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礼仪的特征、作用和原则

合集下载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中职版礼仪规范教程 PPT课件第一章 礼仪概述

二、礼仪的原则
(四)遵守的原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规范和准则。
(五)自律的原则
自律就是自觉按照礼仪准则规范 自己的言行举止。
(六)适度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讲究礼仪,但也应 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掌握 好适度的原则。
第三节
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开宗明义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更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坚定 自己的信念,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 目标
了解礼仪的作用及意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是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 为人们行为习惯的。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学习礼仪、传承礼仪,成为礼 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有助于人们改善生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 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 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 精神风貌。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际交往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虽然是讲交际的重要性,但一个人只要同其 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
Th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 感到深不可测,以为是无形的力量(神)在主宰一切,因而对它充满敬畏和恐惧,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 祈求神的保佑、降福、避灾,人们开始了对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古代称为“礼”。也就是说,礼 起源于远古人们的祭祀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的 高低又体现于细节之中。反映教养的礼仪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礼仪概述+教案

礼仪概述+教案

礼仪概述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礼仪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遵守礼仪规范的现象,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翻越围栏等等。

现在,我们逐步与世界接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已经把讲究礼仪看做是自己走向社会的名片,是广交朋友的法宝,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因此,学好礼仪至关重要。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关于礼仪的起源的讨论,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但至今并无定论。

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祭祖说——认为礼仪源于祭祖。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

风俗说——认为礼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系统的礼。

父权制说——认为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需求说——认为礼仪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2.形成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礼”的论述。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看作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更是每个人必须修养的环节。

他在《论语》中提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荀子在《修身》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我国最早的礼仪学著作《礼记》中也提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元代政治家、教育家许衡更是提出“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

”古人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礼”的形成阶段。

3.发展现代礼仪,可以看作是“礼”的变革发展阶段。

一是,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

有很多的繁文缛节已经开始简化。

比如吃饭,古人宴饮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现在这些礼仪都简化了。

二是,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很多规范严格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操作。

比如西装纽扣,如果是一颗则要扣上,如果是两颗,则扣上面那一颗,如果是三颗,则扣中间那一颗,上下两颗可以不扣。

文明礼仪知识大全

文明礼仪知识大全

文明礼仪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大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文明有礼是当代小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素质的体现。

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小学生。

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大全。

文明礼仪知识篇1(一)仪表1.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在他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宜过大。

2.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

(二)言谈1.礼貌:态度诚恳、亲切;尊重他人。

2.用语: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稳重。

(三)仪态举止1.谈话姿势:交谈时,互相正视、倾听,不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2.站姿:站立式,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3.坐姿:上身保持端正。

女性应双膝并拢;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

起座端庄稳重。

4.走姿:轻而稳,挺胸抬头,肩部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四)见面礼仪1.握手礼:与他人握手,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保持站姿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鞠躬礼: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眼睛正视对方,以表示尊重的诚意。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可采用招手、欠身、脱帽等致意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文明礼仪知识篇21.待客礼仪(1)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

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

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

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同小孩一同玩,或给他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听音乐、看电视。

(4)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他看后再接着吃饭。

(5)接待老师应象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6)送客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2.做客礼仪(1)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礼仪的特征及基本原则(简述礼仪的特点和原则)

礼仪的特征及基本原则(简述礼仪的特点和原则)

礼仪的特征及基本原则(简述礼仪的特点和原则)一、特点1、普遍认同性所谓认同,是全社会的既定惯例,是全社会认可并普遍遵守的规范。

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礼仪的普遍认同,说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才能在全社会使用。

2、规范性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

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

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3、广泛性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

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4、沿习性所谓礼仪的习惯性特征,是指礼仪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习俗和传统的变迁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二、原则1、尊重的原则尊重包含自尊和尊敬他人,是礼仪的感情基础。

讲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处理:“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2、平等适度的原则在交往中,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不要目中无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职业、地位、权势来欺压人,而是处处平等、谦虚待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3、自律自信原则自律就是自律,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自信在社交场合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在交往中能做到谦虚大方,遇到强者不羞愧,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伸出援手。

4、宽容的原则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

懂得包容,就是豁达,坦荡,不计较,不追求。

它体现为一种胸怀,一种宽容意识和自控能力。

5、讲信用原则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廷迟到。

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

第一章 礼仪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原则和作用

第一章 礼仪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原则和作用

第一章礼仪的历史沿革、概念、特点、原则和作用一、礼仪的历史沿革1、中华礼仪的渊源《左传》中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

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

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

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成为维持国家社会正常运转的制度。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礼仪

礼仪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礼仪的原则和功能
• (六) 平等原则 • 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 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应该一视
同仁, 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不可厚此薄彼, 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 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 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 区别对待, 给予不同待遇 。但允许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 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 (七) 从俗原则 •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人际交往中, 实际上存在着 “五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 的局面。对这一客观现象要有正确的 认识, 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轻易地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 法。必要之时, 必须坚持入乡随俗, 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保持一致, 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否定他人。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 在表现, 礼仪即教养。
•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一 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 好的习惯做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礼仪的含义
•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要遵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 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礼仪的原则和功能
• (八) 适度原则 • 过分表达对他人的尊敬, 会令人感到不舒服, 同时也降低了自己在
他人心中的地位。要把握好分寸, 根据交往的场合、事件、人物、 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礼仪表达, 做到与人交往大方得体、恰到好 处。不能认为无论在哪里, 都是“礼多人不怪”, 应该牢记过犹不 及的道理。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 为了保证取得成效, 必须注意技 巧及其规范, 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当然, 运用礼 仪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只能勤学多练、积极实践。

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作用

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作用

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作用
一、礼仪的特点
1、一贯性。

礼仪具有一贯性,是法则性的,不能随意篡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仪式,这些仪式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2、传统性。

礼仪古老而雷同,动物和植物中也有礼仪,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这种仪式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3、精致性。

礼仪非常精致,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每一个细节都掩映着仪式行为的精致感,好像仪式行为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4、象征性。

礼仪表现出来的非常抽象,并且经常使用礼仪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底线,并表现出心灵的感受。

二、礼仪的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

礼仪对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的关系更加融洽,减少沟通的障碍,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2、增强文明。

礼仪的出现让社会变得更有文化,使人们更加宽容,并充满着温馨的文明气息。

3、普及知识。

通过仪式行为,人们可以向其他人传播文化知识、
历史知识和其他知识,从而更好地传播文明知识。

4、促进发展。

具有礼仪行为的人,会获得别人的支持,投资者、
朋友甚至客户都会看好他们,从而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从
而更好地促进发展。

礼仪 第一章 第二节 礼仪的特征、原则和作用 宋瑜

礼仪 第一章 第二节 礼仪的特征、原则和作用 宋瑜
图例:P6页—尼克松访华
引导学生了解并注重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交往,需要不同的礼仪形式。
小结: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尊重他人、遵守平等原则,掌握好适度的尺寸,通过自律逐渐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二、课堂活动:小组礼仪知识竞答
1、礼仪的特征有哪些?
2、礼仪有哪些作用?
3、礼仪的原则有哪些?
通过小组竞答令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小组的合作精神。教师注重学生回答的方向,注重引导、鼓励,不必一律。
2、明确礼的重要意义,能够用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导入
备注
1、回顾复习:什么叫做礼仪?
2、思考:你知道回、满、蒙、藏等少数名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吗?
回族在饮食上的习俗:禁食猪、狗、驴、骡、猫及一切凶禽猛兽,自死的畜生。
藏族的礼仪习俗: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最有特色的是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
课题
第一章追根溯源,走进礼仪殿堂
第二节礼仪的特征、作用、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礼仪的特征、作用、原则。
2、理解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具有的现代价值。
情感目标
明确礼的重要意义,能够用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
掌握礼仪的特征、作用、原则。
难点
1、理解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具有的现代价值。
注重学生作业格式要求。
课后小结
2、平等原则举例:校园中举例:周总理访问缅甸
3、适度原则要求:交往中应掌握分寸,既彬彬有礼,又不卑
不亢;既亲切和蔼,又不轻浮阿谀,虚情假意。
4、自律原则自身信念、内在力量的维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礼仪的功能与作用
1礼仪的功能
2礼仪的作用
礼仪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礼仪的渊源
人类最初的“礼仪”,主要是对自然物,表示了对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界的敬畏和祈求。
二我国礼仪发展的几个阶段
1礼仪初起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炎黄时期尧舜时期
2礼仪形式阶段
在西周,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这就是“周礼”
3礼仪变革阶段
4封建礼仪的形式,强化和衰落阶段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5现代礼仪阶段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1礼仪的特征
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
2礼仪的原则
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适度。
礼仪的培养与提高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培养的目的
1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
2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国古代礼仪的渊源
二我国礼仪发展的几个阶段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1礼仪的特征
2礼仪的原则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
(2分钟)
复习旧识
(8分钟)
讲授新课
(55分钟)
课堂结
(10分钟)
布置作业
(5分钟)
课前考勤,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一礼仪的内涵
1礼仪的概念
2礼仪的分类
3礼貌,礼节,礼仪的关系
四学习礼仪的意义
A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的价值。
B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C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礼仪的历史与发展
1中国古代礼仪的渊源2我国礼仪发展的几个阶段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1礼仪的特征2礼仪的原则
1.礼仪有哪些特点?
2.礼仪有哪些原则?
3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学习礼仪的方法
1推动礼仪学习的三种力量
A个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
B教育的推动力教育使人知书达礼
C环境的影响力人是社会的产物,不能离群索居
三训练礼仪的修养的途径
强调以下几点:A主观能动性B加强学习C坚持实践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理论授课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
班 级
课题: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礼仪的发展历史,礼仪的特征和原则,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礼仪的特征和原则,难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礼仪的历史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