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1]
儿童脑膜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儿童脑膜炎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
本报告旨在总结儿童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以提高公众对儿童脑膜炎的认识,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病因1. 细菌感染:细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脑膜炎类型,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
3.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较少见。
4. 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脑膜炎。
三、临床表现1. 急性起病:多数儿童脑膜炎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
2. 发热:发热是儿童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
3. 头痛:头痛是儿童脑膜炎的常见症状,可能与脑膜刺激征有关。
4. 恶心、呕吐: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
5. 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
6. 其他症状:如皮疹、听力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接触史等。
2. 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征,如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儿童脑膜炎的重要手段,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
- 病原学检查:根据临床疑诊,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五、治疗方法1.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通常采用头孢曲松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则无需使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吐、镇静等。
3.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
六、预后1. 治愈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治愈率较高。
2. 后遗症: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瘫痪、癫痫等。
化 脓 性 脑 膜 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 王 华
脑膜的构成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
定
•
义
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软脑 膜的炎症。 是小儿时期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以婴幼儿发病居多。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脓性改 变。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 > 20x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 多在80%以上,有 时可见中毒颗粒。
•
感染严重或治疗不规则者白细胞总数减少
脑脊液检查
• • •
压力:增高, >40滴/分
外观:混浊
细胞数:白细胞增多,>1000x106/L,中性粒细胞 为主 糖含量:明显降低,常〈1.1mmol/L 蛋白定量:显著增高
肝功能异常而无黄疸;
•
•
病初血糖降低;
急性脑病表现;
•
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
治
•
疗
一般治疗 保证水、电解质、营养供给,重症病儿 应在ICU进行呼吸、循环功能监护;
•
对症治疗
退热
控制惊厥发作
降低颅内压增高。
抗病毒治疗
•
在未完全除外细菌感染前,应常规给予抗生素治 疗。 抗病毒治疗,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给予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5-10mg/kg.d),每12小时 静脉注射1次(在1小时内给完),疗程10-14d。 激素疗法: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1-0.6mg/kg。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该类化脓性脑膜炎具有流行性,属于我国法定 传染病,需及日寸诊治并采取预防措施。本病 多在冬、春季节发生。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疾病早期反复的抽搐发作及提示颞叶或额叶病损的局灶性体征,都强烈提示病因是HSV
03
很难从CSF中分离到疱疹病毒,目前认为对于疱疹病毒脑炎的病原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是用PCR从CSF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的基因片段
04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发生于夏秋季节,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1
儿童多见;高热、意识障碍明显,重者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病后3个月、6个月复查EEG,若背景活动正常,Holter EEG无痫样放电、临床无后遗症,则可考虑渐停抗癫痫药
1
2
3
病脑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问题
高热可增加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加重脑水肿及病灶酸中毒和循环障碍;高热易诱发惊厥促进呼吸衰竭及脑疝;高热还可诱发神经元死亡和凋亡,升高本病的致死率和病死率
控制高热有物理降温,化学降温,中药治疗
多数患儿的EEG改变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并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病情重者EEG恢复慢
辅助检查—脑电图
脑电图判读注意事项:
EEG正常,不能排除病毒性中枢感染 EEG异常,不能肯定病脑的诊断 病脑异常EEG的判断: EEG异常程度与实际病变严重性不一定完全一致 EEG异常较临床体征敏感,有时临床神经系统脑实质受累体征并不明显, EEG检查可出现异常 病脑的异常EEG恢复较临床恢复为慢,常为数周或数月之久 个别病脑恢复期随访EEG出现痫样放电,如果未出现临床发作,不能单凭EEG诊断癫痫,甚至加用抗癫痫药物
如CSF中某种病毒的IgM 抗体阳性,一般可以确定诊断
如能证实CSF中某一种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相对高于血清,也可确定诊断;[抗体指数=(CSF特异性Ig/CSF总Ig)/(血清中特异性Ig/血清中总Ig)。如该指数≥1.5,则提示该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主要 包括病因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二.免疫治疗
治疗
三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 病 毒 一药 物 治 疗
五、对症支持治疗
四.抗菌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阿昔洛韦: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体外
CNS感染途径
①血行感染: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 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或肌肉注射、静脉输血等进 入血流,面部感染时病原体也可经静脉逆行^颅, 或孕妇感染的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 ②直接感染:穿透性颅外伤或邻近组织感染后病 原体蔓延进入颅内; ③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粘 膜.然后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
确诊尚需 如下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下列病毒性脑炎鉴别:
带状疱疹 病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脑 炎 肠道病 毒性脑 炎 急性播 散性脑 脊髓炎 :
本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 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 性脑损害,临床表现意 识模糊,共济失调,局 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 征。病人多有胸腰部带 状疱疹的病史,头颅 cT无出血性坏死的表 现,血清及脑脊液检出 该病毒抗原、抗体和病 毒核酸阳性,可资鉴别 。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或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 节 •而HSV-2则大多数是由原发感染所致,且HSV-2所引 起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是新生儿通过产道是被HSV2感染所致。
4.头痛、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 变,有时以全身性或部分性运 动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病情缓 慢进展,精神症状表现突出, 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临床常见症状 语减少、情感淡漠和表情呆滞 约2/3的病例发生于40 发病年龄 ,或有动作增多、行为奇特及 岁以上的成人 冲动行为,智能障碍也较明显 5. 偏盲、偏瘫、失语、眼 肌麻痹、共济失调、多动( 2. 原发感染潜 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 潜伏期 伏期2-21天, 挛)、脑膜刺激征等,多数 平均6天 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意 识模糊或谵妄,随病情加 神经症状 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 3.可有发热、全身 不适、头痛、肌痛 迷或去皮质状态,约l/3 、嗜睡、腹痛和腹 病人可出现全身性或部分 泻等症状,多急性 性痫性发作 起病,约l/4患者 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以往报道预后差 可有口唇疱疹史; 前驱期表现 ,死亡率高达40%,70%,现因特异性抗 发病后患者体温可 HsV药物的应用使多数患者得到早期有效 高达38.4~40.0 的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 度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92例临床及病毒病原学分析

医学理论 与实践 2 0 年第 2 卷第 3 07 O 期 JMe ho & P a o.0 N , r 0 7 d er T rc 12 , Q 3 Ma 2 0 V
・临 床 研 究・
儿童病 毒性 脑炎 、 脑膜炎 9 例 2 临 床 及 病 毒 病 原 学 分 析
l a ae.Th i blyadmotlyrt f V i h h r h nta f te rs a dt ame t i c c vrn o l ra c ed a it r i eo s i n at a HS i e a t h r u , n et n t ayl ii sg t h oo i v r w h o a l e cp ais almp ep n s b ul 2 T ed tci so ev eic g at o isi C F m er ne hl i cri rv rg oi o vo s .( ) h eet n f h rl p c i IM ni de S y y t o o s i y o t i a s f b n a
曹 青
江苏省泗洪县儿童 医院 230 290
摘要
目的: 讨 儿 童病 毒性 脑 炎 、 膜 炎 脑 脊 液病 毒 病 原 学特 点 及 临 床 表 现差 异 。方 法 :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探 脑 应
( L s ) 法对 9 例 临床诊断 为病 毒性 脑炎 、 E IA 方 2 脑膜炎患儿 的脑脊 液进行 肠道病毒 ( V) 单纯疱疹病 毒 ( V) 型和 E 、 Hs I I型 、 B病毒( B 、 I E E V)腺病 毒( V) AD 及流感病 毒( L V) F u 特异 性 IM 抗体 检测 。结果 : g 脑脊 液特异 性 IM 抗体检 测 g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最新版本

2 .延神经进入:病毒→入侵 途径→人体→初级复制→局部周 围神经→轴索→中枢神经系统。 如狂犬v、脊髓灰质炎v 、带状疱 疹v、 单纯疱疹v.
实用文档
三、病毒进入CNS后对其损伤: (一)直接侵袭:病毒大量增殖→神
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 炎细胞侵润。 (二)免疫反应:可致脱髓鞘病变, 和血管及其周围损伤→影响脑循环 →加重损伤。
(三)经哺乳动物传播的病毒 1.狂犬v 2.淋巴脉络丛脑膜炎v
实用文档
二.感染途径:
(一)病毒入侵途径:主要有皮肤、 粘膜、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系 统。其中呼吸道为主要途径。
(二) 扩散途径:
实用文档
1.随血液进入:
(1)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局 部复制→淋巴系统→血液→初级 病毒血症→全身器官→再次复制 →次级病毒血症→多次循环→免 疫反应→产生抗体→中和;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上池 交叉池 桥池
蛛网膜颗粒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实用文档
四叠体上池 小脑延髓池
脑脊液循环途经: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中脑水管
侧脑室脉络丛 硬脑膜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外侧孔、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一、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 脑膜同时受累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2 岁以内小儿发病率 较高,6~11 月份发生较多。 一、 病因:有 100 多种病毒,但常见的有常见的有肠道 v(virus)、 单纯疱疹 v、虫媒 v(如乙脑 v)、腺 v、巨细胞包涵体 v 及 某些传染病 v(如腮腺炎 v、麻疹 v 等)。
病毒性脑炎指南[专家专业]
![病毒性脑炎指南[专家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cff1cb8dfc4ffe473268ab28.png)
专家资料
42
T2-weighted MRI brain scan showing right temporal lobe hyperintensity
➢ 缺乏有力的证据而将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归因于药物 中毒或酒精中毒;
➢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忽略了他们是否存在发热和癫 痫发作;
➢ 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未行腰穿检查
专家资料
25
亚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脑炎的病因
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 (HIV、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治疗)
➢ 麻疹病毒(包涵体脑炎)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多灶性白质脑病) ➢ 巨细胞病毒 ➢ 单纯疱疹病毒 ➢ 人类疱疹病毒-8 ➢ 肠道病毒 ➢ 乳头多瘤空泡病毒(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动物接触史: 在美国,数次西尼罗河病毒脑炎的爆发是由携带病毒的
病鸟引起的。
专家资料
29
诊断思路 —重要的查体发现
➢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 ➢ 评价并记录患者意识水平 ➢ 迅速处理感染并发症 ➢ 对于轻度行为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要记录、描
述其行为 ➢ 通过常规医学查体发现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的其他原因
专家资料
30
➢ 皮疹 – 是否存在带状疱疹,有助于病因学检查; ➢ 注射针眼 – 提示静脉内用药; ➢ 皮肤Kaposi’s肉瘤 – 提示可能存在HIV感染 ➢ HIV患者口腔溃疡或中心凹陷性皮肤丘疹-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感染 ➢ 生殖器 – 疱疹病毒溃疡和梅毒下疳 ➢ 胸部、耳、泌尿系统 – 发现感染的证据
➢沿三叉神经向心性穿行到达半月神经节—潜伏感染 ➢大约70%的HSV-1脑炎患者体内存在病毒抗体,
这说明病毒的再度活化在发病机制中发挥很大作用。
问题: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感染治疗策略一、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BM是细菌经血流、临近组织器官或直接通道抵达脑膜引起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颈抵抗和抽搐,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脑脊液)白细胞高、糖低和蛋白高,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脑脊液中缺乏免疫球蛋白,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弱,清理病菌主要靠抗菌药物,早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颅内感染早期不能区分病毒还是细菌时,要兼顾抗细菌治疗。
选择对可能致病细菌敏感、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快速杀菌的抗菌药物。
1.病原菌和药敏的评估和证实:BM病原近年来变化较大,预防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的疫苗接种显著降低BM 发病率。
可从年龄、颅外原发感染灶和感染场所评估病原。
(1)年龄:<3月龄BM 中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合计约占70%,其他为阴性杆菌、Sp、葡萄球菌和李斯特杆菌等;>3 月龄BM 中Sp 为首位,然后依次为葡萄球菌、阴性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等。
(2)颅外原发感染灶:呼吸系统感染或部位不明确,常见病原为Sp、流感嗜血杆菌和金葡菌;肠道、胆管或泌尿道感染常为阴性杆菌和肠球菌;皮肤软组织感染葡萄球菌常见。
(3)院内获得BM:多为耐药的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
脑脊液和血液是查找病原的常见标本,从肺泡灌洗液、尿液、脓液及分流管道里培养到细菌,需辨别定植或污染。
病原检测方法包括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核酸扩增、高通量测序,及感染部位的组织病理。
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血和(或)脑脊液标本是提高病原检出率的关键,如需延迟腰椎穿刺,可行血培养后予经验性抗菌治疗。
脑脊液细菌分离株的药敏与其他部位分离株相近,但Sp的脑脊液分离株药敏折点低于非脑脊液分离株折点。
我国儿童Sp 按脑脊液折点,对青霉素G、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依次为13%、44% 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