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电影视角下的纳粹历史记忆-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篇一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德国电影逐渐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赢得世界观众的关注。

在近年的德国电影中,性别、怀旧和隐喻成为其核心元素之一,并在电影中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记忆”运作。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近年来德国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一、性别与电影叙事性别议题在德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德国电影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度的心理描写著称,性别视角的引入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影中,性别不再仅仅是一个生理上的标签,而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

女性角色的塑造更加立体和多元,她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的主体。

同时,电影也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等议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出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对女性力量的赞美。

二、怀旧元素与电影情感怀旧是德国电影中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回顾,电影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世界。

怀旧元素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在德国电影中,怀旧往往与家庭、亲情、友情等情感紧密相连,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外,怀旧元素还常常与时代背景相呼应,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风貌,展现出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三、隐喻手法与电影内涵隐喻是德国电影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通过隐喻,电影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具象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在德国电影中,隐喻常常与性别和怀旧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语言。

例如,通过女性形象来隐喻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或者通过怀旧场景来隐喻社会变革等。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还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四、“记忆”运作的独特魅力德国电影通过性别、怀旧和隐喻等元素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记忆”运作。

这种运作方式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断回忆、反思和感悟。

《2024年以历史分析电影,以电影言说现实》范文

《2024年以历史分析电影,以电影言说现实》范文

《以历史分析电影,以电影言说现实》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反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探讨其如何以历史为背景,以影像为语言,言说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

二、电影概述本文选取的电影为《血战钢锯岭》,该片以二战时期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军医德斯蒙德·多斯在冲绳岛战役中拒绝使用武器,以人道救援精神挽救众多伤兵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勇,更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

三、历史分析1. 历史背景:电影《血战钢锯岭》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充满了战争、冲突与牺牲。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呈现,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现实世界的窗口。

2. 历史事件与人物:电影中德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电影呈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勇敢面对困境的决心。

3. 历史意义:电影通过对历史的呈现,不仅让人们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更启示人们思考战争与和平、勇气与牺牲等重大主题。

四、电影言说现实1. 反映现实问题:电影《血战钢锯岭》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壮举,反映了现实世界中战争与和平、人道主义精神等重要议题。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成长。

2. 电影表达方式:电影通过精湛的演技、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音乐等表达方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从而更深入地思考现实问题。

3. 启示与思考:电影《血战钢锯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以及勇气与牺牲的价值。

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反思自身行为,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五、结论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反思。

通过分析电影《血战钢锯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如何以历史为背景,以影像为语言,言说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

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近年来,德国纳粹题材电影成为了国际影坛的热门话题。

这些电影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剧情,向观众传递着德国纳粹时期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观看这些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纳粹主义所带来的种种恐怖,同时也思考了人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德国纳粹题材电影以其真实再现的方式,帮助观众了解了纳粹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这些电影通过细腻的场景和人物刻画,再现了集中营、屠杀和种族灭绝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暴行。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黑暗时代的恐怖和残酷,对历史的无知和忽视不再存在。

其次,这些电影引发了对纳粹主义的深度反思。

纳粹主义以其邪恶、种族主义和独裁的本质,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观看这些电影让我意识到纳粹主义是如何利用言论控制、种族歧视以及不人道的暴力手段来追求权力和统一的。

同时,这些电影也呈现了在那个黑暗时代中,坚守人性和良知的勇敢者,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一切代价。

这些反思让我深感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时刻警醒,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第三,德国纳粹题材电影通过其精美的制作和出色的演员表现,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

这些电影的摄影和音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

同时,优秀的演员表演更是增添了这些影片的震撼力。

他们通过饱满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绝望和无助。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纳粹题材电影并非只是为了再现历史事件,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

通过揭示纳粹主义的罪恶本质,这些电影试图提醒我们警惕现代社会中的极端主义和暴力倾向。

观看这些电影的同时,我们应当深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以免再度陷入那种黑暗的深渊。

总之,德国纳粹题材电影以其真实再现的方式,对观众传递了德国纳粹时期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通过反思纳粹主义所带来的恐怖和灾难,这些电影引发了对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篇一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德国电影界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与转型。

在此过程中,它以一种独有而多元化的方式探讨并展现了许多核心议题:性别、怀旧和隐喻。

本文旨在分析近年来德国电影中如何通过“记忆”运作,巧妙地交织了这些元素,从而为观众带来深邃的观影体验。

二、性别在德国电影中的表达德国电影在近年来开始重视对性别多样性的描绘与讨论。

不同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描绘,现代德国电影多角度地探讨了性别身份、性别平等以及跨性别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成长。

例如,电影通过女性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性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跨性别群体所面临的歧视与偏见。

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性别表达,更在剧情中深化了性别议题的讨论,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三、怀旧元素在德国电影的运用怀旧元素在德国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德国电影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反思与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老旧物品、老式建筑以及老一代人的描绘,唤起了观众对过去的情感共鸣。

这种怀旧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情感深度,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时,现代德国电影也在怀旧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新元素,使怀旧与现代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四、隐喻手法在德国电影的实践隐喻是德国电影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隐喻,电影导演能够以一种含蓄而富有象征意味的方式表达主题和情感。

例如,自然景观、物品或事件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反映社会现象或人性的媒介。

这种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观众在解读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思考。

五、记忆运作与“记忆”主题的融合近年来,德国电影中“记忆”主题愈发明显。

电影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闪回和梦境等手法,将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相融合,从而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记忆景观。

推荐:24部德国视角拍摄的二战电影

推荐:24部德国视角拍摄的二战电影

推荐:24部德国视角拍摄的二战电影1:希特勒的男孩豆瓣评分8.2《希特勒的男孩》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等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弗莱德里希在纳粹德国开办的精英训练学校接受了“优胜劣汰”、“排犹”等军国主义思想,之后他在好朋友阿尔伯特之死的影响下开始彻底醒悟的故事。

2:从海底出击豆瓣评分9.0《从海底出击》是由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尤尔根·普洛斯诺主演的战争剧情电影,改编自战地记者布赫海姆的同名自传。

该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德国U型潜艇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

3:帝国的毁灭豆瓣评分8.7《帝国的毁灭》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一部纪实性电影。

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

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4:莉莉玛莲豆瓣评分7.9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相恋了,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

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并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之声录制音乐的机会。

她唱的一首《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

这首歌曲陪伴着前线的士兵们。

5:第九日豆瓣评分7.4《第九日》是由沃尔克·舒伦多夫执导,奥古斯特·戴尔、乌里·马蒂斯、毕碧安娜·贝格等人出演的战争片。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2024年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范文

《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篇一性别·怀旧·隐喻_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一、引言近年来,德国电影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变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更在形式上融入了诸多创新元素。

其中,“记忆”这一主题在德国电影中尤为突出,它不仅关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还与性别、怀旧及隐喻等元素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近年来德国电影中“记忆”运作的多元表现,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性别与记忆德国电影在探讨“记忆”主题时,对性别的关注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女性视角的叙事,电影呈现出对历史记忆的独特解读。

女性角色在电影中往往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她们的记忆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反映,更是对集体记忆的补充。

同时,电影也关注到性别平等与性别认同的问题,通过不同性别的角色和故事线,呈现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与现实中的差异。

三、怀旧与记忆怀旧是德国电影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为观众提供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的空间。

在德国电影中,怀旧往往与历史、家庭、情感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基调。

通过对过去时代的描绘,电影展现了德国人民对历史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同时,怀旧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隐喻与记忆隐喻是电影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在德国电影中,隐喻被广泛运用于“记忆”主题的呈现。

通过物品、场景、色彩等元素的隐喻性表达,电影将历史事件、人物情感等抽象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和深刻。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五、记忆的运作与文化内涵德国电影中的“记忆”运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性别的关注以及对怀旧情感的表达,德国电影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同时,这些电影也传递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东德电影视角下的纳粹历史记忆

东德电影视角下的纳粹历史记忆

东德电影视角下的纳粹历史记忆作者:孔晓萌来源:《大观》2018年第04期摘要:东德电影对纳粹历史进行反思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

在冷战格局正式确立之前,东德电影与欧洲新现实主义思潮结合,出现了一批对战争中的道德和人性深刻反思批判的电影。

这一时期东德电影解构和叙述了纳粹历史,重构了社会主义德国的公众记忆,形塑了东德民众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东德电影;纳粹记忆;公众记忆;身份认同在世界电影史和德国文化研究领域,东德电影长期以来处在边缘地位。

尤其是冷战之前,位于柏林的德发电影制片厂出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率先对法西斯事业和战争创伤进行反思。

而联邦德国的电影界此时却对纳粹历史保持缄默,并将大荧幕让位于好莱坞式的商业娱乐电影。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东德电影结合了平实严谨的社会风气和欧洲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产生了一大批反思战争创伤和灰色人性的电影杰作。

了解这一时期的东德电影,并以此为视角透视当时东德人民对纳粹的思考,能帮助我们了解战后初期东德对法西斯问题的处理,并通过东德的叙事模式了解东德政治当局如何通过电影文化改造民众对法西斯的文化记忆,构建自己的文化基础和身份认同。

一、荧幕之上:东德对纳粹问题的公共叙事东德电影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一直围绕官方意识形态,建设自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情趣。

在充满政治斗争和脸谱化叙事的影片当中不时有充满思辨和批判精神的电影出现。

他们在当局所允许的限度里追寻纳粹主义的起源,拷问纳粹追随者的道德困境,抚平东德民众的心灵创伤,并以此来达到与历史的和解,增加集体认同。

(一)反法西斯叙事东德电影天生具有反法西斯的使命。

不过电影界较少关注法西斯受害者的创伤记忆,而是集中在纳粹施暴者和追随者的心理活动。

[1]1948年的《布鲁姆事件》也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犹太制造商布鲁姆博士被神秘谋杀。

在调查过程中,凶手身份越来越清晰(极右翼势力),但是国家检察官拒绝为布鲁姆开庭。

这部电影把犹太人作为引线,目的是为了展现前纳粹时期德国精英阶层对犹太人的态度,进而体现司法体系、反犹主义和法西斯的关系,并关注到纳粹兴起时的社会背景和党派斗争。

战后联邦德国电影对纳粹主义的反思

战后联邦德国电影对纳粹主义的反思


联邦德国的反思电影并不仅仅止步于揭露和批判过去历史的黑暗和残酷,而更重要的是许多导演从现实社会的矛盾出发反省过去,揭示过去对现实的影响和联系,带有极女的警示性。
1.一些电影导演力图把德意志民族从普遍的习惯于“遗忘”的麻木状态中唤醒,触及了民族的心灵深处。“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法斯宾德被认为是一位“始终坚持不渝地批评这种有意遗忘的自鸣得意的情绪,并且一直试图在影片中把战争年代和战后的德国联系起来”的电影导演。法斯宾德曾经谈到他的拍片目的之一是,“我们要把国家社会主义的产生表现为不是偶然的,而旱德国资产级级态度的合理的延伸,直到今天,这种态度尚未改变。”
七十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导演更直接面对过去,拍出许多优秀作品。著名电影导演R·W·法西宾德拍摄的三部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马莲》和《罗拉》都以战争年代为背景,以描写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和屠杀犹太人为基本内容。特洛塔的《压抑的年代》中有一组关于集中营生活的纪录片镜头,因而被认为是“首次使观众知道大屠杀真相并为之震动”。的影片。特洛塔认为:“这种熬费苦心的哀悼方式既可联系到个人,也可以用于国家。这正是1945年以后的德国人所缺乏的一种精神。”1979年,施隆多夫把联邦德国当代著名作家京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拍摄成电影,引起巨大反响。影片描写一个从三岁起决意不再长高的侏儒奥斯卡在1924-1945年的所见所闻,以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在纳粹统治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的各色人物的精神空虚和道德败坏。该片不仅获得联邦德国电影最高奖“金碗奖”,而且在同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此片还获1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2年被日本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这部影片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可以说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批判纳粹主义的扛鼎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德电影视角下的纳粹历史记忆
在世界电影史和德国文化研究领域,东德电影长期以来处在边缘地位。

尤其是冷战之前,位于柏林的德发电影制片厂出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率先对法西斯事业和战争创伤进行反思。

而联邦德国的电影界此时却对纳粹历史保持缄默,并将大荧幕让位于好莱坞式的商业娱乐电影。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东德电影结合了平实严谨的社会风气和欧洲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产生了一大批反思战争创伤和灰色人性的电影杰作。

了解这一时期的东德电影,并以此为视角透视当时东德人民对纳粹的思考,能帮助我们了解战后初期东德对法西斯问题的处理,并通过东德的叙事模式了解东德政治当局如何通过电影文化改造民众对法西斯的文
化记忆,构建自己的文化基础和身份认同。

一、荧幕之上:东德对纳粹问题的公共叙事
东德电影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一直围绕官方意识形态,建设自己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情趣。

在充满政治斗争和脸谱化叙事的影片当中不时有充满思辨和批判精神的电影出现。

他们在当局所允许的限度里追寻纳粹主义的起源,拷问纳粹追随者的道德困境,抚平东德民众的心灵创伤,并以此来达到与历史的和解,增加集体认同。

(一)反法西斯叙事
东德电影天生具有反法西斯的使命。

不过电影界较少关注法
西斯受害者的创伤记忆,而是集中在纳粹施暴者和追随者的心理活动。

[1]1948年的《布鲁姆事件》也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犹太制造商布鲁姆博士被神秘谋杀。

在调查过程中,凶手身份越来越清晰(极右翼势力),但是国家检察官拒绝为布鲁姆开庭。

这部电影把犹太人作为引线,目的是为了展现前纳粹时期德国精英阶层对犹太人的态度,进而体现司法体系、反犹主义和法西斯的关系,并关注到纳粹兴起时的社会背景和党派斗争。

虽然西德也上映了部分纳粹主题电影,但是社会反应平平。

这是因为美英法当局在战后初期禁止德国人拍电影,也严禁电影反映严肃政治题材;另一方面,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讳莫如深,一直到五十年代才出现像《恶魔降临的夜晚》《最后的桥》这种战争电影。

东德是社会主义的全新政权,并且不像西德那样大量任用原纳粹官员。

大量希特勒的反对者战后进入东德领导层,民众只要不离开东德,就无需背负历史包袱。

因此,整个东德国家、精英阶层和民众,都无需通过积极反省过去来与纳粹划清界限。

东德电影反法西斯的主流叙事以揭露和批判法西斯罪行为主,对犹太人的遭遇表达含蓄的同情。

(二)集中营和犹太人
两德在犹太人和集中营问题上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第一个有关集中营的电影并没有来自德国,而是邻国波兰。

这一时期欧洲电影对犹太人和大屠杀的讨论是缺失的。

许多电影只是在批
判法西斯的时候对犹太人的境遇含糊其辞地表示同情。

如1947年上映、改编自真实故事的《阴影中的婚姻》。

剧情中犹太人伊丽莎白是30年代颇受喜爱的演员,她和恋人汉斯住在柏林。

随着纳粹对电影的管控愈发严格,许多犹太裔演员纷纷逃离,但是汉斯说服伊丽莎白留在柏林。

当犹太人的处境在1938年达到顶峰的时候,伊丽莎白被驱逐出境。

不愿分开的二人最终双双选择自杀。

东德拍摄了一大批以集中营为背景电影,但是缺少直接反映集中营迫害的内容,比如《星》刻画了纳粹士兵和犹太少女的爱情悲剧,《裸露在狼群》讲述集中营内一批地下党合力营救一个犹太人小男孩的故事。

集中营在这批电影里只能作为故事背景加以展现,但导演无疑借了故事片之壳偷渡同情犹太人之魂。

东德电影在大屠杀叙事上的缺失是主客观因素多重综合的结果。

首先,民主德国的政权不需要对纳粹大屠杀负责,电影被设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具。

其次,当时东德追随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因此从政治上就不能过于同情犹太人的悲惨经历。

因此东德电影对大屠杀的批判和反省也不能像西德那样从同情犹太受难者入手。

再次,欧洲犹太人的灭绝也许也是影响电影文化的重要因素。

纳粹时期,德国境内的犹太人群遭到毁灭性削减,而幸存的犹太人大多数在战后离开德国去美国、以色列。

在1945年,苏维埃地区只有约4500名犹太人幸存者。

[2]欧洲犹太人的集体流失导致犹太人在欧洲政治中的影响力下降,大屠杀叙事进一步被推向边缘化,对大屠杀的叙事只能依靠施暴
者(西德)和旁观者(东德)主动去反思,这无疑异常困难。

(三)战争创伤和认同焦虑
东德是在原德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的所谓“避难党”领导、并在苏联军队的支持下建立的。

长期在莫斯科避难的瓦尔特?乌布利希特于1945年4月30日回到德国,并担任执政党的第一书记。

因此东德官方否认自己是纳粹的追随者和受害者,而是与纳粹斗争的产物。

这无疑和东德的社会现实相违背――东德人民曾或多或少与纳粹合作,且饱受战争折磨。

这种内心煎熬无法使东德人民快速建立起对东德的认同,并经常面临心灵困境。

这一类型的电影,例如《凶手在我们中间》。

影片讲述了战争结束之后,苏珊娜返回自己柏林的公寓,发现公寓里已经有了不速之客――一名整日酗酒消极委顿的医生。

医生曾被纳粹军队抓去当军医,在那里他目睹了一名军官数次屠杀波兰人民。

她接纳了他,两人相互依靠,准备重建家园。

这时医生得知那个军官也在当地,他决定私自枪杀这名军官。

在紧要关头,苏珊娜制止了他。

这部电影没有着重表现战争给女主角带来的创伤,也没有刻画医生遭受的心灵折磨,而是通过展现旁观者(女主角)修复法西斯追随者(医生)获得心灵救赎的方法安慰观众――仿佛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得解脱。

同时女主角的乐观坚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意味着新生的东德充满希望。

这部电影在东德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类似这样解决日常生活中情感冲突的身份焦?]的电影成为50年代中后期的主流叙事模式。

东德电
影界将电影当作假想并解决社会矛盾的实验场,实则暗地表现了艺术家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担忧。

二、东德电影在塑造民众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在战后最初的几年,大屠杀浩劫在战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记忆中的位置还没有牢固地建立。

1945年至1948年期间,官方的历史叙述模式,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和受害者的故事,以及纳粹时代对东德影响被讨论得热火朝天。

代表便是《凶手在我们中间》这样的电影。

随着政治局势的收紧和出于重塑国家记忆的需要,东德电影呈现出反法西斯叙事向关注日常生活的转向。

这时的东德电影在严肃题材方面的叙述集中于纳粹问题(包括反犹)和战后德国重建两个视角。

之前反纳粹电影常常包含战后年轻一代对纳粹的负重感和背叛,比如纳粹青年在战后面临着对纳粹信仰崩塌和自我质疑的恐惧。

后者将目光投向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当中,尤其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东德电影开始以国家名义塑造民众对纳粹的记忆,以此摆脱道德困境。

学者安德拉认为,政府不容许民众悼念在战场上死去的德国士兵,这使得对于每个家庭都特别重要的一个体验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的主体叙述里。

因此我们在东德电影中只能看到英勇无畏的地下党,邪恶残酷的纳粹军官以及渺小可怜的受害者。

这种“英雄-恶魔-受害者”的三棱结构在很长时间内构成了战后东
德公共叙事主要内容。

东德政府认为电影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
问题和矛盾,为民众的身份转换和民族认同提供帮助。

因此工厂、车间和正在修筑的建筑往往成为取景地。

“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也是意识形态剧烈变化的战场”。

带有社会主义浪漫气质和意味着国家重建的建筑契合了东德人民的日常生活氛围。

此外,相比西德明星大腕的商业电影文化,东德电影要显得平实而贴近生活,这是政府刻意引导的结果。

演员往往来自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对电影内容有发言权。

即便职业演员也不会享受明星待遇。

这一时期,电影院作为新兴的集会空间也变成交换意见的政治场所,[3]通过观影活动培养东德民众的身份认同感和对政治的被动参与,制造新的政治意识,也正是东德政府所喜闻乐见的。

东德电影作为塑造公众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与政治的关联性是很强的,其叙事模式随着政治气候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重构,并倾向于官方历史叙事和主流意识形态一致。

这背后是政治权力的运转过程。

个人记忆通过媒介传播形成公众记忆,政府控制了文化媒介,也就控制了公众记忆和公共叙述。

东德的艺术家们也并不总是按照既定的方向拍摄电影,至少十分擅长在既定的故事结构里偷渡自己的政治观点。

言论自由在东德艺术界是一个被反复争论的问题,但是艺术家很少质疑国家对文化生产监督的权力。

二者在文化行业的相互依赖,完成了东德对纳粹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民众公众记忆的重构,促进了东德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革。

三、结语
相比于西德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东德电影十分务实严谨。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蛊惑人心”的娱乐电影的限制,另一方面却是由于东德电影界更加厚重的责任感。

它没有背负纳粹罪行的历史包袱,能够相对客观地对纳粹历史进行反思,并积极促进民众的身份认同,加快民众与历史的和解,为新生政权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