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2 , 6例 风湿性心脏病 2 4例 , 高血压心脏病 1 例 , 8 肺源性 心脏病 1 , 4例 心肌炎 1 例 , 1 先天性心脏病 4例 , 甲亢心脏病 1 , 例 主动 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各 1 。 例 1 心律 失常分析 . 3 本 组 2 例 中 ,心 电图检 出各类 心 4 6
表 5 细胞学检查结果
33 初婚 年龄与妇科病 的发病情况表 明:以 ≤1 - 9岁患病 率最高 ,其次 2 O岁 ~ 2岁 ,这说 明早婚妇 女 自我保 健知识缺 2 乏 , : 当的性行为及经期卫生保健差。 如 不 34 胎次 与妇 女病患病 关系 表明 : 胎 以上患病 率最高 , . 3 其次为 2 , 胎 者发病率最低 。这说明多胎生育 、 胎 1 多次人流宫 颈 裂或机械性损 伤感染 、 产后不 注意节制性 生活 , 引起 或加 是 重官颈糜烂 和附件炎 的原 因所在。 菌性 阴道炎与滴虫性阴道 霉 炎发病 可能 与交叉感染有关 。 3 国内各大 医院的许多资料 表明 ,宫颈糜烂 组的癌患 . 5 病 率高 于无 宫颈糜烂组。从本次所查 的 56例 中 , 5 3例进 2 有 0
工作 , 防治宫颈糜烂这一 癌前 疾病 , 防癌 的有力措施 , 积极 这是
同时也体 现出了定期开展妇女病查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4 小结 ຫໍສະໝຸດ 通 过分析妇 女病 普查结果 , 提示 我们今后要定期开展妇女 病普查 普治 , 同时加强青 春期 、 婚前期 的性卫生教育 , 加强妇女 经期 、 孕期 、 分娩和产褥期 卫生教育 , 提高 妊娠 、 分娩 和产褥期 医疗保健水平 和节育技术水平 , 健全女 工保 健设 施 , 提倡 晚婚 、 少育 、 生优 育 , 优 降低人 流率 , 阻断宫 颈癌前 病变 的重 要措 是
心力衰竭的护理评估

心力衰竭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
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一方面是心血管事件后幸存者增多,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
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二)相关病理生理心力衰竭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当基础心脏病损及心功能时,机体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
这些机制可使心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这些代偿机制也均有负性的效应。
各种不同机制相互作用衍生出更多反应,当心肌不能维持充分的心排血量来满足外周循环的需求时,将导致心衰的发生。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1. 基本病因(1)前负荷过重:心室舒张回流的血量过多,如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可使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左心衰竭;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可使右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右心衰竭。
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高心排血量疾病,由于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左、右心室的舒张期负荷,而导致全心衰竭。
(2)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左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左心衰竭。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使右心室收缩期负荷加重,可导致右心衰竭。
(3)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常见的如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病毒性、免疫性、中毒性、细菌性),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严重的贫血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心肌收缩力均可有明显减弱,导致心力衰竭。
(4)心室收缩不协调:冠心病心肌局部严重缺血招致心肌收缩无力或收缩不协调,如室壁瘤。
心力衰竭【】ppt课件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炎和心肌病
代谢性疾病
[病因]
几乎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到终末期都会引起心力 衰竭。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
容量负荷过重
【诱因】
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常见 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体力过劳、情绪激动、精
神紧张 心脏负荷加重:妊娠和分娩 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 使治疗不当: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
II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无症状,一 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
般体力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但没有心力衰竭的症
状
III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无症状,轻 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
微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且目前或以往有心衰
症状
IV 体力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休息亦有症 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
状,活动时加重
疗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概念]
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 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 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 谢的需要。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 量下降以至于组织和器官灌注量不足同 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瘀血的表现。
[病因]
几乎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到终末期都会引起心 力衰竭。
原发性心肌损害
4.快速利尿: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mg,本药兼 有扩张静脉作用,可减轻心室前负荷。
5.血管扩张剂: (1)硝普钠:缓慢静脉滴注,扩张小动脉和
小静脉。因含有氰化物,需要严密监测血压。用药 时间不宜连续超过24小时。
(2)硝酸甘油:扩张小静脉,降低回心血量, 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肺毛细血管压。
(3)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扩张小动脉及毛 细血管。 6.强心剂:毛花苷丙O.4mg缓慢静脉注射,近期使 用过洋地黄药物的病人,应注意洋地黄中毒。重度 二尖瓣狭窄患者禁用。 7.平喘:静脉滴注氨茶碱,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并 兼有一定的正性肌力和扩血管利尿作用。应警惕氨 茶碱过量,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老年人应减量。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吉 林 医学 2 1 年 8月 第 3 01 2卷第 2 3期
作 为 广 谱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 严 重 C F患 者 ( 无 禁 忌 证 ) 是 治 对 H 如 ,
疗 心 力 衰 竭 合 并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首选 药 物 。
4 参 考 文 献
杂 志 , 0 ,7 1 :2 2 42()1. 0
表 2 治 疗 4周 及 3个月 心 功 能 变 化 疗 效 比较 [ ( ) 例 % ]
疾 病 、 解 质 紊乱 未 纠 正 、 地 黄 中 毒 者 、 用 除 倍 他 乐 克 以 电 洋 服
治 疗 前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v F 为 ( .3 .2 , 疗 4周 后 L E ) 38 ±82 )治
延长 。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4例 , 经减量或停药后恢 复 , 没有 出现严重不 良反应。结论 : 碘酮在治疗 C F合并室性 心律失常 中疗 胺 H 效显著 , 不良反应少 , 值得基层 医院推广 。
[ 键 词 ] 胺 碘 酮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 性 心 律 失 常 关 室
充血性心力衰竭(H ) 发频 发、 杂的室 性心律 失常 , C F并 复 治疗 若 不 及 时 , 能 出 现 血 流 动力 学 障 碍 或 进 展 为 室 颤 , 及 可 危 生 命 。胺 碘 酮 用 作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物 具 有 抗 心 肌 缺 血 作 用 , 适
疗 组 基本 痊 愈 6 6例 , 效 1 显 7例 , 效 7例 , 效 0例 , 有 无 总有 效 率 9 . % , 照 组基 本 痊 愈 1 22 对 2例 , 效 1 例 , 效 8例 , 效 l 显 5 有 无 7例 , 总
有 效 率 5 .2 , 组 疗 效 比较 , 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 0 0 ) 19 % 两 差 P< .5 。结 论 : 维 A酸 胶 囊 与 外 用 0 1 阿 达 帕 林 凝 胶 联 合 治 疗 痤 疮 有 异 .% 较好的疗效 。 [ 关键 词 ] 异 维 A酸 胶 囊 ; .%阿 达 帕 林 凝 胶 ; 疮 01 痤 胶 , 次 / , 分 患 者 局 部 出 现 灼 热 疼 痛 等 皮 肤 刺 激 症 状 , 减 1 d部 可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7f98f54693daef5ef73dde.png)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三)发病机制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
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1 . 1 一般 资料 抽取我 院 2 0 0 9 年1 1 月~ 2 0 1 1 年1 1 月期 间患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 室性 心律失常 的患 者 5 O例 ,在患者 知情 且 同意 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
3讨 论
对 照组 中有 2 5 例冠 心病慢性心力 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 常患者 , 患者的年龄段在 4 5 ~ 8 4岁之间 , 平均年龄 为( 5 9 . 5  ̄ 4 . 5 ) 岁, 其 中男性 患者 1 7例 , 女性 患者 8 例, 患者 的病程 为 7 - 1 2 a , 平均病 程为 ( 9 . 1 ± 1 . 0) a 。观察组 中有 2 5例冠 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 室性心律失常患
心 力 衰 竭 并 发 室性 心律 失 常 的 患 者 5 O例 , 在 患 者 知 情 且 同 意 的基 础 上 将 其 随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 察 组 两 组 , 每组各 有 2 5例 患 者 。其 中对 对 照
组 中的 患 者 进 行 常规 治 疗 , 而 对 观 察 组 中 的 患 者在 进 行 常 规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采 取胺 碘 酮 的 使 用 。 对 两 组 患 者 的 临床 治 疗 效 果进 行 比 较 分 析 。 结
4结 论
得重 视的。
参考文献 :
【 1 】 杨冬. 麻醉后寒战及其防治Ⅱ 】 . 国外 医学 . 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 01 0, 1
【 2 1 王宏梗 , 林群, 杨锡馨 . 黄倩. 预 先 肌 注 曲马 多 对硬 膜 外 麻 醉 后 患 者 寒 战 的 影
总之 ,虽然椎管 内麻醉后寒颤所引起 的并发症不会很 严重 , 但 也给患 者生理 和心理方 面造成 了很大影 响 ,它还会 干扰到 心电监 测, 影响手术操作 。另外 , 它还会加大患者 的耗 氧量 , 同时也 会增加 二氧化碳 , 给患 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椎管 内麻醉后 出现 寒颤和 多方面 因素 有关 , 对 椎管 内麻 醉后 出现寒颤 的预防和处 理 , 是 很值
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2 . 2 治疗前 后室 性早搏 总数 、左 室射 血分数 变化 比 较
表 1 两组老 年患者具 体临床 疗效对 比分析表 ( %)
组别
例数
时 间
室性早 搏总数( 个, d )
左室射血分数 ( %)
3 讨
论
9 0 %, 直接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 综合分析治
疗前后患者室性早搏总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具有
心血 管 病 防 治知 识 2 0 1 3年 第 1 2期
话 论 著 /实验 与临 床研 究
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室性心律 失常的 临床 治 疗 分 析
夏 昭举
( 云 南省 昆明 夕阳红老 年病 医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2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老年 冠心病慢性 心力衰竭 患者室性 心律 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 将 6 0 例 冠心病慢 性心 力衰竭 室性心律 失常老年 患者 , 随机 分为 实验 组和对照组 两组 , 对照组行 常规治疗 , 实验 组行常规 治疗联合胺碘
酮。观察并比较 , 两组患者的总体 I 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 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 0 5 。治疗前 、 后 室性早搏 总数 、 左室射血 分数 比较 , 具有统计 学差异( 尸 < 0 . 0 5 ) 。而对照组 治疗前后 ,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尸 > 0 . 0 5 ) 。结论
显效 : 治 疗后 , 经动 态 心 电 图检 查 , 患 者 期前 收
缩消失或降低> 9 0 %, 临床症状( 心悸 、 胸 闷以及气促
等) 均 消失 。 有效 : 治疗后 , 患 者期 前 收缩 减 少 > 5 0 %, 心悸 、 胸 闷 以及气 促等症 状 均有所 缓解 。 无效 : 经过 治疗后 , 患 者未 达 到任何 有效 水平 。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我院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胺碘酮,比较2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
结果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积极抗心衰的同时加用胺碘酮,能提高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安全有效。
【关键词】胺碘酮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一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明显升高,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负性肌力作用[1],虽程度不同,如果使用不当,可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因此,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谨慎小心。
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近5年以来我院及进修期间搜集的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在58~77岁之间,平均(67.4±5.8)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69.4±5.5)岁。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强心苷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胺碘酮,首剂负荷量为150mg,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在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心律失常未能控制者,增加负荷剂量150mg,0.5~1mg/min[2]持续静脉点滴2~3d,病情稳定后进行24h超声心动图、动态心动图及肝肾功能检测。
1.3 入选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ⅲ级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 50%,室性早搏>30个/h或成对室性早搏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排除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过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药物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者[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是老年心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糖尿病等。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导致病情复杂化,给救治带来困难。
我院于2003年12月~ 2009年12月共收治临床资料比较齐全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5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心力衰竭患者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58~86岁,平均73岁;冠心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糖尿病心肌病1例。
1.2临床特征心力衰竭患者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轻微活动即出现气喘。
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咳嗽、咳痰18例(36%),水肿39例(78%),腹痛、腹胀6例(12%),心慌、胸闷37例(74%),剧烈胸痛9例(18%),血压下降7例(14%)。
1.3心电图表现快速性心房颤动28例(56%),频发室性早搏8例(2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10%),室性心动过速5例(10%),房室传导阻滞3例(6%),心室颤动1例(2%)。
2结果
在各型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最常见,占56%;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患,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逐步提高。
1例心室颤动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后早期即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于入院20h死亡。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肌病变、心瓣膜损害和糖尿病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分别为25例、17例、3例、4例和1例。
3讨论
心力衰竭按照其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作为一项独立因素起着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作用。
其中,心房颤动比例最大,老年人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提高,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有关。
心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不仅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影响了心输出量,增加了心肌耗氧量,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栓栓塞,尤其是卒中,常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时常会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有时可能是多于房性心律失常者。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会严重干扰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电生理代谢,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
特别是严重的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
出现上述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其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原则:无症状、非持续性房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室上性心律失常者,不需积极治疗;房颤或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需积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16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修长顺,毛茂
(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平度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性,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办法。
方法对住院50例心力衰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心电图变化、并发症及转归。
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为快速心房颤动,8例为频发室早搏,5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为室性心动过速,3例为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心室颤动。
结论心律失常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且增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心力衰竭/并发症;心律失常/并发症;心电描记
中图分类号:R541.6+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3-0027-02
(下转第48页)
27
根本措施为: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处理电解质紊乱[1]。
4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类药物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猝死风险;2类药物使总死亡、心脏性猝死减少,但与心律失常的抑制有关抑或无关尚难以肯定;3类药物使心律失常死亡减少,死亡率减少或无变化,优点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最小,能够安全地用于心力衰竭患者;4类药物因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仅限于治疗个别类型VT [1]。
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先治疗措施为:控制心室率,且目标较容易达到,由此显著减轻或消除HF 及心律失常的症状[1]。
降低心衰伴有房颤患者心室率最常用的药物是地高辛,但洋地黄主要降低休息时的房室传导阻滞,而对运动时心率影响较小。
因此洋地黄不能阻止心衰患者过度运动所致的心动过速。
β受体阻滞剂对运动心率的控制优于洋地黄,而且对心衰病程有良好作用。
尽管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抑制运动时的心室率,但也可抑制心肌功能并有加重心衰的危险,因此应当避免使用。
恢复窦率的治疗仅用于反复或持续室上性心律失常伴有严重症状并与心房收缩功能丧失直接有关的患者。
具备复律适应症且症状明显,对HF 造成明显影响者,则尽可能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避免心房电重构。
房颤患者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应当使用阿司匹林和华法令进行抗血栓治疗,并且是重要的措施和任务,后者须严密监测出凝血指标。
无论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原因如何或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心衰患者猝死的危险均较高,几乎所有心衰患者都有频繁的和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大约50%~70%心衰患者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上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近期研究提示,心衰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关,而与心肌缺血、心动过缓或电机械分离有关。
目前主张,不应当仅根据动态心电图监测所发现的心衰患者的无症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而进行治疗,但是应当努力避免心衰患者猝死的发生。
可以使用三种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
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的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猝死,包括所有原因的死亡率、心肌梗塞后患者和各种原因的HF 患者。
左室收缩不良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当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降低猝死,除非有使用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其治疗。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应当最大程度的消除液体潴留,并且在近期不需要静脉正性肌力药物治疗。
胺碘酮是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不建议用胺碘酮预防猝死,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用于由猝死、室颤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患者[2]。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可以降低心脏猝死后存活者的死亡率,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常规植入ICD 可以预防猝死或延长寿命。
ICD 主要用于有猝死病史或持续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室颤患者,不论是单独使用或与β受体阻滞剂和/或胺碘酮合用,以预防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国祥.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药物治疗[J/OL].医师报,
2009-1-13.[2]
董圣惠.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129-130.
收稿日期:2012-06-05
(上接第27页)
别高的患者还是应先进行血液透析为宜,同时再辅以中药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刘创,郑京.大黄附子灌肠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 ].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1480-1481.
[2]梅全喜.药海撷菁[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60.
[3]王海燕.肾脏病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435-1442.
[4]周庆华,鲍玉芳,朱爱国,等.益气清利化瘀方内服配合中药穴位
敷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 ].中医杂志,2010,51(10):918-919.
[5]李玉卿,周锦明.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灌肠方组方分析[J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2):1661-1662.
收稿日期:2012-08-0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