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学:治则治法-复旦精品课程

例:热邪内炽,里热太盛,阳郁于内,格阴于外, 出现四肢厥冷证候。当用寒凉药治其假寒之证,就是 以寒治寒的“寒因寒用”。
2020/9/3
23
反治法
•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的证候。
例: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因其病的本质为虚, 采用补中益气健脾的方法从其闭塞而治。
2020/9/3
7
治法包括内治和外治两个方面。 内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
消、补八种方法。
2020/9/3
8
治则
➢ 预防为主 ➢ 治病求本 ➢ 正治反治 ➢ 标本缓急 ➢ 扶正祛邪 ➢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 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
2020/9/3
9
预防为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治则与治法
复旦精品课程
2020/9/3
1
治则治法的源流研究
从远古时代的治法开始,随着实践的积累,中医学 逐渐有了治则的内容,《内经》集先秦治则治法研究 之大成,提出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正治反治、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的基本内容,由此 奠定了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2020/9/3
2
治则治法的源流研究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不少药物,为治则治法的发 展奠定了药物基础,辨证论治大师张仲景,创制了不 少著名的方剂,为治则治法奠定了方剂基础。
2020/9/3
3
治则的定义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用以指 导治法的纲要。
2020/9/3
4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 大法”。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 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 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 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的治疗规律。它上承诊断、下启治法,联系临床,是 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标
本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四个治则: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应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热的患者,如果发热厉害,建议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果体寒,建议用温润散寒的药物来治疗,因病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人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虚寒体质的人,因为体寒体弱,一般采用温补的中药来治疗。
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用凉补的中药来治疗,因人施治,可以更好地符合身体的需求。
因时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易出汗,一般要调理益气防暑,以防止中暑等问题。
而冬季气血畅通,则需要辅助药物来治疗。
因时施治,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施治,则是指不同的区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湿热的地区,人们容易得湿热证,中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湿热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环境的不同,对于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中医的治则治法非常实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
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
个性的、具有特定运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健脾补气
一、汗法(Diaphoresis)
阴阳
虚寒
实热 虚热
实寒
阴平阳秘 阳气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四、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虚则补之 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祛邪:
—— 实则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补虚泻实并举。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因病机不同, 正邪消长差异,运用不同治法治疗。
2、具体运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 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补 法(Invigoration)
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健脾养心,滋肝补肾 峻补、平补、缓补 3、注意事项 体实、邪实需慎用 配合理气疏导
八、消 法(Promoting digestion)
1、概念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八章 治则治法

治病求本
“本”:根本;《素问》: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的本:疾病的证,病机;辨证论治的原则之一 中医“标”与“本”的概念
标
正邪
邪气
病症
症状
病程
新病,继发病
本 正气 病因 旧病,原发病
内容:1、正治反治 2、标本缓急
正治反治
正治的概念: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采 取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法”。
1、辅助君药 2、针对兼病兼证
使
1、佐助 2、佐制 3、反佐
1、引经药 2、调和药
方剂的加减变化:药味增减 用量变化 剂型变化
其它
中医治疗八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中药的煎服法(P143)
小结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方剂的组成理论 熟悉:中医治疗八法 中药煎服法 了解:中药产地,炮制,升降沉浮,毒性;
正治的本质:治病求本(辨证论治)
正治举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的概念 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 相反的病证,采取顺从疾病的假而施治的一种方法, 又称“从治法”。
反治的本质
反治举例: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标本疾病的主次地位不同,治 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
既病防变
✓ 早诊早治: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
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
死半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
✓ 预防并发症: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
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
第一节 治则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治未病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488024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7.png)
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 论。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 就 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包煎
易刺激咽候,引起咳 嗽如: 旋覆花、车前子
单煎
有些贵重药,如: 羚 羊角、西洋参
溶化
也称烊化,如: 阿胶、 芒硝
冲服
不宜煎煮,应冲服,如: 朱砂、牛黄、麝香
(二) 服药法
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 食后服;病 在下焦, 饭前服;补益与泻 下药空腹服;安神药临卧服; 对胃肠有刺激, 应食后服; 急证则不拘时服;治疟疾发 作前2小时服。
臣药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症的药物。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
佐助药
①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②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佐制药
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反佐药
①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 效相成之药。 ②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 轻。
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 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的一种治法。
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 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 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汗法
适应症: 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 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 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 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 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 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温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调整阴阳
2.补其偏衰——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 某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可采用 “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
如阴虚宜滋阴、阳虚宜补阳等。
三、 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就是正气与 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 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 则病退。正气充沛,则人体可防御外邪;正气不 足,则外邪可致病。因此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 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 有利于向疾病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 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适用于邪盛正虚, 而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 的病证。 如 淤血所致的崩漏,宜先活血化瘀,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虚邪盛, 但正虚较甚、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病证。
四、 病治同异
1.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病因 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同一疾病,在不同 阶段,反映疾病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 治法。如外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
一 汗法:
又叫解表法。 指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 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期以及水肿、泄 泻、咳嗽、疟疾而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汗法根据表证性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
汗法的注意事项:
二 吐法:
又称催吐法。 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隔、胃脘 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 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 情急迫又急于吐出的实证。 吐法的注意事项:该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 人新产、孕妇等应慎用。
二、 既病防变
1.定义 ——疾病发生以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把疾病消灭在 萌芽阶段。 2.目的——防止传变。 3.方法——(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控制传变。
二、既病防变
3.方法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2)防止传变
①截断病邪的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防止演变。
1.基本概念
三、 扶正与祛邪
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增强体质,提高 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及体育锻炼等。
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扶正祛邪——应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解决邪正矛盾, 促使 疾病向愈。 扶正与祛邪虽然方法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扶正。
七 消法:
又称消导法。
指运用消食导滞方药,使体内有形之邪渐消缓 散的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 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证。 有消食导滞,消坚化积,行气消瘀等治法。
消法的注意事项:
八 补法:
又称补益法。 指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 治法。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 的病证。 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 补法的注意事项: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1.基本概念
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是中医在治疗疾 病时分析病证的两个矛盾。 从正邪来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以疾病的新旧或发病的先后来分——旧病为本, 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2.标本缓急处理原则 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 本”。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 标”、 “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
三、 扶正与祛邪
3.运用方式
(2)并用
扶正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的病证, 两者兼用要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但 在具体运用时,要分清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三、 扶正与祛邪
3.运用方式
(3)先后应用
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用相同的方法治 疗。如气虚下陷的脱肛、崩漏、久泻等。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气候以 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情志等的不 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 疗用药的原则。一般来说,春夏季节不宜使 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阴 气;秋冬季节,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 阳。 2.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 治疗用药。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 内热,应散其外寒,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 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应收敛外泄 之阳气,温其内寒。 3.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 活习惯等不同,考虑治疗用药 .
三、 扶正与祛邪
2.运用原则
扶正与祛邪实际上是要处理好正邪两方的矛盾, 如何处理? 辨虚实——虚者扶正,实者祛邪。 别主次——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 总之,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三、 扶正与祛邪
3.运用方式
(1)单用
扶正——适用于单纯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 的虚性病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适用于单纯邪实而正气不虚,以邪实为 主要矛盾的实性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一、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3.运用原则
急则治其标:就是在标症危急时,必须首先治标, 后考虑治本。 如高热、大出血、剧痛、慢性病复发较急者等。 缓则治其本:就是在标症不急,病势轻缓时 应采用治本的方法。 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指导意义。 标本同治:就是在标病本病俱急或标本都不 急时,可采用标本同治。 如虚人感冒、阴亏便秘等。
第二节
治法
治法, 指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采取适当的 治疗方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它指导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任何治法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第二节
治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治疗大法:概括了治疗的共性,在临床上具有 普遍意义,主要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 于个性的、各具自己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熟悉五行生克乘侮、经络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如《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 令得受肝之邪”。
(二)治疗原则
1.定义——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最基本的治则包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 2.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一、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
反治
1.定义: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为“从治”。 “从”是指所用药物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一致。 2.适应症:反治法是在临床征象和其本质不相一致的情 况下应用的治法。 具体用于以下四种情况: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反治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药物治疗具有假热 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 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反见面红、脉大等 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寒厥;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药物治疗具有假寒 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 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四肢厥冷、 脉沉等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
二、调整阴阳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变化可 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 故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 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 一。
二、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 某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可采用 “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
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用清泻其阳热的 方法、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用温散阴寒的方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防治原则包括: 预防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治疗原则-----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等。
(一)预防原则
一、预防的基本概念 1.预防的含义------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发生发展。 孙思邈: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三 下法:
又称泻下法。 指通过荡涤肠胃、排除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 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治法。 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 消,痰结停饮以及虫积等里实证。 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祛瘀及攻补兼施 等不同治法。 下法的注意事项:
四 和法:
又称和解法。
是指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 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 适用于邪犯少阳的半表半里证,肝脾不和,寒热 错杂,表里同病等。 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等。
一、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正治
1. 定义: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
“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2.适应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具体包括: 热者寒之: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 寒者热之:寒证用温热药物治疗; 实者泻之:实证用攻下药物治疗; 虚者补之:虚证用补益药物治疗。
反治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 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因虚所致的腹胀、便秘,血虚闭经等;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 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
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病证。 如食积腹痛, 泻下不畅, 热结旁流; 淤血崩漏; 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 尿急, 尿痛等。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范小芬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