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
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
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
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
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
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通过揭示人性和探讨命运等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二、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和特点1. 艺术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戏剧的影响•剧本与舞台表演的发展2. 戏剧特征•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诗歌和专有名词使用•复杂多样的角色形象塑造•情节紧凑而复杂,常伴隐喻和象征手法三、人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现1. 爱与欲望•爱情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与欲望密切相关,并引发各种冲突和错误判断•对不同类型爱情,如浪漫爱情、家庭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2. 权力和权谋•权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成为角色们追求的目标和冲突的源泉•通过人性中的欲望、野心和背叛等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3. 善恶与道德观念•莎士比亚对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角色之间的道德进退和内心挣扎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人性体现4. 自由与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为无可逃避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反映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四、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探讨1. 命运与宿命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存在强烈宿命色彩,暗示着人类生活受到不可抗拒力量的限制•即使明知自身无法改变命运,角色们仍努力奋斗,继续追寻幸福2. 命运与现实主义•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命运的探讨,但他也展示了现实主义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呈现了复杂的命运观五、结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紧密相连,彼此交织影响•他通过塑造丰富的角色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对人性和命运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作者:宋阳葛宗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潮流是欧美文学发展的巅峰,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虽然繁荣于19世纪30年代,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及风格就已经在莎翁的作品中显现,并成为莎翁创作的重要特征。
莎翁作品中对人物的现实刻画,对社会风情的现实写照,都成为莎翁笔下灵魂人物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艺复兴莎翁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31-01首先,现实主义需要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和意义。
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格兰特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文学创作需要通过作家的笔来实现作家个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实现针砭时弊、直抒胸臆。
除了格兰特的评价外,韦勒克从文学史角度诠释了现实主义的要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莎翁的作品中这种再现社会现实的表现颇多,莎翁很注重对现实社会真实场景的提炼和升华,注重这种现实本质背后隐藏的人类的恶与善,并通过戏曲的方式去解读这其中孕育的深层次矛盾和人在社会在大环境中的无力。
莎翁笔下的麦克白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代表,通过这个人物,可以发现内心的魔杖与现实是如此的接近,两者之间似乎从来没有分离。
麦克白原本只是一个忠诚于国君的战士,他屡建战功,并受到了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恰恰误解了这种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这时的他对现实认识不够,现实让他迷失在自我的旷野之中,这使他产生野心,而这种野心是建立在盲目的信任基础上的,他信任他的主人,认为这种优异姿态在取悦他的同时会让其将王位拱手相让,他信任身边的战友和属下,认为他们见证并承认了他的忠诚和勇猛。
《莎士比亚选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选集》这部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解剖。
莎士比亚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功失败,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莎士比亚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
同时,我也被莎士比亚的勇气所震撼。
在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是被社会接受的,甚至被一些人追捧的。
然而,莎士比亚却敢于挑战这种社会现象,他用他的笔,揭示了生活和人性的真实面目,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复杂和深沉。
这种勇气,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英国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社会现实,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推崇莎士比亚,要求无产阶级文学家的创作要“莎士比亚”化,即要求作家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基本遵循现实主义这一创作原则。
他在《哈姆雷特》中说:“该知道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给自然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客观现实。
莎士比亚把文艺比作“自然”的镜子,说明文艺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他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了他的这一观点,他的喜剧生动地反映了伊丽莎白王朝前期人们的乐观情绪;历史剧则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纷争割据的局面和封建秩序的瓦解过程;大量的悲剧揭露了英国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政治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
莎士比亚的戏剧确实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他戏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都是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戏剧的创作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
莎士比亚戏剧就是现实主义往往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真实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以奔放的热情,大胆的想象,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威尼斯商人》就是这种既有现实的揭露又有理想的光辉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威尼斯市里的贪婪、自私和狠毒,同时又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贝尔蒙特。
月光溶溶,充满了友谊和爱情的贝尔蒙特跟阴气深深,充满了邪恶和狡诈的威尼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作品需要表现真实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感性和想象力,赞美自然和个人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它们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世界现实的文学流派。
它强调那些真实的、可观察的、可感知的事件和人物。
现实主义文学通常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城市、乡村、工作和人际关系等。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将自己视为一种观察者,用笔墨记录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充满了细节和具体的边缘。
现实主义流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盛行。
它吸引了很多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西奥多·德莱塞、艾米莉·狄金森、威廉·福克纳等。
现实主义文学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立场。
现实主义认为,真理和现实是有关联的,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人类可以获得真理。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整个人类经验,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最多的问题。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主观感受和想象力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通常描绘自然、爱情、梦想、诗人和奇迹等主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往往描绘出人们的幻想和希望,并且赞美个性化、非传统的自我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是多样性和表现主义表达。
浪漫主义流派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有シャルル・ボードレール(法)、伊万·塔尔戈念(俄)、约翰·凯茵斯(英)、海涅(德)、歌德(德)等。
浪漫主义在艺术、音乐和文学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比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宽松,尤其是在艺术表达方面,因为它更注重自由表达。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似之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表现为对社会、人类和大自然的关注,两者都试图创造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世界,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威廉·莎士比亚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
他不但创作了许多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
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不断地向我们提出生活中哪些最根本的问题,人们总是能从他的剧作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
这一切正是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出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幼年家境殷实,父亲是生意兴隆的皮手套工匠和商人,曾当选市政委员会执行官,在父亲任执行官期间,斯特拉福德市第一次接待了伦敦来的剧团,在前圣十字架互助会小教堂演出,这大概是莎士比亚最初看戏的机会,而且坐在最佳观众席。
莎士比亚大概于7岁时进入本市文法学校“爱德华六世国王新学校”(免费接受市政委员会成员的子弟)。
文法学校只收男生,主要教学拉丁文的文法、会话、修词、逻辑、演说、做诗,要攻读由浅入深的拉丁诗文:伊索寓言,曼图安纳斯的诗,萨勒斯特、普劳图斯、塞内加、泰伦斯、西塞罗、奥维德、霍拉斯、维吉尔等罗马作家的作品选。
其中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和奥维德《变形记》长诗对日后莎士比亚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其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戏剧熏陶,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戏剧浓厚的兴趣,并对其一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丰富的人性描绘。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深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核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对父王的死亡和母亲再婚的困境,逐渐揭露了隐藏在表面和谐之下的真相,通过这些揭示,莎士比亚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复杂性。
其次,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深刻的心理描绘。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语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恐惧、欲望、愤怒、悲伤等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绘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家人之间的仇恨和冲突成为了一种情感的投射,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各自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再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他的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音乐性,常常使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语言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引用,成为了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复杂性、社会的不公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他的作品不仅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性描绘、心理描绘、语言艺术和社会意义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是英国
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
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
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
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
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
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
但是随着种族主义的瓦解,及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话题再也不能被视为调侃幽默。
现代读者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关注这个再难称为喜剧的巨作,不断有文章为夏洛克作辩护。
重读《威尼斯商人》或是重看该剧的电影版,人们更多表现的是同情和心痛,为着夏洛克的家庭,经济,宗教,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悲剧色彩。
本文将逐一分析,以资共赏。
家庭角度:夏洛克唯一能爱和唯一爱的人女儿杰西卡对他没有任何感激之情,毫不犹豫地与情人罗伦佐私奔了,并卷走了他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
要知道这财富是他用自己的尊严人格社会声誉为代价换来的,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夹缝中得来的。
他唯一的女儿和唯一可以得到心理安慰的财富都一起投入到基督教徒罗伦佐的怀抱了。
夏洛克在大街上哭喊着“我的钱!我的女儿!”,是何等的伤心。
但令他更是心痛的是他的朋友Tudal告诉他他女儿用一枚戒指换来了一只野猴时,我们看到夏洛克不仅仅是在tearing(泪流满面)了,他在tearing(撕扯)他的衣服,此刻我们又看
到了一个孤独心碎的老者,不被社会所接受,又遭亲情抛弃,连仅有的一点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被无情的女儿换成了野猴。
那枚戒指是他死去的妻子送给他的礼物。
作为人的夏洛克也有他的爱与哀愁,他只能独自承受着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为生存和尊严而战。
他丢失了自己的血与肉(杰西卡),就必然要从对手那里讨回,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坚持只要那一磅肉的象征意义。
经济角度:莎士比亚戏剧常常设场地于英国之外,人物也往往是非英国人,但无论在哪里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思想都是当时莎士比亚时期的典型代表。
《威
尼斯商人》写作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期,逐步向海外扩张,财富的积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放高利贷者虽曾为经济发展解过燃眉之急,但终被经济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因为放高利贷者并不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他们只为个人利益服务,所以他们被新兴的资产阶级称为社会的寄生虫,遭人唾弃。
而应时势而生的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商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们从事海外贸易,在英领土之外树立英国的形象,传播英国的影响,又为国家带回了财富,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当时这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被尊称为“皇家商人”,他们所从事的被视为“高尚的职业”,在这样的一种经济背景下,夏洛克的处境绝不会有任何的喜剧色彩。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夏洛克角色的悲剧性就有其当时的经济基础了。
宗教角度:犹太人一直被基督教人仇恨是因为犹大出卖了耶稣,但是他们忘记了耶稣本人就是犹太人。
由于犹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信仰耶稣,所以在犹太人的发展史上与几个词紧密联系:流浪,迫害,与歧视。
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统治的时代。
犹太人没有任何的经济社会民族地位,还被剥夺了从事正当职业的权利,他们不能从事商业经营,却被无故征收各种无理的税收。
除了做流浪的小贩,对于天生善于经商,经常处于有产阶级的犹太人来说,放高利贷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生存的职业,但这种被迫来的职业却又被他们的统治阶级深恶痛绝。
好似犹太人生来就喜欢做此营生一样,天生就是守财奴,贪婪鬼,冷血动物。
他们的民族是劣等民族,是食血食肉的恶魔,这些我们从历史上基督教对犹太人的恶意诽谤中可窥一斑。
他们被称为“病毒”,“吸血蝠”,“有害的芽孢杆菌”等。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安东尼奥会在公共场所对夏洛克辱骂、用脚踢他、在他身上吐痰。
爱财的夏洛克宁可拒绝几倍的赔款,“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
”然而基督徒们居然剥夺了夏洛克的信仰。
这对于一个“爱自己
的种族和爱生命一样深挚”(瓦尔特·若来Walter Raleigh)的犹太人来说,比剥夺他的生命更痛苦。
这就是基督徒们口口声称的“仁慈”吗?法律角度: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在该剧
高潮第四幕中法庭上,作为守财奴的夏洛克,要求严格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执行他和安东尼奥的合约,“拘泥细节的条文主义是贱民的保护伞”。
但是看似最遵守法律的夏洛克,却终“因法律字面含义而生的人也会因法律字面含义而死”。
事实也证明,鲍茜亚对合约和法律条文的巧妙解释就将夏洛克置于死地了。
本应为最严肃的法律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通过轻巧的不同解读就转为资
产阶级利益服务了。
这是的悲剧,也是夏洛克无法逃脱的悲剧结局。
最后,还有社会和剧作家的因素,在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虽然莎士比亚本人或许对犹太人和异教徒怀有同情,但为了适合当时的演出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反应,演出不可能对夏洛克有太多的同情之笔,注定要将其刻画成一个贪婪成性的守财奴形象,并且最终还要被剥夺走宗教信仰的自由,被迫皈依基督教,因为这是那时观众所公认的拯救夏洛克灵魂的唯一途径。
所有这些因素就为夏洛克的悲剧命运准备好了社会环境背景,主客观因素具备,夏洛克注定要改变这个剧目的喜剧色彩了。
《威尼斯商人》成形于400多年前,由于当时的整体社会背
景大大区别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学术与非学术界对该剧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随着历史向前发展,新的解读不断出现,而该剧就像是一片大海,人们难以穷尽相信这种解读与阐释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理解他的戏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相信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并会产生更多更丰硕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