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0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

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

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三节环境生态学相关学科

1.主要内容: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简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恢复生

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污染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

对象差异。

第四节相关学科

1.景观生态学;

2.城市生态学;

3.恢复生态学;

4.保育生态学;

5.环境生物学;

6.污染生态学;

7.生态经济学;

8.类生态学。

(三)课后练习

1.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哪一门学科的关系最为紧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类型、分类和特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熟悉生态因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

4.了解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主要内容: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地球环境或地理环境)、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的分类;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

1. 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规律

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2. 生态幅和限制因子。

第四节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1.主要内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变温对生物的影响)、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水的重要作用,水对动植物发育、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动

植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聚盐性植物、泌盐

性植物、透盐性植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规律。

(三)课后练习

1. 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2. 试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3.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

5. 水分对生物产生哪些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水分的变化?

6. 试述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盐碱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7. 试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规律;

2.熟悉生命表的构建方法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了解种群的平衡和数量调节的相关学说;

4.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5.理解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相互作用类型以及种间进化的机制;

6.掌握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种群的空间格局

1.种群的基本概念,

2.种群的内分布;

3.种群和阿利规律。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种群调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种群的特征(数量、空间分布、遗传)、种群的增长(种群的群体特征、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

(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暴发、生态入侵、衰落和灭

亡、r-对策、k-对策)、种群调节(气候、生物、食物、行为、内分泌

调节和遗传调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r-选择和K-选择理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第三节种群的调节和种群的繁殖

1. 主要内容: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外源性因子与调节学说,

内源性银子调节学说。

第四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主要内容:种内、种间关系和玛他种群;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直接竞争)、种间关系(种间竞争:高斯假说、竞争模型、生态位理论,

捕食,寄生与共生),玛他种群(玛他种群理论:灭绝、重建,在保护

生物学中的应用);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如何利用玛他种群理论指导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四)课后练习

1. 如何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2. 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3. 试比较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4. 什么是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一)学习目的

1. 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种类组成特点;

2. 熟悉群落的数量特征和测点方法;

3. 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影响的

意义;

3.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和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4.了解群落的分类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群落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群落(概念、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物种组成的数量

特征和综合特征(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体积,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生物

群落的结构(生活型和生长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

1.主要内容: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的平衡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

第四节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 群落的分类;

2. 群落的排序。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特点;

3. 熟悉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各类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4. 了解物种流动和信息流动的特点;

5. 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时空结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关键种,冗余种),生

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

统的时间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单一、逐级递减、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

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周转率,有毒物质循环的特点,生

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生

态系统的调节(反馈调节、生态平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第四节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1.主要内容: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课后练习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主要方法。

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

6.提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7.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8.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六章景观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理解斑块、廊道、基质3大景观要素的起源、类型和基本结构特征;

3.了解景观格局的主要内容,熟悉景观中各要素的主要功能;

4.了解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概述,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

景观的含义,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重要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景观格局。

第二节景观的功能

斑块的功能,廊道的功能,基质的功能,网格的功能。

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法,数量技术。

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系统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规划。(三)课后练习

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和内容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

2. 如何区分景观中的斑块、廊道和基质?

3. 基质判定标准是什么?研究基质和孔隙度有什么意义?

4. 阐述目前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应用方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七章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类型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

2.了解河口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

3.熟悉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理解湿地和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熟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分布;

5.熟悉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6.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结构;

7.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生态系统。

第二节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第三节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

第四节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环境特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 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

2. 河流生态系统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3. 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哪些主要分布规律?

4. 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

用?

5. 如何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看待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八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退化生态系统和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干扰与生态系统退

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了解典型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的措施与方法;

3. 熟悉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原理和一般程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三)课后练习

1. 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 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

3. 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 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九章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其价值和用途;

2.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产生原因,把握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动态和

趋势;

3. 掌握保育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的,了解保护生物学

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熟悉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景观尺度上的保护与管理;

4. 了解生物多样性检测与管理的标准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概述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三)课后练习

1. 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 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

3. 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 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章生态系统服务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2.熟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特征;

3.了解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光合作用、生物降解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国外:概念的提出,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起

步较晚,正在探索),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

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

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精神文化的源泉。

第四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评估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共享性、负效益性),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几种分类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

其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环境偏好显示法、条

件价值评估绿色国民经济帐户)。

(三)课后练习

1.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功能价值的内涵。

2.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现实意义。

3.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法?

4.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绿色国民帐户对我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含义;

2. 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原则;

3. 掌握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熟悉生态系统管理的技术途径;

4. 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健康

生他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原则,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生态系统管理和美国太平洋西北部成过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成过熟森林管理计划的发展历程,FEMAT的管理目标、管理参数和健康指

标;空间尺度,实施体制,适应性管理。

(三)课后练习

1. 怎样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

2. 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标准有哪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3. 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

关系?

4. 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10大基本原则?

5. 实现生态系统管理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二章生态监测和生态评价

(一)目的与要求

1. 理解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污染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效应;

2. 熟悉生态监测的概念、类型和常规监测指标;

3.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程序及常用方法;

4. 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生态监测

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

生态监测的概念及理论依据,生态监测的分类,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

第四节生态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的概念,生态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生态评价的概念,

步骤和基本方法。

(三)课后练习

1. 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2. 污染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层次中分别会发生哪些生态效应?

3. 生态监测根据空间尺度如何分类?

4. 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5. 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目的与要求

1. 熟悉生态规划的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 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 掌握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原则;

4. 理解生态工程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则、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的规划;生态城市的概念、

特征,内容,和建设模式,生态示范区建设。

第三、四节生态工程与技术

生态工程概述,湿地生态工程,道路绿化生态工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 结合实际观察,阐述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理解。

2. 阐述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识。

3. 生态规划有何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 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有哪些,我国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5. 植被恢复对目前我国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有何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四章全球生态问题与生态安全危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的而主要内容;

2. 掌握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的主要危害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球生态问题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

第二节生态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

(三)课后练习

1. 防止全球变暖的额对策有哪些?

2. 为什么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破坏有哪些主要影响?

3. 阐述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

4. 全球对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5. 转基因生物对人体产生的生态风险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盛连喜主编. 环境生态学导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综合应用程度。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作为能否进一步深造的依据,主要范围涵盖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及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技术方法等内容。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总分为150分。 (一)环境学原理 1.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分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常用科学词语和名称。 2.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等基本概念。 4.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5.掌握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二)生态学基础 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中一门前言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基因流以及遗传分化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习题要点:简述分子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第一章生态学中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突变及其类型 第二节重组 第三节PCR、DNA类型、 习题要点: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DNA重组。 本章重点、难点:PCR以及DNA数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PCR在分子遗传上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遗传模式 第二节分子遗传标记(如RAPD、AFLP、RFLP、Microsatellites等)。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如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单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哈德—温伯格原理 第二节遗传漂变 第三节瓶颈效应、自然选择 第四节中性学说 第五节Wolbachia与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习题要点: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哈德—温伯格原理,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单种群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哈德—温伯格原理在分子生态学上的意义,掌握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多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遗传距离 第二节基因流 第三节支序地理学 习题要点:遗传距离的测定、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和影响影子、分子钟、进化树。 本章重点、难点:测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流程度。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第五章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遗传标记方法 第二节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软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以期末课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占30%、期末课程报告占70%。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要点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1:《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cology》,Trevor Beebee 和Graham Rowe编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6pp。 参考书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388 pp。 大纲修订人:洪晓月 大纲审定人:韩召军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研整理

生态学基础 大纲: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书目:《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环境生态学发展的几本书 《寂静的春天》: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危害为基本元素,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 《增长的极限》: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的主要象征,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生态学由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发展到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经历了奠基、建立初期、发展及成熟期、生态学科兴起四个阶段。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环境与生态论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 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地下水,作为一种更新和净化相当缓慢的自然资源,其污染所给生态环境、民众健康、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常是持续和难以逆转的。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网友针对水污染的留言不难发现,这样的损害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凸显的态势。有网友称,生产污水直接流入农田耕地和小溪沟造成农作物减产、鱼虫绝迹;有网友称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发育;有网友留言中写道“曾经带来太多欢乐的大河,现在有难闻的刺鼻气息”。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频发的污染事件对政府公信力本身的伤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由环境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足资为鉴。有舆情分析指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保敏感期,降低环境风险其实也是降低社会风险。 面对问题,是坦诚公布信息、探讨解决办法,还是藏着掖着、百般否认,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怎么“算账”的问题。只算经济账,为企业污染行为辩护,也许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数字有作用,“政绩”好看些;而这样以牺牲环境、民众健康和公共机构公信力为代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2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学时:32 适应专业: 风景园林)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城市园林与花卉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和途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方法对园林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数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 生态学中的应用。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景观的动态变化。 3、掌握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中的应 用。 (二)能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景观优化利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 组分的影响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景观进行准备全面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改造的建议(三)思想教育目标 1、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教学内容: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教学要求: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一)系统与景观生态学 (二)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 (四)渗透理论 (五)地域分异规律 (六)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 教学要求: 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景观结构 教学内容: (一)景观发育 (二)斑块 (三)廊道 (四)基质 (五)景观的异质性 (六)景观空间格局 (七)网络 (八)生态交错带 教学要求: 理解景观结构及结构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 教学内容: (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四)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五)景观中的人文和文化过程 教学要求:1、了解景观演变的生态过程 2、理解景观中的人文和文化过程变化 3、掌握景观设计中连接度和连通性的有关要求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 (一)景观稳定性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三)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四)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教学要求: 1、理解景观的动态变化 2、培养学生动态模拟景观的能力 第六章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环境生态学》(精)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新余高专数理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2006年6月

目录 一、概述 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 (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 4.教学管理 三、《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一、概述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9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多年来,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教学环节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环

生态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论文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园林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1002 沈敬林 指导老师:李海梅

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科学,她把城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全面阐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发展永恒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 要想详细的了解城市生态学,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学的作用,以方便研究城市的发展,了解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1.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而且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1] 1.1.1自然环境系统组成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 1.1.2社会环境系统组成 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和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2] 1.2城市生态系统各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2.1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成分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人群,另一类就是城市环境系统,而城市环境系统又包括自然环境(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和自然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 1.2.2城市生态系统的划分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课程编号:4350742 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高教出版社,盛连喜主编,2002。 开课院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结构以及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1.绪论(2 学时) (1)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2)熟悉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3)理解环境问题; (4)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5)初步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2.生物与环境(4 学时) (1)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熟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3)理解生物的趋异和趋同适应; (4)了解环境的概念; (5)初步了解环境的类型; 3.种群生态学(8 学时) (1)掌握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动态; (2)熟悉种群调节; (3)理解生态对策; (4)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 (5)初步了解种群关系; 4.群落生态学(6 学时) (1)掌握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2)熟悉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

《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 新密市生态规划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1) 1.1 规划编制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 (1) 1.3.1 规划期限 (1) 1.3.2 指导思想 (1) 1.4 规划范围 (1) 1.5 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1) 第二章新密市的基本情况和趋势分析 (2) 2.1 自然地理状况 (2) 2.1.1 地理位置 (2) 2.1.2 地形地貌 (2) 2.1.3 水文气象 (2) 2.1.4 自然资源 (2)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2.2.1 历史沿革 (3) 2.2.2 行政区划 (3) 2.2.3 人口状况 (3) 2.2.4 经济状况 (3) 第三章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3) 3.1 工业用地划分 (3) 3.2 居住用地划分 (3) 3.3 绿地划分 (4) 3.4 公共设施布局 (4)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 (5) 4.1 三大产业结构规划 (5) 4.2 三大产业布局规划 (5) 4.2.1 超化镇产业规划 (5) 4.2.2 大隗镇产业规划 (5)

4.2.3 白寨镇产业规划 (6) 4.2.4 曲梁镇产业规划 (6)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 5.1 绿化现状存在问题 (7) 5.2 绿地布局规划 (7) 第六章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 6.1 市域生态环境现状 (7) 6.2市域生态环境主要保护措施 (7) 第七章结论 (7)

第一章绪论 1.1 规划编制背景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新密市委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打造工业强市、建设中等城市、争进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的城市发展战略。 1.2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3.《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12-31) 4.《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5.《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6.《新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 1.3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 1.3.1规划期限 本次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 1.3.2 指导思想 生态规划与设计要依据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努力构建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洁净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造福。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的地域范围为整个新密市,市域城镇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城镇(市域中心城市)一个,即新密市城区,二级城镇(中心城镇)四个,即超化、大隗、白寨、曲梁,三级城镇七个,即—般建制镇。新密市土地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2010年末城市人口规模为75万人。 1.5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Ecology)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302912 学 分:2 总 课 时:30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环境学,环境工程导论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课来学习,可以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理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 重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难点内容: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其生物适应性。 重点内容: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难点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第三章 生物种群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种群动态与种间关系,包括:生命表的构建和分析方法;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对策及其实践意义;生态位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重点内容: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 难点内容:种群增长基本模型和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生物群落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包括: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的时间、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岛屿理论及其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重点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难点内容: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第五章 生态系统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生态平衡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

环境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 摘要:环境生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互交织攀升的状态。环境生态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而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建设生态社会,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生态文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环境污染的原因,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中国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已经影响到了每位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目前的大体环境局势。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消耗的基础上。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木和热带木材进口国。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也是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