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 简案

合集下载

2023届南京市建邺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南京市建邺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南京市建邺区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染四季跋涉路。

少年的我们,或曾感慨知音难觅“噫!微斯人,(1)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或曾思乡怀人“露从今夜白,(2)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或因“(3)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而触景生情。

少年的我们也不乏浪漫与热情。

或有“醉翁之意不在酒,(4)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自然意趣,或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或抱“(5)________,”(李白《行路难》)的雄心壮志。

不论风吹雨打,都应砥砺前行。

愿同学们珍惜诗意年华,永葆少年初心,永远风华正茂!(1)将文段中的古诗文填写完整。

(2)判断划线句的复句类型:(3)小博尝试朗诵这段话,向你请教。

你以加点句为例,从语气语调方面帮他分析并提供朗诵建议:二、综合性学习2.活动中,同学们在线观看了二十大开幕式。

小伊写下这样一段感想,请你协助他完善。

ㅤㅤ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

少年的我们应牢记主席箴言,bó发生命热情,在广mào天地间大展身手。

(1)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箴_____言②bó_____发③广mào_____(2)看完开幕式,同学们心潮澎湃。

请你以《少年》为题,结合寄语、借助意象,写一首小诗。

(四行)三、语言表达3.活动中,你获得了采访苏翊鸣的机会。

结合材料,紧扣活动主题,完成采访提纲。

2022年,17岁的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上“一鸣惊人”。

过去几年,苏翊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

决赛时,他完成了此前未曾挑战过的动作,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单板大跳台冠军。

沈括上山看桃花故事

沈括上山看桃花故事

沈括上山看桃花故事“哎呀,这山上的桃花什么时候开呀?”我一边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边嘟囔着。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路边的小草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好朋友明明,他正朝我跑过来。

“嘿!你在想什么呢?”明明好奇地问。

我皱着眉头说:“我在想山上的桃花呀,好想它们快点开呀!”明明眼睛一亮,说:“对呀对呀,要是桃花开了,那该多美呀!要不咱们放学后去山上看看?”“好呀好呀!”我兴奋地答应了。

终于盼到了放学,我和明明还有其他几个小伙伴一起迫不及待地往山上跑去。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想象着桃花盛开的样子。

“哎呀,这路可真不好走呀!”一个小伙伴抱怨道。

“就是呀,但为了看桃花,值得啦!”另一个小伙伴说道。

我们相互鼓励着,终于爬到了半山腰。

可是,眼前根本没有桃花的影子,只有一些光秃秃的树枝。

“怎么回事呀?桃花呢?”我失望地叫起来。

明明也很纳闷,说:“是不是还没到开花的时候呀?”“哎呀,白跑一趟啦!”我懊恼地跺脚。

这时,一位路过的老爷爷听到了我们的话,笑着说:“小朋友们,桃花还得等些日子才会开呢。

”“啊?还要等呀!”我垂头丧气地说。

老爷爷摸摸我的头,说:“别着急呀,就像你们学习一样,得慢慢来,到了时候自然就会有成果啦。

”我听了老爷爷的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们慢慢地下了山,虽然没有看到桃花,但这次经历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就像桃花开放一样,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我想,我以后做事情不能再这么心急啦,要耐心等待,就像等待那美丽的桃花盛开一样。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资料桃植物文化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资料桃植物文化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资料桃植物文化吉祥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

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

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

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

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

[10] 生命载体桃文化中一直关照着生命的意识。

桃是远古人类童年时期,生命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转移,这主要表现在孕育生命、庇佑生命、延续生命三个方面。

从桃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笔,追溯了桃文化产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即图腾崇拜和生殖信仰;借用桃的生物性特征,从与桃有关的民众信仰出发,阐述了桃在民俗生活中所表征的生育、吉祥、长寿意义;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文化中的表征意义。

当然也不忘将桃体现的生命观置于中日文化中作以比较,相似的民间故事情节,由于不同民族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不同,相似故事情节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

最后,反观在当代社会里,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嬗变。

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桃文化的现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桃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长期潜存于民俗内心,并通过民众活动能够继续传承,同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神秘色彩的淡化,使桃文化向着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

桃文化的社会背景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滞后性和原始社会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两方面进行。

然后从夸父神话入手,捕捉夸父神话中有关桃的生命信息,由此引出桃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即根植于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之上。

[10]民俗传统桃在民俗生活中生命意义的象征与表现。

第一,桃的“子繁而易植”因孕育生命而有了生育的象征:多子多福,春天使者,喻指婚姻。

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能够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进程的总和。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意思是说,四月百花都枯萎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

他想:同样是桃花,为何开的时间不一样呢?他觉得很惊奇,就去问妈妈。

妈妈笑着说:“现在恰好是四月,你为何不自己上山看看?”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

妈妈让他带上小棉袄。

沈括和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

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为何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辩论着……一阵风吹来,大家感到有点凉飕飕的,沈括赶忙披上小棉袄。

走到山下,又暖和了。

这时,沈括一下子明白了,说:“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 2.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案[教学进程]一、观赏古诗,引入新课1、出示古诗《大林寺桃花》,请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

2、轻声地随着读一读。

3、出示诗中最着名的句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指导朗诵,注意读准“芳寺”两字的读音。

4、师: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草,你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吗?5、出示:四月百花都枯萎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6、师:这两句诗从唐朝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只是吟诵观赏,很少有人去想其中的原因,而有一个人,他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历很着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沈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7、浏览课外资料,初步了解沈括。

38、山里桃花开得迟

38、山里桃花开得迟

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目标】1.能在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重点识记“芳、菲、枯、萎、谢”,拼读“谢、萎、菲”的音节,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芳菲、枯萎”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逐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说清沈括是怎样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初步感受沈括爱问问题的好品质。

3.初步了解山里桃花开得迟的原因。

【教学重点】1.重点识记“芳、菲、枯、萎、谢”,拼准“谢、萎、菲”的音节,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芳菲、枯萎”的意思。

2.能根据提示说清沈括是怎样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教学难点】了解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2.引导提问,揭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

师:一读到这个题目,你心里一定会有一个疑问。

(指名答)师:你真会思考,咱们在读文时,就应该将心中的疑问问出来,带着问题去阅读,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读懂文章。

(板书:边读课文边思考)今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

(拼一拼他的名字)师:沈括是怎么产生疑问,又是怎样解决这个疑问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2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二、学习课文1、2小节,了解沈括产生疑问的过程。

1.自读课文1、2节,思考沈括怎么产生疑问的呢?(板:产生疑问)2.指名2人读课文1、2节,随机正音。

(1)指名读1、2小节(2)区分“萎”、“谢”和“菲”的韵母。

3.师生配合读1、2节,理清思路。

师:一天,少年沈括读到——看见——他想——(板书:读看想)4.根据提示说清沈括产生疑问的过程。

(指名答——同桌互说)5.联系课文内容和媒体理解词句。

(1)理解诗句及“芳菲”的意思。

(2)理解“尽”、“枯萎“和“凋谢”。

(3)总结。

三、学习2——6小节,了解沈括是怎么解决疑问的。

1.读2——6小节,找到沈括做了什么的句子。

师:沈括产生疑问之后,他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板:解决问题)请你读读2—6小节,用直线画出描写沈括做了什么的句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教学片断】师:苍耳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娃娃四海为家的?生: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师:你们瞧一瞧桌上有什么?(学生打开纸包内有苍耳实物。

)这是苍耳娃娃,大家看看,摸摸,有什么感觉?生:我觉得苍耳硬硬的。

生:我还觉得苍耳身上带着好多刺,挺刺手的。

师: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衣服就叫铠甲,硬硬的。

所以说苍耳穿的是带刺的铠甲。

生:我闻到苍耳有一种清香味。

这让我想去大自然中去看看。

师:你说得真好,不仅你想去,有许多小动物也是这样想的?想一想都会有哪些小动物呢?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小兔、小熊、小猫、小狗、小鹿……师:谁愿意从苍耳身边走过?生:(争先恐后地)我愿意我也愿意!(学生上前表演)师:现在你们就是小兔、小熊、小猫。

你们想到哪儿去?生(小兔):我想到清清的小河边去。

生(小熊):我想到茂密的森林里去。

生(小猫):我想到美丽的田野里去。

师:小兔,你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娃娃就被你带到了哪儿?生:苍耳娃娃就被我带到了小河边。

师:小熊,你从苍耳身边走过……生:苍耳就被我带到了我最喜欢的森林里,我要让它们在森林里长大。

师:小猫,你呢?生:我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娃娃就被我带到了田野。

师:你们还能说说谁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就被带到哪儿?生:小刺猬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就被带到山沟里。

生:我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就被我带到大路上。

师:(引说)所以课文中说只要──生: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教学启示】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获得大量鲜活的阅读信息,在身临其境中去阅读,去感悟,去创造。

【推荐】最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课件3

【推荐】最新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课件3

,所以他产生了问
题。
凋谢
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
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茂盛
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
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他想:同样是桃花,
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他觉得很奇怪, 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现﹋﹋在﹋﹋刚﹋﹋好﹋﹋是﹋四﹋ 月﹋﹋,﹋﹋你﹋﹋为﹋什﹋ 么不自己上山看看?”
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
看桃﹋花﹋﹋。﹋妈﹋﹋妈﹋﹋让﹋﹋他﹋带﹋﹋上﹋小﹋﹋棉﹋﹋袄﹋﹋。﹋﹋﹋﹋﹋﹋ ﹋﹋﹋﹋ ﹋﹋﹋沈﹋﹋括 和 伙 伴 们 一 同 爬 上 高 山 。 果 然 , 那 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问 他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看 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 去看桃花。
山寺里,这时桃
花才刚刚盛开。
金山蟠桃树是三月开花 山寺的桃花是四月开花
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两句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意思是说,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 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沈括是我国北 宋时代一位鼎鼎有 名的科学家。他写 了一本很有名的著 作《梦溪笔谈》。
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2019/8/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参考答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含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52分)1.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空。

(14分)1)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通过收集资料,我还知道了诗歌的分类。

按题材分,可以分为爱情诗、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和咏物诗。

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3)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XXX、XXX、XXX等许多伟大的诗人。

我还知道外国的XXX、XXX等诗人。

4)“西江月”是唐代诗人XXX,“夜行黄沙道中”是唐代诗人XXX。

2.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

(8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迟日江山丽,墙角数枝梅。

XXX独自开,XXX,XXX,XXX。

3.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分)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XXX所写的《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3)XXX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XXX加的两个字要美。

×4)“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诗句是描写秋天的。

√4.按顺序排列下面词语。

(2分)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2)雨雪霏霏、赤日炎炎、凉风、XXX5.选择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5分)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B)XXX的《出塞》。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一句出自(B)XXX的诗。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会用唐代诗人XXX的诗句来教育我们:“人皆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诗意味深长,告诉我们珍惜生命,不要浪费任何东西。

5)XXX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但却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目标】⒈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芳菲凋谢枯萎袄茂”8个生字。

正确书写“菲芳谢枯委袄”6个生字。

⒉正确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⒊通过学习了解沈括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⒈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⒉了解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的原因。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预习准备】1. 听一听课文录音,圈出文中的生字,划出词语表中的词语,读准生字的读音。

2.读通课文,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思考课后《读》中的问题:朗读课文,想想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能识记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 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

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 学习边读边想,初步懂得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沈括。

⒈师:刚才大家背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中有这样一句有名的诗句: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学习:芳菲①拼读②看看这两个字在字形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③师: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草,“花”和“草”都是植物,所以都是“草字头”。

读词语:芳菲④齐读句子。

(2)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出示: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①“这时”是指什么时候?②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凋谢”和“盛开”。

③学习:凋谢枯萎拼读词语:凋谢复习声母b p d q出示图片:理解“盛开凋谢枯萎”拼读词语:枯萎④朗读句子。

男同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女同学: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⒉简介沈括(1)师:这句诗从唐朝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只是吟诵欣赏,很少有人去想其中的原因,而有一个人却提出了疑问,他就是沈括。

(读准字音)①出示句子: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他写了一本有的著作叫《梦溪笔谈》。

②朗读句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括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板书: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①“迟”就是——晚。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就是——山里的桃花开得晚。

②齐读课题③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说明:联系学过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进行课文导入,让学生静静地欣赏白居易的名篇,学习生字“芳菲”,理解其意思,再请学生读读这句诗句找到课文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生字“凋谢、枯萎”。

这样分散的学习一些生字,可以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然后,围绕了解什么原因“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沈括。

二、初读课文,了解沈括产生疑问的原因。

师:这也是沈括当时产生的疑问,沈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2-4小节,⒈自读课文,要求: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读读课文2-4小节,把描写沈括怎么做的相关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⒉交流,出示句子。

◆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

◆他想: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得时间不一样呢?◆他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

◆沈括和小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

①抽同学读。

说明:让学生对题目自己学着质疑,然后对自己的提出的质疑进行学习解答,培养孩子自主提问的能力,切合单元目标边读边想。

对于沈括产生的疑问,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学习课文的2至4小节,找到相关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解决疑问。

1、品读词句,了解沈括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出示句子: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

①沈括读这两句诗句时朝外一瞧,看见——,这里的“瞧”是什么意思?板书:瞧师:沈括读到诗句就看自己院子里的桃花,说明沈括平时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善于观察②指导读句子。

(指名读、齐读)(2)出示句子,交流学习师:当沈括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枯萎了,他想——◆出示句子:他想: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①找到这句话中的一个关键字。

板书:想②从这个“想”字,你能看出沈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吗?板书:勤于思考③指导读好问句。

◆出示句子:他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①师引读:有了疑问,沈括首先——去问妈妈(遇到问题,去问一些有经验的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板书:问)②师:说明沈括是一个——不懂就问的人。

(板书:不懂就问)③指导读好句子。

◆出示句子: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

沈括和小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

①师引读:可是,妈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在妈妈的指点下,沈括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

(板书:约)之后又一同和小伙伴爬上高山看个究竟。

(板书:爬)从沈括的做法中说明沈括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

板书:勇于实践(3)老师总结。

说明:根据要求圈划词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学中老师做到由扶到放,重点教学第一句“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找到句中的关键字“瞧”,从中体会沈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剩余的四句话,学习沈括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读5、6小节,划出有关的句子。

师:沈括爬到山上看到山上的桃花开得正茂盛,这景象就像诗里说的那样“山寺桃花始盛开”。

与诗句描写的是一样的,所以用了一个词语------果然,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1)理解:七嘴八舌。

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答案就在第5和6小节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吧,划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读读这句话:山上和山下有什么不同?(地势、气温)(3)师:5、6小节中的哪两句话让你感受到山上和山下的地势、气温的不一样?①出示句子:◆一阵风吹来,大家感到有点凉飕飕的,沈括赶紧披上小棉袄。

◆可是当他走到山下,又暖和了。

②朗读句子。

(4)看图了解山的地势比平原高。

师:你们看,这群山有的高,有的低,连绵起伏,而平原起伏不大,是连着的一大片土地,山的地势比平原要高得多。

(5)通过表格帮助学生了解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

出示:最适合桃花开花的温度:12°C——14°C(6)引读:这时,——这时沈括一下子明白了,说:“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板书:地势高气温低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①指导朗读。

(7)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吗?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用“因为……,所以……。

”说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第5、6小节中找到答案,体会“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主要从第5节的“凉飕飕”和第6节的“暖和”作对比,感受山上、山下的气温不一样,导致桃花开得迟的原因。

3、说说沈括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4、借助板书说说沈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是呀,沈括就是正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长大后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2、沈括对“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疑问,你在生活中,对哪些自然现象产生过疑问呢?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听写一句句子。

学习少年沈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学习生字“袄、茂”袄:衣字旁,指导书写。

茂:男女生拼读。

2、指导书写:芳、菲、谢、枯、萎。

3、圈出多音字正确的音节。

暖和(huo hé)少年(shào shăo)觉得(jué jiào)和气(huo hé)多少(shào shăo)睡觉(jué jiào)4、读一读,说说它们是什么词。

凋谢——盛开暖和——凉爽(反义词)赶紧——赶忙奇怪——惊奇茂盛——茂密(近义词)5、抄写句子,再读一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二、回顾课文内容让我们走近沈括,再来读一读他的故事吧!(齐读)三、说话训练沈括对“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疑问,你在生活中,对哪些自然现象产生过疑问呢?【板书设计】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地势高气温低约、爬勇于实践问不懂就问想勤于思考瞧善于观察【作业设计】1、复习第38课,有感情朗读课文。

2、熟读生字和识字卡片、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描写课文的6个生字“芳、菲、谢、枯、萎、袄”,抄写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