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2、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完整)探究结构的稳定性

探究《结构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
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结构的稳定性。
一、说教材:这是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2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凸显对结构知识的“探究"。
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结构的性质:1、结构的稳定性.2、结构与强度。
3、结构的连接。
4、技术试验.本节课只研究第一部分:探究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结构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学习后面结构设计等内容奠定基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和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亲历试验过程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2、情感目标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1、结构稳定性的概念;2、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二、说学情通过第一节的”认识结构“的学习,再结合高一物理力学的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用具结构的了解,学生对结构的知识并不陌生。
新的知识让他们对原有认知进行完善、提高.尤其通过亲身动手,感受了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对结构的稳定性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三、说学法: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进行的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探究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对结构的稳定性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归纳、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
四、说教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2、实验探究:通过演示、分组实验,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3、引导发现:在学生观察、参与演示、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发现和总结出实验结论。
优品课件之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一、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二、课型:新授课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稳定结构的概念,明确结构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稳定条件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演示、案例、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简单试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试验等方法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说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属于《技术与设计2 》的第一个主题,该主题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
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又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稳定结构的含义,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因此对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
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小试验、多媒体等方法,学生完全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技术点(1)、重点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
(3)、技术点通过各种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策略设计采用激趣法,一开始利用学生演示试验,导入新课。
紧接着播放视频资料,介绍07年夏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圣帕”袭击,很多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四幅台风过后的结构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结构的稳定性。
通用技术必修第一单元《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构造与稳定性说课提纲一、教材分析1、教材编排意图地位2、教学目的3、教学重难点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教具准备六、说教学程序〔一〕视频导入………………(4分钟)〔二〕演示探究………………(12分钟)〔三〕师生互动………………(10分钟)〔四〕知识拓展迁移…………(10分钟)〔五〕课堂小结………………(2分钟)〔六〕作业布置………………(2分钟)七、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编排意图及地位: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方案用1课时进展教学。
“构造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构造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构造与稳定性〞是“构造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构造与强度〞的根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构造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络亲密。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2、教学目的: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理解影响构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才能,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步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进步学生对构造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构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构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才能。
但动手才能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理论相结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高中通用技术《结构的稳定性》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理解概念
观察试验,总结试验
观察试验,总结试验
观察试验,总结试验
分析,总结
激发学生的生活经历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总结的理论
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应多让学生总结,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对结构的稳定性如何使用,让学生多观察,应该留一个观察作业,生活中什么物体如何提高稳定性,什么物体应用结构的不稳定性。
学生学情分析
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课,其中因考试或其他事情又没能上课,学时很少,学生有结构稳定的生活经验,但没有进行总结提炼,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提炼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某个事物是什么状态,受到什么力?
二、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结构稳定性的含义。1.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说明平衡状态有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平衡)
三、实验一
同样的矿泉水瓶,一瓶装满,一瓶只有三分一的水,放在一个木板上,轻轻斜抬起木பைடு நூலகம்的边缘,预测哪一瓶水先倒。
结论:结构重心的位置高低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其他斜而不倒的其他图片。总结: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范围内(斜而不倒)
四、实验二
相同的矿泉水瓶,灌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瓶盖在底部),预测哪一瓶先倒?
总结:结构与地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其他支撑面图片,椅子的支撑面,自行车的停放,摩托车的停放。
五、实验三
教具,用木条制作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几何不变系和几何可变系,结构的形状
高中通用技术课《结构的稳定性(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理解结构稳定的概念以及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2)知道增加结构稳定性的方法以及不稳定性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问、反问、反馈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
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审美意识。
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利用结构的稳定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教材引入:通过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教师在讲台上演示铁丝与橡皮筋在荷载作用后各自形态,提问想一想,铁丝和橡皮筋谁更加稳定?2、通过观看2004 年刘翔雅典奥运会110 米跨栏夺冠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在跨栏时,跨栏为什么会倒?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出稳定的概念,进而提出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进入师生互动探究阶段:理解了结构的稳定性概念后,通过探究试验去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探究一1、怎样让一本书更好地直立在桌面上?2、临时摆放的屏风为什么摆成Z字型,而不摆成一字型?探究二1、半瓶水和一瓶水哪个容易倒,为什么?2、大坝为什么建成上端小而下端大的梯形形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学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试验探究的活动中去。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们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在讲到接触面和支持面的时候,提醒学生多标注多注意。
进入学习反馈活动阶段:让几个学生上台演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已没有座位,你必须站着,而扶手你让给了旁边的老人,你在公共汽车上要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不摔倒?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给定问题情境下的问题。
高二通用技术 结构与稳定性教案

稳固结构的探析——1.结构与稳定性一、基本说明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主要是了解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运用所学知识孕伏设计稳定结构;(2):能通过技术实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通过稳定的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可采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3):使学生认识树立对结构稳定性问题探讨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钻研精神,增进合作交流能力,激发结构设计爱好和欲望,并以技术的观点对待生活中的结构稳定性问题,以提高技术素养。
通过对学案的配套学习和教材相关内容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承前内容为:第一单元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启后内容为: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使学生对结构的认识更深,而且也是以后学习结构与强度、结构与功能和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基础。
因些对本节的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做如下解读:重点:利用案例探讨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难点:利用结构稳定性解决有关的问题关键:案例分析提炼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要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外形。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难以上升到技术层面去理解和认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的含义,熟悉了常见的几种结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并未形成对结构的性质方面的深层理解,缺乏对结构的理性分析,没有系统的知识架构,尽管下节对结构设计和创作有专门章节,但是要在本节对学生在结构设计和创作方面要有意识地孕伏和渗透缺少的经验和设计思想。
好在,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性,在学习完“技术与设计1”模块后,学生具有技术基础的熟悉和较大的设计创造冲动,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把握结构性质,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4、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提供学生充分自由表达、探究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等讨论解答和尝试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力求使学生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与稳定性》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稳固结构的探析》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Ⅱ》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结构,“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通过事例讨论了力与结构、结构的基本分类的基础上,探析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为后续结构设计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的含义,认识了常见的几种结构,本课是在此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探究了结构的重要性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技术试验和案例式的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学情分析通过“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和结构类型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结构事例有了深刻的印象,但在综合分析结构的受力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及学习者特征,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1、教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直观的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促进对结构稳定性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与稳定性》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内容为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的高低、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等。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巩固,也为下一节课时结构与强度和功能的学习,为后续的简单结构的设计和经典结构的欣赏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的稳定性,可使学生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并最终为解决实际问题能设计出成功的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体现。
2、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典型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策略手段:
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纸板屏风的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情学法: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常见的结构,会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会简单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使得学生有了学习本课时的基础。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教学奠定基础。
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概念的具体性,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学生才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结构与稳定性相关概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关结构及稳定性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也有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建立起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的实物、模型。
学生试验用的纸板屏风。
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素材引课—演示试验—学生总结—互动试验—学生探究—学生自主试验——总结拓展
一、引课
让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结构图片,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这些物体以不同状态摆放存在着,让学生去总结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稳定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稳定性的概念的解释,特别是对荷载和平衡状态的理解,这是本课的重点。
2、演示试验一:相同水瓶,满瓶和半瓶的推倒试验。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重心位置的高低。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
3、演示试验二:相同水瓶,两满瓶水,一正立,一倒立的推倒试验。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二——支撑面的大小。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静止停放的自行车和摩托车稳定的条件、再有就是比萨斜塔的案例,这两个案例解决两个关键:(1)接触点和支撑面的关系。
(2)结构重心的垂线与支撑面的关系。
4、互动试验:你站的稳吗?请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三——结构的形状。
学生联系实际,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加强,引导学生能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多个因素综合探讨结构的稳定性。
,培养他们全面的看待问题。
5、学生小组自主探究试验:纸板屏风探究试验。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探究各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6、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一般因素。
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拓展探究。
创设研究问题的延续性和研究问题的深度广度,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能力。
8、作业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9、板书设计
结构的稳定性
定义
影响因素:
教学效果:
通过演示试验,典型案例的分析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互动试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自主试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高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思维和身体的统一协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