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发展及存在问题

合集下载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制药工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严格的行业,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污染是制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会对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制药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污染源可以从制药原材料、环境以及工艺中来。

制药原材料可能源自天然植物和动物,这些原材料中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

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会通过空气、水、人员、设备等途径进入制药过程。

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如设备、工艺参数等,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不仅可能污染药物本身,还可能导致生产线上的其他批次受到影响。

微生物可以引发药物的降解、变质以及降低活性等问题,从而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制药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洁净化环境:制药生产线应该建立洁净区域,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要求进行洁净级别的划分。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空气过滤、超净台、无尘室等,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和滋生。

2.严格的人员管理:定期进行员工的健康检查,制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避免人员成为微生物的携带者。

3.设备的维护和清洁:定期对制药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设备表面没有残留的微生物。

此外,制药企业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设备本身成为微生物滋生的场所。

4.合理的原料质量控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制药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

5.严格的工艺控制:制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控制,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6.定期检查和验证:制药企业应定期对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法规要求。

如何解决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解决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解决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困难和挑战生物制药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常见的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组织或细胞来生产药物的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生产抗体药物、疫苗、基因治疗药物等,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生物制药技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1. 产量不足:生物制药技术生产的药物通常需要用到大量的生物体或细胞,然而这些生物体生长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导致药物产量不足。

这是制约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生产成本高:生产生物制药所需的设备、培养基、工艺等成本较高,而且由于生物体生长和代谢的不确定性,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和优化。

这些因素都导致生物制药的成本居高不下。

3. 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生物制药药物是通过生物体合成的,其组成和性质容易受到生长环境和培养条件的影响,因此药物的质量不稳定。

这给药品研发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呢?首先,对于药物产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1.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生物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增加其生产药物的能力。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或调节已有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

2. 发酵工艺优化: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以及发酵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可以提高生物体或细胞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药物的产量。

在解决生产成本高问题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发展和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

例如,利用先进的培养技术、高效的分离纯化技术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2. 规模化生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物制药的单位产品成本。

同时,加强生产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解决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优化培养条件:通过精确调控生物体或细胞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供应等,使得药物的合成过程稳定可靠,并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2024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一类能够有效对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等。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微生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微生物药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抗微生物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左右。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抗生素类别抗生素是目前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药物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例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等。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市场上最常见和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类别之一。

主要市场参与者抗微生物药物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

制药巨头如辉瑞、强生和罗氏等在抗微生物药物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

此外,一些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也在不断涌现,通过创新的研发和商业模式来开拓市场。

市场驱动因素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推动了抗微生物药物的需求增长。

其次,微生物耐药性的威胁带动了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以应对新的超级细菌和真菌的出现。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促进了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增长,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发展趋势未来几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抗生素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基因检测和临床数据分析,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特定患者。

其次,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和创新治疗方法将成为市场的重要动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抗菌肽和免疫疗法等。

此外,数字化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发展也将为抗微生物药物市场提供新的商机。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市场作为药物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其应用更加广泛。

微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对特定目标或环境进行改造、调控和利用的一种技术。

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高品质、低成本且高效的生物制药产品,对人类健康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讨论。

一、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因工程菌生产蛋白质在生物制药中,蛋白质是重要的药物类别。

传统的蛋白质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动物和植物细胞培养来实现,但是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并且会受到质量稳定性的限制。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构建高效的表达系统,将需要表达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实现目标蛋白质的高效表达和纯化。

这种方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的制备。

(二)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微生物自身生产的代谢产物中,也存在一些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例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都是由微生物产生的。

此外,一些微生物产生的药物也具有较好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安全性,如革兰氏阴性菌糖皮质激素醇和益生菌等。

(三)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癌药物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癌药物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如卡铂、紫杉醇、曲妥珠单抗等,都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其分子结构复杂,难以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而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则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微生物制药的加速研发微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非常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试错。

而通过微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实现快速筛选目标物质,缩短研发周期,减少成本,大大提高生物制药研发的效率。

二、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引言微生物制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制药技术,在现代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制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企业家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1. 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很多领域。

例如,抗生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微生物制药品,可用于治疗感染病。

生长因子也是微生物制药技术的重要成果,可用于治疗血液病和肿瘤病。

2.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制造大量的重组蛋白,这些蛋白可以用于治疗癌症、肝炎等疾病。

此外,通过应用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监测和检测药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3.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挑战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许多微生物制药品存在反应副作用和免疫原性问题;此外,一些药物无法被低成本而有效地生产出来,最终导致了高成本的药物市场。

因此,微生物制药技术需要更加努力地推进研究和开发,以克服这些挑战。

二、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用于更改基因序列和编程细胞的精确工程。

它在微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制造一些无毒性、更可控制的微生物制药品。

2.智能药物快速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的发展,为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模拟制药工艺的算法,可以更加快速地优化微生物制药品的特性和制造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药品的质量。

3. 单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单一细胞分析技术是可以单独分析单一细胞的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单一细胞的内部分析,包括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测量,这为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结论总之,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广泛,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制药技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微生物是一类可以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的生物,具有多样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能力,因此在制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包括新型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及微生物组学和代谢工程等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新型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新型微生物药物是当今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前沿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推出了多种革命性的微生物药物,如重组人胰岛素、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等,这些药物不仅能够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癌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而且还能够为人体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未来,新型微生物药物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涉及到疫苗、治疗慢性疾病、免疫治疗等方面。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微生物制药研究的一项主要技术手段。

这项技术通过改变细胞内的基因序列,从而改变其自身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能力,进而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药物的创新研究中。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药物的产量和质量,延长其存储时间,改善其药效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微生物药物的单克隆抗体发现、分子诊断等研究领域。

微生物组学和代谢工程微生物组学和代谢工程是近年来微生物制药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微生物组学是指通过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研究等手段,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系统和调控机制,以实现新型微生物药物的创新研究。

代谢工程则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合成途径和代谢通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实现天然代谢产物合成、代谢途径优化等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利用基因组学和代谢工程,实现了世界上首个“人造酵母菌”,开拓了微生物造物的新时代。

总结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涉及到新型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组学和代谢工程等多个研究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前景答辩常用的问题及答案

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前景答辩常用的问题及答案

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前景答辩常用的问题及答案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01 生物制药简介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技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中分离出有效成分然后制备出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相结合形成的跨学科综合领域,涵盖化学制药、生物技术药物、中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等产业,是当前国际科学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生物制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所以安全性相对较高、副作用相对小。

这些显著的优势使得生物制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是生物制药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目前,生物制药是应用生物技术最广泛的行业,也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抗体、疫苗、血液制品、细胞治疗、重组蛋白、诊断试剂等,主要用于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相关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02 全球市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其中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占主导地位。

2020年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市场规模约3131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204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3000万。

全球大约有5%~8%的人口受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威胁,该病的病例每年增长约为3%~9%,并且致残率与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5年将达到4817亿美元。

03 中国市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药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生物药已经在制药领域中占有核心地位。

以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代表,包括核酸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以及基因治疗等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核酸疫苗、激素和多肽药物等已投放市场,另有十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在临床试验阶段。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排名前两位的重大疾病。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细胞株突变、病毒污染和内毒素产生等问题。

这些危害对生物制药质量和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1. 微生物污染:生物制药生产中常使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酵母等。

如果这些微生物没有得到严密控制,就可能引起严重的污染。

为预防微生物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洁净生产要求,建立条码标识和记录体系,确保每一批原料和半成品都可以追溯;(2)建立有效的无菌生产操作规程,使用消毒剂消毒设备和生产环境;(3)应用适当的微生物监测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污染源。

2. 细胞株突变: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细胞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原料。

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细胞株性状或生物产物性质的改变,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细胞株突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细胞株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和一致性;(2)将细胞培养环境控制得尽量稳定,确保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会突变;(3)建立科学完备的细胞株保管和检索体系,对已经使用的细胞株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3. 病毒污染: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容易逃避监视和检测。

如果病毒污染,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威胁和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病毒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生产过程中对细胞和细胞培养液进行常规病毒检测;(2)在病毒检测过程中,应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3)对使用的原材料、介质和缓冲液等进行严格的病毒清除和灭活处理。

4. 内毒素产生:内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毒素,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和毒性反应。

在生物制药生产中,内毒素的产生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和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内毒素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严格的洁净生产操作和灭菌措施,避免污染来源;(2)选用无内毒素的原材料和介质,或者使用内毒素清除技术清除残留内毒素;(3)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不含内毒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生物技术x班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我国生物制药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高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

尽管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微生物制药无疑属于生物制药的范畴,人们对微生物药物的认识是从抗生素开始的, 如今大多学者对微生物药物的理解是:由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当然也有学者定义微生物药物是指应用微生物直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的临床上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药物。

尽管对微生物药物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它们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微生物药物包含以下两大部分: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抗生素以及非抗菌的生理活性物质, 诸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和细胞因子诱导剂等。

一,我国微生物制药的现状
相对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

目前,我国集中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医疗机构,开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

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1,临床地位
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用药来看,直接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生素及其衍生物用量最大,品种最多。

对2005 年我国医药市场的调查得出,抗感染药物的销售仍居第一位。

在抗细菌方面,20 世纪后半叶,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

此为微生物药物的主要应用领域,种类繁, 品种多, 用量大。

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有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抗真菌方面,此类抗生素的品种和数量较为有限,少有新
品投入市场, 90 年代以前, 主要有多烯大环内酯,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克念菌素等,以及非多烯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西卡宁等。

近年又相继开发出微生物来源的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卡帕芬净、米卡芬净和anidulafungin 等。

抗病毒方面,几十年来, 筛选出不少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抗生素, 但皆因体内疗效与毒性等问题不能实际应用。

但由微生物制造的中间体用于合成抗病毒药物不乏成功的例子,尽管如此, 新的抗病毒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应用, 是医药微生物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抗肿瘤方面,抗肿瘤抗生素在抗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几十种之多, 如丝裂霉素C、博来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C、D 等。

抗肿瘤药物是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从植物、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中寻找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仍是肿瘤药物研发的一种有效途径。

2,应用领域
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从其典型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拓展到免疫调节, 降血糖、降血脂等临床治疗。

此外, 微生物药物又是农业和畜牧业中的重要药物, 广泛使用的有除草剂、动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及抗菌抗虫剂等。

微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对一些稀有微生物的深入研究, 必将发现新的微生物来源的药物, 应用领域也会随之而扩展。

二,我国微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已有670家左右,全部从业人员10万多人尽管这些企业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也有一些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些产品已经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但生物制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受这些特点的制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国际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很大。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微生物制药所占比重不高。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左右,经济类型以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为主,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2,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缺乏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企业在研发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存在致命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产品缺乏明显优势欧美发达国家制药业5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所谓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而仅生物制药领域就有22个重磅炸弹如果以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作为衡量我国药物重磅炸弹的标准,那么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天津天士力集团生产的中药复方丹参滴丸达到这一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整个生物制药产业的实力偏弱,产品小而散,而生物制药产业更是没有一个在技术和市场上有明显优
势的产品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

3,生物医药系统平台建设不够。

跟不上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大肠杆菌发酵技术以及产物纯化技术为例来说,这些都是相对简单的生物制药生产技术,容易掌握,这些产品的基因及蛋白序列没有专利保护,而生产工艺专利几乎对产品开发没有限制作用,因此我国现有不少大肠杆菌表达的干扰素白介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生长因子的生产企业,而他们的生产规模均在几十克/年水平(即实验室规模),然而,用动物细胞表达的技术门槛高的生物技术药物,在国内则极少有问津者。

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这种浮躁作风使有限的资源不能被分配到真正有发展、代表生物制药“主流”的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

4,生物制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科研人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不均的趋势偏生物工程与制药工程者居多偏工艺设计者较少导致国家缺乏综合性高素质科研人才。

5,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产品评价及定价机制转基因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健( Ding J) .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J] . 中国新药杂志( Chin New Drugs J ) , 2000, 9: 149 -1501
【2】吴萍菇( Wu PG) , 林丽玉(Lin LY) , 高霞灵( Gao XL) , 等. 微生物药物开发的新动向[ J] . 海峡药学( Strait Pharm J) , 2001, 13( 1) : 7 -9 1
【3】陆茂林,司飞. 微生物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天然药物2006 年5月第 4 卷第3 期
【4】唐瑞阳,朱昌蕙. 我国生物制药业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2011 年第38 卷第21 期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V ol.38 NO.21 【5】郭新建洪素霞.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风2010年11月(上)
【6】万林峰.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新动态探析. 医学信息医疗论坛No.08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