热浓缩,使母液中的溶质不断出现饱和结晶并沉淀的方法,可用于对天然产物的分离和提纯。
三、实验步骤1. 将粉末状芦丁称取0.5 g,加入25 mL 乙醇中,加热回流30 分钟,静至室温;2. 将上述溶液过滤,将滤液收集,用砂芯漏斗筛选;3. 将芦丁溶解于苯中,过滤除去杂质;4. 蒸馏掉苯,得到芦丁浓溶液;5. 将芦丁浓溶液置于沸水浴中加热,当溶液温度升至70~80 ℃时,加入适量乙醇,搅拌均匀,直至芦丁完全溶解;6. 将溶液慢慢降温,当溶液温度降至室温时,观察是否出现结晶,如未出现结晶,可以用玻璃棒激发晶核,再次慢慢降温;7. 将结晶物过滤,用冷乙醇洗涤,放干,称量结晶物重量。
四、实验结果1. 芦丁质量:0.5 g;2. 分离得到结晶物,质量为:0.36 g;3. 旋光度:-150°。
五、实验分析本实验采用重结晶法对天然产物芦丁进行了分离和提纯。
通过加热回流、浓缩、结晶等多次操作,最终得到了较为纯净的芦丁结晶物,其质量为0.36 g。
同时,由于芦丁具有旋光性,还对其旋光度进行了测定,得到的旋光度为-150°。
六、实验结论通过重结晶法,成功地将芦丁从其它杂质中分离出来,并得到较为纯净的结晶物。
同时,还对其旋光度进行了测定,为-150°。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

•
实验一 小檗碱的提取、精制、鉴定及含量测定
六、实验内容
3、小檗碱的定与性质实验 (1)取自制精制盐酸小檗碱0.05g溶于50ml热水中,加入
10%NaOH溶液2ml,混合均匀后,于水浴上加热至50℃,加 入丙酮5ml,放置,即有柠檬色丙酮小檗碱结晶析出。抽 滤,水洗后,干燥,测mp。 (2)取自制精制盐酸小檗碱少许,加稀盐酸2ml待溶解后 ,加漂白粉少许,即显樱红色。 (3)取自制精制盐酸小檗碱少许,加水1ml待溶解后,加 浓硝酸1~2滴,即产生绿色硝酸小檗碱沉淀。 (4)取自制精制盐酸小檗碱少许,加水1ml待溶解后,加 锌粉少许,再分数次加入浓硫酸数滴,每隔10min加1次, 观察其黄色是否消退。
•
实验二 碱-酸法提取芦丁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芦丁的提取与精制掌握碱-酸法提取黄
酮类化 合物的原理及操作。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黄酮甙、
甙元和糖部分的鉴定方法。 3、要获得两个化合物:芦丁、槲皮素。 4、掌握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方法及黄酮类化
合物的色谱特点。
•
实验二 碱-酸法提取芦丁
•槐花米粗粉(20g)
•加水300ml,用石灰乳调节pH值至8~9; •加热至微沸,维持pH至30分钟,趁热抽 滤
•残渣(弃去)
•滤 液
•放置,冷却至60~70℃,用浓HCl 调至pH4~5,静置1小时,抽滤
•滤液(弃去)
•沉淀(粗制芦丁)
•
•实验二 碱-酸法提取芦丁 六、实验内容 1. 提取分离
•沉淀(粗制芦丁) •重结晶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目的 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1.实验题目 2. 实验原理 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 4.1 提取与分离 4.2 性质与鉴定 5. 实验结果 5.1 收率: 5.2性质与鉴定结果 6. 思考题
天然产物化学实习报告

####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实习是在我国某知名大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天然产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并学习天然产物提取、分离、鉴定和分析等基本操作。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鉴定实验。
####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首先学习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了其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及提取方法。
随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熟悉了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实验中,我们采用溶剂提取法从植物样品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具体步骤如下:(1)将植物样品粉碎,过筛,得到粗粉;(2)将粗粉与适量溶剂(如乙醇、甲醇等)混合,室温下搅拌提取;(3)过滤,收集滤液;(4)将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得到黄酮类化合物的粗提取物。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为了得到较纯的黄酮类化合物,我们采用了柱层析法进行分离。
具体步骤如下:(1)将制备的黄酮类化合物粗提取物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2)将溶剂滴加到柱层析柱中,控制流速;(3)依次加入不同极性的溶剂,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等,实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4)收集各组分,得到不同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
4.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是否为黄酮类化合物,我们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鉴定。
具体步骤如下:(1)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紫外光谱分析,观察其最大吸收波长;(2)对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观察其特征吸收峰;(3)对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分析,确定其结构。
####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掌握了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溶剂、柱层析条件等,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溶剂的选择、柱层析条件等,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等方式,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增强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实验讲义正文

实验一番茄红素和ß-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番茄中含有红色色素番茄红素和黄色色素ß-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为维生素的100倍,同时番茄红素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现已查明:番茄红素可以防止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消化道癌的发生,并可以降低皮肤癌的发病率。
ß-胡萝卜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的前体物质并具有抗氧化活性。
本实验从新鲜番茄中提取天然色素,通过自动层析仪分离番茄红素和ß-胡萝卜素实验仪器:自动层析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紫外分光光度计1810(北京普析通用科技有限公司)实验试剂:95%乙醇,二氯甲烷;苯;氧化铝,石油醚(60-90℃)实验步骤:称取10g新鲜番茄,捣碎后置于100mL三口瓶中,加20mL95%乙醇将混合物在水浴上加热回流5min,用纱布将番茄包好,挤出其中汁液,将液体保存于锥形瓶中,固体重新置入三口瓶中加20mL二氯甲烷加热回流5min,抽滤,将滤液与前面的液体合并,将合并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饱和食盐水,静置分层,放出下层带颜色的二氯甲烷层,使其流经一个在颈部塞有松软棉花的且在棉花上铺有无水硫酸钠的漏斗,将滤液置于蒸馏装置中蒸发,蒸馏瓶中的残留物为类胡萝卜素粗品,将此粗品用1苯溶解,通过柱色谱分离番茄红素和ß-胡萝卜素。
自动层析仪的使用1.装柱:拧下层析柱两端的旋钮,注意要将垫片和垫圈保存好,将柱子在热风干燥器上吹干,将下端旋钮旋上,干法装入氧化铝至离上端约有5处,拧上上端旋塞,用木棒轻轻敲打柱体使氧化铝填充均匀,2.打开恒流泵,以较大的速度向柱内注入石油醚,当层析柱下端有稳定的液体流出时,关闭恒流泵,拧开层析柱上端旋塞,注入0.2-0.5色素,迅速拧上旋塞,开动恒流泵和自动部分收集器,设定好工作参数,收集样品,待红色ß-胡萝卜素全部洗脱后,可用乙醇作洗脱剂洗脱黄色的番茄红素。
3.将带有红色和黄色的试管在水浴上蒸发至干,得到番茄红素和ß-胡萝卜素纯品。
天然产物化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天然产物化学实习,使我对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大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三、实习内容1. 天然产物化学基本原理学习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生物活性评价等内容。
了解了天然产物的来源、结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提取、分离、鉴定等实验技术。
2. 天然产物提取实验(1)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采集植物样品,并对其进行干燥、粉碎等预处理。
(2)溶剂提取:我们学习了不同溶剂对植物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不同溶剂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
(3)提取液浓缩与干燥:我们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干燥,得到天然产物提取物。
3. 天然产物分离实验(1)色谱分离:我们学习了薄层色谱、柱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并进行了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色谱分离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重结晶:我们学习了重结晶技术,对提取物进行纯化,得到较高纯度的天然产物。
4. 天然产物鉴定实验(1)光谱分析:我们学习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光谱分析技术,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鉴定。
(2)色谱-质谱联用:我们学习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含量分析。
5.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评价实验我们学习了不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如细胞毒性实验、抗菌实验、抗肿瘤实验等,对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深化了对天然产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天然产物的实验报告

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天然产物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天然产物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一、实验背景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传统的提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溶剂残留、低提取效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超临界流体技术被引入天然产物的提取过程中。
本实验旨在使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天然产物,并评估其效果。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材料:1. 天然产物(xxx)2. 超临界流体(例如二氧化碳)设备:1. 超临界流体提取装置2. 高压容器3. 离心机4. 干燥器5. 分析仪器(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检查并确保实验设备的清洁与完好。
b) 准备所需的天然产物,并将其准确称量。
2. 超临界流体提取a) 将高压容器装满超临界流体,并加热至设定的温度和压力。
b) 将天然产物添加到高压容器中,并将其密封。
c) 进行适当的时间和温度处理,以保证充分的提取过程。
d) 放松压力,使超临界流体迅速脱附,收集提取液。
3. 后处理a) 将提取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溶液和沉淀。
b) 将溶液放入干燥器中,去除溶剂。
c) 根据需求,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对提取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天然产物,我们获得了一定量的提取物。
根据分析仪器的结果,该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超临界流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提取:超临界流体具有较高的扩散性和溶解性,提取效率高于传统方法。
2. 温和条件:超临界流体提取过程中无需使用高温或有毒溶剂,有利于保护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
3. 环境友好:与有机溶剂相比,超临界流体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然而,超临界流体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设备成本较高,操作条件需要精确控制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超临界流体提取工艺,以提高提取效率和经济性。
五、结论本实验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成功提取了天然产物,并初步评估了其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检测实验报告姓名:李雪怡学号:2012332870009年级班级:12生物制药(1)班实验一:茶叶中茶多酚的粗提取与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熟悉茶多酚的元素组成、结构构成、理化性质。
2、掌握溶剂萃取法粗提取茶多酚的原理与操作。
3、掌握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4、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和应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目前国内外茶多酚粗品的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波浸提方法、微波浸提法等等。
在这些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中,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针对性和使用范围,使用时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
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及实验要求,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法对干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粗提取,即利用茶多酚易溶于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的原理进行液-液萃取。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有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和酒石酸铁比色法,由于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操作比较复杂,且靠肉眼观察颜色判断终点,如果样品溶液颜色较深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
本实验将应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酒石酸铁能与茶多酚生成紫褐色络合物,络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
因此可以用比色方法测定。
该法可避免高锰酸钾滴定法所产生的人为视觉误差。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干燥箱、电子天平、pH计、真空泵、纱布、漏斗、旋转蒸发仪、250ml 容量瓶、50ml 容量瓶、分液漏斗实验材料:干茶叶(市售散装茶即可)实验试剂:硫酸亚铁(FeSO4·7H2O) ,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 ,乙酸乙酯。
四、实验操作1、溶液的配制酒石酸亚铁溶液制备:称取0.25 g (准确至0.0001)硫酸亚铁,1.25 g 酒石酸钾钠(准确至0.0001),用水溶解并定容至250 ml (低温保存,有效期10天)。
2、干茶叶的预处理将干茶叶洗净、晾干,烘干,最后粉碎。
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
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用剪刀代替粉碎机将干茶叶剪碎,并且用研钵研细,干茶叶量为50. 00g 。
3、茶多酚的粗提取与定性检测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30. 00g ,加入250mL 90℃接近沸水中搅拌浸提、过滤,先后用 250mL 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
合并两次有机相。
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溶剂得黄色粉末状茶多酚。
从外观上看,为黄色粉末状。
物理性能为,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图 1 高浓度茶多酚样品(98%)4、茶多酚溶液的配置与含量的测定称取步骤3中提取的茶多酚粉末0.2500g ,加水溶解定容至 250mL ,混匀 ,即为每毫升含 1mg 步骤3中提取的茶多酚粉末的溶液。
分别取茶多酚溶液1. 0mL 、2. 0mL 、3. 0mL 、4. 0mL 于 4个 50mL 容量瓶中,各加水至10mL ,再加酒石酸亚铁溶液 10mL ,加入 pH 为 7. 5的磷酸缓冲液至刻度,混匀后用1cm 比色皿,以空白试剂作参比,于波长 540nm 处测定吸光度 A ,计算实验数据,并绘制实验数据表格。
ω—茶多酚的含量(%),A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T —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V —测定用样品溶液的量(mL),m —样品质量(g)3.913—用1cm 比色杯,当吸光度为1.0时,试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3.913(mg/mL)表 1 实验数据汇总实验次数A T (mL) V (mL) m (g) ω(%) ω(mg/g) 1 0.104 250 1 0.2500 40.70 26.61 2 0.223 250 2 0.2500 43.63 38.54 30.36225030.250047.2247.223.913100%1000A T V mω⨯=⨯⨯⨯4 0.463 250 4 0.2500 45.29 45.295、实验结果检验——绘制茶多酚标准曲线根据步骤4中所得的实验数据,绘制茶多酚标准曲线,斜率R处于0.95-1.05之间方可达到实验要求。
表2 绘制标准曲线所需数据V(mL) 1.0 2.0 3.0 4.0A 0.104 0.223 0.363 0.463ω(mg/g) 40.70 43.63 47.22 45.29图 2 茶多酚标准曲线(例)试验中,第四组偏差较大舍去。
得到R2介于0.95~1.05,符合要求。
五、注意事项1、磷酸盐缓冲液在常温下容易生长霉菌,放冰箱中保存或临用时现配。
2、茶多酚溶液应保持澄清,若溶解后溶液浑浊应先过滤。
3、实验前需仔细阅读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书及注意事项。
4、若茶多酚标准曲线斜率R不介于0.95-1.05之间,则实验数据无效。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测定方法主要为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利用比色法进行测定,可以有效地避免由视觉产生的误差,加以检验后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但经实验证明,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的茶多酚含量明显偏高。
下表为杭州茶叶研究院用两种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实验结果。
表 3 两种测定方法实验结果的比较茶多酚含量(%)名称干物率Folin试剂比色法酒石酸亚铁比色法龙井95.2 18.9 33.3碧螺春92.9 20.6 26.9特级滇红90.2 12.4 16.8冻顶乌龙96.9 14.4 19.8铁观音95.6 14.1 21.0普洱熟饼90.3 6.1 8.8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得的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含量,是亚铁离子与多酚类物质络合形成蓝紫色物质,在540nm处有最大吸收。
而Folin 比色法测得的结果是茶叶中酚羟基被高价钨氧化后形成蓝色物质在765nm处有最大吸收。
第二,酒石酸亚铁比色法在提取时采用沸水提取,而Folin比色法采用70%甲醇提取。
第三,酒石酸亚铁比色法采用经验系数测算茶多酚的含量,而Folin比色法通过标准曲线换算茶多酚的含量。
因此,可以得出Folin比色法在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实验中测算更为准确。
实验分析1.不能用每次取等量的V(mL)所得结果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茶多酚的含量,每次取等量V会有偶然性和不可控的操作失误对实验的结果影响较大。
相对而言等量递加做出线性曲线的话结果的误差要小一些。
2.酒石酸亚铁相比于其它亚铁离子化合物而言,具有快速,简便,重现性好,但结果往往偏高,真实性较低。
酒石酸亚铁络合物相对较稳定,也不易被氧化,酒石酸的酸性比较小,比醋酸小,所以废液处理起来比较方便。
3.茶叶研磨要充分,可以提高茶多酚的溶出速度。
4.分液漏斗装置需检验气密性后才可使用,若气密性不好,可以涂黄凡士林。
5.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时候,要进行放气操作,放气不能对着人也不能对着火源。
6.加入酒石酸亚铁溶液后,容量瓶中溶液变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发生了络合反应,形成络合物显色。
实验二: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的药理和保健作用。
2、掌握茶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3、掌握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应用: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芦丁是黄酮类化合物之一,且对于紫外光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极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实验首先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芦丁溶液在波长510nm处具有最大吸收的特点,测定标准芦丁溶液的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
用无水乙醇提取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得到茶叶提取液。
取一定量的茶叶提取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测定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
绝大多数的植物中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掌握对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方法,有利于对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测定和纯化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常用方法:1)大孔树脂吸附法因为茶叶黄酮具有糖苷链和多酚结构,有一定的亲水性和极性,利于弱极性和极性树脂对其吸附。
而非极性树脂吸附黄酮的量偏小。
2)微波提取法微波具有试剂用量少、加热均匀、提取批量大、选择性好等优点。
以微波辐射的方式可加快反应速度。
在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来提取生物有效成分。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超声波提取具有节时、节能、节料、提取率高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真空泵,布氏漏斗,250ml容量瓶,试管。
材料:茶叶粉末。
试剂:无水乙醇,芦丁标准品,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铝试剂(以上均为分析纯)。
四、实验操作1)绘制标准曲线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Al(NO3)3—NaNO2分光光度方法,黄酮与铝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钠形成黄酮的铝络合物,生成稳定的黄色。
黄色的深浅与黄酮含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与芦丁标准品作对照,于510 nm 波长处比色定量测定。
本实验中茶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标准品为芦丁。
准确称取于115℃烘干至恒重的芦丁25 mg,用70%的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其浓度为100 μg/mL。
用70%乙醇将芦丁溶液稀释成10种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mL)的溶液5 ml。
分别量取不同浓度的芦丁溶液1mL,同时加人70%乙醇1 mL、5%NaNO2溶液0.3 mL,混匀后静置6 min,加入10%Al(NO3)3溶液0.3 mL,混匀,静置6 min,再加入4%NaOH溶液2 mL,混匀,静置20 min,于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
测得线性回归方程。
2)提取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称取1g茶叶粉末于烧杯中,加入20mL70%乙醇,用保鲜膜封口,置于80℃恒温水浴锅内1h,抽滤后得滤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