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专项练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注释】①知: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答案】(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2)①智。

②仁。

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

④礼(合乎礼的行为)。

⑤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

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

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忠”是指尽心竭力。

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

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

“劝”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

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

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冢:坟墓)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不出,火且尽(且:将要)C.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而卒葬之(卒:死)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赐予)盖音谬也(谬:错误)7.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解析】【分析】(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XXX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XXX,徙家魏州之昌乐。

XXX,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XXX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XXX,吾所不及。

”勣入朝,XXX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XXX。

XXX以疑请,勣曰:“XXX嫌。

若某,XXX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XXX 其守约束。

XXX,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XXX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XXX,XXX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XXX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XXX。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XXX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XXX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XXX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XXX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XXX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释】①XXX: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①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注】①彀:张弓射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即.入盗即:如果。

B.赵王让.李牧让:谦让,退让。

C.走.秦将桓走:使……逃跑。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臣如前,乃.敢奉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以.数千人委之余船以.次俱进
D.王翦因.急击赵不如因.善遇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长年居住代地雁门关,防备匈奴入侵。

他按需设置官吏,征收租税以备军需,加强军队骑射训练等,但当匈奴入侵时却退守营垒不敢出战。

B.赵王认为李牧不出战是害怕匈奴,于是免去他的职位;新任将领出战匈奴屡屡败亡后,赵王认识到李牧战略的正确性,又重新起用了他。

C.匈奴认定李牧胆怯不敢应战,所以当李牧败退时,单于毫不怀疑率军进攻,结果遭遇李牧的大举反击,损失惨重。

D.秦军在军事上难以对抗赵国,就派人使用反间计,结果李牧被斩杀,司马尚被废弃。

三个月后赵国被灭亡。

13.将上面两篇文言文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3分)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分)
(3)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

多才艺。

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累迁武陵太守。

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

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候仁而无断,事必无成。

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

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

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

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

”企生正色曰:“我是殷候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 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

”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玄许之。

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
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

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

劲松方操,严霜比烈。

白刃可陵,贞心难折。

道光振古,芳流来哲。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复何恨.恨:遗憾。

B.不能共殄.丑逆殄:消灭。

C.若谢.我,当释汝谢:感谢。

D.军次.寻阳次:临时驻扎。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家贫亲老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策马而.去扣舷而.歌之
D.众咸悼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仲堪非常器重罗企生,多次委以重任。

罗企生为报其知遇之恩,坚决不事二主,最终殉节而死。

B.罗企生的弟弟借握手告别之机,将重义轻生、执意要追随殷仲堪逃亡的哥哥强力拽下马,殷仲堪只好独自离开。

C.罗企生斥责桓玄背信弃义,刚刚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痛恨自己势单力薄,不能铲除凶逆。

D.罗企生在世时,桓玄多次拉拢他,曾经送给罗母一件羊皮衣;但在罗企生遇害当天,桓玄将皮衣收回、焚烧。

13.将文言文材料中划线句子及课本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3分)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鸿门宴》)(4分)(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