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 第一节 电流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 第一节 电流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 第一节 电流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

一节电流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L2与L3的电流之比为2∶1||,则通过L1与L2的电流之比、L1与L3的电流之比分别为()

A. 3∶2||,3∶1

B. 3∶1||,3∶2

C. 2∶1||,1∶1

D. 1∶1||,2∶1

2.如图所示||,在做“连接串联电路”的实验中||,小宇同学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比L2亮||,则()||。

A. 通过L1的电流大

B. 通过L2的电流大

C. 通过两灯的电流一样大

D. 无法判断两灯的电流大小

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是0.6A||,0.3A||,0.2A||,则流过L1、L2、L3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A. 0.3A||,0.1A和0.2A

B. 0.1A||,0.3A和0.2A

C. 0.3A||,0.2A和0.1A

D. 0.2A||,0.1A和0.3A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一定.关于电路的工作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闭合S1时||,两只灯泡是串联的

B.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C.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D. 若灯L1被短路||,闭合S1、S2后||,则灯L1不亮||,灯L2亮||,电流表损坏

5.把较大的电阻与较小的电阻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如果通过较小电阻的电流是0.4A||,那么通过较大电灯的电流将()

A. 大于0.4A

B. 小于0.4A

C. 等于0.4A

D. 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比较a、b、c、d四处电流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 I a=I d

B. I a<I b

C. I b>I c

D. I c=I d

7.如图所示||,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1的电流||,其中电路正确的是()

A. B. C. D.

8.如图所示||,电流表测量的是()

A. 通过灯L1的电流

B. 既是通过L1的电流||,也是通过L2的电流

C. 通过灯L1和L2总电流

D. 通过灯L2的电流

二、多选题(共1题;共3分)

9.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B. 使用天平测质量时||,先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C. 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D. 使用电流表时||,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三、填空题(共4题;共9分)

10.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连接电路前首先应该认真观察电流表||,明确电流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及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量程及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刻度盘上每一

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________A||,电路中电流值是________A.

11.如图所示||,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__ A.

12.襄襄和樊樊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时||,利用一个开关、一个电流表、一个学生电源(有多个电压挡位)、四个阻值不等的电阻以及若干条导线||,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如图所示是他们的实验电路图.

(1)他们的猜想是:________(只写一种猜想).

[进行实验]

(2)襄襄按照电路图正确地进行实验||,得到了表1中的实验数据.襄襄在实验中||,是靠改变________ 而得到实验数据的.

(3)樊樊也按照上述同样的器材和同样的电路进行了实验||,却得到了表2中的数据.樊樊在实验中是靠改变________ 而得到实验数据的.

表1 表2

实验次数 I A/A I B/A I C/A 实验次数 I A/A I B/A I C/A

1 0.1 0.

2 0.

3 1 0.2 0.1 0.3

2 0.4 0.2 0.6 2 0.4 0.2 0.6

3 0.8 0.2 1.0 3 0.8 0.

4 1.2

[分析论证]

(4)从表1、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是:________ .

13.如图所示是一种LED手电筒||,它用两节干电池做电源||,由5个LED并联组成||,每只LED的额定电流为15mA||,则这种LED手电筒正常工作时的总电流为________A.

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4.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有560只节日彩灯串联在一起||,电源插头处的电流强度为120毫安||,通过每盏灯的电流强度为多少安?

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3分)

15.以下是小明写的一份探究报告

问题: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略

进行实验:如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A、B、C各点的电流值如下表所示

A点电流I A/A B点电流I B/A C点电流I C/A

0.2 0.4 0.6

(1)小明的实验结果说明他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3)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

六、综合题(共1题;共10分)

16.在如图(a)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A1的示数是1.6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8A||,通过灯泡L3的电流如图(b)所示.则:

(1)电流表A3的示数是多少?

(2)通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各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L2与L3并联后与L1串联||,且I2:I3=2:1||,

∴I1:I2=(I2+I3):I2=3:2;

I1:I3=(I2+I3):I3=3:1.

故选A.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L2与L3并联后与L1串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L2与L3的电流之比进行解答.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得出通过L1的与通过L2与L3电流之间的关系.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分析答题: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解答】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因此流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分析清楚电路结构||,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特点即可正确解题.

3.【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L1、L2、L3并联||,电流表A1测的是干路电流为0.6A||,A2测的是L2和L3电流之和为0.3A||,A3测的是L3电流为0.2A||,即通过灯L3的电流为0.2A;

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知:通过L1的电流为I1=0.6A﹣0.3A=0.3A||,

通过L2的电流:I2=0.3A﹣0.2A=0.1A.

故选A.

【分析】由图可知||,三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并联;电流表A1测的是干路电流||,A2测的是L2与L3电流之和||,A3测的是L3电流.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分析计算.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只闭合S1时||,灯泡L2不亮||,处于断路状态||,只有灯泡L1亮||,不符合题意;

B、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仍然等于电源电压||,所以不变;由于此时两只灯泡是并联的||,总电压不变||,总电阻减小||,所以电流增大||,即电流表读数变大||,符合题意;

C、若电压表和电流表位置对调||,此时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阻值很大||,电路中的电流会很小||,所以闭合S1、S2后||,则两表都不会烧坏;

D、若灯L1被短路||,闭合S1、S2后||,则灯L1不亮||,灯L2也不亮||,电流表损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电路的连接方式;

由于电流表电阻很小||,在电路中可当作导线处理;电压表的阻值很大||,接近于断路||,在分析电路图时||,可先将其拿掉.

图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流经开关S1、电流表后分为两支:

①经开关S2、灯L2后返回电源负极;②经灯L1后返回电源负极.

因此该电路是并联电路||,且开关S1控制干路||,开关S2控制灯L2;电流表测干路电流||,电压表测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

弄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后||,再根据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逐项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因此通过较大电灯的电流与通过较小电阻的电流相等||,所以通过较大电灯的电流也是0.4A.

故选C.

【分析】根据串联电流电流处处相等的规律进行分析.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a、d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上||,b、c分别在两支路上||,由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知||,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A选项的关系正确||,B、D选项中的关系错误.

虽两灯并联||,两灯两端的电压相等||,但由于灯泡的阻值不知||,所以不能判断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故C 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特点分析||,同时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在两端的电压相同时||,用电器的阻值不能判断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大小就不能判断.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电流表尽管与L1串联||,但正负接线柱接反了||,该选项错误;B、电流表与L2串联了||,测的是L2的电流||,该选项错误;

C、电流表与L1串联||,测的是L1的电流||,并且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该选项正确;

D、电流表在干路上了||,测的是干路的电流||,该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1)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仪表||,一般有两个量程||,三个接线柱;(2)电流表使用时要串联在电路中||,并且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电流表在读数时||,要看清选择的量程和对应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数.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闭合开关||,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开关分为两条支路:一路直接到灯泡L1后回到负极;另一路过灯泡L2、电流表回到负极.所以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灯泡L2的电流.

故选D.

【分析】①电流表是测量电路电流的仪表||,与用电器串联;

②在并联电路中||,电流表在干路位置时||,测量干路电流;在支路位置时||,测量本支路电流.

二、多选题

9.【答案】A||,B||,C

【解析】【解答】解:

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确定其量程||,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故A正确;

B、使用天平前||,要先调节天平平衡||,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故B正确;

C、对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底部相平||,故C正确;

D、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确定其量程与分度值||,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天平前||,要先调节天平平衡;

(3)对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底部相平;

(4)电流表内阻很小||,电流表应串联接入电路||,不能把它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三、填空题

10.【答案】零刻度线;0.02;0.46

【解析】【解答】解: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连接电路前首先应该认真观察电流表||,明确电流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及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由图知||,电流表选择的量程为0~0.6A||,对应的分度值为0.02A||,指针在“0.4”后第三小格处||,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为0.4A+3×0.02A=0.46A.

故答案为:零刻度线;0.02;0.46.

【分析】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时||,首先要明确电流表选择的量程和对应的分度值||,观察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处||,必要时进行调零;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度线相垂直.

11.【答案】0.24

【解析】【解答】解:当使用“﹣”和“0.6”两接线柱时||,说明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流表使用小量程时||,每一小格表示0.02A;

则电流表的示数为:0.2A+2×0.02A=0.24A.

故答案为:0.24.

【分析】电流表的读数:首先确定使用的量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即分度值||,最后根据指针的位置读数即可.

12.【答案】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电阻R1;电源电压;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解析】【解答】解:(1)可以猜想: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由表一实验数据可知||,只有B处电流发生改变||,则在实验过程中||,只靠改变电阻R1而得到实验数据;

(3)由表二实验数据可知||,A、B量程电流均发生变化||,两处电流的比值保持不变||,则实验是通过改变电源电压得到的实验数据.

(4)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故答案为:(1)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2)电阻R1;(3)电源电压;(4)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分析】根据对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掌握进行猜想.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答题.13.【答案】0.075

【解析】【解答】解:∵5个LED并联||,

∴正常工作时的总电流为I=5I1=5×15mA=75mA=0.075A.

故答案为:0.075.

【分析】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注意单位的换算.

四、解答题

14.【答案】解:因为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所以通过每盏灯的电流强度都为120毫安||,则120mA=120×10﹣3A=0.12A.

答:通过每盏灯的电流强度为0.12安.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1mA=10﹣3A.

五、实验探究题

15.【答案】(1)正确

(2)只进行了一次实验

(3)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干路电流等于两支路电流之和||,因此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2)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根据一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3)为得出普遍结论||,应更换灯泡规格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故答案为:(1)正确;(2)只进行了一次实验;(3)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分析】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判断猜想是否正确;为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六、综合题

16.【答案】(1)解:因为L1、L2、L3是并联电路||,A2测的是L2和L3电流之和为0.8A||,A3测的是L3电流.

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知:A3示数一定比A2示数小||,所以A2所选的量程是0.6A||,分度值是0.02A||,指针所指的位置是0.56A.

(2)解:通过L1的电流:I1=1.6A﹣0.8A=0.8A||,

通过L2的电流:I2=0.8A﹣0.56A=0.24A.

【解析】【分析】(1)要读数||,需要先知道A3所选的量程||,然后才能读数.由图可知||,三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并联.电流表A1测的是干路电流||,A2测的是L2与L3电流之和||,A3测的是L3电流.由于A2的示数是0.8A||,所以A3的示数一定比0.8A小.根据指针所指的位置来看||,我们就可以确定A3所选的量程是0~0.6A.(2)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分析计算.

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体系 第一章分子动力论和能 分子动力论 一、分子动理论的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但是分子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三、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四、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造成的。 五、“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裂痕处绝大部分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能和热量 一、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反映了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3、把物体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1、把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能。 2、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一切物体都有能。 3、同一物体,温度升高,能增大;温度降低,能减小;温度不变,能不一定。 三、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仅限于以下两种做功方式) A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 B 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能会减小。 3、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发生热传递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4、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叫做吸收了热量。 5、改变物体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他们在改变物体的能上是等效的。 6、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使用热传递的方式是火柴燃烧的。 7、温度、能、热量的区别: A 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 B 能和温度可以“具有”,但热量不能说“具有” 四、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能。 2、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染料的热值。 Q=mq 气体Q =Vq 比热容 一、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来表示,单位是J/(Kg·℃) 2、C水=4.2×103 J/(Kg·℃),他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二、由表可知: 1、水的比热容最大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3、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大于固体的比热容 三、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热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得多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放热多 4、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降低得多 四、发动机冷却液应选用比热容大的、沸点低的、凝固点低的、温度低的液体 五、白天吹海陆风,晚上吹陆海风 六、Q吸=Cm(t-t。)Q吸=Cm△t Q放=Cm(t。-t) Q放=Cm△t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热机 一、能的两个利用: 1、利用能来加热(能的转移) 2、利用能来做功(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原理:化学能-能-机械能 燃机 一、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二、四冲程汽油机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四个冲程组成。 一个工作循环完成四个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一次,曲轴转动两周,飞轮转动两周。 三、做功冲程靠燃气完成,其他三个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装化为能;做功冲程中,能转化为机械能,能减小温度降低。 四、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1、结构不同:汽油机汽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2、工作过程不同: A 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的燃料混合物,柴油机吸 ... . ... .

教科版_九年级_物理_下册_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尚志市三阳学校和发财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尚志市三阳学校和发财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为本,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学常规的落实为主要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并落到实处,按照学校教务处指导要求,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更多的学生提高物理科成绩而不懈努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如,家庭电路,以及核能等。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电学和能量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考点一:分子动理论 1?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热------温度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扩散: (1)定义: 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考点二:内能 1.定义: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说明: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内能越大

(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4)状态: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可能不同3?改变内能的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区别:A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B从状态,做功者应处于运动状态,而热传递无论是传递着或被传递着,整体处于静止状态 考占三?热值 P 八、、八、、I I I- 1.定义: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或J/m3 3.公式:q=Q/m 或q=Q/v 4.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Q=qm 或Q=qv 说明: A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 3.0 x 107J/kg B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 考点四:比热容 1.定义: 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厶t,则Q/m △ 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C=Q/m △ t 2.单位:J/(kg. C ) 3.物理意义: 由课本第15页比热容表引出: 如:水的比热容:4.2 X 103J/(kg. C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热传递过程中 Q 吸=cm (t—t o) Q 放=cm (t°—t) 说明: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练习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练习题 分子动理论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斥力 B.松软的大馍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c.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用热水相比较冷水更容易去掉衣物上污渍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沙尘 B.五月份怀化市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c.春天来了,怀化乡村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 D.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3.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电子、质子中,尺度最小的是电子 B.磁铁吸引铁钉,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原子、中子和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原子核运动

D.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把青菜用盐腊成咸菜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5.在“爱生活,爱物理”观察实践活动中,小明同学细心观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在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吸油烟机的风扇和照明灯泡是串联的 B.打开冰箱门能闻到冰箱中榴放进冷水中,工件的温度会________,冷水的内能会________,冷水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的. 17.“钻木”能“取火”,说明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烤火”能“取暖”,说明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8.同学们过春节都喜欢放鞭炮,其中有一种“甩炮”,不需用火点燃,只要稍用力将它摔向地面,鞭炮就可以炸响.鞭炮与地面发生碰撞时,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这是_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19.如图,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交警会强制一些重型汽车在降温池里停留一会,这是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通过________方式增加轮胎的内能,使轮胎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轮胎停在水中,通过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电流教学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电流》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与水流大小的类比了解电流大小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电流值。 (3)认识电流表,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 (4)通过对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法学习电流的概念。 (2)通过测量小灯泡灯丝中电流值,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安培,树立勤奋学习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2)在实验中体会成功,培养学习兴趣。 (3)学会团队协作,养成科学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难点:(1)电流表的读数。 (2)正确连接含电流表的串、并联电路。 三、教学器材: 教师示教板两套,电源(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回顾 1、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 规定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下面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流是按 怎样的顺序流动的?(教师讲解金属导线中 电流的形成情况:金属导体中是许许多多的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用一节干电池作电源,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开关断开,提问:此时电路中有电流吗?(没有);开关闭合,提问:此时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有),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电路中有电流的?(小灯泡发光) 教师讲解:有电流通过时,小灯泡不仅发光,用手触摸小灯泡还很热,小灯泡是先发热才发光。为什么小灯泡会发热呢?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我们能判断电流的存在。 演示实验2:用两节干电池作电源,使小灯泡发光。提问:前后两次小灯泡中的电流哪次更大些?(第二次)你是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第二次小灯泡更亮一些)说明我们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还能判断电流的大小。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描述电流的大小呢?”引入新课。 (三)新授课 1.认识电流 (1)通过与水流类比形成电流大小的初步概念。 多媒体演示水流大小的课件,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哪个水管中水流大?(左管)为什么?(左管中流过的水量多)教师强调:比较水量的多少必须保证时间相等。总结水流大小的概念:用每秒钟内通过水管某一横截面的水量的多少,表示水流的大小。 多媒体演示电流大小的课件,提问:每秒钟内通过哪一段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更多一些?(第一段)请同学们猜测哪段导体中电流更大一些。(第一段导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前两章要点总结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前两章要点总 结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直径是用10-10m来量度的(或百亿分之几米)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3、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逐渐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主要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其此还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距(间隙),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扩散现象之所以能发生,主要原因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说明无规则运动的事例有: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另一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很小)2水和酒精相混合总体积减小。3装有油的钢筒在高压下外壁渗出了油 4、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引力非常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5、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大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

力大于分子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小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小于分子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实际距离等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合力为零。当分子间实际距离为平衡间距10倍时,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都近似为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6、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使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具有分子势能. 7、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越大. 8、温度跟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常叫热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9、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热机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1. 热机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准备器材:仪器:铁架台、试管、胶塞、酒精灯、水。汽油机实物模型软件: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课件、 二、预习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 了解汽车的一些常识。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 三、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的效率。 教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热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热机的课件,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最新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 1、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内容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就越大。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少。 3、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 J/(kg·℃)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形状、大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相同。 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5、热量的计算:Q吸=cm(t-t0) =cm△t(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 J ;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0是初温;t 是末温 . Q放=cm(t0-t),其中to-t=Δt指物质降低的温度。 6、热值(q ):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 J/kg 。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放出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kg。 7、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两次,曲轴转动 2周,对外做功 1 次。 在热机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跟完全燃烧所获得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小于 1。 8、电源:能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的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是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使用电能进行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9、电路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10、串联:把用电器顺次连接起来,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并联: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1、物理学中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1安培= 103毫安= 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4.1电流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1电流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L2与L3的电流之比为2∶1,则通过L1与L2的电流之比、L1与L3的电流之比分别为() A. 3∶2,3∶1 B. 3∶1,3∶2 C. 2∶1,1∶1 D. 1∶1,2∶1 2.如图所示,在做“连接串联电路”的实验中,小宇同学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比L2亮,则()。 A. 通过L1的电流大 B. 通过L2的电流大 C. 通过两灯的电流一样大 D. 无法判断两灯的电流大小 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是0.6A,0.3A,0.2A,则流过L1、L2、L3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A. 0.3A,0.1A和0.2A B. 0.1A,0.3A和0.2A C. 0.3A,0.2A和0.1A D. 0.2A,0.1A和0.3A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一定.关于电路的工作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闭合S1时,两只灯泡是串联的 B.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C.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D. 若灯L1被短路,闭合S1、S2后,则灯L1不亮,灯L2亮,电流表损坏 5.把较大的电阻与较小的电阻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如果通过较小电阻的电流是0.4A,那么通过较大电灯的电流将() A. 大于0.4A B. 小于0.4A C. 等于0.4A D. 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比较a、b、c、d四处电流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 I a=I d B. I a<I b C. I b>I c D. I c=I d 7.如图所示,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1的电流,其中电路正确的是() A. B. C. D.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新版教科版

2013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新版教科 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基础复习 一、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的大小与所有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分子间距离有关,表现为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物体体积有关。(2)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热值: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q表示。单位J/kg。公式:q=Q/m。 3、比热容:1kg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1)比热容是表示吸热能力的物理量。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和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4)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可用水做冷却剂和取暖剂调节气候等。 4、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Q吸=cm(t-t0)其中c表示这种物质的比热容,t表示末温,t0表示初温,t-t0表示物体升 高的温度,用△t表示t-t0,则Q吸=cm△t。 (2)放热公式:Q放=cm(t0-t)其中t0-t表示物体 降低的温度,用△t表示t0-t, 则Q放=cm△t。 二、改变世界的热机 (1)内燃机在汽缸内燃烧汽油或柴油。大多数汽车里的内燃机是燃烧汽油的,也叫汽油机。 (2)汽油机的构造:排气门、进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杠、曲轴。 (3)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汽油机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外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内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试卷.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九年级物理试卷 考试时间:2009年11月18日(共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欢迎你参加期中评价,祝你取得好成绩! 物理试题 第Ⅰ卷(2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第Ⅱ卷的选择题答题卡中,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1.如图所示,小华同学从地上拿起鸡蛋,缓缓举过头顶,此过程所做功约 A.0.1J B.1J C.10J D.100J 2.如图所示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机械或工具,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用滑轮组将摩托车向上吊起的过程中,摩托车具有 的机械能 A.逐渐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4. 下列四幅图属于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起瓶器 A 老虎钳 B 独轮车 C 镊子 D

5.初春育秧,为防霜冻,农民傍晚要向秧田注水,白天再将水放掉。其物理原理是 A.水蒸发吸热能制冷 B.4℃水的密度最大 C.水有较大的比热容 D.水的导热性能较差 6.掉在水平地面上的弹性小球会被弹起,而且弹跳的高度会越来越低。如图所示是小球弹跳的频闪照片,MN为等高线,小球在3、5位置的高度一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位置4时的势能最大 B.小球3和5比较,动能相等,势能能也相等 C.小球3和5比较,它们的机械能相同 D.小球从位置1到位置2的过程中,势能主要转化为动能 7.下面的四幅图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8. 周末小明在某动漫基地参观,他选择了一架可以调速的升降电梯。他将速度设定为0.5m/s从一楼来到二楼,再将速度设定为1m/s从二楼来到三楼(各楼层高相同),那么两次电梯() A.第一次做的功多,功率大 B.第二次做的功多,功率大 C.两次做功一样多,功率一样大 D.两次做功一样多,第二次功率大 9.学校每周升旗,在旗竿顶用一滑轮,为迎接60周年国庆,想办法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面国旗匀速提升同样高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定滑轮不仅能改变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力的方向 B.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少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共66套)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 共66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共66套) 热机的原理及其分类初中物理热机的原理及其分类 【考点精讲】 1. 内能的应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加热物体,二是对物体做功。利用内能做功的过程,是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热机就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现代的交通工具要使用热机,现代的火电站和热电站也要靠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2. 蒸汽机是最早的热机,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发明了冷凝器、蒸汽汽缸等部件,设计了将活塞直线运动转化成飞轮的动力机器。 3. 形形色色的热机:蒸汽轮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等。 【典例精析】例题1 下列例子中利用内能做功的是() A. 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 B.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温度升高 C. 冬天在室外跑步或跺脚使脚的温度升高 D. 冬天时,房间内用暖气取暖思路导航: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爆竹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A项正确;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温度升高、冬天在室外跑步或跺脚使脚的温度升高都是利用做功的方法使物体的内能增大,不属于内能的利用,B、C两项错误;冬天时,房间内用暖气取暖是利用内能来加热物体,故D错误。答案:A 例题2 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地把多颗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火箭点火后,高温高压燃气迅速膨胀向外喷出,燃气的温度下降,火箭则获得推力高速上升,并达到一定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燃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箭身的机械能 B. 燃气的全部内能转化为箭身的机械能 C. 燃气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燃气的全部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思路导航: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但燃气的内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有一部分直接向外散热,一部分克服火箭与大气的摩擦做功,所以燃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箭身的机械能,选A。答案:A 【总结提升】火箭发动机①火箭本身就是一部热机,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②火箭的工作过程: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内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燃气通过喷管向后高速喷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能 考点一:分子动理论 1.基本容: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体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热------温度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扩散: (1)定义: 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注意: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考点二:能 1.定义: 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能 说明: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 2.影响物体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能越大 (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能越大 (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物体的能可能不同

(4)状态: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能可能不同 3.改变能的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区别:A做功是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B从状态,做功者应处于运动状态,而热传递无论是传递着或被传递着,整体处于静止状态 考点三:热值 1.定义: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或J/m3 3.公式:q=Q/m 或q=Q/v 4.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Q=qm 或Q=qv 说明: A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3.0×107J/kg B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 考点四:比热容 1.定义: 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C=Q/m△t 2.单位:J/(kg. ℃) 3.物理意义: 由课本第15页比热容表引出: 如:水的比热容:4.2×103J/(kg. ℃)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热传递过程中 Q吸=cm(t—t0)Q放=cm(t0—t) 说明: 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只与物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联考九年级物理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办法之一是用石块敲击铁管,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 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且传声效果好的道理;但在发生矿难时,被困地底下的人不能用石块敲打铁管,这是因为用石块敲打铁管时,通过 _ _的方式增大了它们的内能,可能会碰出火星引起瓦斯爆炸。 2、如图1是我国新研制的月球探测器样机.样机使用抗温差大的材料,是由于月球表面物质的比热容_ _(填“较大”或“较小”),温差大的缘故.样机还装配有表面凹凸很深的六只“大脚”,设计的目的是_ 3、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 ;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 力;风吹荷叶摇晃,说明力能 。 4、二极管是电子电路的重要元件,当电流从它A 端流入时,二极管的电阻很小,可视为二极管短路。当电流从它B 端流入时,二极管的电阻很大,可视为二极管断路。 (1) 如图2,灯L 1、L 2的连接方式是 (串联还是并联) (2) 当开关S 闭合后, L 2__ ___(亮或不亮) 5、在进行英语听力测试时,各考场的有线扬声器是同时开播,也是同时停播的.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_____联,原因是它们_____(选填“能”或“不能”)独立工作. 6、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均为图中所示,则电阻R 1和R 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V 和 V 。 7、图4所示是一种调节收音机音量兼开关的调节器,若要使音量最大,滑片P 应接在_____点;若要使音量最小,滑片P 应接在_____ 点;若要关闭收音机,滑片P 应接在_______点。 二、选择题(共20分,第8-11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2、13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8、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5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A .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B .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 .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 .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9、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各个元件均能正常工作。当开关 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表指针有明显偏转 B .两表指针几乎不动 C .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动 D .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 10、家用电冰箱中消耗电能的器件主要是电动压缩机和照明灯泡.其中电动压缩机M 受温控开关S1控制,照明灯泡L 受 门控开关S2控制.温控开关S1和门控开关S2既能单独工作 又能同时工作.如图7所示是几个同学画的家用电冰箱的电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图1 图5 图8 图4 图3 图2 A B 图6 图7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 第一节 电流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 一节电流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L2与L3的电流之比为2∶1||,则通过L1与L2的电流之比、L1与L3的电流之比分别为() A. 3∶2||,3∶1 B. 3∶1||,3∶2 C. 2∶1||,1∶1 D. 1∶1||,2∶1 2.如图所示||,在做“连接串联电路”的实验中||,小宇同学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比L2亮||,则()||。 A. 通过L1的电流大 B. 通过L2的电流大 C. 通过两灯的电流一样大 D. 无法判断两灯的电流大小 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是0.6A||,0.3A||,0.2A||,则流过L1、L2、L3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A. 0.3A||,0.1A和0.2A B. 0.1A||,0.3A和0.2A C. 0.3A||,0.2A和0.1A D. 0.2A||,0.1A和0.3A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一定.关于电路的工作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闭合S1时||,两只灯泡是串联的 B.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C. 若先闭合S1||,再闭合S2||,电压表读数不变、电流表读数变大 D. 若灯L1被短路||,闭合S1、S2后||,则灯L1不亮||,灯L2亮||,电流表损坏 5.把较大的电阻与较小的电阻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如果通过较小电阻的电流是0.4A||,那么通过较大电灯的电流将() A. 大于0.4A B. 小于0.4A C. 等于0.4A D. 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比较a、b、c、d四处电流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 I a=I d B. I a<I b C. I b>I c D. I c=I d 7.如图所示||,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1的电流||,其中电路正确的是() A. B. C. D. 8.如图所示||,电流表测量的是()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1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的大小与所有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分子间距离有关,表现为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物体体积有关。 (2)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比热容:1kg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1)比热容是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相等”的这一物质的特性。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改变的难易程度。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和物体的质量、体积、温度等因素无关,只和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4)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可用水做冷却剂和取暖剂调节气候等。 4、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Q吸=cm(t-t0)其中c表示这种物质的比热容,t表示末温,t0表示初温,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表示t-t0,则Q吸=cm△t。 (2)放热公式:Q放=cm(t0-t)其中t0-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用△t表示t0-t,则Q放=cm△t 5、热值计算公式:Q放=mq,其中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Q放表示完全燃烧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 2 改变世界的热机 (1)内燃机在汽缸内燃烧汽油或柴油。大多数汽车里的内燃机是燃烧汽

油的,也叫汽油机。 (2)汽油机的构造:排气门、进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杠。曲轴。 (3)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汽油机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外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内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向外运动,带动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内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四冲程内燃机的一个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圈,飞轮转两四圈。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都是燃料在汽缸中燃烧,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汽油机的火花塞与柴油机的喷油嘴的工作时刻都是在压缩冲程末;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曲轴和飞轮转两周,对外做功一次;排气冲程排出的废气相同);启动时,都是靠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 3 认识电路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开学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备课方面 开学初我结合课本和教参,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一个不了解学生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我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了解学生一方面是要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另一方面是除了在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外,还应注重和学生沟通。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或两饭时间去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聊天,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所以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并且要备好、备精,只有这样才能上好课。 二、上课方面 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如果说备课是“纸上谈兵”,那么上课就是“真枪实弹”了。备课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上课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以静致动”,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素质。这学期,我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与上学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在教学内容上,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我改变了以往板着脸孔给学生上课的做法,带着微笑教学,它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和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进行反思,记录下每堂课的感受和感觉遗憾的环节,注意下次上课时修正和补救。总体上看,这学期我在上课方面的收获很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改善和提高。 三、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考查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又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艰难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对自己有用的事。从而使他们自觉的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后进生的转化,由原来的简单粗暴的强制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电流的磁场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电流的磁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电器设备的观察,知道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能说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性。 3、通过学习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或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在认识通电螺线管特性的基础上了解电磁铁的构造。 重点、难点: 重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 难点: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或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预习指导:本节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及通电螺线管和电磁铁这些重要的电磁学器材,应掌握的知识较多。请同学们参考《学案》,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学习成果填写在《学案》上,时间5分钟。 知识回顾: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 什么? 设问引入:小磁针只有放在磁铁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参考《学案》,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学习成果填写在《学案》上,时间5分钟。 奥斯特实验: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我们重做这个实验。 1、指导实验进行的方法、步骤,要求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观察通电、断电时,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2、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讲述:奥斯实验的物理意义在于,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一发现激发了各国科学家探索电磁本质的热情,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深入研究。 实验探究、归纳实验结果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