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论文_黄梅戏鉴赏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州,因此得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而闻名。
在戏曲艺术中,黄梅戏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音乐唱腔独特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以“梅花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梅花三弦是一种高亢而清脆的弹拨乐器。
黄梅戏的唱腔多以湖北方言演唱,尤其以黄梅音为主要声腔。
黄梅音高亢悦耳,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演员在演唱时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使得唱腔更为丰富多变。
在表演中,演员会根据角色所需的心情变化,灵活运用音乐唱腔技巧,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使得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独具特色,富有表现力,极具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二、表演风格优美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优美、柔媚、婉转著称,它是中国戏曲中优美柔和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黄梅戏注重细腻唯美的表现,它的表演手法细腻、婉转、圆润,充满了温婉动人的魅力。
在角色刻画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表现女性的温柔、娇柔之美。
而在男性角色的表演上也善于表现男性的刚毅、豪迈之美。
这种温柔与激情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也使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三、表演技巧丰富多样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又有华彩绚丽的舞蹈表演。
在表演中,演员们还会融入武术技巧,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在舞蹈表演中,黄梅戏以舞蹈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优美的舞姿,表现角色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
而在打武戏中,演员们通过华丽的武术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力,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情感表演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使得角色更加真实生动。
演员们会通过练就的表演技巧,真实地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情感冲突,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感人。
四、故事情节丰富多彩黄梅戏在戏曲剧种中,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
浅谈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

浅谈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一些经典唱段久兴不衰,广为传唱。
本文通过对黄梅戏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剖析,明晰了其唱腔、语言特点、音乐风格、美学特点,进而解析了其地域文化属性;探讨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传承和创新的意义;总结了《夫妻双双把家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型经验。
标签:夫妻双双把家还;风格;地域文化;活态传承黄梅戏于18 世纪末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农村,从最初萌芽时的“乡间小调”到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列,只历时一百年多年,因而被称为“黄梅现象”。
今日所说的“黄梅戏”是指以安庆怀宁为中心的黄梅戏,被称为“怀腔”。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剧目《天仙配》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时白林作曲,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原唱是严凤英和王少舫,之后又被韩再芬、熊成龙等戏曲名家演唱过。
该唱段是黄梅戏戏曲唱腔专业创作的范例,因内容贴近生活,旋律的优美,成为老少皆宜的戏曲唱段。
一、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一)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腔和语言特点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那家还》,唱腔清秀、优美、典雅,结构严谨有序,具有黄梅戏唱腔的“依字行腔”的特点,展现了黄梅戏的“音韵美”,唱词的语调与音乐的旋律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
安庆人日常讲话就像在唱黄梅戏,而《夫妻双双把家还》中就有几句既像在唱又像在念白的乐句,如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旋律起伏较小,近似在用安庆人的语调在念唱,由女生来唱,唱腔甜美,有点像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
(二)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音乐风格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调优美且简单、易学,唱段开始采用的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女生唱的,只在这两句的第二小节做了一下“加经过音”旋律装饰处理,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加花处理,不仅保证了旋律的统一性,还保证了其鲜活生动性。
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

| Xi Ju Yu Ying Shi •戏剧与影视■■浅析黄梅戏中花腔小戏与其演唱特点杨昀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花腔小戏作为黄梅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花腔音乐特色贯穿于唱段的每个地方,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花腔还是一门拥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基调的艺术。
本文针对黄梅戏中的花腔小戏进行研究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花腔小戏唱腔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_、花腔小戏的概述黄梅戏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曲牌体戏曲题材,起源 于民歌和民间歌舞,它包括两大声腔体系一平词体 系(或称为正本大戏)和花腔小戏(此“花腔”是黄梅戏 音乐中的一种腔体,与美声唱法中“花腔女高音”中的 “花腔”截然不同),这两大体系共同组成了黄梅戏的艺 术特性和艺术内在。
黄梅戏中,花腔和小戏宛如亲兄弟一般密不可分,花腔小戏既指那些有着专有曲调的生活小戏,又指那 些有着插曲性的曲调大戏和串戏,观众耳熟能详的《对 花调》《天仙配》等,都属于花腔小戏。
顾名思义,花腔小 戏所使用的腔体大多为花腔,这种唱腔体系是由传统 的花鼓戏、民歌小调或者民间歌舞演变糅合而来,具有 浓厚的民歌风味,多为简单的上下句,中间有大量的衬 词出现,经常重复最后一句。
它由“两小戏”和“三小戏”构成。
其中“两小戏”包括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三小 戏”是在两小戏的基础上加上小生这个角色。
,概括并引申出了花腔小戏的艺术特征以及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153-04二、花腔小戏的特点(一)花腔小戏的唱腔前文提到,花腔小戏的唱腔多为花腔,而花腔又分 为“专用曲调”和“主调彩腔”,这两种唱腔都采用自然 声演唱。
花腔小戏具有突出的民间特点,例如丰富流畅 的曲调、五声调式、较小的音域、以级进结合小跳的旋 律等,以上特点再加上黄梅戏在长期流传中吸收的浓 郁乡村生活气息,旋律发展偏向口语化,经过艺术实践 来完善自身,形成了花腔小戏独特的唱腔特点。
浅析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的音乐特征

浅析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的音乐特征作者:刘娜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摘要】通过介绍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的创作背景及主人公简介,进一步分析了它语言语汇自然鲜活,旋律优美流畅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它准确咬字吐字、融情于唱、寓情于舞,对它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创作背景;语言特点;伴奏的手法技巧黄梅戏里的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作曲家王文志为重新编排《女蛇传》编创的一首插曲《谁料皇榜中状元》,在当时取名为《花好月圆》,后来作曲家方集富为了给舞台剧《女驸马》进行谱曲,将这首曲自进行了修改和整理之后,把名字改成了《为救李郎》,1959年的时候,人们把它拍成了电影《女驸马》,后来又次改名,才有了今天的《谁料皇榜中状元》。
对于黄梅戏里的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段唱腔而言,它属于黄梅戏里的花腔小调。
黄梅戏里的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是黄梅戏里的比较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剧作,它是安庆市剧作家王兆乾创作出来的,在1958年的时候第一次进行了首演,之后这部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1959年的時候,它由著名的艺术家严凤英主演《女驸马》之后,又再一次的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
它的旋律很优美,清新而又特别活泼,受到很多戏曲爱好者喜爱和支持。
1978年的时候,黄梅戏剧团的改编本,又进一步的做了一些修改,从而使在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里这部作品更加的完美化。
一、自然鲜活的语言、语汇特征语言的选择是戏剧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黄梅戏也不例外,黄梅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那就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地方性口语和谚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其实大部分是安徽安庆的官话。
这样以来,使得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即地方性特征。
在黄梅戏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古诗词。
一开始以合唱的形式呈现出了古诗词作品,从而向人们表达了该剧主人公冯素珍正在思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和情郎李兆廷。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探析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使用“黄梅调”进行演唱。
黄梅戏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以下是黄梅戏受欢迎的原因的探析:1. 文化传承: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采用了古老的演艺方式和表演手法,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优秀艺术特点。
观看黄梅戏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还能感受到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2. 情感表达:黄梅戏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演员通过歌唱和舞蹈来演绎剧中角色的情感,将观众带入角色的世界中。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柔美的舞蹈形式,能够让观众情绪起伏,共鸣感情,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3. 故事情节:黄梅戏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故事情节精彩纷呈。
这些剧本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戏剧人物的奋斗和矛盾展开,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黄梅戏的剧情富有悬念和变化,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对剧情的发展保持浓厚的兴趣。
4. 角色扮演:黄梅戏中,角色扮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将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
观众能够从演员身上看到角色的个性、情感和命运,与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黄梅戏的角色扮演不仅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唱功、舞技和表演技巧,还需要充分理解并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做到角色与观众的情感沟通。
5. 与观众的互动:黄梅戏非常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回应、鼓掌、喝彩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使演出气氛更加热烈。
黄梅戏演出的现场氛围也非常热闹,观众可以和其他观众一起欣赏戏曲、讨论剧情,增加了观赏戏曲的乐趣。
黄梅戏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入人心的角色扮演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能够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并带给观众艺术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黄梅戏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黄梅戏学期论文

谈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冲击,使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戏曲如何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走出固有的模式,打破传统的窠臼,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就黄梅戏艺术而言,这一时期是躁动和探索的时期。
本文从黄梅戏曲的发展现状入手谈及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文章提出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代结合、与时俱进的原则。
[关键词]黄梅戏曲现状传承与发展1.黄梅戏曲的发展历史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
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2. 黄梅戏曲发展的现状黄梅戏繁荣于近现代,综合戏曲多剧种的元素,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唱腔的甜美通俗和叙事较快是黄梅戏相比于其它剧种的几大特色,且群众参与性强、娱乐性强,但随着人类迈入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影视艺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曾经辉煌的戏曲日渐势微,纷纷沦落为边缘文化,目前黄梅戏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等危机,各地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因此得名黄梅戏。
黄梅戏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探讨。
黄梅戏的音乐艺术特点鲜明。
黄梅戏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音调风格而闻名。
其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合唱、独唱、对唱、重唱等多种形式。
在节奏方面,黄梅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活力,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黄梅戏还运用了丰富的乐器伴奏,如锣、鼓、板、弦等,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黄梅戏的唱腔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黄梅戏的唱腔较为平稳,并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
黄梅戏中的唱腔分为多个板块,如封面、引子、托板、腔尾等,每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唱腔特点。
黄梅戏唱腔注重情感的流露和形象的刻画,通过音乐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并抒发情感。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化。
黄梅戏不仅有歌唱和音乐伴奏,还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和表演形式。
舞剧、杂技等元素在黄梅戏中得到广泛运用,丰富了表演的形式和内容。
黄梅戏舞蹈动作流畅优雅,表现力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通过色彩和造型的选择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黄梅戏的情感表达独特。
黄梅戏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民间情感而备受称赞。
黄梅戏常常以家庭为题材,描绘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关系,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反思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世俗生活的百态。
黄梅戏情感真挚、细腻,能够触动人心。
黄梅戏表演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特点鲜明、唱腔艺术特点独具一格、表演形式多样化和情感表达独特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黄梅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瑰宝之一,也让黄梅戏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引言黄梅戏,又称湖北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著名的地方剧种。
它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起源于明朝末年的湖北黄梅县,最初是由民间戏曲发展而来。
传说当时黄梅县的戏剧演员被明朝的官府压迫,为了保护自己的戏曲表演传统,便在山野间自学自演。
这些演员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出风格和表演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被广泛传播,并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和认可。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明清时期,黄梅戏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戏曲演员和作家积极创新,剧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
然而,在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传统戏曲受到了挑战,黄梅戏也陷入了低谷。
直到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和发展民间戏曲,黄梅戏才得到了重振。
二、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表演形式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包括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中,唱腔是黄梅戏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独特,音调柔美,旋律流畅,充满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此外,黄梅戏还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身段、动作和嗓音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
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亢激昂的情节:黄梅戏常常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背景,其情节深刻、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绚丽多彩的服装和化妆:黄梅戏的演员服装华丽,色彩鲜艳,化妆精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3.独特的表演风格:黄梅戏的表演风格独特,演员们通过声乐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4.独特的音乐伴奏:黄梅戏的音乐伴奏多样,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等,能够有效地配合演员的表演。
三、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人浅谈黄梅戏
这学期上了戏剧鉴赏课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这个契机谈下家乡的黄梅戏,对于黄梅戏到底是起源哪里的这个话题,早已经争论了很久,湖北和安徽的戏曲爱好者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作为严凤英的同乡人,我是从小对黄梅戏也有自己的一番情缘。
人们只要提到黄梅戏,就会不自觉的哼唱起《天仙配》,一代宗师严凤英就是七仙女的演唱者。
在查阅严凤英的资料时,得知严凤英只是她的艺名。
大师曾四易其名,每一个名字的启用,都体现了她苦难的童年和坎坷不平的从艺生涯。
严凤英的父亲大名叫严德厚,小名叫严思明,母亲丁小妹。
她1930年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庆市韦家巷联升客栈家中。
原籍在安徽省桐城县罗家岭严陈庄。
按严族派系,她为鸿字派,出生时开饭店的祖父严启纯(时60岁)给她取名严鸿六。
1942年,她偷偷地从罗家岭白铁匠严云高学戏。
为了逃避祠堂族长的迫害,学了一段时间的戏,就没有回家,开始浪迹江湖,寻师访友,下海搭班。
先后向陈积善、张守宽、丁永泉、严松柏、郑绍周等名师“挂刀”(即拜师),跟随他们学戏、唱戏。
1944年随陈积善戏班,在桐城县横岗集,反串黄梅戏传统折子戏《西楼会》中的洪连保。
班上同仁认为,用小鸿六名字挂牌太俗气,“不正视听”,陈积善给她改名筱鸿绿,用此名挂牌唱了一年多。
今仍为千古咏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
中国戏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炎黄子孙的美学追求。
经过历代多个时期编演,通过舞台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
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把它发掘整理、汇集成书、留传后世、古为今用,是历代剧作家和民间艺人,以及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传统剧目经过历代黄梅戏艺人和剧作者的共同努力,积累十分丰富,鄂、赣、皖黄梅戏、采茶戏艺人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亦称七十二小帷)。
它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浓厚,是中华民族戏曲遗产中的一份重要财富。
但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黄梅戏音乐是否需要“换形”的问题上,不少创编人员,尤其是处于创作第一线的作曲家,革新的态度是坚决的。
时白林老先生就一贯倡导改革,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是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黄梅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来自广大戏迷观众的信息反馈。
将黄梅戏音乐风格解释为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所谓外部构造,是指一些由听觉把握的音乐语言要素,诸如音阶、调式、调性、音列组合、旋律、节拍、节奏、和声、配器手法、板腔、方言与音节的结合、演唱字调与方法等。
这些音乐要素所形成的外部风格,是黄梅戏音乐的“变量”。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剧目、不同作曲家、不同演唱者等都会引起某些风格的变异。
所谓内部涵义,是指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导致的音乐品格上的选择与定位。
它隐藏在艺术的深层,但却强烈地左右着人们的听觉取向,我们把它视作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常数”,看作风格保持与戏韵展开的核心。
探讨黄梅戏音乐风格,是为了发展黄梅戏。
一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做好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继承、探索与整理,并且继续运用这些宝贵的音乐素材,
经典的唱腔乐汇,为新时代观众创作出他们喜爱的作品。
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对经典剧目新包装,对新剧目赋予新形式。
尤其要注重创编新一代观众喜爱的新风格作品,以容纳多元、多样、多彩的宽阔胸怀,使黄梅戏真正成为一个活力永驻、大放异彩的剧种。
德国音乐家瓦格纳曾经说过:“每一种风格,不管它在今天看起来多么古老,也曾经是从摩登过来的。
”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今天看起来多么摩登的风格,总有一天要变成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