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芦花荡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合集下载

2024年《芦花荡》标准教案

2024年《芦花荡》标准教案

2024年《芦花荡》标准教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掌握小说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芦花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理解小说主题。

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

3. 例题讲解:讲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4. 随堂练习:学生针对讲解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芦花荡》2. 内容:人物:主人公、次要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芦花荡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答案:2.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小说《芦花荡》的人物、情节、环境及主题。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描写,提高其审美能力。

2. 加强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如《边城》,进一步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芦花荡》教案设计优秀

《芦花荡》教案设计优秀

《芦花荡》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芦花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并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6. 随堂练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芦花荡2. 生字词3. 课文段落分析4. 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答案:学生可从课文中选取喜欢的段落,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描绘家乡的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作者对芦花荡的描绘,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描写,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谈谈对芦花荡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抗战时期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3)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芦花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 学生对抗战时期人民的同情和敬意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芦花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芦花荡》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

(2)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人物的准确性、表达清晰度和合作态度。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欣赏孙犁笔下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坚韧。

(2)体会作品中的人性美和爱国主义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欣赏孙犁笔下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描绘。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绘,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

3. 欣赏孙犁笔下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描绘,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学潜能,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人才。

《芦花荡》教案范文

《芦花荡》教案范文

《芦花荡》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主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讲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主题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芦花荡》2. 生字词:荡、漾、涟漪、翩翩起舞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4. 课文主题: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2.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作者描绘芦花荡的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课文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答案: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如“湖水荡漾,芦花翩翩起舞”,展现了芦花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可布置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斗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务,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叫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

以下是小编搜寻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供参考借鉴!教学目标:学问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会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调。

实力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酷爱和平,反对斗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斗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酷爱和平的人民主动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家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位奇妙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依据预习状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斗争、解放斗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斗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晰时老师做引导分析)明确:(1)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婚。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斗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2)人物:①老头子:奇妙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心情乐现、信念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老师引导总结)幻灯⑤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报仇五.本文所讲解并描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调,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剧烈的反差渲染。

2024年《芦花荡》示范课教案(通用

2024年《芦花荡》示范课教案(通用

2024年《芦花荡》示范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第七单元《芦花荡》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艺术特色。

详细内容涵盖课文的全文阅读,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以及老头子与小女孩之间的互动,从而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深刻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小说《芦花荡》的基本情节,感受小说所描绘的特定历史背景。

2. 分析并掌握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掌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情感表达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3. 精读课文:a)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相关语句,深入剖析其性格。

b) 讨论老头子与小女孩之间的关系,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

c) 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如环境描写、情感表达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老头子形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分析方法,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老头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b) 从小说中选取一段环境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老头子形象特点:坚韧、善良、勇敢。

象征意义:老头子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大农民群众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

芦花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及写作技巧赏析。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文章主题思想;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运用;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提高词汇量;4. 课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例题讲解;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六、板书设计1. 课文芦花荡2. 生字词:、、3. 课文主题:大自然的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 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但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仍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阅读与大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修辞手法: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芦花荡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芦花荡》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芦花荡优秀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由本站为大家提供的几篇教学方案, 欢迎阅读。

人教版芦花荡公开课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想】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一一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蹒! 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

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一一《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背景资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

亦称“七七”抗战、“七七” 事变。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d I )疟子(ydo)寒噤(j i n)吆喝(y a o he)蹿(cu a n)仄歪(za )飒飒.......................... (s a )泅着(qi u )转弯抹角(mb )张皇失措(hu a ng )...编算:方言。

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明确: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板书)%1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1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1、环境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体现时间或情感的变化。

3、渲染营造氛围。

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1、烘托人物心情。

2、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2、为下文做铺垫.3、埋下伏笔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1、暗示文章的中心。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 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一一序幕环境:被敌人包围的一片芦苇塘里,主要人物:老头子第二部分:(9——19))故事的开端:写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第三部分(20——54)故事的发展:写老头子过于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

他感到丢人现眼,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情节的一波三折)第四部分:(55-6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

)4、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答:主人公:老头子。

问题2:同学们知道的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答:肖像(外貌)、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问题3: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

(组织四组同学从四个方面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分析)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第3、4段)动作描写(如第55、57、61段等)语言描写(如第21段等)心理描写(如第47段)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补充:对老英雄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

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

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

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答: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 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爱国抗日,有勇有谋,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没脸见人。

”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 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 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问题4:课文中那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这句话在文章起了什么作用?答:性格特点的核心一一过于自信、自尊的老英雄。

英雄性格的表现: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

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过于自信与自尊。

问题5:文章多处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那么 "过于”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答:“过于”二字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 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