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认知功能和量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伏硫西汀是一种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它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伏硫西汀可能还会对认知功能和BDN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的认知功能伏硫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主要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来增加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研究表明,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情绪、焦虑和睡眠等方面,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尚不明确。

一些最新的临床研究显示,伏硫西汀可能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Shelton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在接受伏硫西汀治疗的患者中,其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表现为注意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提升。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伏硫西汀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抗抑郁药物,还可能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二、伏硫西汀对BDNF的影响BDN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存活起着关键作用。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抑郁症患者的BDNF水平往往较低,而抗抑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BDNF水平。

研究伏硫西汀对BDNF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基础研究发现,伏硫西汀可以通过激活BDNF信号通路来产生抗抑郁作用。

Ma等人(2017)的研究发现,伏硫西汀能够促进BDNF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增加神经元的生存和活性。

Karege等人(2019)的研究也发现,伏硫西汀能够通过调节BDNF表达来改善抑郁症状。

这些研究显示,伏硫西汀可能通过调节BDNF水平来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伏硫西汀对BDNF的积极影响。

Leyhe等人(2018)的研究发现,伏硫西汀对BDNF的影响是双向的,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增加BDNF水平,但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则可能抑制BDNF的表达。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伏硫西汀的简介伏硫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它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在神经元间的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改善抑郁症状。

伏硫西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抑郁症,包括轻度至中度抑郁症和一部分重度抑郁症患者。

伏硫西汀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口服给药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使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更加方便和有效。

伏硫西汀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少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适合长期治疗。

研究发现,伏硫西汀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症症状,还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这为其在治疗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额外的优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伏硫西汀对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疗效的具体影响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其临床应用。

1.2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伏硫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研究表明,伏硫西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

随着对抑郁症疗效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伏硫西汀对认知功能和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指个体的思维、记忆、学习、注意等方面的能力,而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对神经元生长和保护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伏硫西汀可能通过影响认知功能和BDNF的水平来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鉴于这一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伏硫西汀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系统性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希望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伏硫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伏硫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BDNF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关联机制。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重大困扰。

为了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健康,心理咨询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治疗技术。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抑郁症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优缺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一种技术。

CBT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改善情绪状态。

研究发现,CBT对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CB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对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要求较高。

近年来,心理咨询领域开始关注正念疗法(MBSR)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疗法通过培养患者对当下的觉知和接纳,帮助他们减轻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正念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与CBT相比,正念疗法更加注重对内心的觉察和接纳,对于那些对自我分析和认知调整不太感兴趣的患者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和坚持。

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技术,药物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和依赖性。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并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除了传统的治疗技术,一些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NFB)是一种利用脑电波反馈帮助患者调节大脑活动的技术。

研究发现,NFB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也被应用于抑郁症治疗中。

通过虚拟现实环境的刺激,患者可以更好地体验和处理情绪,促进情绪调节和恢复。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表明,心理咨询中的抑郁症治疗技术正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同的技术在治疗效果和适应人群上存在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伏硫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有着明显的疗效。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伏硫西汀不仅可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还可以对认知功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起到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伏硫西汀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和BDNF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一、伏硫西汀简介伏硫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临床上,伏硫西汀常用于治疗轻至中度抑郁症,对于患有焦虑和强迫症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1. 认知功能的概念及在抑郁症中的重要性认知功能是指包括记忆、学习、注意力、语言、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人类进行日常活动所必需的心理过程。

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常常受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于其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2. 伏硫西汀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一些研究发现,伏硫西汀通过调节5-羟色胺水平和神经递质的平衡,可以改善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

一项在老年抑郁患者中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表明,服用伏硫西汀后患者的记忆和注意力明显改善,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这一结果表明,伏硫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三、伏硫西汀对BDNF的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对于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BDNF的水平常常降低,这与抑郁症的发病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调节BDNF的水平对于治疗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伏硫西汀可以通过调节BDNF的表达和释放,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在应激性抑郁大鼠模型中,长期服用伏硫西汀后,大鼠的BDNF水平明显增加,大脑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当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DSM-5和ICD-11的标准来确定。

DSM-5和ICD-11均要求患者至少有五项症状表现出现,并且这些症状应该持续两周以上。

这些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障碍、疲乏感、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缺陷、自杀意念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情绪障碍和器质性疾病。

由于抑郁症的的症状十分复杂,有时可能与一些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诊断抑郁症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问诊、观察和检查。

除了主要的心理症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病史、药物历史和社会状况等。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抑郁症,现代医学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脑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研究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并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更加精细的手段。

二、抑郁症的治疗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抗抑郁药、MAO抑制剂、松果体素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另一种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缓解抑郁症状。

主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人际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疾病的应对能力。

心理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其效果相对稳定但花费的时间更长,且需要对治疗师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要求。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和效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和效果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和情绪状态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心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本文将重点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事件本身所决定。

CBT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和重塑患者的认知,以期望改变其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 认知重建CBT的核心之一是认知重建。

在抑郁症治疗中,患者常常具有一种负面思维模式,如自责、自卑等。

通过与治疗师的合作,患者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和挑战这种负面思维,并逐步替换为积极的、现实的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提升其情绪的稳定性。

2. 行为疗法除了认知重建,CBT还应用了行为疗法来帮助抑郁症患者。

行为疗法通过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帮助患者逐步重建正常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这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交功能、提高积极性,对抑郁症的康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1. 多项研究结果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

一项系统性回顾发现,相较于药物治疗,CBT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效果不亚于抗抑郁药物,且更持久。

同时,CBT对于预防抑郁症复发和减少症状严重程度也有显著的效果。

2. CBT还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

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成年人,也可以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

此外,CBT还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方案,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

3. 对于长期抑郁症患者,CBT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从而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在近年来被普遍认为是更有效和持久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和解构性心理分析等。

主体: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基于认知模式,并试图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减轻抑郁情绪和促进正向变化。

CBT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视角转换:CBT鼓励患者重新评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观念。

这有助于他们摆脱消极思维循环并培养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

目标设定:通过与治疗师建立合理和可行的目标,患者可以逐步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并根据目标进行行动。

行为实验:通过逐步引导患者参与新的体验和活动,CBT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且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

2. 人际治疗人际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问题而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IPT认为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是抑郁情绪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善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IPT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探索:IPT鼓励患者探索和表达他们对重要关系中发生冲突或变化时产生的复杂情感。

角色调整:当个体面临新角色、关系转变或失去时,IPT致力于帮助患者适应这些变化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悲伤处理:在失去重要人物后,IPT帮助患者克服悲伤和失去,并逐渐重新投入到与他人的正常社交互动中。

3. 解构性心理分析解构性心理分析(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PDP)是一种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致力于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欲望和对神经过程的阻抗,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改善内心冲突。

抑郁症病人认知功能改变的fMRI及MRS研究的开题报告

抑郁症病人认知功能改变的fMRI及MRS研究的开题报告

抑郁症病人认知功能改变的fMRI及MRS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严重程度及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

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的障碍,这些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其次,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具体研究内容为:采用fMRI技术对抑郁症患者的脑活动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使用MRS技术对患者的神经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参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与神经代谢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其神经生理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研究对象:选取30名抑郁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2. 数据采集:采用3.0T MR机进行fMRI扫描和MRS检测;3. 数据处理:使用SPM、FSL等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LcModel软件对MRS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各代谢物的浓度;4. 研究指标:采用fMRI技术检测患者的脑活动状态,包括激活区域、强度和时间特征等;采用MRS技术检测患者的神经代谢物,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天冬氨酸(glutamate)、N-乙酰化化合物(NAA)等;5. 数据分析:使用SPSS和MedCalc等统计学软件对fMRI和MRS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探究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1. 详细分析抑郁症患者各项认知功能改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其与神经代谢物之间的关系;2. 探讨抑郁症患者脑活动的特点和区域,通过fMRI技术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研究结果;3. 通过MRS技术,明确抑郁症患者神经代谢物的化学特征和量化变化,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生物标记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认知功能和量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4-11T10:44:50.5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作者:郭柳生[导读] 近几年,社会压力增大,抑郁症患者数量急剧增多,不仅仅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甚至会严重制约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交。

郭柳生(广西贵港市港南清山精神病医院;广西贵港537100)【摘要】近几年,社会压力增大,抑郁症患者数量急剧增多,不仅仅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甚至会严重制约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交。

为了进一步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要结合量化治疗机制和标准进行统筹化治疗,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量化治疗整体水平。

文章中分析了抑郁症认知功能,并对量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展开了讨论,综述如下。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功能;量化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06-02陈春凤,朱翔贞,高静芳[1]等在研究中指出,在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多,患病率达到6.1%,并且,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类似于饮酒后人体的认知能力退化。

并且,就算是抑郁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残留影响,因此,抑郁症成为了制约患者生活质量的“毒瘤”。

目前,在对抑郁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功能改善、功能恢复是关键,但是依旧存在剂量不足以及依从性差等问题,基于此,有效践行量化治疗机制对于全面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较为关键。

1抑郁症认知功能宋煜青,陈红光,廖金敏[2]等在研究中指出,患者罹患抑郁症后,就会出现认知功能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抑郁症患者注意力认知功能失衡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后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是在病理生理过程中逐渐受到损害的官能认知。

鲍枫,潘伟刚,毛佩贤[3]等指出,利用神经心理测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后可知,在快速视觉信息处理方面,抑郁症患者的视觉刺激反应潜伏期时间要相较于没有抑郁症的人群较长,由此可知,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会受到病情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经过研究证实,就算是抑郁症患者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在抑郁症情况缓解后依旧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宋煜青,谭云龙,双梅[4]等在实验中则对相关报道进行了分析,利用颅电刺激的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直接进行刺激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整体快速视觉信息处理以及对应的反应能力较好,并且相较于之前的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也有相关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注意力和练习效应有关。

温紫娴,徐敬文,黄永烽[5]等则在研究中指出,有部分学者利用氟西汀进行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利用快速视觉信息处理训练对患者进行配对练习,发现注意力的改善并不能完全和练习效应相挂钩。

基于此,目前针对抑郁症患者注意力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都认为抑郁症会对患者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张岩,曹江,徐伟杰[6]等则在研究中证实,就算是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抑郁症疏导治疗,依旧会对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患者的注意力不能得到完全改善,且对应的效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1.2抑郁症患者记忆力认知功能失衡抑郁症除了对患者的注意力产生影响外,也会对患者的记忆力形成制约作用。

曹译丹,石捷,陶建青[7]等在研究中指出,将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对其进行延迟匹配的记忆测试,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张晶,徐茜,杨紫君[8]等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图形识别记忆的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对于图形识别记忆的能力也在衰退。

另外,王艳华,钟笑梅,吴章英[9]等在研究中利用CANTAB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反应空间记忆配对分析,发现一些经过颅电刺激治疗的患者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空间再认记忆中,治疗后的患者整体效果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张颖,李洁,李刚[10]等在研究中指出,一些经过治疗的患者在抑郁症治疗结束后记忆力有所提升,但是工作记忆的改善程度并不是非常显著。

在对抑郁症患者记忆力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药物等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并且对患者治疗后记忆力水平恢复程度也会形成差异化作用。

1.3抑郁症患者执行力认知功能失衡梁世桥,苏亮,贾玉萍[11]等在研究中指出,利用CANTAB进行内外空间转换任务以及空间跨度任务对患者进行测试,发现患者的执行功能复合分数较低。

并且,就算是利用相应的治疗机制后,抑郁症患者的执行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张涛,刘霖[12]在研究中利用了莫达非尼治疗方式,对于一些抑郁症症状有所缓解的患者,却发现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坏的程度较为顽固,执行功能受到了影响后很难迅速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抑郁症会对患者的认知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确保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完善治疗策略,以保证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水平、记忆力水平以及执行力水平,减少抑郁症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抑郁症量化治疗研究进展正是因为抑郁症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积极落实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治疗方式,确保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维护治疗水平。

李日鹏,何洪波,宁玉萍[13]等在研究中指出,抑郁症患者的量化治疗方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且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能提升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量化治疗是我国精神领域内新兴的概念,要想对其进行多元化处理,就要结合临床研究经验,落实量化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夯实STAR*D量化思想,确保能建立健全更加贴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过程量化评估系统。

2.1基于评估的治疗在董强利,万平,孙金荣[14]等的研究中指出,抑郁症患者自我检测和评估过程是我国进一步提升抑郁症治疗工作的主要攻关项目,也是我国医疗体系发展落后于国外的方面。

因此,要想提升抑郁症量化治疗的综合水平,就要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化的评估治疗机制,确保指导治疗工作能顺利开展。

结合评估分数的高低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从而指导相关医生对治疗决策予以整合。

倪飞蕊[15]指出,规范化的评估工作不仅能为医生诊断提供便利,也能为患者针对性精准治疗创设良好的平台。

结合抑郁症患者治疗工作可知,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临床治疗,确保患者能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是临床控制的关键,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自我评估指导用药,且能提升治疗的规范化,配以合理性的沟通以及临床治疗建议,就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量化治疗抑郁症的优势。

2.2量化分析模型近几年,量化治疗抑郁症受到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区别于传统的经验性治疗机制,临床实践利用量化质量模式能有效对患者进行评估从而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

最关键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秉持量化治疗的理念,完善量化工具的治疗决策,并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对量化巩固运行体系和方案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确保能提高治疗流程的完整性。

孙秀媛,李海玲,沈青峰[16]等在研究中指出,PHQ-9是目前较为有效的筛查工具,能有效对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从而建立针对性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痛苦和治疗难度。

除此之外,在对抑郁症进行研究后可知,医生在应用量化分析模型建立治疗方案的过程中要结合诊断结果和治疗水平与患者进行及时性沟通,从而确保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程度,也为进一步提升医患同盟的综合水平,确保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对应的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

2.3干预机制在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对治疗过程进行监管,也要对干预措施的决策点以及调整方式进行集中治疗,有效完善药物的时效性。

最关键的是,量化治疗就是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完善具体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对策和应用机理都能贴合患者的具体表现,才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也就是说,在推进抑郁症患者量化治疗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抑郁症症状以及快速自评表的分析数据建立对应的处理方案,且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从而了解患者对自身的评估结果,有效建立实时性用药方案。

这种量化治疗方式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效果,并且治愈时间也会有所缩短,真正意义上改善传统治疗模式的弊端,为抑郁症患者预后效果的全面进步创设良好的平台,也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优化治疗质量。

3结论总而言之,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量化治疗是顺应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量化治疗的转归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能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心态,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为患者认知功能的治疗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1] 陈春凤,朱翔贞,高静芳等.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改善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58-1960.[2] 宋煜青,陈红光,廖金敏等.抑郁症、高血脂症以及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2):112-117.[3] 鲍枫,潘伟刚,毛佩贤等.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6):442-446.[4] 宋煜青,谭云龙,双梅等.基于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比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53(4):610-613.[5] 温紫娴,徐敬文,黄永烽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24例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2):257-258.[6] 张岩,曹江,徐伟杰等.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特点及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8):1894-1896.[7] 曹译丹,石捷,陶建青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4):752-754.[8] 张晶,徐茜,杨紫君等.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5):3810-3813.[9] 王艳华,钟笑梅,吴章英等.首次发作年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3):145-149.[10] 张颖,李洁,李刚等.老年抑郁症患者芳香烃受体核转移蛋白和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表达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2956-2959.[11] 梁世桥,苏亮,贾玉萍等.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3):213-214.[12] 张涛,刘霖.囤积障碍共病抑郁症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6):826-828.[13] 李日鹏,何洪波,宁玉萍等.氯胺酮麻醉的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系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6):2670-2673.[14] 董强利,万平,孙金荣等.抑郁症缓解期患者认知功能特征前瞻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3):182-186.[15] 倪飞蕊.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244-6245.[16] 孙秀媛,李海玲,沈青峰等.rTMS及MECT对抑郁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的影响[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8(2):94-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