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遗传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生物体的基因和基因组的多样性。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
鉴于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体的进化历史、种群演化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中,遗传多样性研究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改进,以应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挑战。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或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泛的前景。
1. 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高通量DNA测序技术。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能够测序出许多物种的基因组,并掌握了许多新的基因阶段和基因功能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大型复杂生物体组织的测序,基因组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方法。
通过测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2.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通过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可以对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
分子标记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微卫星标记等等。
这些标记通常是DNA中高变异的区域,因此在分析遗传多样性时会非常有用。
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提升,也创造了更好的分子方法和新的领域的发掘,如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分子谱系学等。
3. 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可以对个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因此能够揭示一些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差异。
另外,该技术还可以在同一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之间揭示差异。
这项技术对于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和发现新的基因型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单细胞测序技术还对肿瘤学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能量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分子中的原子和分子的分布来获取分子的结构信息。
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肽和代谢物方面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定量、蛋白质定量等。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习题111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e s e a r c h;n o t f o r c o m m e rc i a l u s e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根据研究层次来划分,生物学的分科主要有()。
(1)细胞生物学(2)分子生物学(3)生态学(4)解剖学2、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1)生态环境多样性(2)生态系统多样性(3)物种多样性(4)遗传多样性3、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创立了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4、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5、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提出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6、()是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奠基人。
(1)施莱登(2)摩尔根(3)达尔文(4)孟德尔7、()于1953年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1)施莱登和施旺(2)沃森和克里克(3)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4)孟德尔和摩尔根8、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包括()等,已成为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发酵工程(4)酶工程二、判断题1、非生物具有远远超越任何生物的高度有序性()。
2、生物能对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刺激作出反应()。
3、自主运动常被当作动物和人类生命存在的标志特征()。
4、人类是唯一不适应特定环境,而又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生物()。
5、多细胞生物只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6、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共存的根本原因()。
7、发生于大约一万年前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实现了从流动的渔业社会向定居的农业社会的变迁()。
8、自然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是自然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9、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常分为观察、实验、假说和理论四个步骤()。
遗传多样性PPT课件

日本人 , 蒙古人 高加索人 ,非洲黑人 印第安人
IO的频率为50-60% IO的频率为65-80% IO的频率为100%
47
(二 ) 自然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1 小尺度遗传变异 (1)小种群和隔离种群 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主要受随机遗传漂变、
基因流限制和分化选择压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这些作用导致小种群和隔离种群的种群内各隔 离种群的遗传变异降低,种群间遗传变异升高。
例2: 许多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一年生草本植 物和木本植物,可能在初期的种子种群中具有很高的 遗传变异,但随着稀疏过程这种变异会不断减少。
60
2、突变发生的时间不同,遗传变异作用不同 突变发生的时间可能包括: (1)减数分裂配子形成阶段 (2)胚胎阶段 (3)个体营养生长阶段
61
小结: 1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两个方面) 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 3 遗传多样性的种群尺度(四个种群尺度) 4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5 遗传多样性的时间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8
4 人类对环境干扰形成遗传格局
人为形成遗传格局
人为影响造成热带雨林生境的破碎化 59
(四). 遗传多样性的时间结构
1。种群结构和选择压力的季节变异,导致种群遗 传组成的周期变化。
例1 :对于植物来说,遗传变异的短期变化经常 与侵移(colonization)、定居(establishment)、 林分成熟(stand maturity)有着必然的联系。
48
49
问题10:物种保护实践中 如何解决小种群和隔离种
群的遗传问题呢?
50
1 小尺度遗传变异
(2)大种群和非孤立种群 对于一个大种群和非孤立种群来说,如果
漂变和基因流是唯一影响基因频率的重要因子, 那么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应该发生在种群之内。
第八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第八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第八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1) 分子标记的种类与特点1. 遗传标记的种类与特点遗传标记: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遗传多态性形式。
Minisatellites:小卫星序列遗传标记的种类与特点1)形态标记: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状,简单实用,但数目少,受发育阶段与环境影响。
2)细胞标记:染色体核型与带型,受环境影响小,稳定可靠,但耗时耗力,信息量不足。
3)生化标记:贮藏蛋白、同工酶等,信息量较大,取材方便,但不能反映基因组非编码区信息,仍受发育阶段与环境影响。
4)DNA分子标记:基因组DNA 水平的变异,理想的遗传标记。
2. DNA分子标记DNA分子标记:简称分子标记,指基因组DNA 水平上的任何差异,来自缺失、插入、置换、颠换、重复等,通常以分子杂交或凝胶电泳图谱的形式体现。
2.1 分子标记的优点1)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理论上检测位点近乎无限;2)稳定遗传,不受环境、发育阶段和是否表达等限制;3)多态性高,自然存在,无须专门创造;4)表现为“中性”,即不影响性状的表达;5)许多为共显性,能鉴别杂合与纯合,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
2.2 分子标记的类型分三大类:1)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 第一代,1980s,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2) 基于PCR或限制酶切+PCR: 第二代,1990s ,RAPD、AFLP、SSR、ISSR、 SCAR、STS等3) 基于DNA测序:第三代,近年来SNP和EST,反转录转座子等第三节分子标记的应用1. RFLP标记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980,Botstein。
基本原理:不同基因组DNA经特定限制酶消化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片段,再经电泳分离、Southern 印迹杂交和检测后,得到特异的RFLP 标记,它反映不同DNA对所用探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实际是酶切位点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 PPT课件

3、哈代-温伯格平衡
►定义: ►重要意义: ►该定律是群体遗传学(种群遗传学)许多理论
理论模型建立的基础。它是群体遗传学的核 心。分子进化的中心理论,以及有关分子遗 传多样性试验数据的分析均是建立在该定律 基础上。
第四节 评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1、杂合度和基因多样度 杂合度 基因多样度 遗传杂合性指标的应用 2、遗传距离 3、核苷酸多样性 4、固定指数 5、共享带率
第七节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1、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作物和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鉴定和管理 3、圈养种群的遗传管理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 陈晓峰等,2019.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见 陈灵芝,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3~ 125
► 法兰克汉著(黄俊文等译),2019.保育遗传学导论.北京:科学 出版社
3、遗传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在分子水平,可表 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 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 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 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遗传多样性 通过对上述各层次的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体的 不同适应性,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此外,人 们也发现,许多遗传变异并不导致任何可观测到的表 型上的差异。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 方法及应用
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概述
►1、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遗传多样性的本质 ►3、遗传多样性的层次
►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 ► 4、遗传多样性在进化上的意义 ► 5、遗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 6、遗传多样性的现状及展望
1、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遗传多样性评估

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多样性是指在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差异的程度。
评估遗传多样性对于了解物种的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和评估方法,来探讨如何准确评估遗传多样性。
一、遗传多样性的意义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物种适应性的重要基础,对于物种的适应性、抗病能力、生殖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物种的长期存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低遗传多样性可能导致物种易受较小的环境变化和威胁。
二、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1.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评估遗传多样性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物种个体的DNA样本,通过PCR扩增特定位点的DNA片段,然后通过测序、制作遗传图谱或分析DNA序列差异来确定物种遗传多样性。
2. 纯合度法纯合度法是通过测量物种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和预期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
该方法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和遗传学信息计算得出个体的纯合度,并综合计算整体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是一种通过评估不同遗传亚群之间的遗传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个体之间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并通过群体遗传结构模型来确定不同亚群的遗传多样性。
三、遗传多样性评估案例研究以大熊猫为例,过去几十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猎捕等原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遗传多样性丧失严重。
通过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科学家们对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目前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存在遗传瓶颈效应,这使得大熊猫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
四、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遗传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面临环境变化和威胁时,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提供种群抗击疾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保护遗传多样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保护栖息地、防止非法捕杀和控制遗传疾病传播等。
结论遗传多样性评估是了解物种适应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
解释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
强调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DNA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DNA的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描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让学生了解DNA的碱基配对原则。
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特点。
解释DNA的碱基配对原则(A-T,C-G)。
2.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图解来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的碱基配对。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DNA的复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DNA复制的步骤和机制。
解释DNA复制的重要性,如遗传信息的传递。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复制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复制。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复制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DNA的遗传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变异现象。
让学生理解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遗传变异类型,如点突变、插入和缺失。
解释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研究或实例来说明遗传变异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遗传变异的意义。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遗传变异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DNA的遗传实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实验方法。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摘要:本文对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阐述,并综述了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标记4种遗传标记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DNA分子标记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Method and Steps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genetic diversity were summarized, and elaborates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y mark,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molecular marker and genetic marker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and comp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Keywords: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markers;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DNA molecular markers前言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任何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或遗传组织形式[1]。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通常所说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从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理特征、基因位点及DNA序列等不同方面来体现,其中DNA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本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iki 1988 用耐热的 DNA 聚台酶完善了聚合酶链式反应 第一步是用专一的一对引 物 寡脱氧核苷 与变性的模板 DNA 形成部分双链 退火 38 65 第二步是聚合酶催化 从引物开始的 DNA 合成 即延伸阶段 45 75 第三步把合成的双链 DNA 再变性 880 970 为两条单链模板 模版 DNA 加倍 再经过一个退火 延伸和变性周期 模版增加到 4 倍 通过 30 个周期 模版 DNA 扩增百万倍 Jeffreys 1988 应用 PCR 于 DNA 指纹分析 提 出可以鉴定单个细胞的基因型 Williams 等 1990 用单个人工合成的随机排列的 10 个碱 基作为引物进行各种生物 DNA 扩增 用琼脂糖电泳可以检测到丰富的多态性 称为随机扩增 多态 DNA RAPD 原理是这种短引物能同时识别模版 DNA 上不止一个同源位点同时扩增几 个 DNA 片段 Caetano-Anolles 等 1991 改变扩增的条件 用更短的引物 6 9 碱基 进 行 DNA 扩增 然后用 PAGE 及银染显示扩增产物 得到极高水平的多样性 称为 DNA 扩增指 纹 DAF 类似的方法还有 Q replicase 扩增多态性 这些方法不经过花费时间的杂交阶 段 所用的模版 DNA 量从微克级降到纳克甚至皮克级 1 微克=103 纳克=106 皮克 大大节 省时间 实验材料和实验费用
龙膜因其机械性好 一张膜可反复与不同探针杂交而优于硝酸纤维素膜 放射性标记用自显 影检测 生物素 毛地地苷标记用酶联免疫方法及酶显色 应用发光底物大大提高灵敏度 达到或甚至超过放射性标记的水平 有关模板 DNA 提取 限制酶使用 琼脂糖电泳 探针标 记及检测的细节请见 Sambrook 1989 著名的实验手册
简称 SDS 下同 则为变性胶 可以进行蛋白质亚基的分离和分子量测定 PAG 除进行电泳外 如用两性电解质代替缓冲液可进行等电点聚焦 分辨率极高并可 测定各蛋白的等电点 如果蛋白质先用等电点聚焦 后进行 SDS PAGE 称为双向电泳 蛋
白质的异质性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例如大豆种子蛋白双向电泳可分出 430 个斑点 Lei MeiGuey 1983 一般认为每一个斑点是一种蛋白 由单个基因或一个基因家族编码 PAG 的主要问题是其单体和二体的高度神经毒性 为防止吸入粉未 胶母液的配制是将 一定量的蒸馏水直接加到刚开封的丙烯酰胺中 在原瓶里溶解 不进行称量 PGA 的另一个 缺点是工作人员需经过培训 否则掌握不好聚合条件而使制胶失败 胶中蛋白质的染色现在常用考马氏兰 R-250 或更灵敏的银染法 同工酶显色沿用组织化 学而很少变化 详细方法各种电泳手册中都可查到 电泳缓冲系统对蛋白的分离和酶显色有很大影响 SGE 分离同工酶一直沿用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的方法 几种不同 pH 的缓冲液分别用于不同酶的电泳分离和染色 其共同点是 胶的离子强度大大低于电极室缓冲液 胶的低离子强度有利于改变其 pH 以适合酶最高活 性的需要 电极室缓冲液浓度高 10 30 倍于胶 可能是因为用量少而且胶不是直接与 缓冲液接触而用滤纸或棉花做桥 有些人用 PAGEE 代替 SGE 但仍为水平电泳 沿用 SGE 的 缓冲系统 但多数 PAGE 用垂直电泳如 Studier 槽 电泳缓冲液用 DaviS 1964 的下连续 系统 分辨率极高 后来广泛应用的 Laemmli 1970 SDS PAGE 系统就是其改良 Davis 系统也可用于一些同工酶电泳分离 如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 效果极佳 胡志昂 1981 王洪新和崔徵 1983 但用于另一些酶 分离和染色均差 可能是胶的离子强度和 pH 值 对某些酶均太高了 我们最近试验了不同浓度缓冲液对垂直 PAGE 分离同工酶的效果 看 来 高浓度的电极缓冲液并不必要 梯度胶明显改进酶的分离 证实了 McLellan 等 1981 将蛋白质反复原位转移到 DEAE 纸 Diethylaminoethyl cellulose 的方法可以从一块胶 得到材料 植物的种子 萌发的幼苗和芽也是好 材料 多年生植物的叶含大量酚类物质 在提取酶时酚氧化为酮结合蛋白干扰电泳 所以要 加酚吸咐剂如吡咯烷酮 PVP 和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等 植物种子蛋白的多样性比同工酶高得多 Gepts l990 我们用 SDS PAGE 和 PAGE 分析 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 的种子蛋白 发现至少有 17 个可能的变异位点
第八章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胡志昂 王洪新
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根据麦克尼利等 1990 定义遗传多样性是遗传信息的总和 蕴藏在地球上植物 动物 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中 因此 通常谈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时也就包含了各自 的遗传多样性 这里指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下同个体的遗传变 异的总和 这或许可称是遗传多样性狭义的定义 施立明等 1993 2 遗传多样性研究简史 从远古时代进行动物驯养 植物栽培起 人类就开始了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利用和认识 但是科学地总结并提高到理论高度进行系统化的首推达尔文 物种起源 第一章便是 在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引用大量资料论证了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种内丰富的显然是可遗传的 变异 并称之为多样性 Diversity 在随后出版的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一书做 了更全面详尽的论述 物种起源 的第二章 达尔文进一步讨论了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虽 然当时孟德尔遗传定律尚未被世人所知 但他根据野外观察 认为很多野生生物的个体差异 是遗传的 达尔文 1865 中文版 1955 变异是如此丰富和普遍 他专门写了 可疑的物种 一节 特别提到得康多尔 A de Candolle 关于世界栋树的著作 其中对变异的频率还进 行了统计 该书中文版 165 页还提到虎克博士从喜马拉雅山上不同高度的地点 采集了同种 的松树和杜鹃花属的种子 把它们栽培在英国 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抗寒力 也许这是后来 Turesson 所提出的物种内存在 生态型 分化的最初实验研究 达尔文正是在总结遗传多 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化理论 1900 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广泛证实以及随后用生物统计方法对微小差异的遗传分析 为群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Fisher Haldane 和 Wright 的学说要点是群体内突变产生不同 的基因型 即遗传多样性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改变基因频率导致物种形成 后来被称为新 达尔文主义 20 年代摩尔根染色体遗传学及后来发展成的细胞遗传学为群体遗传学理论提 供实验证据 例如 Dobzhansky 对果蝇自然群体染色体倒位的研究 不管是形态还是染色体的多态性在自然群体中毕竟是罕见的 只有到了 60 年代中期应 用凝胶电泳发现蛋白质和酶的高水平遗传多态现象 才使家养和自然群体生物遗传多样性的 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资料 同工酶 尤其是等位基因编码的等位酶一般表现 为互显性遗传 适合定量分析 虽然 Avery 等 1944 Hershey 和 Chase 1952 证明生物遗传信息载体是 DNA 尤其 是 Watson 和 Crick 1953 双螺旋模型提出并证实之后 遗传多样性在理论上应该是 DNA 序列的多样性 但是 DNA 序列多样性的检验因技术原因而迟迟不能进行 虽然 1972 年实
现了基因克隆 1975 年发明了快速直读的 DNA 序列分析方法 可以比较基因的 DNA 序列 但是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很难应用到群体的研究 1975 年 Southern 发明 DNA 片段经琼脂糖电泳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后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标记的探计进 行 DNA-DNA 杂交可以检测出同源片段的技术 DNA 序列多样性开始可以检测出 即限制片段 长度多态性 RFLP 证明 DNA 有比蛋白质更丰富的多样性 Saiki 1985 发明聚合酶链式 反应 PCR 后 快速检测 DNA 多样性的方法如随机扩增多态 DNA RAPD 和 DNA 扩增指纹
3 1 蛋白质 酶 的凝胶电泳
最早的蛋白质凝胶电泳例如 Smithies 1955 是淀粉凝胶电泳 简称 SGE,下同 分离 人的血清蛋白 并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蛋白谱的报道 氨基酸顺序不同的蛋白质因所带电离 基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净电荷 在电场中显示不同的淌度而相互分离 用染蛋白质的染料可 以显示出来 不久 Hunter 和 Markert 1957 用酶组织化学染胶片 发现了酶的多分子形 式 称为同工酶 Isozyme Lewontin 和 Hubby 1966 以果蝇为材料 首次报道自然群体 存在出乎意料的高度同工酶多样性 淀粉凝胶电泳方法虽然古老 但因淀粉无毒 操作简单 易学 一直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群体同工酶分析 它的缺点有二 一是比后来发明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简称 PAGE Raymond 和 Weintraub 1969 分辩率低 二是因为淀 粉是天然产物 不问牌号的产品性能个同 水解过程也会产生差别 因此即使同一厂家生产 的不问批号也会出现质量问题 国外报道最好的是 Cannaught 就是 Smithies 在 1955 所用 的产品 国产品尚未有合格的 这就是近一二十年国内学者偏向 PAGF 而不用 SGE 的缘故 SGE 的低分辨率有时反而成为优点 因谱带少 易十分析 易于推测其遗传背景 适合群体 遗传结构研究 但是用 尸检测遗传多样性 分辨率低有时会成为限制因子 无论是临床上 疾病诊断 如检测肝癌的胎甲球蛋白 还是农业上作物品种鉴定 胡志昂和王洪新 1991 PAGE 完全代替了 SGE 蛋白质生物化学和整个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从不用 SGE 由于分辨 率低和胶机械性能差 SGE 后 蛋白质不适合转移到膜作免疫分析 即 Western 分析 聚丙烯酞胺凝胶 PAG 在光学上是透明的 可以直接进行紫外扫描或染色后用可见光 扫描 光密度计的数据通过微机进行定性和定量 PAG 由人工合成的丙烯酰胺聚合而成 质 量可控制 改变单体和二体交联剂的浓度可随意改变胶的孔径 适合不同分子量范围大分子 的分离 通过制备高 低两种浓度的胶液 用搅拌器逐级混合 可以铺出浓度梯度的胶 蛋 白质带被压紧 分于量的分辨率提高 电荷的效应降低 通过与标准分子量的蛋白质共同电 泳可以定出要分析的天然蛋白质的分子量 如在电极缓冲液和胶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