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答: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已。
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
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
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
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
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
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
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一、填空题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北京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东汉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 “造字之本”。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次序、 名称与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将六书确定为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章节题库
第 5 章 汉字
一、填空题 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华中师 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 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 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 现的。[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王懿荣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 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南 开大学 2010 年研]
1 / 83
圣才电子书
【答案】甲骨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称为“玉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着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司母毋【解析】司母毋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
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1)这条丝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 (2)中国的丝绸、刺绣、陶瓷和其他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至欧洲,而异 域的核桃、蚕豆、胡萝卜、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汉唐社会中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3)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原有哲学、文学和 艺术的风貌; (4)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往阿拉伯和欧洲,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3.海上丝绸之路 (1)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 印度洋的海路。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陆路交通有所阻隔,海上交通有了更大的发展。 中外联系从而大大加强,大秦诸国的使臣和商人通过海路来华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3)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发展,唐宋时代开始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使”,负 责管理海外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扩大,中外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来华外国人有的就在沿 海城市定居,形成所谓的“蕃坊”。 (4)宋元以后,海上航行技术提高,航行能力增强,中外海上交往空前发展,至郑和 下西洋达到高峰。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许多航海人士以其亲身经历撰写著述,描绘海外诸岛风貌。其中最 重要的有两部,均为元代人所作一是南昌人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二是浙江永嘉人周达 观的《真腊风土记》。
②义净。义净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该书描述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及医
方,其价值不在《大唐西域记》之下。
(3)到宋代,西行求法都由政府资助,因此西行僧人都为团组。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
乾德四年(966 年),由行勤组织的 157 人的僧团,从今天的甘肃武都县起程,经西域诸国
抵古印度的摩竭提国。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1.中日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1)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来华学习佛法; (2)在唐代,从公元 630 年到公元 834 年的 200 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 18 次(有 的资料作 19 次),其中有 16 次(有的资料作 15 次)到了中国。。他们来华以后,大多入国 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 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 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中国留学成就卓著的日本人 (1)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 关键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精美器物
1.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
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
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雕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
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
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
这种美玉载徳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
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玉器运用的变化
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琮、璜、璇玑、玉衡等。
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
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
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利的象征。
除帝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玉器在总体上失去了礼仪功能,转向保护精气和防止尸身不腐的实用功能。
⑤东汉以后,玉器的世俗用途更加明显。
随着漆器、金银器和瓷器制作工艺的产生,玉器失去原有的独尊地位,雕刻工艺也向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时的玉器已基本上成为艺术、财富和把玩的代名词。
玉器从此摘下了高贵、圣洁、无所不能的神秘面纱,走出神权、王权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还原为世人共同鉴赏的艺术作品。
2.什么叫“青铜时代”?
答: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
由于它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以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器物。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现了这种材料,用它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替代了石器,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作“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为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3.中国瓷器在器物文化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
精美绝伦的瓷器自隋唐以后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17世纪大量销往欧洲之后,“瓷国”的美誉便冠给了中国。
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瓷向瓷器过渡的产物。
(1)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东汉时期成熟为真正的瓷器。
(2)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瓷器烧制发展迅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生产处于领先地位。
白瓷的发明,开创了瓷器生产的崭新局面,形成我国制瓷业的南北两大瓷系。
(3)隋唐两代,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瓷器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三彩”显示了盛唐文化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精品。
(4)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
形成了六大窑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5)元代瓷器承前启后,北方瓷窑因战争破坏而走向衰败,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却进一步发展。
(6)进入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于鼎盛,产品的数量之大和质量之高均是前所未有。
由于明代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因而刺激了市场对瓷器生产的大量需求,各地工匠高手纷纷涌向日益繁荣的景德镇,形成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4.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
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主要有:
(1)“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传承所依靠的重要载体之一
担负这一传承任务的骨干人群,自然是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即文人。
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历代文人把它书写出来,经过刻印,成为典册,其间各个环节所适用的工具中,笔、墨、纸、砚是最主要的四件,与此同时,也是文人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必用器具,美其名曰“文房四宝”。
(2)“文房四宝”辅助工具的实用价值
除笔、墨、纸、砚外,文房里还要有其他辅助工具,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图章等。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如今的“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3)“文房四宝”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2009年9月宣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和造纸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