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共9页文档

合集下载

儿童常见肿瘤诊断治疗的进步

儿童常见肿瘤诊断治疗的进步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20.06.001•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儿童常见肿瘤诊断治疗的进步汤静燕近33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国家健康医疗政策完善,儿童恶性肿瘤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在一些诊断治疗领先的儿童肿瘤医疗中心总体长期生存率已超过66%~70%。

本文介绍我国在儿童常见颅外恶性肿瘤的进步。

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本病为发病率最高的儿童恶性疾病,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5%左右,目前仍主要采用联合化疗,根据中国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2213年启动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方案(CCCG-2015-ALL)大样本7577例总结,5年长期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O,OS)为91%,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aival,EFS)达到81%,结果与国际发达国家报告可比,说明在我国目前医疗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只要医疗处理得当是可以获得较好疗效的。

CCCG-2213-2LL研究也明确证实: (1)该方案中诱导5天和47天白血病残留病检测(MRD)对调整临床危险度分组是有效、可行的;(2)在诱导47天MRD仍高于1%者预后差,EFS低于57%,因此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指证;(3)在PH+-2LL中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明确,对其第一代制剂伊马替尼300mg/m2和第二代制剂达沙替尼88mg/m2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得到明确结论:达沙替尼在控制全身复发和中枢复发中优于伊马替尼⑴;(4)在无放疗背景下中枢总复发较低,占2.7%,因此放疗不应该作为儿童ALL中枢白血病的一线预防方法。

虽然儿童ALL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仍有约15%-15%的ALL可能出现复发而成为难治,多种新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国内即将上市的针对B系白血病的CD15-CD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BOnatumomat)单药用于复发难治性儿童B系ALL的完全缓解率可达39%, MRD阴转(<0.01%)率达到52%。

我国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我国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我国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董岿然【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5页(P417-421)【作者】董岿然【作者单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201102【正文语种】中文儿童实体肿瘤与成人肿瘤相比有明显区别。

从组织学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为胚胎性组织来源的肿瘤,常见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肾母细胞瘤(Wilms瘤)、肝母细胞瘤(hepatocastoma,HB)以及畸胎瘤(teratoma)等。

因此一般认为儿童肿瘤的发生与胚胎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属胚胎发育性实体瘤范畴。

由于其对化疗、放疗和诱导分化治疗的敏感性较好,因此部分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远高于成人肿瘤。

儿童胚胎性恶性实体肿瘤的诊治有其自身特点,近20年来我国在儿童胚胎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有一定的中国特色,现阐述如下。

长期以来,对于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发病情况,大多引用国外数据,其中美国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登记、随访制度较为完善。

美国SEER(Sur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统计2001—2009年间美国15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患者120 137人,其中神经母细胞瘤约占8.21%,且发病率长期以来较为稳定[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上海市肿瘤登记信息系统和儿童肿瘤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2002—2010年上海全市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病情况及性别、年龄别和瘤别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①2002—2010年上海全市共诊断15岁以下儿童恶性实体肿瘤868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和全部儿童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0.2%和65.8%,年均发病率为79.0/100万,标化发病率为80.2/100万;②男性儿童恶性实体肿瘤标化发病率为86.3/100万,女性为73.8/100万;0~4岁组发病率为93.4/100万,5~9岁为65.2/100万,10~14岁组为79.3/100万。

PDX模型在儿童肿瘤的临床应用

PDX模型在儿童肿瘤的临床应用

PDX模型在儿童肿瘤的临床应用摘要: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X)模型是通过手术方式获取患者来源的新鲜肿瘤组织,然后移植到动物体内从而构建一个移植瘤模型。

该模型保留原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微环境,避免重复传代对肿瘤异质性的影响,并且能反映患者的遗传多样性。

PDX模型可用于追踪治疗前后肿瘤基因组、信号通路以及代谢变化,为儿童肿瘤包括颅外实体肿瘤、血液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研究带来希望。

该文就PDX模型在儿童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儿童;肿瘤;临床前模型一、新型PDX模型的分类新型PDX模型分为三类:人源化异种移植(Humanized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Hu-PDX)模型、原位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Orthotropic Xenograft PDOX)模型、微型异种移植(Mini 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 Mini-PDX)模型。

1.1 Hu-PDX模型:先将NOG或NSG小鼠重建成与健康者或患者一致的免疫状态,然后原位移植人肿瘤组织块到免疫系统人源化的小鼠体内中。

优点:该模型更接近人体生长环境,并在肿瘤治疗和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特别是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缺点:建模成功率低、人源化免疫系统维持时间短、免疫功能不全等。

根据免疫细胞来源Hu-PDX模型可以分为三类:1.使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Hu-PBL)构建的Hu-PDX模型;2、使用人CD34+细胞构建的Hu-PDX模型;3、使用骨髓-肝-胸腺(bone marrow-liver-thymus BLT)构建的Hu-PDX模型[18:Hu-PBL-PDX模型是将Hu-PBL通过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或腹腔内注射(intraperitoneal ip)到成年小鼠体内。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夏剑锋ꎬ张倩ꎬ梅海(贵州省肿瘤医院小儿外科ꎬ贵阳5500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4 013通信作者:夏剑锋ꎬEmail:lu1101000@163.com中图分类号:R739.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4 ̄0690 ̄05㊀㊀摘要: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儿㊁孩童时期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疾病ꎬ具有异质性高㊁生物学行为复杂㊁分子特征多样等特点ꎬ不同患儿发病后的临床差异较大ꎬ疾病可自行痊愈㊁自然退化或迅速发展ꎮ近年来ꎬ随着临床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的不断深入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已经进入到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筛查㊁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等诸多相关方面均有不同的进展ꎬ相较于既往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均有优化ꎮ目前诊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方法包括常规诊断㊁基因分子生物学诊断㊁基因检测等ꎬ而治疗常采用化疗㊁放疗㊁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ꎬ各具优缺点ꎮ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ꎻ分子生物学ꎻ基因ꎻ化疗ꎻ放疗ꎻ免疫治疗Progressin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ildrenwithNeuroblastomaXIAJianfengꎬZHANGQianꎬMEIHaiDepartmentofPediatricSurgeryꎬGuizhouProvinceTumorHospitalꎬGuiyang550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AJianfengꎬEmail:lu1101000@163.comAbstract:Neuroblastomaisacommonextracranialsolidtumordiseaseininfantsandchildren.Ithasthecharacteristicsofhighheterogeneityꎬcomplexbiologicalbehaviorsanddiversemolecularfeatures.Theclinicaldifferencesindifferentchil ̄drenafteronsetarelargeꎬandthediseasemayhealitselfꎬnaturallydegenerateordeveloprapidly.Inrecentyearsꎬwiththedeepeningoftheclinicalresearchꎬthediagnosisandtreatmenthaveenteredaneweraofmolecularbiology.Earlyscreeningꎬaccuratediagnosisandreasonabletreatmenthaveallmadedevelopmentsꎬwhichareoptimizedcomparedwithpreviousdiag ̄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s.Atpresentꎬthemaindiagnosticmethodsincluderoutinediagnosisꎬgenemolecularbiologicaldiagnosisꎬgenedetectionꎬetc.ꎬandthecommontreatmentmethodsincludechemotherapyꎬradiotherapyꎬimmunotherapyand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ꎬeachwith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Keywords:NeuroblastomaꎻMolecularbiologyꎻGenesꎻChemotherapyꎻRadiotherapyꎻImmunotherapy㊀㊀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儿与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ꎬ超过50%的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ꎬ该肿瘤在全部儿童肿瘤疾病中占6%~10%ꎬ死亡率约为15%[1]ꎮ近年来ꎬ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ꎬ现已成为主要影响儿童身体健康㊁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2]ꎮ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多样且复杂的生物学行为特征ꎬ疾病转移风险高ꎬ原发部位相对隐匿ꎬ早期诊断与检出难度高ꎮ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早期未检出且未获得合理有效治疗时ꎬ极易发生远处转移ꎬ发生远处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差且病情进展迅速ꎬ治疗难度极高[1ꎬ3 ̄4]ꎮ国际上有关组织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了30余年的多中心协作研究ꎬ在疾病的早期筛查㊁诊断与治疗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ꎬ形成了一系列相对规范的疾病诊断治疗指南ꎬ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25%[5 ̄6]ꎮ国内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较国外仍有差距ꎬ且各个地区对神经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及特点认识不一ꎬ导致诊断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ꎬ故尚未形成统一且规范的诊断治疗方案ꎬ国内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7 ̄8]ꎮ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手段多样ꎬ常见的有化疗㊁手术㊁免疫㊁核医学等治疗手段ꎬ针对不同的肿瘤风险组ꎬ治疗手段也各具差异ꎮ现就近年来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筛查㊁诊断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ꎬ以供临床参考ꎮ1㊀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对高危型神经母细胞瘤儿童的筛查越早开展越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㊁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ꎬ这对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总体生存率㊁改善患儿预后意义重大[9]ꎮ西方发达国家对儿童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极为重视ꎬ很早之前就开展了关于儿童恶性肿瘤疾病早期筛查㊁诊断㊁治疗方面的研究ꎬ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10]ꎮ国内关于儿童肿瘤疾病早期筛查的研究并不多见ꎬ相关报道更少ꎮ2002年德国与加拿大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ꎬ社区婴幼儿若过早接受神经母细胞瘤筛查ꎬ甚至开展更大范围的社区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筛查ꎬ可能会增加神经母细胞瘤过度诊断的风险ꎬ且婴幼儿早期接受筛查与未接受筛查相比未见明显获益ꎬ故建议可不对社区婴幼儿大范围开展神经母细胞瘤筛查[11 ̄12]ꎮ关于医院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筛查ꎬ2005年美国制定的神经母细胞瘤指南中提出了相对详细的筛查方案ꎬ内容如下:①年龄不足1岁且在胸腹部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者ꎮ②年龄在1~5岁ꎬ且存在至少一项以下情况者:尿潴留ꎬ但无法解释ꎻ背痛ꎬ但无法解释ꎻ单侧眼球突出ꎮ③年龄在1~5岁且伴下列情况至少一项者考虑可能发生神经母细胞瘤转移:无法解释的持续骨痛(不管是否有X线片异常表现)ꎻ乏力ꎻ苍白ꎻ不明原因发热ꎻ易激惹ꎻ有瘀伤ꎬ但无法解释ꎻ大范围的淋巴结肿大ꎮ④1~5岁儿童发生无法控制的感染[13]ꎮ若儿童在生活中出现上述类似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体征ꎬ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片㊁血常规㊁超声等相关检查ꎬ若检查结果为阳性ꎬ应尽早确诊并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10]ꎮ我国肿瘤患儿数量大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筛查方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治疗与预后改善意义重大ꎮ近年来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在神经母细胞瘤筛查方面做出了相对有意义的探索ꎬ该中心参照美国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方案ꎬ并结合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ꎬ制定了与医院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神经母细胞瘤早期筛查方案ꎬ具体内容如下:①1岁以内婴儿ꎬ在胸部或腹部发现皮肤结节㊁肿块或顽固性腹泻ꎮ②1~5岁婴幼儿若出现以下项目中的1项便可建议早期进行神经母细胞瘤筛查:眼球单侧突出ꎬ发生尿潴留ꎬ且无法解释ꎬ有背痛ꎬ且无法解释ꎻ持续腹痛ꎬ但无法解释ꎻ骨痛㊁肢体疼痛ꎬ尿失禁㊁下肢无力ꎮ③1~5岁婴幼儿有以下情况中1项甚至多项ꎬ可考虑转移:心率快㊁血压高ꎻ易激惹㊁苍白ꎻ无法控制的感染ꎻ有瘀伤ꎬ无法解释ꎻ大范围淋巴结肿大ꎻ发热ꎬ无法解释ꎮ在实际中出现上述情况的儿童应及时给予尿检㊁腹部超声等检查ꎬ一旦结果为阳性ꎬ则应进一步检查以确诊ꎬ并进行下一步的治疗[14]ꎮ在确定筛查方案后ꎬ该血液肿瘤中心将同期于中心内自发就诊并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与制定的筛查方案进行平行对照研究ꎬ综合评估该筛查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及价值ꎬ研究发现ꎬ相较于其他方案ꎬ该方案与我国临床实际相对接近ꎬ该结果为该筛查方案的下一步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15]ꎮ2㊀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为①组织病理活检发现神经节细胞㊁神经细胞ꎻ②多部位骨髓穿刺获得确切的免疫细胞学阳性或瘤体细胞学阳性的细胞簇[4]ꎮ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结合1种或2种以上尿液或血液样本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表达升高则可基本可以确诊ꎮ2.1㊀常规诊断㊀目前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尚无较大难度ꎬ因患病后个体差异相对较大ꎬ故现有的诊断评估系统也存在多样性ꎬ且临床仍在不断修改与完善诊断评价系统ꎬ但神经母细胞瘤的基本诊断思路仍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提ꎬ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㊁影像学检查㊁患者临床发病特点等进行综合性考量及评估[16 ̄17]ꎮ神经母细胞瘤常见的常规诊断标准如下:①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属于神经母细胞瘤ꎻ②涂片㊁骨髓穿刺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ꎻ③定量检测24h尿香草扁桃酸的表达显著升高ꎻ④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多发部位存在组织包绕㊁钙化等神经母细胞瘤主要影像学特征[18]ꎮ病理组织活检仅此一项即可确诊ꎬ但无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支持ꎬ则需满足其他项目中的至少2项才能确诊[18]ꎮ与实体肿瘤相关的生化指标㊁生理指标均需要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确诊后进一步仔细检查ꎬ以便于初步判断患儿的预后及治疗后复发的可能[19]ꎮ患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神经母细胞瘤预后㊁评价治疗效果㊁预测复发风险ꎻ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上升提示肿瘤细胞的转化㊁高负荷及增殖[20]ꎮ2.2㊀基因与分子生物学诊断㊀目前ꎬ神经母细胞瘤的基因与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用来揭示疾病的起源㊁发生及发展过程ꎬ是提高神经母细胞瘤诊疗水平的关键ꎬ也是目前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的热点之一ꎮ神经母细胞瘤具有生物学行为多样㊁早期转移风险高等特点ꎬ若在获得影像学改变及特异性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变量ꎬ将很大程度地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ꎬ帮助临床更准确地评估肿瘤进展及预后ꎬ对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21]ꎮ目前ꎬ用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诊断的基因与分子生物学指标有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㊁染色体选择性缺失等ꎬ中华小儿外科学肿瘤学组与中国小儿抗癌协会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将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㊁染色体选择性缺失等基因检测纳入治疗前的主要检查ꎬ其中N ̄MYC基因扩增倍数㊁DNA倍性被认为是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必查项[18]ꎮ但受国内医疗条件的限制ꎬ这些基因检测在基层普及难度仍较大ꎮ2.2.1㊀N ̄MYC基因检测㊀N ̄MYC基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㊁抑制凋亡与分化[22]ꎮAmbros等[23]的研究证实ꎬN ̄MYC基因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㊁发展关系密切ꎬ该基因的扩增在全部神经母细胞瘤中占比为16%~25%ꎮ此外ꎬN ̄MYC基因还被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4]ꎮ崔锡茂等[25]的研究表明ꎬN ̄MYC基因扩增结果为阴性者5年内总体生存率较结果为阳性者高ꎬ且2年内无进展生存率高达88%ꎮ对于已经确诊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在治疗前可检测肿瘤细胞内N ̄MYC基因的扩增状态ꎬ并根据扩增结果评估患儿具体情况ꎬ以指导临床开展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ꎮ2.2.2㊀DNA倍性㊀正常人体内的细胞是二倍体ꎬ可检测的染色体共46条ꎮ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存在DNA含量异常的情况ꎬ其中包括25~57条近二倍体染色体ꎬ近四倍体占比接近45%ꎬ有81~103条ꎬ其他近三倍体或三倍体有58~80条[26 ̄27]ꎮ目前ꎬ美国儿童肿瘤学组认为有转移病灶及晚期且年龄为1~1.5岁的患儿染色体倍数有利于临床分期或危险因素的评估:①三倍体或超二倍体核型提示患儿的治愈率>90%ꎬ预后良好ꎬ这种类型主要见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及婴儿时期患儿ꎻ②四倍体或近二倍体染色体核型治愈率为25%~50%ꎬ这类患儿分期较晚且年龄稍大[28]ꎮ3㊀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经过20余年的发展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且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指南ꎬ国内肿瘤学组也已初步达成专家共识ꎬ但因神经母细胞瘤的难治性及生物异质性ꎬ目前的治疗方案中仍存在尚未解决㊁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ꎮ3.1㊀化疗㊀化疗是目前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ꎬ多数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对化疗相对敏感ꎮ近年来ꎬ临床普遍认可的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原则有术后化疗㊁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㊁术前减容化疗等[29]ꎮ目前ꎬ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关于中危组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多柔比星㊁卡铂㊁环磷酰胺㊁依托泊苷等ꎬ而高危组则以诱导化疗㊁维持诱导化疗㊁巩固化疗为主[30]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的研究表明ꎬ针对部分无N ̄MYC基因扩增的特殊国际神经母细胞瘤4期中危患儿若按照中危治疗标准实施化疗ꎬ患儿3年生存率约为93%ꎬ而若伴有N ̄MYC基因扩增ꎬ即使为其实施更高强度的化疗方案ꎬ生存率也仅为10%[31]ꎮ3.2㊀放疗㊀化疗和手术是治疗1㊁2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手段ꎬ术后放疗未见获益ꎬ而4s期神经母细胞瘤有自愈倾向ꎬ针对此类患儿只需要在病情快速进展并危及生命安全时给予合理的姑息性化疗ꎬ可不行放疗[32]ꎮ放疗对于神经母细胞瘤3期患儿有一定价值ꎬ特别是对于部分N ̄MYV基因扩增或存在不宜手术及化疗的患儿ꎬ放疗的实施能够帮助提升肿瘤局部控制率[33]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的A396报告中指出ꎬ神经母细胞瘤4期与3期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化疗后ꎬ对残余病灶放疗发现ꎬ患儿生存率接近90%[34]ꎮ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经化疗加强后ꎬ全身照射与自体骨髓移植均可改进治疗效果ꎬ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报告的自体骨髓移植组与持续化疗组N ̄MYC基因扩增复发率分别为(25ʃ15)%㊁(70ʃ10)%[34]ꎮ可见对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推荐给予原发病灶外照射治疗ꎬ并将该放疗手段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开展ꎮ3.3㊀免疫治疗㊀近年来与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相关的各种免疫治疗手段已成为研究的热点ꎬ并获得理想进展ꎮ吴晔明[35]认为ꎬ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是极少数可出现自然消退的小儿恶性肿瘤性疾病ꎬ提示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成与消退可能与患儿自身免疫相关ꎮ国外大规模神经母细胞瘤协作组报道ꎬ晚期㊁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在接受辅助性免疫治疗后ꎬ患儿2年生存率提高至40%~50%[36]ꎮ目前ꎬ已获得认可的标准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方案为①诱导化疗+手术ꎻ②清髓巩固ꎬ全身放疗㊁干细胞移植ꎻ③白细胞介素 ̄2ꎬ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㊁单克隆抗体ch14.18联合13 ̄顺式 ̄维A酸[37 ̄38]ꎮ免疫治疗可作为一种替代传统治疗的新型治疗方法ꎬ但大部分免疫治疗方案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ꎬ一些因免疫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ꎬ如神经性骨性疼痛㊁过敏反应等依然需要重视ꎬ未来免疫治疗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ꎮ3.4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㊀目前ꎬ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ꎬ对此类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患儿重建免疫功能与造血功能ꎬ以提高患儿的无瘤生存率[39]ꎮ给予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强化型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ꎬ选择合理的预处理方案是决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败的关键ꎮ目前国际上多将卡铂+依托泊苷+美法仑方案作为主要的预处理方案ꎬ具体使用方法如下:静脉滴注卡铂400mg/(m2 d)+美法仑70mg/(m2 d)ꎬ滴注时间为30min/dꎬ连续滴注3dꎻ避光持续静滴依托泊苷300mg/(m2 d)ꎬ连续滴注4d[40]ꎮOehme等[41]研究发现ꎬ原发病灶复发㊁骨髓受侵犯是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ꎮ既往多认为清除残留肿瘤细胞是帮助患儿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ꎬ但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研究发现ꎬ净化移植物并不能帮助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改善预后ꎬ在提高疗效方面也无明显价值[42]ꎮ4㊀小㊀结神经母细胞瘤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小儿恶性肿瘤ꎬ具备自发性消退或痊愈的能力ꎬ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所呈现出的恶性程度高㊁侵袭性强等特点ꎬ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中相对少见ꎬ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ꎮ近年来ꎬ神经母细胞瘤的筛查㊁诊断和合理治疗均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ꎬ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新的临床研究热点ꎬ已获得一定的进展ꎮ随着未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不断进步与发展ꎬ神经母细胞瘤的诊疗与诸多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发生较大变化ꎬ未来也会有许多新的突破ꎬ将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治开创新的篇章ꎮ参考文献[1]㊀IrwinMSꎬParkJR.Neuroblastoma:Paradigmforprecisionmedi ̄cine[J].PediatrClinNorthAmꎬ2015ꎬ62(1):225 ̄256. [2]㊀SchweisguthO.Treatmentofneuroblastoma[J].JPediatrSurgꎬ1968ꎬ3(1):183 ̄287.[3]㊀KadishSꎬGoodmanMꎬWangCC.Olfactoryneuroblastoma.Aclinicalanalysisof17cases[J].Cancerꎬ1976ꎬ37(3):1571 ̄1576.[4]㊀EleveldTFꎬOldridgeDAꎬBernardVꎬetal.RelapsedneuroblastomasshowfrequentRAS ̄MAPKpathwaymutations[J].NatGenetꎬ2015ꎬ47(8):864 ̄871.[5]㊀HornerMJꎬRiesLAꎬKrapchoMꎬetal.SEERcancerstatisticsreviewꎬ1975 ̄2006[R].Bethesda:NationalCancerInstituteꎬ2009. [6]㊀HiroseTꎬScheithauerBWꎬLopesMBꎬetal.BeatrizSꎬetal.Olfactoryneuroblastoma.Animmunohistochemicalꎬultrastructuralꎬandflowcytometricstudy[J].Cancerꎬ1995ꎬ76(1):4 ̄19. [7]㊀王奕ꎬ吴晔明.近五年中国大陆神经母细胞瘤基础研究述评[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7ꎬ38(4):241 ̄246. [8]㊀杨婷ꎬ胡显良ꎬ王珊.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5ꎬ20(6):329 ̄332.[9]㊀SawadaTꎬKidowakiTꎬSakamotoIꎬetal.Neuroblastoma.Massscreeningforearlydetectionanditsprognosis[J].Cancerꎬ1984ꎬ53(12):2731 ̄2735.[10]㊀BaykulTꎬYilmazHHꎬAydinUꎬetal.Earlydiagnosisoforalcancer[J].JIntMedResꎬ2010ꎬ38(3):737 ̄749.[11]㊀SchillingFHꎬSpixCꎬBertholdFꎬetal.Neuroblastomascreeningatoneyearofage[J].NEnglJMedꎬ2002ꎬ346(14):1047 ̄1053.[12]㊀WoodsWGꎬGaoRNꎬShusterJJꎬetal.Screeningofinfantsandmortalityduetoneuroblastoma[J].NewEnglJMedꎬ2002ꎬ346(14):1041 ̄1046.[13]㊀BarretteSꎬBernsteinMLꎬRobisonLLꎬetal.Incidenceofneuro ̄blastomaafterascreeningprogram[J].JClinOncolꎬ2007ꎬ25(31):4929 ̄4932.[14]㊀马晓莉ꎬ李斯慧ꎬ聂晓璐ꎬ等.神经母细胞瘤高危儿童筛查及其方案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6ꎬ21(1):47 ̄50.[15]㊀杨深ꎬ蔡思雨ꎬ彭晓霞ꎬ等.中高危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发生进展的预测及监测指标[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ꎬ2018ꎬ23(2):62 ̄68.[16]㊀BlattJꎬGulaSJꎬVollandRꎬetal.Indolentcourseofadvancedneuroblastomainchildrenolderthan6yearsatdiagnosis[J].Cancerꎬ1995ꎬ76(5):890 ̄894.[17]㊀Schumacher ̄KuckelkornRꎬVollandRꎬGradehandtAꎬetal.LackofimmunocytologicalGD2expressiononneuroblastomacellsinbonemarrowatdiagnosisꎬduringtreatmentꎬandatrecurrence[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7ꎬ64(1):46 ̄56.[18]㊀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ꎬ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外科学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5ꎬ36(1):3 ̄7.[19]㊀MarranoPꎬIrwinMSꎬThornerPS.HeterogeneityofMYCNampli ̄ficationinneuroblastomaatdiagnosisꎬtreatmentꎬrelapseꎬandmetastasis[J].GeneChromosomeCancerꎬ2017ꎬ56(1):28 ̄41. [20]㊀KerblRꎬUrbanCEꎬLacknerHꎬetal.Connatallocalizedneuro ̄blastoma.Thecasetodelaytreatment[J].Cancerꎬ1996ꎬ77(7):1395 ̄1401.[21]㊀NolanKꎬKattamuriCꎬLuedekeDMꎬetal.Structureofneuroblas ̄tomasuppressoroftumorigenicity1(NBL1):Insightsforthefunctionalvariabilityacross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antagonists[J].JBiolChemꎬ2015ꎬ290(8):4759 ̄4771. [22]㊀TavanaOꎬLiDWꎬDaiCꎬetal.HAUSPdeubiquitinatesandstabilizesN ̄Mycinneuroblastoma[J].NatMedꎬ2016ꎬ22(10):1180 ̄1186. [23]㊀AmbrosPFꎬAmbrosIMꎬBrodeurGMꎬetal.Internationalconsensusforneuroblastomamoleculardiagnostics:Reportfromtheinternationalneuroblastomariskgroup(INRG)biologycommittee[J].BritJCancerꎬ2009ꎬ100(9):1471 ̄1482.[24]㊀BeltranH.TheN ̄myconcogene:Maximizingitstargetsꎬregula ̄tionꎬandtherapeuticpotential[J].MolCancerResꎬ2014ꎬ12(6):815 ̄822.[25]㊀崔锡茂ꎬ董岿然ꎬ李凯ꎬ等.基于美国儿童肿瘤学组方案治疗6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中长期随访结局[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ꎬ2015ꎬ10(3):176 ̄181.[26]㊀MarisJMꎬGuoCꎬBlakeDꎬetal.Comprehensiveanalysisofchro ̄mosome1pdeletionsinneuroblastoma[J].MedPediatrOncolꎬ2001ꎬ36(1):32 ̄36.[27]㊀CaronHꎬSpiekerNꎬGodfriedMꎬetal.Chromosomebands1p35 ̄36containtwodistinctneuroblastomatumorsuppressorlociꎬoneofwhichisimprinted[J].GeneChromosomeCancꎬ2001ꎬ30(2):168 ̄174.[28]㊀VerissimoCSꎬMolenaarJJꎬFitzsimonsCPꎬetal.Neuroblastomatherapy:Whatisinthepipeline[J].EndocrRelatCancerꎬ2011ꎬ18(6):R213 ̄R231.[29]㊀NechelesTFꎬRausenARꎬKungFHꎬetal.Immunochemotherapyinadvancedneuroblastoma[J].Cancerꎬ1978ꎬ41(4):1282 ̄1288.[30]㊀GutierrezJCꎬCheungMCꎬZhugeYꎬetal.DoeschildrenᶄsoncologygrouphospitalmembershipimprovesurvivalforpatientswithneuroblastomaorWilmstumor?[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0ꎬ55(4):621 ̄628.[31]㊀ZhaYꎬDingEꎬYangLꎬetal.FunctionaldissectionofHOXDclustergenesinregulationofneuroblastomacell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J].PLoSOneꎬ2012ꎬ7(8):e40728.[32]㊀HarrisonJꎬMyersMꎬRowenMꎬetal.Resultsofcombinationchemotherapyꎬsurgeryꎬandradiotherapyinchildrenwithneuro ̄blastoma[J].Cancerꎬ1974ꎬ34(3):485 ̄490.[33]㊀CunninghamSꎬBoydMꎬBrownMMꎬetal.Agenetherapyapproachtoenhancethetargetedradiotherapyofneuroblastoma[J].PediatrBloodCancerꎬ2000ꎬ35(6):708 ̄711.[34]㊀HalperinECꎬConstineLSꎬTarbellNJꎬetal.Pediatricradiationon ̄cology[M].5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ꎬ2011:108 ̄136.[35]㊀吴晔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治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5ꎬ36(1):1 ̄2.[36]㊀GruppSAꎬPrakELꎬBoyerJꎬetal.AdoptivetransferofautologousTcellsimprovesT ̄cellrepertoirediversityandlong ̄termB ̄cellfunctioninpediatricpatientswithneuroblastoma[J].ClinCancerResꎬ2012ꎬ18(24):6732 ̄6741.[37]㊀SoniSꎬPaiVꎬGrossTGꎬetal.Busulfanandmelphalanasconsoli ̄dationtherapywith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 ̄plantationfollowingChildrenᶄsOncologyGroup(COG)inductionplatform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Earlyresultsfromasingleinstitution[J].PediatrTransplantꎬ2014ꎬ18(2):217 ̄220. [38]㊀ParsonsKꎬBernhardtBꎬStricklandB.Targetedimmunotherapy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 ̄ ̄theroleofmonoclonalantibodies[J].AnnPharmacotꎬ2013ꎬ47(2):210 ̄218.[39]㊀WillemsLꎬWaerMꎬBilliauAD.Thegraft ̄versus ̄neuroblastomaeffectof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ꎬareview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evidenceandaperspectiveonmecha ̄nisms[J].PediatrBloodCancerꎬ2015ꎬ61(12):2151 ̄2157. [40]㊀陈吉ꎬ黄磊ꎬ易军.神经母细胞瘤分子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ꎬ2018ꎬ39(5):397 ̄400.[41]㊀OehmeIꎬLodriniMꎬBradyNRꎬetal.Histonedeacetylase10 ̄promotedautophagyasadruggablepointofinterferencetoimprovethetreatmentresponseofadvancedneuroblastomas[J].Autophagyꎬ2013ꎬ9(12):2163 ̄2165.[42]㊀KreissmanSGꎬSeegerRCꎬMatthayKKꎬetal.Purgedversusnon ̄purgedperipheralbloodstem ̄celltransplantationforhigh ̄riskneuroblastoma(COGA3973):Arandomisedphase3trial[J].LancetOncolꎬ2013ꎬ14(10):999 ̄1008.收稿日期:2019 ̄07 ̄19㊀修回日期:2019 ̄09 ̄22㊀编辑:辛欣。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医学研究新动态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医学研究新动态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医学研究新动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儿科医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动态。

这些新进展对于改善儿童健康和提高儿科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近期儿科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动态,覆盖从先天性疾病到儿童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1. 先天性疾病研究的新进展先天性疾病是指在胎儿发育期间出现的疾病,对婴儿的发育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先天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些新发现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也为治疗先天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儿童肿瘤治疗研究的新动向儿童肿瘤是儿科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最新的研究表明,个体化治疗是儿童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儿童肿瘤患者的基因组学分析,可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免疫治疗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儿童肿瘤治疗中,为深入探究免疫治疗对儿童肿瘤的疗效,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

3. 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趋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儿科医学研究中也越来越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最近的研究显示,儿童心理健康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等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

4. 新技术在儿科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儿科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人工智能在儿科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被应用于儿科疼痛管理和行为治疗等方面,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本文简要介绍了儿科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动态。

这些新进展不仅为儿童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儿科医学领域的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儿科医学会取得更多重要的突破,为儿童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儿童颅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儿童颅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影像学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在 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等。
PART 03
儿童颅内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
01
通过开颅手术将肿瘤完全或部分切除,以减轻症状并降低颅内
压。
临床试验与新药研发进展
临床试验
针对儿童颅内肿瘤的新药和新技术不断进行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药研发
针对颅内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
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
国际合作项目
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机构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共同推进儿童颅内肿瘤的研究和治疗水平 。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制定个体 化的手术方案,如显微手术、内镜手术等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
采用精确的放射治疗技术,如调强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等,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 作用。
化学治疗
免疫治疗
根据肿瘤的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 择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利用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剂,激发或增强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颅内肿瘤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
活检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无法完全切除肿瘤的情况下,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
行病理学诊断。
脑脊液分流术
03
对于合并脑积水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等部
位,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放射治疗
外照射治疗
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达到 治疗目的。

儿童的免疫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

儿童的免疫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

病程变化
密切关注症状的动态变化,对症状的缓解、加重或反复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异常体征
全面体检发现皮肤、淋巴结、肝脾等器官的异常体征,为诊断提供线索。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遗传检测等,为确诊和监测疾病进程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可评估器官结构异常,协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
随着病情进展,需要动态评估分型和分级,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以确保获得最佳疗效。
治疗策略的选择
制定个体化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和患儿具体情况,医生会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药物治疗的选择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并遵循安全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综合治疗方案
互补作用
中医擅长调理机体,改善免疫功能,而西医擅长针对病原体进行针对性治疗。两者相互补充,协同发挥更大疗效。
个体化诊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辨证论治,可以针对不同儿童的体质特点和症状表现进行个性化诊疗方案。
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采用天然植物成分,毒副作用较小,可以降低长期用药的风险。与西药联合使用能相互增效减毒。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增强抵抗力
强大的免疫功能能增强儿童的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提升自我修复机能。
维持平衡
免疫系统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平衡免疫状态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常见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概述
过敏性疾病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水肿、皮疹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

儿童淋巴癌前沿治疗方案

儿童淋巴癌前沿治疗方案

摘要:儿童淋巴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淋巴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儿童淋巴癌前沿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引言儿童淋巴癌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淋巴瘤。

近年来,随着儿童淋巴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对其治疗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目前,儿童淋巴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童淋巴癌前沿治疗方案。

二、免疫治疗1. 介绍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

在儿童淋巴癌治疗中,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伊布替尼(Ibrutinib)等,可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2)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可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2. 前沿研究(1)CAR-T细胞疗法: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儿童淋巴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研究显示,CAR-T细胞疗法在ALL和淋巴瘤患者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2)PD-1/PD-L1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在儿童淋巴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研究发现,PD-1/PD-L1抑制剂可显著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

三、靶向治疗1. 介绍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策略。

在儿童淋巴癌治疗中,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DNA修复等靶点。

2. 前沿研究(1)BTK抑制剂:BTK抑制剂是一种针对BTK激酶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研究发现,BTK抑制剂在儿童淋巴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过去的 40 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

近期徐晓军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文章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针对 CD20 的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 CD20 单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儿童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可达到 95%,显示出此类药物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针对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正在研发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包括抗 CD19、抗 CD22、抗 CD25、抗 CD30、抗 CD33、抗 CD45、抗 CD52 单抗以及抗 CD3/CD19 双抗等。

CD19 是治疗 B 系肿瘤的重要靶点。

ALL 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CD19 单抗可明显降低肿瘤负荷,反应率在 50% 以上,且患儿耐受性良好。

抗 CD3/CD19 双抗 blinatumomab 是将抗 CD3 和抗 CD19 的单链抗体偶联,从而使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和 CD19+ 的靶细胞通过该介质迅速连接到一起,让 CTL 发挥杀伤作用。

成人 NHL 和 ALL 患者对 blinatumomab 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达到75% 以上的疾病缓解率。

儿童方面,有病例报道 blinatumomab 的治疗可以使 ALL 移植后的复发病例获得完全缓解。

而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骨髓复发的 ALL 患儿通过 1-5 个疗程 blinatumomab 的治疗,47% 的骨髓复发病例可以达到骨髓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

抗 CD22 单抗有望成为靶向治疗 B 系肿瘤的另一新药,第一代抗 CD22 免疫毒素 BL22(CD22 单抗与假单胞菌外毒素 A 偶联)在治疗儿童 ALL 和 NHL 方面耐受性良好,但患儿仅有短期的治疗反应,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第 2 代高亲和力 CD22 单抗免疫毒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的 CD22+ALL 和 NHL 的 I 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结果表明其反应率达到 61%,其中 17% 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D30 单抗药物偶联体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难治复发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以达到 75% - 85% 的反应率和 34% 的完全缓解率,但存在外周神经病变等副作用,因此,2019 年,美国、德国等 6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利用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在实体肿瘤方面,利用抗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D2 抗体治疗小儿神经母细胞瘤 (NB) 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

人鼠嵌合抗 CD2 单抗 ch14. 18 在早期的临床研究中即表现出一定的抗 NB 作用。

联合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 2(IL-2)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增强,但无明显不良反应。

近期,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比较了高危 NB 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采用ch14. 18 联合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2 和 13 顺式维甲酸的四联维持治疗和单用 13 顺式维甲酸维持治疗的疗效。

这一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组的 2 年 EFS 较单用 13 顺式维甲酸组提高了20%,1 岁以上的Ⅳ期 NB 的 2 年 EFS 亦从 42% 提高到 63%。

美国戴纳.法柏 (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将 GD2 单抗与 IL-2 偶联治疗复发 NB,但患儿治疗反应差别大,毒副反应较大,患者可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亦有研究采用偶联 GD2 抗体制成放射性单抗,然后通过鞘内给药的方式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 (CNS) 复发的 NB 病例,21 例患者中,17 例 CNS 的肿瘤细胞被清除,已经在 CNS 复发后存活7-74 个月。

二、过继性 T 细胞免疫治疗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过继性 T 细胞免疫治疗手段主要包括:(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黑色素瘤和卵巢癌;(2)EB 病毒特异性的 T 细胞输注治疗 EB 病毒相关的肿瘤;(3) 基因修饰的 T 细胞输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

其中后两项在儿科肿瘤领域均有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导致患儿罹患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而该病在很大程度上与 EB 病毒的感染或活动有关。

因此,美国纪念斯隆凯待琳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学者采用EB 病毒特异性的供者 T 细胞输注到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受者体内,70% 左右的病例可以获得缓解,显示了该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细胞治疗中心等单位开始进行移植后患儿输注 EB 病毒特异性 CTL 预防淋巴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试验,观察 17 年来,实验组101 例患儿无一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对照组发生率为 11%),该项治疗安全有效。

T 细胞基因修饰主要包括嵌合抗原受体 (CAR) 技术和 T 细胞受体 (TCR) 转移技术。

将 CAR 修饰的 T 细胞回输进行肿瘤治疗是目前免疫治疗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识别某抗原分子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与淋巴细胞免疫受体的胞内区序列拼接后,通过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载体、转座子或转座酶系统或直接将 mRNA 转导到淋巴细胞内,并表达融合蛋白于细胞表面。

使淋巴细胞能通过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限制性的方式识别特定抗原,增强其识别和杀伤肿瘤的能力,将该基因修饰的 T 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肿瘤患者体内可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比于传统的 T 细胞,CAR 修饰的 T 细胞既超越了抗原识别过程中的 MHC 依赖性,同时也可以通过改造信号域中的共刺激分子来达到增强功能的目的,具有强大的优势。

CD19 是免疫治疗的重要靶标,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靶向 CD19 的 CAR-T 细胞的临床试验有数十项之多。

它在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采用 CD19 单抗、4-1BB 和 TCR/CD3 的ζ链构建 CAR-T 细胞能在体内扩增 1000 倍以上,存在超过 6 个月,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使患者获得长期完全缓解。

部分对化疗不敏感的患儿在 CAR-T 细胞输注后可以获得缓解,清除肿瘤后尽早进行移植,可以使患儿获得良好的结局。

目前尚未有基于抗 CD20 单抗的 CAR-T 细胞治疗儿童肿瘤的报道,但从成人小规模的临床试验来看,虽然第 1 代抗 CD20 单抗的 CAR 临床效果有限(可评估病例多为部分缓解或带瘤牛存),但第 3 代 CD20CAR 的效果明显提高。

亦有学者采用抗 CD30 单抗和 CD28 信号域构建第 2 代 CAR 治疗霍奇金淋巴瘤,但该 CAR-T 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短,因此临床疗效不理想,他们也正试图通过将信号分子改为 4-1BB、增加趋化因子受体 CCR4 等手段来优化 CAR 的结构以增强功能。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方面,意大利科学家成功构建了分别针对 CD33 和CD123 的第 3 代CAR(anti-CD33-CD28-OX40-ζ和anti-CD123-CD28-OX40-ζ)并转导到细胞因子诱导的 NK 细胞中,该 CAR 修饰的 NK 细胞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很强的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但尚未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实体肿瘤方面,同样以 GD2 单抗的研究最为深入。

得克萨斯儿童医院采用抗 GD2 单抗构建第 1 代 CAR 治疗复发的Ⅲ/Ⅳ期 NB 患儿。

11 例病例中有 3 例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最长的持续缓解已近 5 年。

也有学者试图采用抗 GD2 抗体构建 CAR 来对 T 细胞及 NK 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以治疗尤文肉瘤,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能力。

目前采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单抗构建 CAR-T 细胞治疗 HER2+ 的儿童恶性肿瘤(如骨肉瘤、胶质母细胞瘤等)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除了采用 CAR 技术对 T 细胞的基因修饰,TCR 的转移也是常用的方法。

将某一抗原特异性的 TCR 基因转移到 T 细胞内,可以使 T 细胞获得识别某一特定抗原的能力,而发挥对表达该抗原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该技术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儿的治疗中的应用获得了成功。

儿童肿瘤方面,由于转录因子 Wilms 肿瘤基因 WTI 在儿童白血病及实体肿瘤中高表达,有学者将 WTI 特异性 TCR 转导到 T 细胞中来过继治疗相关肿瘤,并在白血病动物模型中取得了成功。

三、NK 细胞输注免疫治疗NK 细胞是介导机体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由于其杀伤作用不依赖于肿瘤相关抗原的识别,因此 NK 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将 NK 细胞与人工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含 IL-15、IL-21 等细胞因子的条件下共同孵育可以得到成百上千倍的扩增,以供临床应用。

NK 细胞输注多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手段,如白血病和实体肿瘤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接受供者来源的 NK 细胞输注。

在一项 5 例 AML 患者(3 例儿童)的研究中,患者在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3-12 个月接受供者NK 细胞输注以治疗植入不良及早期复发。

输注后无一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2 例患者的供者成分植入明显增加。

另一项相似的研究中,3 例多次复发的 AML 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接受 NK 细胞输注,输注后均达到完全缓解,且骨髓完全为供者表型。

此外,NK 细胞输注甚至可以作为首次缓解后的高危白血病患者接受同胞供者干细胞移植的替代治疗。

美国圣吉德 (St.Jude) 儿童研究医院 2019 年报道了 NK AML 的临床研究,10 例 AML 患儿在经过低剂量环磷酰胺及氟达拉滨预处理后接受了KIR 不合的 NK 细胞输注及 6 次低剂量的 IL-2 注射。

治疗后所有病例均能在体内检测到 NK 细胞的明显扩增,未出现血液学毒性及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位随访时间 946 d,所有患儿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2 年 EFS 达到 100%。

目前发现,NK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与 KIR 的表型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