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课文

《亡羊补牢》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亡羊补牢的意思: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牢:牲口圈。
揠苗助长的意思: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
知识点:一、会写字及组词亡wáng(亡羊补牢)(死亡)(流亡)牢láo(牢记)(坐牢)(牢固)钻zuān(钻出)(钻研)(钻牛角尖)劝quàn(劝告)(劝说)(劝学)丢diū(丢失)(丢人)(丢下)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筋jīn(脑筋)(牛筋)(钢筋)疲pí(筋疲力尽)(疲劳)(疲倦)二、易错字亡:共三画,不要多加一笔“丶”。
告:上部“竖”不出头,不要写成“牛”。
筋:“筋”下部是“月”和“力”,要写得紧凑。
疲:“疲”的部首是“疒”。
三、多音字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尽jìn(尽力)jǐn(尽管)四、近义词后悔—悔恨劝告—劝导焦急—着急终于—终究急忙—赶忙筋疲力尽—精疲力竭五、反义词急忙—从容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力充沛六、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掩耳盗铃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掩耳盗铃【典故】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
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
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b.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过程与方法:a.能通过看动画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懂。
b.学会抓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寓言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b.通过对寓言特点的了解,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亡羊补牢》的寓意,让寓意回归并融入到生活的实例中。
【教学准备】PPT 动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对寓言故事感兴趣吗?看图猜寓言: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
师生共同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故事王国,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设疑:那“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动画片。
4、播放动画片,了解故事大意。
5、回答问题:“亡”、“牢”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
“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亡羊补牢”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6、引入课文: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品读体会。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2.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羊圈窟窿叼走劝告街坊(1)指名读,“窟窿”,注意“窿”读轻声。
“羊圈”的“圈”的读音,“圈”是多音字。
(2)换词理解:窟窿—破洞;街坊—邻居3、指读课文,思考:“亡羊”和“补牢”分别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讲述?(“亡羊”在1—4自然段;“补牢”在第5自然段)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9寓言两则(含答案)

9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能做到有永不言败+勤奋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相信你在学习和生活也一定会收获成功(可删除)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一、看拼音写词语。
yù yán yánɡ juàn kū lonɡ diāo zǒu ()()()()jiē fɑnɡ hòu huǐ pán chɑn quàn ɡào ()()()()wánɡ yánɡ bǔ láo nán yuán běi zhé()()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寓()叼()悔()遇()习()诲()狼()则()劝()娘()测()助()三、查字典,试着做一做。
1.请写出下面两个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①亡.羊补牢.②南辕.北辙.2.请写出下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①劝告:②后悔:③盘缠: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结结实实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1.(探究题)读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试着写下来吧。
①《亡羊补牢》告诉我们:②《南辕北辙》告诉我们:2.(开放题)如果你是《南辕北辙》故事中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我想对他说:“”。
部分参考答案:基础部分:三、1、①逃亡,丢失。
关牲口的圈②古代车马前面的车杠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2、①拿道理劝人。
②事后懊悔。
③费用。
四、安安稳稳扎扎实实浩浩荡荡冷冷清清堂堂正正风风火火拓展部分:1、①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说课稿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说课稿读出新天地悟得新发现——《寓言两则》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
下面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说课:第一板块:紧扣特点,说教材1、《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是由《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组成,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本组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而写的。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2、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标的三个维度、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本课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羊圈”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根据教材特点及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本文的重难点设为: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二板块: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
选择适当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情景教学法、信息收集法为辅,优化结合。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本节课我将重点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和“朗读感悟法”。
具体的教法学法我会在下面的教学流程中结合着展开来说。
第三板块:多元阅读,说流程基于以上一些想法,本篇课文我决定采用两课时完成。
我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步骤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习生字词、研读《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下面我分五个步骤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将播放一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动画片中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寓言,从这些寓言中懂得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有关羊的语言——《亡羊补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原文《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年级下册20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下册20课课堂笔记
第20课是《寓言两则》,包括《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以下是这节课的课堂笔记:
1、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讲述生动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寓言的特点包括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等。
2、《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故事情节:有一个牧羊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
经过仔细查看,他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狼钻了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觉得把洞补上,羊就不会再丢失了。
于是他修补了羊圈,堵死了洞。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危险。
3. 《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课后练习:。
9 寓言两则 教材说明

9 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识字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寄托 。“言”:讲道 理。
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 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我要做到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 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 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 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课外作业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画蛇添足、 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 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愚公移山、打草蛇惊、纸上谈兵等。
后悔 接受 不晚 • 他很
,不该不Leabharlann 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
。
赶快 他
堵上那个窟
再也 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
没丢过。
总结:
• 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好心( ),他却(
劝告 ),到第二次又
满不在乎 丢了羊,他(
),赶快(
(
)。
)。从此,他的羊
• 这则后寓言悔告诉极我们了:
修补羊圈
一个人做再错也了没事丢,过只要肯接受意见,
想一想
1、从题目上看,“南辕 北辙”是什么意思?
2、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3、你觉得这个故事想要告 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南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
辕 北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 但车轮向北行。
辙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我在想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我带的盘缠多。
我在想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朋友看到他坐着马车在大路上 飞跑,而且从他的回答中知道他走 错方向了,所以就提醒坐车人。
我在想
(3) 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 这 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 次回 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白题意
亡羊补牢
丢,丢失
? 羊圈
理解故事
自由读课文,找出表达 “亡羊”、“补牢”的句 一天子早晨。,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羊。
亡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又发现少
了一只 羊。
补牢: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
结结实实。
亡羊补牢:亡:丢失。亡羊:丢了羊。补:修
补。牢:羊圈。丢了羊就赶快把羊 圈补好。
我会读
窟 (kū) (石窟) 窿 (long) (窟窿) 叼 (diāo) (叼走) 劝 (quà (劝告) 缠 (nc)han) (盘缠)
我会写
寓 言 窟窿 狼 叼 街劝 悔 盘 缠硬
我会认
寓言 羊圈 叼走 劝告
亡羊补牢 窟窿 把式 街坊 后悔 盘缠 硬要
亡羊补牢
想一想: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
《战国策·楚策四》 《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
……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
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
千里,岂特百里哉?
……
南辕北辙 《战国策.魏策四》 惊弓之鸟 《战国策·楚策》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
理解故事
想一想
对两次丢羊,养羊人 分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 的?结果怎么样?
第一次:
劝告 • 街坊
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
那个窟窿吧。”
已经 还 • 他说:“羊
丢了, 修羊圈干什么
呢?”
第二次:
又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 少了一 又 只。原来狼 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最后结果:
坐车人认为自己作好足够的准备到 楚国去,所以就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 三个“没关系”说明了他的准备很充分。 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的人。
体会寓意
(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 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 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 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