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赵向军吕同斌胡进

摘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为社会服务里取得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服

务效益明显。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

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利用易班创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297059.html, 利用易班创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马凤英李丁霞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2期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易班在全国高校的迅速推广,易班逐渐成为高校学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总结利用易班创新学风建设的优势,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利用易班优课功能和资源、易班项目建设、基于易班前置新生入学教育实践和易班品牌文化培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同时思考利用易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机制。 关键词易班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Abstract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university brand competitiveness[1], also an important lin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with problem and challenge i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along with the rapid promotion of Yiban in the whole country, Yiban become factor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gradually,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Yiban innovat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and take LanZ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using Yiban Yooc function and resources, Yiban project construction. Pre-entranc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Yiban, take cultivate Yiban brand culture as a carrier promot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and think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long-term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Yiban. Keywords Yiban;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ought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按年龄来看,中国网民10-39岁群体占比73.7%,成为主要群体;按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 %。[2]也就是说,青少年成为网络主力军,互联网已经从工具转化为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无时无刻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然而,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无限资源的同时,也给“三观”不成熟、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自我目标及方向的迷失而影响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氛围,阻碍高校学风建设,进一步影响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如何选择、使用互联环境下出现的各类技术和平台,更好的服务大学生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对学生学习动力、目的、态度、行为和方法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是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2009 年,易班作为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使用对象的社交与育人平台应运而生,经过8年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建设,在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个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同时也为高校创新学风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doc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看法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优良的学风是原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优良的学风是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学风建设是班级的一项根本建设,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 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 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 1 / 15

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 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 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 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 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 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

学风建设方案

学风建设方案(一)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风建设,强化学风管理,规范学习纪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实施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培养素质高、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风建设的目标 通过学风建设,使全院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的通过率;降低补考率、重修率、违纪率。 三、学风建设活动安排 (一)进行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1、充分利用络、教学区和宿舍区橱窗等做好学风建设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氛围,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学风建设宣传公示专栏,将规章制度、检查结果、处分通报、评优名单等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在教学区和宿舍区橱窗建立英语四级考试倒计时牌,营造备战英语四级考试的氛围。(杨蓉负责) 2、召开学风建设动员会(按院、班级两个层面开展)。 首先各辅导员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使学生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各班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并制定班级学风建设计划,促进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各辅导员负责) (二)强化班级管理,抓班风促学风 1、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系。 在开学初,各辅导员尽可能通过面谈、电话或短信联系到每一位任课老师,就班级学风等与任课老师沟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师反映出的问题,对有关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和严肃的处理,配合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各辅导员负责)

优质高职申报材料社会服务能力--附件二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团队 项目负责人:栗玉侠常务副院长教授 项目成员:史乃建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处长 曾代富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任其华计算机与传媒系主任副教授 鲁军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田卫明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 李正新汽车系副主任工程师 梁雪琴就业与校企合作处职员 胡川东就业与校企合作处职员 一、建设背景 (一)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培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社区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培训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我院加快培训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加完

善的政策支撑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对培训资源库建设提出了新需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 年)的意见》(教师〔2016〕10 号)、《教育部、人社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5〕3 号),对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高等学校、专业机构等合作,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与专业服务,开设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和在线培训项目。 二、建设基础 我院从建校之初就开展了社会服务工作。我院是经重庆市人社局批准的对外培训中心,通过与江津区就业局合作,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工作。2015年我校开展创业培训200人,创业意识培训100人;2016年开展创业培训250人;2017年开展创业意识培训360人,创业培训500人。通过培训每年大约有20—30人创业,农民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实现了创业。我校孵化园有100多家企业入住并创业。通过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力度,2016年我校为重庆电力公司员工提升培训、为重庆斌鑫集团员工入职培训、为重庆移动等公司培训员工达2800多人次。使我院成为区域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基地。并通过对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探寻校企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之实践与收获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教 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高等院校应满足社会需求 与期望,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中 指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这是对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要求和职能定位。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学校服务于社会,不只是通过培养人才这一 个渠道,还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人才资源、科研实力和实验实训物质资源,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开展各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有益事业。同时,与普通 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因其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对应性强,与各类职业 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社会服务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具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职 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应加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形式 多样的社会服务事业,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把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学 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领导层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达成 共识,组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机构,培育和提升社会服务的人才素质,稳步推进 社会服务诸个建设项目,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 1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进程 1.1 院校社会服务的师资力量建设 人力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我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 活动,努力打造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在各系、各专业狠抓“双师型教师”队 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上得了讲坛下得了基层,能够全面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 工作。同时我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强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 面的内在实力。例如我院组织教学实训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管理理念、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等高校管理的培训活动,组织医学分院护理专业骨干教师赴香港 进行医疗管理及临床治疗培训学习。我院多年定期举办“宝职院大讲坛”,邀请多位国内 知名学术专家、职教培训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和职业培训会,并邀请各县区职教中心与会。 1.2 院校社会服务物资硬件建设 实验、培训基地及相关设备,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所依托的平台和物质保障。在实施 和推进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中,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物质硬件建设。 根据《宝鸡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1年)》关于“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 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的规划目标,学院成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性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讨论稿) 一、建设基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秦皇岛,服务环渤海,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学院“河北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收效明显。 (一)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学院出台了《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政策,初步营造了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氛围,为教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搭建起了一个工作平台。 2、在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申请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2个,取得国家专利10项,获得省市以上科研奖励19项。 3、初步打造出了一支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发队伍,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艺术设计、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和资源优势,建立了秦皇岛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秦皇岛市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再转移培训基地、北戴河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等。近三年,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企业职工素质再提高培训、创业培训等,累计培训规模达到30000人次以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716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00万元。 (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辐射能力 通过对新疆博湖中学、秦皇岛中专学校、秦皇岛高级技工学校、山海关桥梁厂技校的合作办学及教学交流,带动和引领中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东洋大学和新罗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已向2所大学输送留学生66名。聘请美国、加拿大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与韩国东洋大学和新罗大学、美国希望国际大学,新西兰ATC综合技术学院、澳大利亚南威尔士TAFE 学院等学校开展了高层互访和教师交流。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学院社会服务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一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

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容。必须以自主学习为主,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上课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2010年08月25日来源:机关党委(宣教处)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遗忘历史、丢失个性、缺乏特色,往往千城一面、千城同类;二是在城市加快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了,城市变大了,却出现了管理失范、社会失衡的现象。作为一市之长,我们是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群众期望。如何把握传承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很好地作出回答。我先后担任过县级市昆山市、地级市扬州市、省会城市南京市的市长,3个城市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结合在这3个城市的实践,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城市要有“魂”和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不管规模大小、建城史长短,都有自己血肉相连、代代相传的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DNA,都有自己

的故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的内核,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缺乏历史延续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一些文化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要么在建设中被破坏。作为现任市长,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我们的做法:一是坚持“三个敬畏”的理念。就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扬州是古城,在扬州时我们提出坚持“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保护古城遗址、保护古城非物质形态文化;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传承古代文明,转换功能,实现古城改造复兴。南京是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六朝遗址有孙权墓、南朝陵墓石刻等;明朝文化有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民国文化有中山像、中山陵、总统府,包括许多近现代建筑;宗教文化有佛祖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玄奘顶骨舍利、金陵刻经处等。我们强调要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实现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坚持通过城市更新把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在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简单地当做包袱,在大拆大建中破坏了城市历史文明;也有地方搞大量的“假古董”,亵渎了古代文明。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历史信息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破坏了历史文化,就丢失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传承文化是传承文明,是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顾问:钱绮莲香港富达盟信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香港资深企业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社工 督导 姬中宪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项目负责人:刘茂香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社工专业主任、社工师 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 项目组成员:马景红孙泽宇王贤森韩晋郭志巧程金陈超贾丙海 张平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元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 顾勤华上海奉贤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徐金凤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督导 叶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二级 同伴辅导员 陈军上海闸北星雨社区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本项目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发展,项目建设预算20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市财政配套 61.2万元。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03年申办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工会资源,面向社工一线,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上海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了400余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290人,专业规模、培养水平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1、“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会、普陀区总工会、上海机场工会等工会组织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奉贤思齐社工服务站、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儿童社会福利院、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和机构签定了合作培养协议。 在“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模式下,工会和社工机构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规划指导,承担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寒假暑假专业实践,提供学生参与机构大型项目的志愿者活动机会,承担三年级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和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任务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培养,强化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培养和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2、教学方法初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针对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强化了实训教学,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搬到校内实训室;通过到基础工会和社工机构顶岗实习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将职业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学风是一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既体现着学生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学生的内在素养。下面是整理的学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一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等,这是个体学风。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探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等这就是班级的学风。个体的良好的学风是形成班级优良学风的基础,优良的班级学风又对个体良好学风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和监督作用。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 ,“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

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 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赵向军吕同斌胡进 摘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为社会服务里取得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服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勤学、自律,创优良学风 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促学风建设,从自我做起 树立“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从自己做起”的意识,明确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优良学风为己任,为学风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学风建设,从严要求,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公德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行为举止,强化日常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宿舍、班级环境 我班本次学风建设重点建设内容总结如下: 1.严格考勤制度; 2.重点开好几个会议; 3.学习经验交流会 4.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 5.学风建设学生代表座谈会 6.学风建设教师座谈会 7.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 8.开展一日常规管理评比活动; 9.认真落实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制度; 10.加大宣传力度,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11.根据本专业特点,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风建设活动;12.建立“一帮一”制度。 经过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我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综合情况良好!

_新都市主义_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男,1977年生,工程师,唐山市,063000 “新都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 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王 涛 唐山市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 要 以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开始较深入分析了西方的“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和现在在国内颇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的区别.并探讨了“新都市主义”在国内城市住宅建设中优势.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郊区化 中图分类号 TU 0 绪论:几年来在国内住宅房地产及建筑设计领域兴起了一股“新都市主义”的风潮,其实在国外“新都市主义”的建筑理念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它的优点及缺点都已经现行出来,作为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新都市主义”潮流,我们应该了解其发展过程,并应该了解“新都市主义”的主要特征以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使“新都市主义”这种新的城市建筑理念能更好的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达到丰富现有住宅建筑模式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 (New Urbanism )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 n )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1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念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是设计新邻里社区(t he design of neighborhoods ),其主要原则有13条,这是有规划专家安德列.段尼(Andr és Duany )和伊丽莎白.普莱特-泽别克(Elizabet h Plater 2Zy 2 berk )提出来的,他们是新城市主义最重要的机构“新城市主义大会” (t he Congress for t he New Urban 2ism )的创建人之一.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是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四分之一英里;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 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V ol 128No 12June 2010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党员助学小课堂”为例,探讨了“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以及“党员助学小课堂”的成效。 关键词:党员助学小课堂;党建引领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一、“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 我院于2008年开始接收云南、宁夏、贵州等地少数民族预科生。部分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经常感到困难重重,难以适应。面对这种情况,学院党总支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服务同学的作用,鼓励学生党员以“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走近少数民族学生,增进彼此沟通,携手提高学业。 二、“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 1.“党员助学小课堂”的组织 “小课堂”由学院机械专业第三学生党支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党支部首先征集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辅导计划,确定时间、地

点及助学教员信息后,以课表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助学教员通过支部党员主动报名和支部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他们负责制订主讲课程的助学计划,演练助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小课堂”的学员以自愿参加为主,党支部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邀请需要重点帮扶的学生参加。 2.“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 “小课堂”立足在“小”,形式灵活,重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帮扶别人,提升自我,主要以平时课堂辅导、考前答疑、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进行。每月针对较难的课程安排课堂辅导,考试前根据课程安排答疑,针对汉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安排一对一辅导。 3.“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过程 “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在不断摸索、思考与总结中展开:2010年10月,“党员助学小课堂”正式开班,到学期末共计开课8节次,答疑3次,一对一辅导8人次,参加学员38人次;2011年4月,召开“党员助学小课堂”总结交流会,党总支副书记和助学教员、学员共同探讨“小课堂”在开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决定增加开课次数、增多课程安排、创新讲解方式、服务更多学生;2011年5月,“小课堂”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积极邀请学院学业有困难的普通同学参与,“小课堂”的学员人数明显增多;2011年12月,实施党员助学教员聘任制度,为担任助学教员的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 宋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字: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内涵对策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崛起。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行业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和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功能应更加突出。随着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怎样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是目前每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服务功能内涵及作用 (一)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 作者简介:宋霞湖北随州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分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共青团工作。

服务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部阐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狭义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且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3)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周边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本文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二)社会服务的特征 把握社会服务的特征也是有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服务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来看,社会服务应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双向性等特征。针对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其服务内容、手段,使自身的社会服务处于动态调整中。差异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社会服务形式可不尽相同,依据专业特点有所区分。双向性特征要求学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学校对社会的单向性活动,而是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企业等的双向互惠行动。 (三)社会服务的作用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延展,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及文化影响力。因此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说,社会服务是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其核心是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反映出高职特色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要围绕市场需求做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