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这部影片,在各大论坛上都认为是人生必看影片,也有的说是男人必看十部影片,不看这部影片,可能就不能称之为男人。

这话还真有点强迫,逼迫我去看男人的电影。

影片客观来讲,是一部大片,首先为演员的演技点赞,一个个都是大牌,都是影帝。

这个不必多说了,除了佩服,无话可说。

关于电影,有以下的感受。

一、电影应该是很励志的。

主人公,由于误判入狱。

在监狱那样的环境里,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并没有随波逐流,与大家一同沉沦在人性的黑暗中。

他的内心中,始终存丰着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这个希望,随着日子的一天过去,而变得更加的明晰。

希望如同一个太阳,一直闪耀在主人公的内心,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这也是打动人,感动人的地方,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太容易随波逐流,灵活应变了,慢慢就迷失了自己,看了这部影片,有一种对人生的重新审视,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生意义。

二、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部分,在我个人看来有这样一点。

老布,在监狱呆了大半生,有一天从监狱出去,而不能适应社会,最终自杀。

片中称,这是体制化。

我个人这样认为,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长期的存在,就会被环境慢慢同化,最终成为这个环境里的一分子,带着这个环境的常常的烙印。

老布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身心烙上了监狱中的印记,适应并接受了。

于是人虽然不在监狱,但内在,心灵还是在监狱中。

所以,一个人可以遭遇逆境,可以接受逆境,但不能放弃自己,迷失自己,要保持自己对于自己的主宰,而不是放弃,让环境来主宰自己。

三、关于人性,老布的放弃,同化。

主人公的坚持与执著,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同样鲜明的还有,在监狱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在这样的人性最扭曲的团体中,还有一个生命,对于希望的强烈的追求,对于美,对于爱,对于神,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也是一个对人性极致的赞美。

人的内在总是有一种更高更远更大的追求,在召唤着我们,前进,永不停止。

肖生克的救赎深层意义

肖生克的救赎深层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精彩的越狱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

斯蒂芬.金想告诉读者的是:1.困境下精神的富足,远远胜过物质的富足。

僵化而强大的监狱体制会让人灵魂麻木,安迪之所以愿意用两周的禁闭,换来享受音乐的短暂一刻,只是渴望唤醒自己和大家关于正常人生活美好回忆,保持重获自由信念的一种方式。

他坚持不懈地给州长写信申请资金,扩建丰富了图书馆,还帮助囚犯汤米通过自学考试,以期改变他的命运。

哀莫大于心死,过去爱吹口琴雷德入狱30年后,而今觉得已经没有意义。

安迪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影响了雷德,特别送了他一支口琴,以唤醒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肖申克,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体制和思想虽是无形的,但对人的束缚却如肖申克的高墙困住了身体,也困住了的灵魂。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戒备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禁锢人身体的牢笼,但很多时候困住人们心灵的,却是画地为牢,看不见摸不着的围墙。

因为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七八十岁才埋,余下故步自封的人生,陷于无限重复中,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

就像小说中的布鲁斯克,虽也爱喂鸟,却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上吊自杀,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条件恶劣的养老院中离世。

3.世上没有什么能关住一个自由的灵魂,除了他自己。

电影里的结局是美好的,安迪和雷德在墨西哥,蓝天碧海浪花一朵朵齐华坦尼荷的海边,过上了狱中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让观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梦中的一样蓝。

"但小说并不这样完美,雷德只是穿过了墨西哥的边界线。

肖申克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他超越了僵化的认知局限,挣脱了心灵的牢笼,显然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因为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安迪这样强悍的拯救者很难遇到,唯有强大我们的内心,学会坚强以对。

否则,哪怕人离开肖申克,一辈子都走不出心里的肖申克;身体走出监狱,一辈子也走不出心里的牢笼。

这正是作者斯蒂芬.金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也救赎了作者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之心理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之心理分析

观《肖申克的救赎》刚刚看完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看完心情挺澎湃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分析下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们分别是安迪.杜德兰,老布,瑞德。

首先是安迪.杜德兰。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老师说,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电影。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美国笔记账房管理员安迪(Andy)的人生历程。

在安迪服刑之前,他错失了人类无尽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尊重和安全感。

然而,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允许他享受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可以实现他的梦想。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安迪的梦想是他拯救自己的最终希望,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逃出监狱。

电影的结构十分巧妙,强调了“从下至上”的概念,表达了“承认现实,改变现实”的理念。

安迪从一名笔记账房管理员变成了一名股市大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律和精神活力,醒悟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决心。

在结构主义观点中,《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记住,即使你处于低点,你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改变你的现实,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让你的梦想成真,即使是落后的环境,仍然可以有一个希望的未来。

因此,本片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结局:通过勇敢和机智站起来,不要害怕梦想,不忘初心,我们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未来的梦想。

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作 者简 介: 王
璐 (9 4 ) 女 , 1 8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科 技大学外语学院助教 , 语言学硕士 。

l ・ 9
信息都不让得到 , 完全隔离了。
第 四, 你感 到无 路 可逃 。 让
有 了这 4个 条件 下 , 们就 会 产 生斯 德 哥尔 摩 人
《肖申克 的救赎 》 所提 供 的故 事 演绎 环 境 , 毫无
Au g.2 1 01 Vo . 4 No. 11 4
第 1 第 4期 4卷
从 斯 德 哥 尔 摩 综 合症 分析 电影 《 申克 的救 赎 》 肖
王 璐
706 ) 10 8
( 西安科技 大学 外语 学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 : 斯德 哥尔摩综 合症 是一种心 理分析 理论 , 自于 17 源 9 3年发生 在瑞典 斯德哥 尔摩 的一次银行 绑架事
劫匪 的刑事 责 任时 , 4名 遭 受绑 架 并 受 尽 恐怖 威 那
对 于这 些 匪夷 所 思 的 社会 心 理 学 现象 , 方 社 西 会 心理 学家 经 过深 入 研 究 , 渐 得 出 了 比较 一 致 的 逐 结论 : 只要满 足 相应 的社 会学前 提 条件 , 任何人 都有 可 能患 上斯 德哥 尔摩 综合 症 。 这些 社会 学前 提 条件 是 :
这个 现代 社会 发 生在 斯德哥 尔摩 的堪 称社会 心
理学 的经典案 例 , 后 引 发 了西 方 社 会 心 理学 界 普 随 遍 的研究 热潮 。事 实 上 , 这个 案 例 也 的 确很 难 不 引
真实 的案例 :
17 9 3年 8月 2 日, 典 首都 斯 德 哥 尔 摩 市 有 3 瑞 两 名 叫 Oso l n和 Oos n的惯 犯 , 枪 打劫 城 内一 s lf o s 持 家银 行未 遂 , 在抗拒 警察 缉捕 时 , 架 了 4位 银行 职 绑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被错误定罪并被关进肖申克监狱,他在监狱里通过读书、帮助囚犯和监狱官员的交易等方式,最终逃脱并实现自由的故事。

本片作为经典的人生故事,成功地使用了多种元素和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情节、精挑细选的音乐、出色的演员表演等,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以下是本片的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一、自由、恐惧和希望故事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欲望,包括对自由的追求、对恐惧的反感以及对希望的追求。

安迪在监狱中阅读、保持乐观以及通过兑现监狱官员的承诺获得了希望,这一点与其他囚犯的绝望形成了对比。

二、友谊和孤独电影探讨了友谊和孤独等情感主题,通过安迪与瑞德这两个角色的交流展示了友情的力量。

在一个典型的囚犯社区中,人际交往能够缓解孤独并提供关爱和安慰,而瑞德这个角色以及其他一些角色在安迪的逃脱和自由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电影还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展现了在审判、判刑、监狱和赎回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这个故事中,安迪是误判者的典型代表,他在整部电影中依靠的正义感和理智让他的公道话引起了其它囚犯的关注和赏识。

四、艺术的独立性电影探讨了艺术独立性的重要性,通过静态、平缓的画面展示了安迪通过阅读和记录自己往事的方式保持精神健康。

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就是,即使身处囚犯监狱,安迪也是自由的,他的身心得到了保护,并在一些不可控的环境中继续运作。

总的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通过探讨人性、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拓宽了观众的思维,并给人们带来了富有启示性的信息和深刻的道德教育。

肖申克的救赎 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 赏析

人生——关于梦的坚守和坚守者的故事人,不能没有梦想。

也许,你的梦想会被踩在别人脚下,但它仍然需要坚挺隐忍的存在着。

你以为,坚守你梦想的人,就只你吗?错了,你的父母,爱人,还有朋友,都是你梦想的坚守者。

对,尤其是朋友!《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的一部反映人们如何自我选择,自我救赎,从而救赎大众,获得自由这样的一种连续着,又混交着的心理过程的电影。

所有情节设置空间的改变,其实也只是心理变化的外在的写照。

安迪,因为被控告酒醉谋杀妻子及其情人,被判入狱,无期徒刑。

这是他内心从各种外在纷乱的干扰,变得目的单纯只求活着、出去,的一个转变。

如果不是这场误判,也去他仍旧不知道人生的重点、意义是什么。

他进了监狱,慢慢开始从瑞德接受其他的狱友们,真心的为他们做些事情。

暂不计较他的目的是否单纯,但,为大家伙在有偿劳动的时候谋得冰啤酒,送瑞德口琴做礼物,给全狱友放动听的歌曲,扩建监狱的图书馆,帮年轻犯人获得同等学位的证书等等这些,我相信都是他发自内心去做的,虽然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好处。

在关禁闭的时候,亦是他又一次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

我想这两次经历,应该是他最煎熬的吧。

首先,人最难的是自我面对。

加之西方人有是尊崇“原罪”说,时时刻刻都认为自己有罪,而不断祈祷祷告,更何况现在他真的是有“黑暗”的地方了,独处一室,只有自己面对自己,无处可逃的自己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哪些地方是骗人用的,而他自己需要正视这些黑暗面。

该是多麽的焦灼。

再到最后,他换做另一个空穴来风的人,过起了新的生活。

驾驶着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心也随之上路了。

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虽然等了二十年。

但心却像被封存了二十年一样,现在让它徜徉在阳光下,还是那么干净、纯洁。

在“我”涉世未深时的纯洁,和在人世间摸爬滚打一圈后站起来仍然保持纯洁,是不同的。

当然后者更纯洁。

其实,安迪这二十年心路历程的变化,恰巧说明了他梦想的坚守。

因为在不同时间段,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人,为一件事做的保护方法都是不同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心理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关人性、心灵、希望和人生的电影。

影片主要通过一个被害入狱的银行家的心路历程变化,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渴望自由生活、救赎内心而不堕落的一种思想。

电影虽说是上个年代的,但是却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有很多人将其当做励志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让笔者最为震撼和感到的是男主角从排污管道中爬出来后仰天大笑,很多人渴望自由,却不敢逃离监狱,是因为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自由不在于外面,而在于内心!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主要演员: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影片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年代较老的电影,但它的经典和意味深长却不因年代久远而颓废。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改编成电影的,其思想性、人物特性和剧情故事让观众一看再看。

影片主要讲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妻子出轨被杀而自己被陷害入狱,在肖申克监狱里让他重新感悟人生,获得了心灵的救赎,最后抱着对自己向往的生活信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排污管道成功越狱,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影评与心理分析: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不仅影响了瑞德,也影响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安迪锲而不舍地要求、筹钱、志愿工作,建起了监狱某某某书馆,给监狱里那些永无身体的自由的可能性的人们一个机会去获得心灵的自由。

光明透过书页照亮了监狱里艰深的黑暗,自由之风偶尔掠过监狱狭小阴暗的天空,让身在狱墙中的人们可以短暂地感受下心灵的自由。

安迪在监狱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狱墙所围建的真实的监狱里,在防范森严、狱警残忍、资讯匮乏的监狱里因为希望而坚持活着、因为希望而在漫长的黑夜里一寸寸地掘进着。

我们虽然生活在世界中,看似自由,其实也是在另一种“监狱”里:人格的监狱、模式化反应的监狱、思维的监狱、社会规范的监狱。

只要我们的心没有“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我们就不是自由的、解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申克的救赎》
心里学角度分析影视心理学课老师组织大家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心灵捕手》、《百变魔女》等心理学电影。

看后老师要求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剧中的人物情节。

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分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安迪。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学有个说法: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他说,内心,有他们关不住的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希望。

希望。

多好的两个字!我知道我错了,他是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一刻放弃和屈服。

汤米出现之前,他深知自己无辜,却也深知没人相信这一点,于是他不
再挣扎于无意义的辩解。

但汤米让他从自欺中醒了过来。

当然,这也更加说明了安迪心中的希望从未熄灭过,汤米的一点火星让它熊熊燃烧起来。

冲动让他失掉了一些理智,他天真起来,去找狱长。

作为旁观者的我都知道这简直是愚蠢的。

可这也正反映了他从未泯灭的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从没有一刻忘记外面的世界。

他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理由。

现在,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汤米的死和狱长有恃无恐的威胁无疑是他冲破最后顾及的动力。

要做出一个关乎生命的重大决定总是要有理由的,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好顾及的了。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缜密的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我不禁惊叹是不是从一开始他就看到了结局,一切都有备而来。

忍耐,坚持,智慧。

他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

这成就了他的传奇。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

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脸上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同时啤酒也让工友们感觉到就像在给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顶一样,他们喝啤酒的时候,觉得自尊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学知识的细节。

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学看点之一是: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结语: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部片子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需要自己去稳固。

没有什么比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更可怕。

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和纷杂,如何让自已保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要不断去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而很多时候,给别人一个适时的指引,或许是对一个生命的挽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