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微核试验 国标

微核试验 国标

微核试验国标
微核试验是指在微型核反应堆中进行的一种实验,旨在研究和验证微型核反应堆的设计和性能。

微型核反应堆是一种小型的核反应堆,通常用于提供电力或热能。

与传统的大型核反应堆相比,微型核反应堆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运行安全等特点。

微核试验的国标是指在微型核反应堆试验中需要遵守的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试验的安全性、环境保护、辐射防护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遵守国标,可以确保微核试验的进行安全可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在微核试验中,需要严格控制核反应堆的运行参数,确保核反应链能够稳定进行。

同时,还需要对核燃料进行管理,保证燃料的供应和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还需要对试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微核试验的国标还包括对试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评估微型核反应堆的性能和安全性,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微核试验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严格遵守国标,可以保证试验的安全和可靠性,为微型核反应堆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微核试验的成功将为人类提供更可靠、更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实验原理
机理: 1 有丝分裂毒物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点的染色体 环和断片在细胞分裂后期被滞留在细胞质中 2 断片或无着丝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 从而遗留在细胞质中 结论:
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或其他物质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 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有核细胞中
•微核难与正常核分叶
•及核突出物区别
•微
•核
•实
•无核细胞
•验
•红细胞
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环磷酰胺(CTX)
❖ 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 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经转化、分解,生成酰 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 副作用明显,有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白细胞减少、 中毒性膀胱炎、肝功能损伤等。
❖ 具有显著的遗传、生殖毒性:停经或精子缺乏,妊娠初 期时给予可致畸胎。
❖ 用药后24-30小时,骨髓中微核形成达峰。
•8
结果
•示小鼠骨髓正常 嗜多染红细胞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 红细胞中一个微核
•9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两个微核
•10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多个微核
•11
Giemsa染色
染 毒
•推片:30度角;


•晾干:一定要干;


•固定:甲醇固定10min,

需要晾干; •染色:Gimesa染液染
色(10~15min) •冲洗:蒸馏水冲洗,晾
干•阅片: 观察微核。
推片方法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观察与计数:低倍镜下选择分布均匀,染 色较好的区域
油镜下观察计数

微核试验的原理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原理微核试验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测定对特定物质敏感的微生物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物质敏感的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到一起,使得微生物在受到目标物质诱导后产生荧光信号。

微核试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有源菌株的培养、基因工程的构建、转化菌的选择和测试等。

首先,需要选用一种天然的微生物作为有源菌株,它对待检物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有源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形成菌液用于后续实验操作。

接下来,需要构建基因工程载体,将目标物质敏感的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到一起。

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启动子、调控元件和选择性标记基因等。

启动子能够在受到目标物质的诱导时促进基因的表达,调控元件能够调节激活基因的程度,选择性标记基因能够筛选成功转化的菌株。

然后,将构建好的基因工程载体转化到有源菌株中。

转化可以采用化学方法、电转化方法或基因枪法等不同的转化方法。

转化成功后,会得到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化菌株。

接着,对转化菌株进行筛选和文化处理。

筛选可使用抗生素等选择性标记基因进行,只有获得构建好的基因工程载体的菌株才能存活下来。

筛选过程中,需要对转化菌株进行培养,以保证菌株的活性和增殖。

最后,进行目标物质的检测。

将培养好的转化菌株置于受检物质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果待检物质存在,则会激活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生荧光信号。

通过观察菌液中的荧光强度可以判断待检物质的存在与浓度大小。

微核试验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生物体对待检物质的敏感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该敏感基因与荧光标记基因连接起来,实现了对待检物质的检测。

微核试验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某种特定物质,并且对环境友好,无需使用放射性或有毒性物质。

因此,微核试验在环境污染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山毒理课件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

中山毒理课件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
取样:从实验动物或细胞中提取样本 固定:使用固定液固定样本 染色:使用染色液对样本进行染色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计数微 核数量
计算:根据微核数量计算微核率
分析:根据微核率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判定与数据分析
微核试验结果判定:根据微核数量和形态进行判定 数据分析:对微核数量和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微核试验结果 结论:根据结果解释,得出结论,如微核试验结果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等
染色体畸变与细胞恶性转化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 异常改变
细胞恶性转化:细胞失去正常调控, 发生恶性增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微核试验:检测染色体畸变的方法 之一
联系:染色体畸变可能导致细胞恶 性转化,微核试验可以检测染色体 畸变,从而预测细胞恶性转化的风 险。
微核试验在染色体畸变检测中的价值
微核试验操作流程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来源:选择合适的实验处 理,如清洗、消毒、固定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样本采集: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样本 采集,如血液、组织、细胞等
样本保存:将处理后的样本进行妥 善保存,如冷藏、冷冻等
微核计数方法
微核试验的局限性
微核试验的灵敏度较低,难以检测出低剂量的遗传毒性物质 微核试验的结果可能受到细胞类型、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微核试验无法区分遗传毒性物质引起的微核和细胞凋亡引起的微核 微核试验无法检测出非遗传毒性物质引起的微核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微核试验在毒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微核试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分析:微核试验是一种检测遗传毒性的有效方法 结论:该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毒性机 制和危害程度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两次染毒:第一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染毒, 6小时后取样;
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 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7
2.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处死:颈椎脱臼法 处理: 取股骨,去掉血污和肌肉,用弯止血钳将骨髓
挤于预先滴有生理盐水的清洁载玻片上,混合均匀后推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损伤)。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 常用细胞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3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 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 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
微核(Micronucleus)的概念
微核的产生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 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 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 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2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NT)的概念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计算200个细胞中 PCE/NCE的比值。
10
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 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不可靠。
8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中,甲醇固定15分钟, 取出晾干。
4.染色(建成试剂盒Giemsa染液)

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原子核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核试验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所谓微核试验,就是通过加速器将高能粒子轰击目标核,使其发生裂变或者反应,进而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从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数据分析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

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加速器进行加速,使其具有足够的能量与目标核发生相互作用。

目标核可以是稳定核或者放射性核,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核素或者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核素。

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几种:1.弹性散射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弹性散射时,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不变。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大小和形状。

2.非弹性散射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非弹性散射时,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会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激发态和衰变行为。

3.核反应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核反应时,会产生新的核素和粒子。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反应过程。

二、微核试验的实验装置微核试验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加速器、目标核、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1.加速器加速器是微核试验的核心设备,用于将粒子加速到足够高的能量。

常用的加速器包括静电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子循环加速器等。

2.目标核目标核是微核试验的实验对象,可以是稳定核或者放射性核,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核素或者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核素。

目标核的选择与实验目的密切相关。

3.探测器探测器用于探测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和辐射。

常用的探测器包括闪烁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等。

4.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据分析微核试验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对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微核试验

微核试验

面向自己,沿着门牙左 边滑入
气管
By LASCO
食道
操作步骤
(3)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采用两次染毒的方式,即第
一次 染毒24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染毒,6小时后取样。
操作步骤
(4) 剂量选择:受试物应至少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
组原则上为不产生动物死亡的最大毒作用剂量。一般 取受试样品1/5、1/10、1/20 LD50 剂量。阳性对照组用 丝裂霉素C(10mg/kg)腹腔注射1次或2次。阴性对照组使 用等体积的溶剂。
5、观察计数 先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 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灰蓝色, 正染红细胞(NCE)呈橘黄色。细胞中含有的微核多数呈 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呈紫红色 或蓝紫色。一个细胞内可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计数 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数200个细胞中 PCE与NCE的比值。
MN NCE
结果与分析
微核试验所获数据资料的频数分布尚无定论,多种统
计学方法(如泊松分布、二项分布、χ2检验等)均有人 用于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该试验的关键步骤是制作 良好的骨髓涂片及优质的染色。
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的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
表示。每只动物为一观察单位。每组的雌、雄动 物分别计算微核PCE的均值。雌、雄动物之间无 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可合并计算结果,否则应分别 进行计算; • 正常的PCE/NCE比值约为l(正常范围为0.6~ 1.2)。如比值<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 制;如比值<0.05,则表示受试化学毒物的剂量 过大,试验结和涂片
试验动物最后一次染毒后,按确定 的时间用颈椎脱臼或麻醉的方法将 其处死,四肢固定于解剖板,将腹 中线被毛浸湿,剖开胸腹部,取下 胸骨(或股骨),擦净血污,剔去肌 肉,剪去骨骺。用小型弯止血钳将 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清洁载 玻片上,混合均匀后推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观察计数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选择 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区域,再在油镜 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灰蓝色,正染 红细胞(NCE)呈桔黄色。一个细胞内 可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计数200个 PCE中含有微核的PCE数.
结果统计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的微核。每一动 物为一观察单位,每组动物分别计算微 核PCE的均值。全班一起用t一检验统计。
什么是PCE?简单的说PCE就是一种刚 排核而未成熟的红细胞。红细胞是在骨 髓中生成的,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经过 数次分裂,最后脱核成为成熟的红细胞。 脱核后早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主要 成分球蛋白的合成旺盛,因此胞质中存 在大量的核糖体,Giemsa染色呈灰蓝色, 这就是PCE。随着球蛋白合成完毕,核 糖体完全分解,PCE逐渐形成成熟的正 染红细胞。
注意事项
操作时推制良好的骨髓涂片及良好的染 色,是本实验的关键步骤。
熟悉并正确区分各种骨髓细胞。
MN NCE
பைடு நூலகம்细胞
电镜
单个微核
多个微核
(二)器材 晾片架, 1ml注射器及针头,载玻片及 推片,止血钳,显微镜(油镜头),细 胞计数器。
(三)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24-28g,雄性。
实验方法
1.染毒:每组取小鼠4只,称重随机分 成二组,一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 理盐水0.2ml/10g,一组为环磷酰胺组, 环磷酰胺接100mg/kg腹腔注射 (0.2ml/10g)。
2.涂片 给药24小时后用颈椎脱臼方法 处死动物,四肢固定于解剖板,剖开胸 腹部,取下胸骨,剔去肌肉。将胸骨骨 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载玻片上,推 片。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标本玻片放入甲醇 溶液固定15分钟,取出晾干。
4.染色 用新鲜配制的10%Giemsa染液染 色15分钟。冲洗后晾干。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沈阳药科大学 药理教研室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统计 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
学习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微核测定方法
了解环磷酰胺对骨髓细胞染色体的 损伤作用
实验原理
微核(micronucleus):是细胞内染色体 断裂或纺锤丝受影响而在细胞有丝分裂 后期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形态 上完全游离于细胞浆中;大小相当于细 胞直径的1/20—1/5,体积小于主核 的1/3,呈圆形或杏仁状;染色与结构 与主核一致;数目:在间期细胞中可以 出现一个或多个。
特点: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灵敏度 应用:是化合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必做
试验之一 为何要用小鼠,因为人和大鼠带有微核
的红细胞常在脾脏被破坏,但唯有小鼠 例外。
实验材料
(一)试剂 甲醇(分析纯), 冰醋酸(分析纯), 吉姆萨(Giemsa)储备液,小牛血清, 磷酸盐缓冲液pH6.8, 环磷酰胺。
微核形成的原因:由遗传毒性物质造成的。
微核形成的原因 微核构成
遗传终点
DNA断裂剂 无着丝粒断片 染色体完
(x-射线)
整性改变
非整倍体
一条或几条 染色体分
诱变剂
染色体
离改变
(甲基汞
秋水仙碱)
微核试验能检测药物或和其它物质 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 点。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核试验。
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中幼— 脱核
—晚幼——PCE——NCE (嗜多染红细胞) (桔黄色)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微核可出现于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 难于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故 常计数PCE细胞中的微核,因为红细胞在 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 出但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